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炭生产工艺与技术指标一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4393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焦炭生产工艺与技术指标一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焦炭生产工艺与技术指标一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焦炭生产工艺与技术指标一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焦炭生产工艺与技术指标一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焦炭生产工艺与技术指标一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焦炭生产工艺与技术指标一Word格式.docx

《焦炭生产工艺与技术指标一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焦炭生产工艺与技术指标一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焦炭生产工艺与技术指标一Word格式.docx

1.世界炼焦煤资源的分布

据统计,截止到2004年底,全世界探明的煤炭总储量大约为4.3万亿吨,其中前苏联、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世界前十名的主要产煤国的储量约占世界煤炭资源总量的95%。

其中,炼焦煤不到硬煤资源量的1/10,肥煤、焦煤和瘦煤约占炼焦煤总量的1/2,低硫、低灰的优质炼焦煤资源大约有600亿吨。

在世界炼焦煤资源中,约有1/2分布在亚洲地区,1/4分布在北美洲地区,其余1/4则分散在世界其他地区。

2.中国炼焦煤资源的储量与分布

中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仅次于美、俄,居于世界第三位,炼焦煤约占全部1万多亿吨的“查明资源储量”中的26%,其中气煤(包括1/3焦)占“查明资源储量”的12%,焦煤占6%,瘦煤、贫瘦煤和肥煤、气肥煤各占4%和3%。

中国的炼焦煤资源以山西省为最多,“查明资源储量”达1000多亿吨,占全国炼焦煤“查明资源储量”的56%强,“查明资源储量”居于第二位、

第三位的分别是安徽省和山东省,各在200亿吨左右,其余各省“查明资源储量”依次为贵州、黑龙江、河北和河南,均不到100亿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地质勘探表明,新疆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炼焦煤蕴藏量很可能要远远大于目前所知的80亿吨的查明资源量。

3.煤中矿物质的来源

煤中矿物质是除了水分以外无机质的总称,一般来源有三个:

(1)原生矿物质。

原生矿物质是指存在于成煤植物中的矿物质,主要包括碱金属和碱金属盐类,有钠、镁、硫、磷、钒、钛等。

原生矿物质参与煤的分子结构,与有机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煤中呈细分散分布,很难用机械方法洗选出来。

(2)次生矿物质。

次生矿物质是指成煤过程中,由外界混入煤层中的矿物质,通常以多种形态嵌布于煤中,选除的难易程度与分布形态有关,若在煤中分散均匀,且颗粒很小,就很难与煤分离,若颗粒较大,在煤中较为聚集,则将煤破碎后利用密度差可将其选除。

(3)外来矿物质。

外来矿物质是指在采煤过程中混入矸石,主要成分是SiO2、AL2O3和FeS2等,其块度越大、密度越大,越容易与煤分离,用一般选煤方法即可除去。

4.煤的元素组成

煤的组成以有机质为主体。

煤中的有机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和硫等元素组成,其中碳、氢、氧元素之和占煤中有机质的95%以上,这些元素在煤有机质中的含量与煤的成因类型、煤的岩相组成和变质程度密切相关。

此外,煤中还含有微量的磷、氯和某些金属元素。

5.炼焦煤中的灰分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煤的灰分是指煤中所有可燃物质完全燃烧时,煤中矿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经过一系列分解、化合等复杂反应后剩下的残渣。

煤的灰分与煤中矿物质有密切关系,对生产有不利影响。

(1)影响焦炭质量。

灰分在炼焦生产中是一种无用的杂质,不仅不易破碎,造成的炼焦煤料的细度不好,而且在炼焦时不熔融,不粘结也不收缩,较大的颗粒在焦炭内形成裂纹中心,降低焦炭的机械强度。

某些灰分还使焦炭的热反应性增强,焦炭的反应后强度降低。

(2)影响焦炉生产。

如果煤中灰分的成分是熔点低的化合物,则对焦炉的操作有害处。

例如在焦化室负压操作时,灰分很容易在炉墙表面熔融结疤,损害炉体。

灰分太高时,还会影响正常推焦。

(3)影响炼铁生产。

煤中绝大部分灰分转入焦炭中,一般认为,焦炭灰分增加1%,炼铁焦比增加2%~2.5%,石灰石增加4%,高炉产量下降3%,所以通常情况下炼焦用煤的灰分不应大于10%。

6.煤中硫的形态

煤中硫通常以有机硫和无机硫的状态存在。

(1)煤中的有机硫。

有机硫是指与煤有机结构相结合的硫,其组成结构非常复杂,存在形式有硫醇、硫醚等,主要来自于成煤植物中的蛋白质和微生物蛋白质,蛋白质中含硫量为0.3%~2.4%,而植物的总含硫量一般都小于0.5%,所以硫分在0.5%以下的大多数煤,一般都以有机硫为主。

有机硫与煤中有机质共生,结为一体,分布均匀,不易清除。

(2)煤中的无机硫。

无机硫主要来自矿物质中各种含硫化合物,形态以硫化物硫和少量磷酸盐硫为主。

硫化物硫清除的难易程度与硫化物的颗粒大小及分布状态有关,粒度大者可用洗选法除去,粒度极小且均匀分布在煤中者,就难以选除。

7.炼焦煤中硫的不利影响

煤中的硫对于炼焦、炼铁、气化、燃烧和储运都十分有害。

(1)煤在炼焦时,大约60%的硫进入焦炭,而带入高炉内的硫分则有80%以上是由焦炭产生的。

硫的存在使得生铁具有热脆性,用这些生铁炼钢不能轧制能材。

为了除去硫,在高炉生产中需要增加石灰石和焦炭用量,因而导致高炉生产能力降低,焦比升高。

经验表明,焦炭中硫含量每增加0.1%,炼铁时焦炭和石灰石将分别增加2%,高炉生产能力下降2%~2.5%。

因此炼焦煤配合煤要求硫分小于1%。

(2)煤中的硫,特别是硫铁矿,能加速煤的风化和自燃,破坏煤的黏结性,由此降低焦炭的机械强度。

(3)对炼焦化学产品的精制带来困难,腐蚀设备,影响化学产品质量;

煤气中含硫分高,直接影响钢铁加工的产品质量。

8.烟煤的黏结性和结焦性

黏结性和结焦性是烟煤的重要工艺性质,煤的黏结性是评价炼焦用煤的主要指标,炼焦用煤必须有一定的黏结性。

煤的黏结性是指烟煤在干馏时粘结其本身或外加惰性物的能力。

煤的黏结性反映烟煤在干馏过程中能够软化熔融形成胶质体并固化黏结的能力。

测定煤黏结性的试验一般加热速度较快,到形成半焦即停止。

煤的黏结性是煤形成焦炭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炼焦煤中肥煤的黏结性最好。

煤的结焦性是指煤在工业焦炉或模拟工业焦炉的炼焦条件下,结成具有一定块度和强度焦炭的能力。

煤的结焦性反映烟煤在干馏过程中软化熔融黏结成半焦,以及半焦进一步热解、收缩最终形成焦炭全过程的能力。

测定煤结焦性的试验一般加热速度较慢。

结焦性好的煤除具备足够而适宜的黏结性外,还应在半焦到焦炭阶段具有较好的结焦能力。

在炼焦煤中焦炭的结焦性最好。

9.影响煤的黏结性和结焦性的因素

烟煤的黏结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热软化时胶质体的数量和质量。

当胶质体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膨胀性,而且又有较宽的软化区间时,煤的黏结性好。

流动性好,说明在胶质体中液体的数量较多,能充分浸润煤粒的表面,使之相互滑动接触,有利于黏结和缩聚反应;

膨胀度好,说明胶质体的黏度比较大,在析出的气态产物作用下,胶质体内部具有一定的压力,使液态物质容易填充煤粒之间的空隙,促使其相互紧靠、黏结和缩聚反应加快。

影响结焦性的因素除了烟煤的黏结性外,还有煤的岩相组分、煤料粒度、加热速度、堆密度、煤料混合程度和炼焦操作制度等因素。

10.煤的热解

煤的热解是指煤在隔绝空气或者惰性气体条件下持续加热至较高温度时,形成气态(干馏煤气)、液态(焦油)和固态(半焦或焦炭)所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

黏结和成焦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热解的结果。

11.煤的成焦机理

煤的成焦机理是指煤在变成焦炭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成焦机理有熔剂抽提理论、物理黏结理论、塑性成焦机理、中间相成焦机理和传氢机理,其中最常用的是塑性成焦机理。

塑性成焦机理是炼焦煤高温干馏时经胶质体阶段而转变成焦炭的一种假说。

炼焦煤在加热时,其有机质经过热分解和缩聚等一系列化学反应,通过胶质体阶段(也称塑性阶段),发生黏结和固化而形成半焦,半焦进一步热缩聚,生成焦炭。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半焦收缩而形成裂纹。

由煤转变成焦炭的关键是胶质体的形成。

12.炼焦煤的划分

炼焦用煤就是指在室式焦炉炼焦条件下,用于生产一定质量焦炭的原料煤,是高等植物形成的腐殖煤。

煤按照在炼焦过程中的性状,可以分为炼焦煤和非炼焦煤。

炼焦煤是指用单种煤炼焦时,可以生成具有一定块度和机械强度的焦炭的煤。

这类煤具有黏结性,主要供炼焦用。

烟煤中的气煤、肥煤、气肥煤、1/3焦煤、焦煤和瘦煤都属于炼焦煤。

非炼焦煤在单独炼焦时不软化、不熔融、不能生成块状焦炭。

这类煤没有或仅有极弱的黏结性,一般不作为炼焦用煤,但是当配煤中黏结组分过剩或需要生产特殊焦炭(例如铸造焦)时,可以配入少量非炼焦煤,作为瘦化剂使用。

褐煤、无烟煤以及烟煤中的长焰煤、不黏煤和贫煤都属于非炼焦煤。

为了扩大炼焦用煤的资源,我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中,还划分了一些过渡性煤种,如贫瘦煤、1/2中黏煤和弱黏煤等。

根据各地资源特点以及配煤和炼焦技术的发展水平,有的焦化厂可在配合煤中配入部分过度煤。

13.炼焦煤中的灰分、硫分和挥发分

(1)煤中的灰分

煤的灰分是指煤中所有可燃物质完全燃烧时,煤中矿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经过一系列分解、化合等复杂反应后剩下的残渣。

测定煤中灰分简单而直接的方法就是把煤完全燃烧,残留物即为灰分。

具体方法是,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放入马弗炉或快灰仪中,以一定速度加热到(815±

10)℃,灰化并灼烧到质量恒定,以残留的质量占煤样的质量分数作为灰分产率。

煤灰成分及其含量与层聚积环境有关。

我国很多煤层的矿物质以粘土为主,煤灰成分则为SiO2、A12O3为主,两者总和一般可达50~80%,还有部分氧化钙、氧化镁、黄铁矿等氧化物。

在滨海沼泽中形成的煤层,如华北晚石纪煤层黄铁矿含量高,煤灰中Fe2O3及SO3含量较高。

我国煤中灰分的构成

成分

SiO2

Al2O3

Fe2O3

CaO

MgO

K2O+Na2O

含量(%)

15~60

15~40

1~35

1~20

1~5

煤中的灰分与煤中矿物质有密切关系。

按照主要来源,矿物质可以分为内在矿物质和外在矿物质两种。

内在矿物质是形成煤的原始物质中所含的矿物质,由此形成的灰分称为母体灰分,它又分为原生矿物质和次生矿物质。

原生矿物质是指成煤植物本身所含的矿物质,其含量一般不超过1~2%;

次生矿物质是指成煤过程中泥炭沼泽液中的矿物质与成煤植物遗体混在一起成煤而留在煤中的物质。

次生矿物质的含量一般也不高,但变化较大。

内在矿物质所形成的灰分叫内在灰分,其均匀分布于原始物质中,所以此种灰分洗选时不容易,只能用化学的方法才能将其从煤中分离出去。

外来矿物质是指在成煤中由水流和风力带入的细黏土或微砂粒形成的灰分以及在采煤和运输过程中混入煤中的顶、底板和夹石层的矸石。

外在矿物质形成的灰分叫外在灰分,由于此种灰分夹在煤层中,外在灰分可用洗选的方法将其从煤中分离出去。

炼焦煤中的灰分对生产有不利影响:

(i)影响焦炭质量。

灰分在炼焦生产中是一种无用的杂质,不仅不易破碎,会造成炼焦煤料的细度不好,而且在炼焦时不熔融,不黏结不收缩,较大的颗粒在焦炭内形成裂纹中心,降低焦炭机械强度。

某些灰成分还使焦炭热反应性增强,焦炭的反应后强度降低。

(ii)影响焦炉生产。

如果煤中灰分的成分是熔点低的化合物,试验资料表明,灰成分中Fe2O3,CaO,MgO、SiO2均为较易熔组分,这些组分含量越高,灰熔点就越低,对焦炉的操作有害处。

例如,在炭化室负压操作时,它很容易在炉墙表面熔融结疤,损害炉体。

(iii)影响炼铁生产。

大量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焦炭

在高炉下部粉化是造成透气性和透液性恶化的根源,而焦炭的碳溶反应是焦炭在高炉内粉化的主要原因,在诸多影响因素中,焦炭矿物质组成,即灰分,是一个重要的独立因素,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焦炭中的灰分包括数十种矿物质,通常以氧化物表示。

目前被深入研究的有十多种,其中K2O、Na2O、MgO、CaO、BaO等是焦炭碳溶反应的强、正催化剂;

B2O3、TiO2等是负催化剂;

Al2O3、SiO2等对焦炭的碳溶反应并无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炼焦单种煤间灰分差异,是造成同品种煤焦炭热性能差异大的主要原因。

因此,已经有学者提出将灰成分作为炼焦煤评价的一个新参数,并受到焦化行业的普遍关注,日本神户钢铁公司、日本钢管、美国内陆钢铁公司、我国宝钢都制定了各自的灰分评价指标。

一般认为,焦炭灰分增加1%,炼铁焦比增加2%~2.5%,石灰石增加4%,高炉产量下降3%。

焦炭中的灰分绝大部分灰分来自于炼焦煤,有文献发现煤中的灰成分与焦炭的灰成分相关性非常好,相关系数近似于1。

所以,一般要求炼焦用煤的灰分不应大于10%。

(2)煤中的硫分

煤中硫通常以有机硫和无机硫状态存在,有机硫一般与有机质共生,结为一体,分布均匀,不易清除,无机硫是高硫煤的主要成分,通常以硫化物硫为主,也有少量硫酸盐硫和元素硫。

硫化物硫清除的难易程度与硫化物的颗粒大小及分布状态有关,粒度大的可用洗选法除去,粒度极小且均匀分布在煤中的就难以除去,硫酸盐硫则可用洗选法除去。

焦炭中的硫分主要来自于炼焦煤中。

在炼焦过程中,煤中含硫的60%(也有文献显示70%~90%)会进入焦炭中,所以焦炭硫分的高低取决于煤的硫分。

(3)洗煤对煤中灰分、硫分的影响

洗煤是降低原煤中的灰分、硫分(无机硫)主要方法,评定一种煤洗选的难易程度,既要看原煤中含灰分和硫分的多少,而且也要了解灰分和硫分的存在形式,常规的物理选煤可除去煤中的60%的灰分和约50%的黄铁矿硫。

一般炼制冶金焦的配合煤灰分要求小于10%,硫分要求不大于0.9%(也有文献认为应该为1%)。

(4)煤中的挥发分

煤化度是用来表示煤化作用深浅的等级,反映煤变质作用的范围和强度,又称煤级。

它不仅是煤炭分类中必不可少的指标,而且也是配煤和焦炭强度预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泥炭向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转化过程中,煤化度逐步提高。

挥发分随煤化程度升高而降低的规律性十分明显,可以初步估计煤的种类和化学工艺性质,而且挥发分的测定简单,快速,所以当代各国实用煤分类中,普遍采用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作为煤化度指标,辅以发热量指标进行划分。

国家标准中,烟煤类别划分采用了两个参数,一个是变质程度的挥发分,另一个是黏结性参数。

炼焦煤按照挥发性成分多少来分类,贫瘦煤挥发分为10~20%、瘦煤挥发分为10~20%、焦煤挥发分为10~28%、肥煤挥发分为10~37%、1/3焦煤挥发分为28~37%、气肥煤挥发分>37%、气煤挥发分为28~37%与>37%等。

煤的挥发分是指煤在规定条件下隔绝空气加热后挥发性有机物质的产率。

事实上,煤在该条件下产生的挥发物既包含了煤的芳香烃和芳香族化合物有机质热解气态产物,还包括煤中水分产生的水蒸汽以及碳酸盐矿物质分解出的CO2等。

因此,挥发分属于煤挥发物的一部分,但是并不等同于挥发物。

此外,挥发分不是煤中的固有物质,而是煤在特定加热制度下的热分解产物。

煤的挥发分的测量。

通常,在测量过程中先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放在带盖的瓷坩锅中,在(900±

10)℃下隔绝空气加热7分钟,以减少的质量占煤样的质量百分比,再减去该煤样水分含量作为煤样的挥发分。

计算公式为:

Vdaf=Vad*100/(100-Mad-Aad),

式中:

Vdaf——可燃基(无水无灰基)挥发分,%;

Vad——分析基挥发分,%;

Mad——分析煤样水分,%;

Aad——分析煤样灰分,%。

挥发分测定方法是典型的规范性方法,任何试验条件的改变都会给测定结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加热速度,其他诸如设备的形式和大小,试样容器的材料、形状、大小甚至容器的支架都会影响测定结果。

通常,挥发分的分析结果受煤中矿物质的影响较大,当煤中碳酸盐含量较高,分解出来的CO2产率大于2%时,需要对煤的挥发进行校正。

(5)配煤中对煤炭的质量要求

配煤质量指标主要有:

(i)化学指标。

水分:

控制范围5%~12%。

一般水分是越小越好,但低于5%后不利于操作和环保。

灰分:

越小越好。

因灰分大部分进入焦炭,不利于焦炭质量。

挥发分:

对于顶装焦炉一般在20%~28%之间,据工艺条件及需求控制,对于捣固炼焦视炭化室高度不同,可在24%~32%之间变化。

硫分:

越低越好。

焦炭中硫分不利于高炉生产。

(ii)物理指标。

细度(即0~3mm粒级煤占全部煤的质量分数):

一般控制在75%~85%之间,对于捣固炼焦,控制在90%左右。

粒度组成:

主要控制粒度分布。

(iii)工艺指标。

G值:

配煤炼焦原则上要求黏结指数G>75。

y值:

与G值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要求y>15。

配煤准确性:

要求大于95%。

二、焦炭的性质

1.焦炭生产历史

世界上最早发明铸铁(生铁)冶炼技术的国家是我国(也有理论认为炼铁技术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的西亚地区)。

我国春秋时期已炼出生铁,而欧洲是公元14世纪。

我国战国早期已有可锻铸铁制造的铁器,欧洲17世纪才炼出可锻铸铁。

我国商代的青铜器和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冶炼开始使用木炭,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用煤炼铁,至迟在明代已用焦炭冶炼金属,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焦炭的国家,而欧洲直到十八世纪初才开始炼焦。

木炭主要成分是碳元素,灰分很低,热值约27.21~33.49兆焦/千克,约为8000千卡/千克左右,此外还有氢、氧、氮以及少量的其他元素,其还原能力大于焦炭。

木炭与焦炭熔炼的生铁,即使化学组成相同,其结构与机械性质仍不相同。

木炭冶炼的生铁一般具有细粒结构,铸件紧密,没有裂纹的特点,用木炭生产的生铁含杂质少,适于生产优质钢。

焦炭作为炼铁的三大原料,它的出现对工业生产影响较大,被认为与蒸汽机、铁和钢一样,是促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之一。

2.冶金焦炭按照用途划分的类型

冶金焦炭按照用途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高炉焦。

主要用于高炉炼铁,高炉焦对焦炭质量要求最高。

目前,一般大型高炉用焦炭要求块度大于40mm,中小型高炉用焦炭要求块度大于25mm。

(2)铸造焦。

主要用于化铁炉的燃料。

为提高化铁炉的熔铁温度,要求焦炭块度大而均匀。

一般铸造焦要求块度大于60mm。

(3)铁合金焦。

主要用于电炉内,对其强度和耐磨性要求不高,但要求焦炭的比电阻及化学活性要好。

此外,气化焦也经常被提及,主要用于制造发生炉煤气和水煤气。

作为燃料或者氨的原料,要求焦炭有较好的反应性能,可以使用气孔率大、耐磨性差的小焦块。

3.焦炭的化学成分

焦炭的化学成分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两大部分。

有机成分是以平面炭网为主体的类石墨化合物,其他元素氢、氧、氮和硫与炭形成的有机化合物,则存在于焦炭挥发分中,无机成分是存在于焦炭的各种无机矿物质,以焦炭灰成分表征其组成。

焦炭的化学成分主要用焦炭工业分析和焦炭元素分析来测定。

(1)按焦炭元素分析,焦炭成分为:

炭82%~87%,氢1%~1.5%,氧0.4%~0.7%,氮0.5%~0.7%,硫0.7%~1.0%,磷0.01%~0.25%。

(2)按焦炭工业分析,其成分为:

灰分10%~18%,挥发分1%~3%,固定碳80%~85%。

可燃基挥发分是焦炭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成熟焦炭的可燃基挥发分为0.7%~1.2%。

4.焦炭的工业分析

焦炭工业分析包括水分、灰分、挥发分测定,以及固定碳的计算,也称为焦炭实用分析。

(1)水分测定。

水分是指焦炭试样在一定温度下干燥后的失重占焦样干燥前的质量分数,包括操作水分(Mt)测定和分析试样水分(Mad)测定两种。

操作水分指工业焦炭所含的实际水分,分析试样水分是指经过空气干燥后制备分析用试样的水分。

焦炭的水分主要因熄焦方式而异,同时与焦炭块度、焦粉含量、取样地点、取样方法和焦样处理方式等因素有关。

湿法熄焦的焦炭水分约为4%~6%,干法熄焦的焦炭水分是吸收空气水分达到平衡后的数值,一般小于0.5%。

(2)灰分测定。

灰分是指焦炭试样在(850±

10)℃温度下灰化至恒重,其残留物的质量占焦样的质量分数。

(3)挥发分测定。

挥发分是指焦炭试样在(900±

10)℃温度下隔绝空气快速加热后的失重占焦样的质量分数减去该试样水分后得到的数值。

焦炭挥发分同原料煤的煤化度和炼焦最终温度有关,可作为焦炭成熟程度的标志。

一般成熟焦炭的挥发分在1%左右。

(4)固定碳计算。

固定碳指煤经高温干馏后残留的固态可燃性物质,其值系由公式Cad=100-Mad-Aad-Vad(%)计算得出。

这一数值高于焦炭元素分析的炭含量。

焦炭工业分析数值除操作水分外均以分析试样为基准,称为分析基。

5.焦炭的物理性质

焦炭的物理性质与其常温机械强度和热强度及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焦炭的主要物理性质如下,真密度为1.8~1.95g/cm3;

视密度为0.88~1.08g/cm3;

气孔率为35%~55%;

堆积密度为400~500kg/cm3,平均比热为0.808kJ(kg·

k)(100℃),1.465kJ(kg·

k)(1000℃)着火温度(空气中)为450~650℃;

可燃基低热值为30~32kJ/g,比表面积为0.6~0.8m2/g。

6.焦炭的转鼓强度试验方法

焦炭转鼓强度是表征常温下焦炭的抗碎能力和耐磨能力的焦炭机械强度重要指标。

各国工业生产上测定块焦转鼓强度的试验方法均以标准化。

美国采用采用ASTM转鼓试验,日本采用JIS或者ASTM转鼓试验,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用米库姆转鼓,同时规定也可以采用法国钢铁研究院的IRSID转鼓试验,大部分国家采用是米库姆转鼓试验方法。

我国于1980年也将米库姆转鼓试验列为测定焦炭机械强度的国家标准,测定指标为抗碎强度M40、耐磨强度M10,1994年重新修订了测定焦炭机械强度的国家标准,测定指标改为抗碎强度M25、耐磨强度M10,由于目前我国钢铁界认为M25对焦炭的抗碎强度变化不如M40敏感,所以大多数焦化厂仍然习惯使用1980年的标准。

7.焦炭M40、M10测定方法

用直径为60mm的圆孔筛将试验用焦炭进行人工筛分后,将大于60mm的焦炭分成60~80mm和大于80mm两个筛级,两级按比例共取50kg,作为入米库姆转鼓焦样。

试验后按公式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