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4426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四、民族理论学科的性质

1.民族理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理论,为人们观察和认识民族问题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所以,民族理论是一门理论科学。

民族理论是研究、解决民族问题的途径、方式、方法等的应用理论,所以,民族理论又是一门实践科学。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2.民族理论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民族理论和其他一些社会科学,如哲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等有密切联系。

同时又与其他一些学科交叉而不交融,保持着独立学科的地位。

民族理论学科常常利用、吸收这些学科的某些原理、研究成果和有关资料来丰富自己学科的内容。

五、民族理论学科研究的现实意义

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是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

在实际民族工作中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和完善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体系,大力发展民族理论学科,将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六、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方针

我们研究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并使它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就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重视应用理论的研究,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没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把侧重点放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工作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上来,使民族理论不仅能够对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作为科学的解释,而且对民族实践给予理论指导;

是民族理论研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服务。

七、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重点

1.民族发展研究,应以经济发展研究为中心,以民族现实发展研究为主

民族发展研究,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

我们应以民族的现实发展研究为主,以更多力量、更多时间研究民族现实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方式和方法。

2.民族经济发展研究,要注意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民族发展的关系

经济上的改革和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促进因素,也会对民族发展起消极的阻滞作用。

我们应采取措施,把阻滞因素转变为民族发展的促进因素。

3.民族政治发展研究,要注意研究民主政治与民族发展的关系

民族平等团结,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的社会环境。

少数民族的民主政治参与和当家作主,是民族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

因此,要注意研究民主政治与民族发展的关系。

4.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发展研究,要注意研究民族的观念更新与民族发展的关系

在民族文化发展中,我们要研究作为文化具体形式的表层文化,更应该研究作为深层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的更新问题及其可能带来的结果等等。

5.民族发展综合研究,要注意横向比较研究

在民族发展的综合研究中,要重视国内民族间的比较研究,要特别注意与国外民族发展的比较研究,从中可以获得能够为我所用的经验和教训。

八、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

1.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

民族理论研究一定要多学科合作,利用多学科的理论原理、研究成果和资料,从多学科、多角度分析研究。

2.整体系统研究方法

民族是一个社会大系统。

对民族这个大系统进行整体研究,取得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

无论是对民族形成、民族发展,还是对民族问题的研究都是这样。

3.抽象归纳方法

民族理论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的学科。

如果没有抽象思维和逻辑归纳的能力,就不可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就不可能有真正科学的民族理论。

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民族理论研究一定要联系当时社会的实际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而且应研究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5.调查研究的方法

通过自身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是民族理论研究取得成果的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6.定量分析方法

民族和民族问题既然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那么,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是可能的、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九、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俄国、在后来的苏联有了很大的发展。

列宁和斯大林根据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提出了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学说,形成了列宁主义民族理论。

20世纪初,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开始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国情、民族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成功地解决了当时的中国民族问题,并使之成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

总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斯大林和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等继承和发展的促进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和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第一次正确地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

揭示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社会问题、社会革命问题的关系;

阐明了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科学体系的基础。

十二、列宁对民族理论的发展

列宁和斯大林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者和捍卫者。

他们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中,在建立和建设苏联的斗争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形成了列宁主义民族理论。

列宁的民族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著述内容主要包括:

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

关于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学说;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民族纲领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的基本原则等四大方面。

这些方面反映了列宁民族理论的主要之点和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贡献。

根据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之后出现的情况,列宁决定以联邦制形式建立各民族苏维埃共和国联盟。

当时列宁充分考虑到了让各民族以平等、自愿的形式加入联邦,组成各民族共和国平等的联合体,并为此作了各方面的工作。

十三、斯大林提出的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

斯大林提出的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主要是:

国家完全民主化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和条件;

自决权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

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一切权利方面(语言、学校等)实行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

工人国际团结的原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

同时,又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许多有效的政策、措施。

十四、毛泽东关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毛泽东提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系列理论和政策的核心是民族平等、团结、自治、发展。

1.关于民族平等的理论和政策

2.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和政策

3.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政策

4.关于少数民族发展的理论和政策

十五、邓小平民族理论

民族关系即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关系的理论;

关于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理论;

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理论;

关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

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

关于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的理论;

关于照顾少数民族利益,着眼于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

关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的理论。

十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创新了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1.科学阐明了民族问题的内涵;

2.深刻揭示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

3.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核心;

4.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突出强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最高利益,明确提出了“三个离不开”;

6.旗帜鲜明地提出处理民族问题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三股势力”;

7.明确提出民族干部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十七、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

1.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阶段,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

2.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3.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5.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不断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

6.各民族要加强互助合作,努力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

7.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其他各种问题的基础。

8.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9.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10.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要注意贯彻党的宗教政策。

十八、新世纪新阶段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共十二个方面

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3.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6.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7.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8.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

9.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11.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

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12.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

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十九、中国民族理论的特点

1.实践性:

不论毛泽东民族问题理论、邓小平民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理论和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理论新发展,都来自于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

2.继承性:

中国民族理论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乃至语言表述上,都是一贯相通、一脉相承的经典论述。

3.创新性:

中国民族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

如毛泽东的“和平过渡”的观点,就是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落后民族如何实现社会变革这一重大问题上的理论创新。

4.科学性:

作为对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是科学的,是我们党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锐利武器。

它是一套严密的科学体系。

5.世界意义:

我国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在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时代背景下,保障了中国社会稳定团结、欣欣向荣的局面,这是具有国际性借鉴意义的典范-

二十、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1.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在当前尤其是学习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民族理论新发展,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2.学习中国的民族理论,是当前,尤其是学习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是继续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搞好当前民族工作的需要。

3.学习中国的民族理论,在当前,尤其是学习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民族理论的新发展,对我们进行各项民族研究工作,也有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二一、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吸收中华历史文化的营养的基础上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二、中国民族理论的理论突破和发展

1.关于民族实体理论

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阐述中提出: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理论,是重大的理论突破。

2.关于民族发展理论

民族发展理论与民族实体理论相联系。

民族发展是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协调作用下,民族自身的整个内部结构、素质和诸种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推进民族纵向质的演进和横向量的扩展,综合实现民族的民族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

3.关于民族关系理论

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民族关系展开研究,60年代初李维汉同志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了不少论述。

这些都为民族关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5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论断。

4.关于民族问题实质理论

1980年4月明确提出:

“在我国各民族都已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今天,各民族间的关系都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分析批判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理论,正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观点。

5.关于民族意识理论

民族意识是综合反映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的社会意识,其内涵包括:

对民族自身特征、特点、历史及传统的反映和认识;

对民族自身与他民族交往的环境、条件、及状况的反映和认识;

对民族自身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反映和认识,其实质是对本民族生存发展与兴衰荣辱、权利与得失、利益与安危等的关切和维护。

6.关于民族理论学科的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民族理论学科的探讨取得了突破,民族理论界发表一百多篇论文探讨了民族理论学科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民族理论学科地位问题;

民族理论学科研究对象问题;

民族理论学科理论体系问题。

7.关于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体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确认这些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三、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一)民族理论研究的经验

1.一贯重视民族问题及其理论研究。

2.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道路,是使中国民族理论及其研究深入发展的最基本经验。

3.在民族理论上不照搬别人的经验,走自己的路。

4.重视民族理论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注意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和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完善

(二)民族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民族理论研究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2.民族理论研究队伍中,专职的研究人员和青年研究人员数量不足。

3.民族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机制需要完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单位不多,民族理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与我国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4.民族理论研究经费不足,影响了民族理论项目的研究,也影响了这些研究的质量。

5.民族理论研究没有公开发行的专门刊物。

不利于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

二四、新世纪民族理论研究面临的任务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民族关系的研究

2.信息时代与民族问题的研究

3.东西部发展差距与民族地区发展的研究

4.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民族发展研究

5.民族主义与民族发展的研究

二五、新世纪新阶段民族理论研究展望

1.民族理论的应用理论研究加强、预测性(超前)研究加强

2.民族理论方面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过去、现在、将来”研究相结合

“现在”研究是重点、基础,“过去”研究是借鉴,“将来”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现在,把握未来,准确导向和正确引导。

3.民族理论研究的反映性增强,理论概括性增强

这一时期的民族理论研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快节奏的时代步伐,对问题觉察的敏感性和反映性有所增强,努力改变理论落后于实践的状况。

4.民族理论研究领域扩大,研究队伍扩大

随着民族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不同学科间的交叉研究、综合研究将会加强,研究领域将会拓宽。

研究人员队伍方面,将有一批年青一代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的研究人员进入民族理论研究领域,研究人员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逐渐走向合理。

5.民族理论研究方法的更新和研究手段的更新

在新世纪新阶段除继续保持原有的好的研究方法的同时,还会吸收、运用新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手段方面,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影视等现代化的各种研究手段。

二六、民族概念表述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的民族概念

1.马奇的观点:

民族具有“土地、起源、习惯、语言的统一”。

2.布伦奇里的8特征:

共同的地域、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化、宗教、风俗、生计

(二)中国的民族概念

1.中国古代使用的“族类”概念,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国古代的民族概念,“族类”划分的标准大体与民族内涵一样,基本具备了民族的“四大要素”,而且比西方早期的民族概念还要深刻。

《左传》: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我族也。

2.最早:

南朝顾欢《夏夷论》:

“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这是目前所查到的最早使用“民族”一词的例证。

3.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来源:

西方——日本——中国

(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民族概念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

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七、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特点

1.继承性、发展性

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民族特征、民族特点的论述作了综合概括。

但是这种概括不是一加一的机械综合,而是创造性的提炼概括,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2.科学性、完整性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提出的民族概念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四个基本特征,这四个特征是在对民族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它完整地概括出民族的基本特征。

3.针对性、批判性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具有的对唯心主义民族理论的明显的针对性、批判性,是在对伦纳尔、鲍威尔的所谓民族定义进行全面批判的过程中提出的。

二八、民族基本特征

1.共同语言

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情感、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特征,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最重要的反映之一。

2.共同地域

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

它是民族生产、生活、繁衍的空间场所,是民族形成的物质条件之一。

3.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经济生活主要是指经济的联系性,或叫经济活动方法的社会联系,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4.共同心理素质

共同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上的东西。

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历史发展以及地理环境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

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在一般情况下是互为条件的。

这两个特征是民族形成、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地域是空间场所,经济是联系的纽带,语言是交往的工具,心理素质是这几个特征的必然结果,但不仅仅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起重要的作用,是民族稳定性的重要条件。

二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