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510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

第一单元认识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常考)

(3)麦哲伦环球航行;(麦哲伦是葡萄牙人,代表西班牙环球航行)

2.地球的形状:

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3.地球的大小:

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0º纬线)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节地球仪

1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轴的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南极。

3、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长约4万千米,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纬线有南北之分,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4、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相交的半圆,经线有东西之分,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

本初子午线位于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6、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

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

7.纬度的划分:

以赤道(0º纬线)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判读方式:

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则为北纬)

8经度的划分:

以0º经线(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

(判断方式:

相邻经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经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

9特殊经线

(1)本初子午线(0º经线):

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º经线:

以东为西经,以西为东经。

本初子午线(0º经线)和180º经线是东西经的界线。

(2)20ºW经线和160ºE经线:

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难点)

20ºW以东,160ºE以西是东半球;20ºW以西,160ºE以东是东半球。

用经度的度数来区分东西半球:

经度度数在0~20°W和0~160°E之间的属于东半球;经度度数在20°W~-180°和160°E~180°之间的属于西半球;

10.特殊的纬线

(1)赤道((0º纬线)):

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纬,以北是北纬。

(2)低、中、高纬的分界线:

0º、30º、60º、90º(0º~30º属低纬;30º~60º中纬;60º~90º高纬)

12纬线与经线的特点 

 

纬线(纬度)

经线(经度)

形状

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

1.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所有经线长度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横向)

南北方向(纵向)

0度线

赤道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数范围

0~90(南北纬)最小0,最大90

0~180(东西经)最小0,最大180

度数分布规律

北纬(N):

向北越来越大

南纬(S):

向南越来越大

判定:

纬度向北变大的是北纬N,向南变大的是南纬S

东经(E):

向东越来越大

西经(W):

向西越来越大

判定:

经度往东变大的是东经E,向西变大的是西经W

划分半球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西经20度以东,东经160度以西为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东经160度以东为西半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和星辰的东升西落

3、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五带形成和昼夜长短

4、人们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差异,把地球表面自北向南划分为五个带:

北寒带(66.5ºN~90ºN)、北温带(23.5ºN~66.5ºN)、热带(0º~23.5ºN和0º~23.5ºS)、南温带(23.5ºS~66.5ºS)、南寒带(66.5ºS~90ºS)。

五带的分界线界线:

23.5ºN纬线(北回归线)、23.5ºS纬线(南回归线)、66.5ºN纬线(北极圈)、66.5ºS纬线(南极圈)如图:

5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定义

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

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方向)

自西向东(俯视逆时针方向)

引起现象

1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2时间差异(东边比西边早)

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1季节变化(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2五带形成3昼夜长短

6地球公转中的四个节气:

(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节气

发生时间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昼夜分布

获得热量的情况

极昼极夜现象

时间(季节)

春分日

3月21日

赤道附近

昼夜相等

居中

春:

3、4、5月

夏至日

6月22日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最多

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

夏:

6、7、8月

秋分日

9月23日 

赤道附近

昼夜相等

居中

秋:

9、10、11月

 冬至日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

最少

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冬:

12、1、2月

9、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11、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热带:

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温带:

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第二章学用地图

.第一节地图的发展

1地图发展的历史:

古代:

陶片上的地图→羊皮地图→丝织地图→纸制地图。

现代:

电子地图、卫星地图。

2电子地图,即数字地图,是指用计算机存储与处理的地图。

电子地图具有放大、缩小和漫游功能,令查询更加便捷,而且它的信息量大,修改方便及时。

3卫星图象是对地观测卫星推测到的地球表面信息所形成的影像。

卫星把图像发送回地球,这些图像被广泛的用于绘图、农业、林业、环境和全球监测、天气预报等方面。

第二节地图的运用

1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

2地图的定向法:

(1).一般定向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定向法:

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定为“上北”)。

(3).经纬线定向法: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5比例尺概念:

表示地图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缩小的程度。

6比例尺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变形公式: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变形公式: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7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

数字式,文字式,直线式。

8

(1)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9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1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海拔相等的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2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3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4坡陡之处等高线密集,坡缓之处等高线稀疏

5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弯曲是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弯曲是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

8.陆地可划分为五种基本地形:

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

(1)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海拔越低的平原,颜色越深。

(2)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黄色表示,海拔越高,颜色越深

(3)海洋、湖泊一般用蓝色表示,水越深,颜色越深。

(4)积雪、冰川一般用白色表示。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1.海洋与陆地的比较: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占71%;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29%。

概括的说,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和西半球。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3、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叫半岛;

4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面积最大的半岛是亚洲的阿拉伯半岛。

5、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按面积由大至小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面积最大的是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

由大到小: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6、四大洋按面积大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面积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是北冰洋,由大到小:

太大印北)

7、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尔其海峡为界;亚洲与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亚洲与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界;北美洲与南美洲是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8苏伊士运河连接的地中海和红海,也连接着大西洋和印度洋;巴拿马运河连接的大西洋和印度洋,白令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

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其在此假说中提出的地球“活动论”观点,后来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3、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等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5、全球大致可划分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的地球表层是有六大板块组成的;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7.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仍在升高?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对运动,二者相互挤压,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而且这种运动仍在继续,所以,珠穆朗玛峰仍在上升。

8.大陆、大洲、大洋的分布:

(图2.1-9)

 

 六块大陆

 七大洲

 四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

 北美大陆、亚欧大陆

 欧洲、北美洲

 北冰洋

 全部位于南半球

 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南极洲

 

 

跨南北半球

 南美大陆、非洲大陆

 亚洲、非洲

大洋洲、南美洲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全部位于东半球

 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非洲

 印度洋

 全部位于西半球

 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南美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