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复习(六个专题).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382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复习(六个专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复习(六个专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复习(六个专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复习(六个专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复习(六个专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复习(六个专题).doc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复习(六个专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复习(六个专题).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复习(六个专题).doc

专题一:

七年级下册朝代基本信息列表

朝代

起止时间

开国皇帝

所属民族

夺权方式

都城

历史贡献

其他皇帝

隋朝

581-618

隋文帝杨坚

汉族

北周外戚,谋权篡位

长安

1、隋炀帝开通京杭大运河

2、隋炀帝创立科举制

3、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

隋炀帝

唐朝

618-907

唐高祖李渊

汉族

贵族起兵造反

长安

发展科举制: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增加殿试和武举

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

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五代十国

907-960

后梁朱温

汉族

 

 

 

 

北宋

960-1127

宋太祖赵匡胤

汉族

陈桥驿兵变

东京

增加科举考试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营造读书风气。

宋真宗

10世纪-1125

耶律阿保机

契丹族

 

上京

 

被金朝灭亡

西夏

11世纪前期-1227

元昊

西夏族

 

兴庆

 

被蒙古灭亡

1115-1234

完颜阿骨打

女真族

 

会宁-燕京

 

被蒙古灭亡

南宋

1127-1279

宋高宗赵构

汉族

半壁江山

临安

 

被蒙古灭亡

元朝

1271-1368

铁木真

蒙古族

起兵扩张

大都

行省制度的设立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

明太祖朱元璋

汉族

农民起义

应天-北京

 

明成祖朱棣

清朝

1636-1912

清太祖努尔哈赤

满族

少数民族起兵造反

北京

奠定今天中国版图

皇太极康熙

雍正乾隆

专题二科举制的发展情况汇总

一、隋朝创立科举制

1、创立科举制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弟,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弟即可进入仕途

2、谁率先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隋文帝)

3、谁正式确立的科举制(隋炀帝)

4、科举制创立的历史意义

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二、康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情况

1、唐太宗时期:

增加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鼓励士人报考

2、武则天时期: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三、宋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情况

宋朝大幅度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

宋朝发展科举制的影响:

在全国:

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促进了:

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

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四、明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请况

1、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

尊孔崇儒为核心,考四书五经

2、明朝科举考试对答题的要求是:

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题格式为八股文

3、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脱离现实,禁锢思想,应试的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背“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五、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发展情况

延用明朝进期的科举制(八股文)

专题三各朝代“经济”发展情况汇总

朝代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都市繁荣情况

唐朝

肯田面积扩大;

生产技术进步:

曲辕犁,筒车

兴修水利

丝织业:

蜀锦闻名全国

陶瓷业: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造船业、冶矿业、造纸业发达

繁荣;

水陆交通发达;

贸易往来频繁;

长安: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大都市。

宋朝

占城稻:

成熟早,耐旱推广到东南地区;

水稻成为粮食产量首位;

茶树种植普遍;

棉花种植范围扩大,已经推进到江淮和川蜀

四川江浙丝织业发达;

海南岛棉织业发达;

瓷器发展:

河北定窑、河南汝窑。

瓷都景德镇、制瓷业中心:

江南地区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

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在东京郊外;南宋时期航海以配备指南针

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乡镇中出现的商业区是草市

海外贸易发达:

广州泉州是著名海港

为鼓励海外贸易,专门设立了:

市舶司

北宋前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纸币:

交子

南宋时期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最繁荣的都市是:

开封和杭州;

开封城市中最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开封城市中娱乐与商业并用的是瓦子;

瓦子中用于演出的地方叫做勾栏

元朝

元朝的大都

明朝

引进原来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

北京南京是全国商贸中心

出现了商帮:

晋商和徽商

北京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又是当时的经济中心

清朝

康雍乾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耕地面积扩大;

兴修水利:

对黄河,淮河,大运河治理。

改进种植技术。

推广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

经济作物发展较快,品种增加,如烟草、花卉等。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著名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

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盛泽镇,汉口镇成为著名的城镇

专题四各朝代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及边疆地区的治理

朝代

皇帝

西域

渤海国

回纥

吐蕃

南诏

唐朝

唐太宗

出兵击败东西突厥

,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统治。

 

 

将文成公主嫁给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唐玄宗

 

渤海郡王

怀仁可汗

 

云南王

其他皇帝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管辖

西域地区

 

 

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朝代

皇帝

契丹辽

党项西夏

女真金

 

 

北宋

宋太祖

保持友好关系

 

 

 

 

宋太宗

主动攻辽,后失败

 

 

 

 

宋真宗

辽主动攻宋,双方达成“澶渊之盟”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辽岁币

 

 

 

宋徽宗

对峙

原有关系不变

联合金攻辽,后被金所灭

 

 

宋钦宗

对峙

原有关系不变

联合金攻辽,后被金所灭

 

 

南宋

宋高宗

原有关系不变

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为界限

 

 

朝代

皇帝

党项西夏

女真金

西域

吐蕃

今台湾

元朝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同意,建立蒙古政权,进行全面对外扩张。

1227年,灭亡西夏

1234年被蒙古灭亡。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蒙古时期设置驿站,元朝时期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设置澎湖巡检司,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朝代

皇帝

蒙古族

女真后金

明朝

为防御蒙古修筑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明成祖朱棣为防御蒙古,迁都北京。

 

朝代

皇帝

台湾

西藏

回部

蒙古

 

清朝

顺治

 

册封五世达赖为

达赖喇嘛

 

 

 

康熙

1683收复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

册封为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

 

三次亲征,打败蒙古准噶尔噶尔丹叛乱。

 

雍正

 

 

 

 

 

乾隆

 

噶厦管理西藏政教事物;金瓶掣签制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带领下回到祖国怀抱。

 

专题五部分朝代的对外关系

朝代

交往国家

国内人物

国外人物

交往内容

唐朝

日本

高僧鉴真

阿倍仲麻吕遣唐使

向学习中国的先进制度,天文,历法、文学、建筑、佛法等

新罗

 

崔致远《桂苑笔耕》

向中国学习先进的制度,特别是科举制,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天竺

高僧玄奘

 

向天竺学习佛法,在那烂陀寺求学,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

明朝

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

郑和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日本

戚继光

 

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取得台州大捷等重要战役的胜利,最终解除了倭患。

葡萄牙

 

 

葡萄牙攫取了在中国澳门的居住权

荷兰

郑成功

 

1662年从荷兰手中收复宝岛台湾

清朝

沙皇俄国

康熙皇帝

 

双方进行了雅克萨之战,最终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

专题六关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历史事件

人物或朝代

内容

宋朝

宋太祖

赵匡胤

控制军权

1、解除进军将领兵权,控制军队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将领可以练兵,当不能发兵

3、定期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削弱相权

1、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宰相权力

2、宰相之下设立副宰相若干人

3、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控制地方

1、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取代原来藩镇

2、地方长官三年一换,频繁调动

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家知州的权利

掌握财权

取消地方节度使收税的权利,地方钱财除留一部分用于地方使用外,其余一律上交中央,同时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

由文臣担任地方和中央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元朝

行政

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军事

设立枢密院掌管全国军政

监察

设立御史台掌管全国检察

宗教

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民族宗教事务

地方

设立行中书省掌管地方事务

明朝

明太祖

朱元璋

地方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

中央

废除丞相制,直接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为控制军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左中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并将军队调动等权利统归兵部。

科举考试

以四书五经为核心,试卷以八股文的形式作答,严格控制人民思想。

清朝

康熙时期

为抑制原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南书房

雍正时期

设立军机处,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乾隆时期

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空前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