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劝学 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 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4)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于
(1)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劝学》疑难解析
一、字词疑难
1、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已”读yǐ,“停止”的意思。
“己”读jǐ,“自己”的意思。
这两个字学生最易读错。
2、其曲中规
“曲”不是“弯曲”之意,而是“弯度”,形容词用作名词。
3、虽有槁暴
“有”通“又”,“再”的意思。
“暴”通“曝”,“晒”的意思。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的意思是“验,检查”的意思,而不是“参加、加入”的意思。
“博学”的意思是“广泛地学习”的意思,而不是“学问广博精深”的意思。
7、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善假于物也
三个“假”,均是“借助,利用”的意思。
8、非能水也
“水”,名词用作动词,译为“游水”。
9、用心一也
“用心”一词最容易理解错,应是两个词,译为“因为心思”。
10、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这里的“寄托”是“寄居”的意思。
二、句子疑难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全句译为“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的蚯蚓,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上”“下”分别译为“向上”“向下”,名词作状语。
2、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分别译为“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无以”与“有以”相对,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固定句式。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这一句用了互文的手法,上句省略了“彰”,下去省略了“远”,意思是“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看的人在远处也能看清楚;
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
三、疑难问题
1、文章是如何运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论证的?
本文极少抽象的说教,而大量采用比喻来阐明道理,设喻贴切又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能使人对所说道理理解得具体生动,全面而深刻,从而受到启发,被作者所说服。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提出之后,荀子就用了五个比喻。
前两个比喻“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构成第一组,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直木“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个比喻构成第二组,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样,有了两组比喻作基础,作者就类比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最后两个比喻并列说明:
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作者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后,接着分析学习的作用,也用了五个比喻。
开头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最后作者说到学习的方法与态度,连续用了十个比喻。
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接下来作者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
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最后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荀子在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阐述一层意思,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
有的从正面设喻(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衬,有的以比喻进行对比。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之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进一步论证。
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因而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
总之,比喻不仅仅使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而且还推进了作者的论证层次,大量比喻的连用,像是铺锦列绣,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2、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学不可以已”,立片言以居要。
假托君子之言借以展开论证。
接着从后天人的力量的作用上论述学习的重要。
再接着从人们凭借客观条件的作用上来论证学习的重要。
作者用比喻列举了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凭借客观条件从而改善、提高主观能力的现象,再得出结论,君子的智慧、禀赋并非不同于一般人,全在于他们能借助学习的力量来提高自己,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
最后论述为学应抱的态度与方法,说明学习必须积累、持恒、专一,由此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二人说法谁对谁错呢?
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学与思要结合起来。
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学习方法。
他主张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
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
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
4、本文在对偶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点?
文章大量运用短句并且两两相对,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如此等等,这样的句式既富有说服力,又富有文学韵味,有一种鲜明的节奏感回响其中,读来铿锵有力。
在这种两两相对的句子中,除了上面所举的同类并举之外,还有一些是正反对比,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劝学》练习卷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zhò
ng)参省(cān)锲(qì
)跬步(guǐ)
B.輮(ró
u)槁(gǎo)暴(pù
)螯(á
o)骐骥(jì
)
C.虽有槁暴(yǒu)砺(lì
)驽马(nǔ)蚯蚓(yǐn)
D.生非异(shēng)须臾(yú
)镂刻(ló
u)闻者彰(zhāng)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行李之往来。
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4、下列各句中的“疾”与“疾恶如仇”的中“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C、君有疾在腠理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下列句中的“望”与“望其旗靡”中的“望”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先达德隆望尊。
C、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D、适冬日之望日前后。
6、下列句中的“而”与“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
u)舟楫(jì
)舆马(yú
)
B.蛟龙(jiāo)跬步(kuǐ)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
u)弩马(nǔ)生非异(xì
ng)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á
o)参省乎己(xǐng)
8.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须臾(片刻)
B.假舟楫(借助、利用)声非加疾(快)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跬步(占代的半步)驽马(劣马)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镂(雕刻)圣心备焉(完备)渊(深水)风雨兴焉(起)
9.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A.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人强马壮
10.下列各组中加粗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A.无可寄托者寄寓于表女寄言于母临崩寄臣以大事
B.风雨兴焉忧劳可以兴国兴利除弊夙兴夜寐
C.不能十步步其韵奉和一首乃自强步步余马兮山皋
D.下饮黄泉中军置酒饮归客日食饮得无衰乎
二、阅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用心躁也”一段文字,回答7~10题。
11、下列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雁荡具体而微者。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2、这段文字调动了多种修辞手法,说说下面句子各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⑵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架,功在不舍。
⑶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坎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3、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你认为这段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粗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
D、逆境才能成才。
14、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君子的性格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有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故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
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远的地方。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步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
D、(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没有蛇和鳝鱼的洞就不能寄居托身,这是它用心浮躁啊。
三、阅读“君子曰: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语段,回答问题。
15、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祝曰:
“必勿使反”⑥老妇必唾其面⑦秦伯说,与郑人盟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①③⑤⑦B.②④⑦⑧C.③⑤⑥⑧D.①②①⑥
16、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全属于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①金就砺则利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③鸡豚狗彘之畜④是社稷之臣⑤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⑧封之以膏腴之地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②⑤⑥D.③①⑦⑧
17.跟“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未之有也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学不可以已
18.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跟“则修文德以来之”中的“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B.越国以鄙远C.没死以闻D.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四、阅读“吾尝终日而思矣,……用心躁也”两段,完成问题。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
20、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1、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日地思考,不如片刻所学的。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累半步一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啊千里远的地方。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就能知识明了,而且行动没有过错。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2、第二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3、文学常识填空。
荀况(约公元前319—前230)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
著名的家、家,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任思想集大成者。
在社会伦理观方面他提出“论”,批判了孟子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性善论”,《》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
06年——11年高考默写中的《劝学》
1(10年江苏卷)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
2(10年陕西卷)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
3(10年福建卷)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
4(10年安徽卷)
(1)积善成德,____________,圣心备焉。
5(09年全国卷Ⅱ)
(1),;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6(09年江苏卷)
⑵,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09年天津卷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09年福建卷)
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9(09年安徽卷)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___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
10(09年四川卷)
荀子《劝学》说:
“;
。
刘禹锡诗云: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11(09年山东卷)
(4)故不积跬步,_______。
12(08全国卷Ⅱ)
(1)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13.(08山东)
(4)君子生非异也, 。
14(08广东)
(1)吾尝终日而思矣, ;
吾尝跂而望矣, 。
15(07全国Ⅰ)
(1)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 。
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6(07安徽)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17(07四川)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06北京)
(1)《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譬喻说: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