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93611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6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四中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京四中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京四中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京四中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京四中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四中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

《北京四中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四中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四中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

④都重视任用贤才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8.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盛况,当时的皇帝是

A.隋文帝

9.要研究古代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地理,下列典籍首选的是

A.《徐霞客游记》

B.《西游记》

C.《大唐西域记》

D.《史记》

10.对比下面的两枚古钱币,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①二者都是圆形方孔钱

②钱币上都有汉字

③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

④日本曾经隶属于唐朝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称颂的诗人是

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12.唐朝的国势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A.澶渊之盟B.黄巢起义C.安史之乱D.八王之乱

13.下列人物中,领导了唐末农民起义的是

A.安禄山

B.史思明

C.郭子仪

D.黄巢

14.对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A.隋朝时期的人物

B.作者为擅画人物的阎立本

C.体现了唐朝与靺鞨族之间的往来

D.体现了五代十国的贵族奢侈生活

15.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这一时期的开国之君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③北方的五个政权和南方的十个政权合称为五代十国

④统一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著名学者王立群曾这样描述一位历史人物:

“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

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削兵权。

”这位人物是

A.刘邦B.司马炎C.李世民D.赵匡胤

17.契丹与西夏国力不断增强的共同原因是(  )

A.创制自己的文字

B.学习中原文化,发展生产

C.强大的武力支撑

D.汉人大量迁入,编练军队

18.五代十国之后,进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下列政权与民族对应正确的是

A.辽——党项族

B.辽——契丹族

C.金——蒙古族

D.西夏——女真族

19.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唱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

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徽宗

20.他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精忠报国”的故事千古流传。

A.统帅军队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B.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撤职

C.率领的军队称为“模范军”D.扭转了宋金对峙的局面

2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宋夏和议B.宋辽盟约C.宋金对峙D.宋元对抗

22.纸币的出现给商品流通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下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出现于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23.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设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

市舶司是

A.管理造船业的机构B.提供住宿的机构

C.印刷纸币的机构D.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24.《蒙古秘史》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描述:

“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

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

”结束这一局面的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25.蒙古族陆续消灭中国境内的各个割据政权,实现大一统的顺序是

A.西夏—金—南宋

B.金—南宋—西夏

C.西夏—南宋—金

D.金—西夏—南宋

二、综合题

26.历史王老师带领大家一起研究古代的民族关系和疆域问题,以下是她找到的一些材料,请根据材料和老师一起进行探究。

请回答:

(1)请按王朝演变的历史时序,帮助王老师将以上地图排序(将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

(2)请用地图呈现的史实来证明下列观点。

(填写序号即可)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广阔疆域有利于扩大文化影响力、。

民族政权并立局势下,各政权之间的互市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3)图中的“吐蕃”有重要的发展变化,请结合所学,说出吐蕃是我国现在哪个民族的祖先?

并举出它与唐朝友好交往的一个事例。

(4)请观察图③和图④并结合所学,说说中华民族大家庭发展历程中,汉族政权与“辽”“西夏”“金”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这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怎样的积极影响?

27.历史是一门有益、有趣的学科,学会恰当的方法,分析唐宋经济发展。

方法1:

学会看图片

(1)这是教科书中的插图,从中我们能获得唐朝经济发展的哪些历史信息?

方法2:

学会对比分析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唐玄宗时官修)

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

(2)阅读上述文献,结合所学,归纳唐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发生了哪些变化?

方法3:

学会归纳总结

①唐代丝织业重心在北方,北宋时期,南方丝织品产量超过北方。

但是在生产技术上,仍与北方有较大差距。

②北宋末年金人南下,北方丝织业受到巨大打击,③大量北方民众南迁,求得安定生活,成为南方手工业者。

④北方纺织技术工匠也随之迁移,进而导致技术南传。

⑤南宋时期,南方以种桑丝织为业的人增多,丝织品产量进一步提高。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3)阅读上述文献,结合所学,完成以下学习表格。

28.聚焦隋唐中外交流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频繁,中外交流促进社会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处于我国封建经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例如,唐朝时期,遣唐使有十多批。

日本的吉备真备年轻时,随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

由阿拉伯商人撰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了唐朝出口的丝绸质量很高,唐朝海船坚固庞大,可以从事远海航行。

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

唐朝的对外交往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等周边国家。

——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玄奘)发现各宗派对经论的考察存在或显或隐的不同之处,众说纷纭,不知道该信哪一个。

所以发誓去西方寻求佛法以解疑惑。

——译自(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材料三大和上(同“尚”)在扬州大明寺为众(僧)讲律,荣睿、普照(日本僧人)至大明寺……曰:

“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

……愿和上东游兴化。

——《唐大和上东征传》

材料四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图

(1)依据材料一,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

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正确”;

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

①唐朝处于我国古代经济繁荣上升阶段,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唐朝时期,满载丝绸等商品的驼队,将商品运送到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

③作为唐朝派出的使者,遣唐使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唐文化,促进了中日交流。

④唐政府允许外国商人到中国长期居住。

⑤《中国印度见闻录》在唐朝广受欢迎,销量很大。

(2)玄奘和鉴真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典型代表。

阅读材料二、三,分别概括玄奘、鉴真远行的原因。

(3)依据材料四,仿照范例,完成你对鉴真东渡的简介。

(范例)唐朝高僧玄奘历经磨难西行天竺研习佛法,回国后翻译佛经,介绍游历所见风土人情,为佛教发展和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29.分析治国方略治大国如烹小鲜。

材料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汪洙《神童诗》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

宋代民间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1)根据材料一回答:

诗中提到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

带给当时社会什么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

为解决“藩镇之弊”,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老师设计了以下表格来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些治国方略,请你结合所学,完成下表。

目的

治国方略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收“兵”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文臣统兵

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收“财”权

设收地方财赋

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收“赏罚刑政”权

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

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

(3)根据材料三回答:

当时的武将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们如何评价这种现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杨坚即是隋文帝。

589年,他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选项B符合题意;

秦朝是公元前221年建立;

618年唐朝建立;

1271年元朝建立;

因此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故D符合题意;

秦始皇、汉武帝和隋文帝与开通大运河、创立进士科无关。

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抓住题干的“开通大运河、创立进士科”,结合所学,隋炀帝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诞生,可以选择正确答案。

3.C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隋朝开通的大运河。

为巩固隋朝统冾,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由北到南的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所以C符合题意;

B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根据地图可知,永济渠连通了黄河,A不符合题意。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4.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贪图享乐,好大喜功,役民过度,他的暴政引发了农民起义,最终隋朝被推翻。

故B符合题意;

统治者贪图享乐、大兴土木工程、连年的对外征战都属于隋炀帝暴政的表现,故ACD表述不是最准确的。

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B

根据“君舟民水”“天可汗”“贞观之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人物是唐太宗。

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那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C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度,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符合材料中“委员制”。

故C符合题意;

7.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三个选项,故选择C。

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

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

还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①②④正确,故C符合题意;

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和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时都没有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据此可排除含③ABD,故选择C。

【点睛】

此题使用排除法解决组合型选择题。

8.D

根据所学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这首诗反映的是唐玄宗时期的社会繁荣景象。

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ABC都与题干中“开元”不符,故选择D。

9.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玄奘西游天竺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

《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

《徐霞客游记》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西游记》是长篇神话小说,不能作为研究古代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地理的首选典籍。

故B不符合题意;

《史记》是史学著作,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不能作为研究古代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地理的首选典籍。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解析】观察题干的唐朝的“开元通宝”和日本的“和同开珎”,可以看出两枚古钱币都是圆形方孔钱,故①符合题意;

唐朝的“开元通宝”和日本的“和同开珎”上面都有汉字,故②符合题意;

日本的“和同开珎”与唐朝的货币形状相同,钱币上有汉字,说明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

故③符合题意;

日本曾经隶属于唐朝的说法错误,因为唐朝与日本交往密切,但不属于唐朝管辖。

故④不符合题意;

排除BCD,故选A。

11.C

依据题干信息“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结合所学可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是1957年朱德参观成都杜甫草堂时撰写的一副对联。

杜甫的诗,有的气魄雄厚,有的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所以C项符合题意;

A项是“诗佛”,B项是“诗仙”,D项是“诗魔”。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2.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国势由强盛转向衰落,故C正确;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之间签订的和约,故排除A项;

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腐朽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故排除B项;

八王之乱是西晋年间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故排除D项。

13.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是875年至884年发生在唐朝末期的一次志在推翻唐王朝的农民起义。

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它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表现了农民战争对封建社会的改造作用。

同时,起义也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打破了原来中央与藩镇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的均势。

ABC项均跟农民起义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4.B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步辇图》的内容,作者是阎立本,描述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所以B符合题意;

AC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5.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故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包含③的ABC项,故选择D。

16.D

【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坐上了皇帝,建立北宋。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

刘邦、司马炎、李世民与题干的“陈桥驿站披旒冕。

杯酒之间削兵权。

”无关。

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与西夏都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但不是国力不断增强的原因。

故A不符合题意;

契丹与西夏都与汉族交往密切,学习中原文化,发展生产,使国力不断增强。

强大的武力支撑不是契丹与西夏国力不断增强的共同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

汉人大量迁入,编练军队与契丹与西夏国力不断增强无关。

故选B。

18.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都城在上京。

所以B符合题意;

A说法错误;

女真族建立金,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故CD不符合题意。

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9.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统治时期,辽大举进攻北宋,宋真宗御驾亲征,大败辽军。

宋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故“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宋真宗。

宋太祖、宋太宗和宋徽宗与澶渊之盟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A

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精忠报国”的故事和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有关。

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乘机收复许多失地。

故A符合题意;

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秦桧杀害,故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岳飞的军队称“岳家军”,故C与岳飞无关,不符合题意;

宋金对峙的局面是在岳飞被害后形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认识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精忠报国”的故事和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有关,是解题的关键。

分析选项,选择与岳飞有关的史实,得出答案。

21.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反映出宋金对峙时期,南宋偏安江南的情景。

宋夏和议、宋辽盟约都与北宋有关,北宋的都城在开封,与题干的杭州无关。

故AB不符合题意;

宋元对抗时期不会出现题干的情景,故D不符合题意。

正确解读题干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认识这首诗写于南宋,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宋金对峙局面下,南宋偏安江南的情景。

22.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业的繁荣,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唐朝还未出现纸币,故A不符合题意;

南宋和元朝出现在北宋之后,北宋出现了交子。

故CD不符合题意。

23.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发达。

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故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故D符合题意;

造船业、住宿、印刷纸币和市舶司无关,故ABC不符合题意。

24.A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12世纪初蒙古草原出现割据混战的局面。

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国的历史人物是铁木真。

他经过多年的征战,打败了周围各部,统一蒙古草原。

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5.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夏于1227年为蒙古(元朝)所灭,金国于1234年为蒙古(元朝)所灭。

1276年蒙古(元朝)攻陷宋朝首都临安,至元十六年(1279)在崖山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南宋灭亡。

BCD不符合史实,故选择A。

26.

(1)①③④②

(2)①②;

③④

(3)藏族;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任意一个即可)

(4)关系:

少数民族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有战有和,有对峙亦有交往;

积极影响:

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加快了中华民族交融的进程。

(1)根据图片①“北庭都护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①反映的是唐朝;

根据图②“大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②反映的是元朝;

根据图③“辽、西夏、东京(开封)”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反映的是辽、西夏、北宋政权并立时期;

根据图④“西夏、金、临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④反映的是西夏、金、南宋政权并立时期。

所以按照历史时序排列应该是①③④②。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广阔疆域有利于扩大文化影响力的是①②;

民族政权并立局势下,各政权之间的互市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的是③④。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吐蕃是我国现在藏族的祖先,唐朝时期与吐蕃友好交往的例子有:

7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已经“和同为一家”。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等,加强了西藏与内地之间的联系。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有战有和,有对峙亦有交往。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地图,了解地图所代表的朝代。

27.

(1)农业技术进步,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

手工业的发展;

唐朝通用货币便利经济贸易,促进商业发展。

(2)相比唐代,宋代经商的空间和时间不受限制。

(3)A:

②B:

北方人口南迁或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C:

北方先进技术传到南方;

D:

丝织业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

E:

原因/背景/条件。

(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发明的农业工具,反映了农业技术进步,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

图2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反映了唐朝手工业的发展;

图3开元通宝反映了唐朝通用货币便利经济贸易,促进商业发展。

(2)根据材料“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

”可知,唐朝开市闭市都有时间上严格规定,根据“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可知,相比唐代,宋代经商的空间和时间不受限制。

(3)根据文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处应填②,北宋末年金人南下,北方丝织业受到巨大打击,因此得出结论,北方战乱,经济遭到破坏。

由“③大量北方民众南迁,求得安定生活,成为南方手工业者”可得出结论,北方人口南迁或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由“④北方纺织技术工匠也随之迁移,进而导致技术南传”可得出结论,北方先进技术传到南方;

由“①唐代丝织业重心在北方,北宋时期,南方丝织品产量超过北方。

但是在生产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