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谷春立0623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93466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鞍山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谷春立0623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鞍山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谷春立0623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鞍山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谷春立0623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鞍山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谷春立0623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鞍山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谷春立0623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鞍山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谷春立0623Word格式.docx

《鞍山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谷春立0623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鞍山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谷春立0623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鞍山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谷春立0623Word格式.docx

2010中国经济十大领军城市”称号。

改革开放成效显现。

国有企业和地方集体企业改革任务全面完成,较好解决了老工业基地“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历史性难题。

全面融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实际利用外资连续五年成倍增长,引进内资五年增长7倍,招商银行等多家股份制银行入驻鞍山,我市成为投资高地、资本洼地和项目集聚地。

  第二,城乡统筹取得新突破。

城区经济实现较快发展,经济总量五年翻两番,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

在加速发展城市的同时,大力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对农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时期投入“三农”资金达到9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85倍,年均增长超过50%。

设施农业高速发展,面积达到13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3,已成为全市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

县域经济形成“一县一品”和工业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格局,海城“四辣”、台安鸭鹅、岫岩蘑菇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县域工业主导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县域经济增速在全省名列前茅,经济总量超过全市半壁江山。

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自来水基本普及,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覆盖全部乡镇,三县(市)都建立了免费高中,实现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公交车、村村有农民书屋,乡村卫生院(所)建设全面达标。

  第三,城市建设展现新面貌。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按照当前长远一起干、地上地下一起建、里里外外一起修的原则,全面改造建设城市道路、供暖、供水、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十横八纵五环十射”城市交通大格局,加速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腾鳌机场开通民用航线。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着力提升城市居住、产业、交通、生态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市环境不断改善。

实施城区建设“五项工程”,开工建设10座污水处理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每年下降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6%,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天数平均达到280天以上。

  第四,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

五年为城乡群众办实事299件,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居民收入水平成倍提高。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就业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每年实现实名制就业10万人以上,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由5.7%下降到1.97%;

低保人数由25.7万人减少到5.7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率先创新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正在向城乡居民全面保障目标迈进。

城乡群众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农村危房全面改造,大力建设回迁房、廉租房、动迁周转房、公租房以及劳模大厦、军人之家等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达到1000多万平方米,占新建住房面积的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平方米提高到33平方米。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实现学前教育以公立幼儿园为主,小学到高中义务教育,城乡免费职业教育,资助大学教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公立教育体系,成为全国教育示范市。

城乡医疗条件明显改善。

在全国率先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基本药物零加价,调整医疗机构布局,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慈善事业全面发展。

人口计生工作得到加强。

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成立各级社会管理机构,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创建解决群众利益诉求长效机制,大批社会矛盾得到化解,社会治安、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不断加强,我市社会管理创新的做法得到中央政法委和省委的充分肯定,在全省推广。

  第五,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扎实开展。

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雷锋传人”郭明义先进事迹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文化事业发展较快。

市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建成使用,鞍山大剧院、电影城、科技城、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新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速滑馆、乒羽馆、全民健身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全面建设,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新华书店、电影公司和三个文艺表演团体进行了规范改制。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规划建设千山文化旅游产业带,成立文化旅游开发区,加快建设海城析木城旅游开发区、岫岩玉皇山旅游开发区和中国玉皇博物馆,鞍山呈现出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六,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扎实成效。

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力度,改革创新领导干部差额提名、差额选拔和考核评价新机制,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县(市)区和乡镇党委换届顺利完成。

党的基层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

坚持党管制度建设,突出抓好围绕一项权力建立一项制度、实施一项监督健全一项制度、结合一个案件完善一项制度的“三个一工程”,实施党政主要领导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物资采购、工程项目“四项回避制度”,建立行政权力运行制度、公共资源交易、行政绩效管理、行政权力电子监察和民意诉求反馈“五大系统”。

强化舆论监督,完善惩防体系,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

全面加强统战工作,积极选配党外干部,大力支持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工作,统一战线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积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大力开展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切实关心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广大青年干事创业积极性,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形成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党工共建、群团联建的工作格局。

  五年的发展历程充满艰辛和拼搏,五年的发展成就凝聚着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在此,我代表十届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向驻鞍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鞍山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刻体会到,十届市委所做的工作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委提出的符合中央精神、省委要求和鞍山实际的发展思路。

市委先后提出“总量倍增、位次前移、科学发展、殷实和谐”的奋斗目标和“加速经济隆起、构建和谐鞍山”、“围绕一个核心、加速两个融入、推进三大任务”的发展思路,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始终沿着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阔步前进。

二是不断创造发展新格局和创新产业组织形式。

在城市发展布局上,完成新一轮区划调整,全面拉开城市骨架,城区面积由154平方公里向800平方公里拓展,形成四个城区、五个开发区的发展格局。

在产业布局上,形成西部以辽宁通海产业大道为轴线的设施农业集聚区和以腾达通海产业大道为轴线的工业集聚区,中部以胜利路和建国大道为重点的城市综合体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东部以千山文化旅游产业带和汇园路为重点的文化旅游集聚区。

在产业组织形式上,着力实施工业进园区、商业进城区、民居进小区,形成集中式布局、集群化发展、集约化生产和销售的新格局。

三是全市上下形成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市委始终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履行职能,形成四大班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坚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作用,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携手推动鞍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地方与鞍钢等中省直企业共同发展,互为依托、相互支持,形成地企融合、共兴共荣的良好局面。

以选拔好入伍的、服务好在伍的、安置好退伍的“三伍”工作为重点,扎实推进双拥工作,全面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党管武装得到落实,国防教育更加扎实,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巩固。

创新党执政为民的长效实现方式,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四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和忘我奋斗。

在不沿边、不靠海、比较优势不明显的条件下,实现鞍山大发展快发展,是我们用比别人更多的辛劳干出来的,是我们用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拼出来的。

五是不断加强和创新党的建设。

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制度建设、党管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造就一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走出一条新时期创新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在充分肯定上述工作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压力较大,亟待解决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二是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差距拉大、经济与社会不协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同步等社会矛盾较为突出。

三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亟待打破,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亟待建立。

四是党要管党仍然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执政为民和党管干部的实现方式、党要管党的考核评价方式、党风廉政建设等有待进一步改进。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鞍山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们一定要把鞍山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全省“十二五”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谋划和推进。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鞍山未来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体制转型和创新党的建设,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三转型一创新”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推进鞍山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未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理解“三转型一创新”的深刻内涵,把“三转型一创新”作为未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中心任务。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体制转型和创新党的建设为主线,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社会,一手抓城市、一手抓农村,为实现鞍山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总量力争达到5000亿元,各县(市)区、开发区经济总量力争翻两番,努力实现鞍山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精特钢及钢铁深加工率力争达到90%以上,服务业占全市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力争实现城区全域城市化。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加速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市。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同步增长。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

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

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形成党执政为民的长效实现方式。

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强化制度建设,不断取得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成效。

  

  我们坚信,经过未来五年的努力,一个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新鞍山必将展现在广大党员和全市人民面前,鞍山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一)加快经济转型,大力推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以增量调结构、创新促升级,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第一,以鞍钢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加速经济转型。

坚持地企融合、共兴共荣方针,全力创造条件支持鞍钢发展精特钢、普碳钢和煤焦油深加工等原材料产业。

紧紧依托鞍钢、三冶、焦耐院、矿山院和热能院等企业,大力发展精特钢及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努力走出一条鞍钢等中省直企业与地方共同发展之路,把鞍山建设成为世界级精特钢及钢铁深加工产业基地。

  第二,以钢铁与非钢产业共同发展加速经济转型。

加速由生产普碳钢为主向生产普碳钢和精特钢为主转变、由钢铁生产大市向钢铁深加工大市转变、由钢铁直销大市向钢铁物流大市转变。

大力发展以煤焦油、苯和尼龙66深加工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产业;

以镁金属、镁合金、镁建材为代表的菱镁特色新材料产业;

以工业自动化、柔性输配电等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

以新能源、新光源等为代表的光电光伏产业。

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实现经济规模、企业规模、投资规模倍增,全面提高五大主导产业的集中度和全市工业的丰厚度。

  第三,以三次产业共同发展加速经济转型。

在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方略的同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大各级财政对设施农业支持力度,实现由户均一棚向人均一棚、由人均增收向人人增收转变。

做大做强“一县一品”,大力发展海城“四辣”、台安鸭鹅和岫岩蘑菇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

加快推进县域工业主导产业集群建设,海城重点发展菱镁特色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台安重点发展木业和石油化工深加工产业集群,岫岩重点发展不锈钢和特石深加工产业集群。

以城区为重点加快发展服务业,在城市西部发展物流大市场和服务业集聚区,在城区主干道发展精品服务业,在中央商务区和副商业中心发展大型城市综合体。

大力推进新城区建设,把区划调整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铁东区全面发展铁东新城,铁西区全面建设高铁新城,立山区全面打造“南商北工”新城区,千山区全面建设汤岗子新城,使之成为鞍山未来的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和辽宁温泉健康产业核心区。

全面提升开发区建设水平,把达道湾开发区打造成世界级精特钢及钢铁深加工产业集聚区,把高新区打造成柔性输配电、工业自动化、光电光伏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把文化旅游开发区和千山风景区打造成全国文化旅游先导区和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把近海物流港区打造成东北地区仓储物流集散地。

  第四,以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共同发展加速经济转型。

坚定不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我市发展战略的核心,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进步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速实现由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要素与创新双驱动转变。

加快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向主导产业集中,实现产品结构由以中低端为主向以中高端为主转变。

大力推进产业组织创新,实现产业发展由“大而全”、“小而全”为特征的企业集群向以专业化、协作化为特征的产业集群转变。

完善自主创新投入机制,搭建鞍山光电检测中心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把鞍山建设成中国研发分中心基地。

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把职教城建设成中国技能人才培养中心。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转型的着力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加强矿山复垦,搞好再生资源利用,加速造林绿化进程,全面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二)加快社会转型,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破解收入差距、城乡差距、经济社会不协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同步的矛盾,全力打造民生、民心、民信城市,让人民群众从切身利益上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一,以共同富裕加速社会转型。

大力促进就业,继续加强就业源建设,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公平就业和稳定就业。

大力推进创业,以建设创业型城市为载体,优化创业环境,搭建创业平台,以创业带动就业。

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多层次的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保障职工工资收入同企业的效益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相适应,全面加强新时期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建立社会保障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提高低保和社会保障标准,实现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不断增长。

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扩大社会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让特殊困难人群从慈善事业中受益。

  第二,以统筹发展加速社会转型。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按照失地全补偿、失地住新房、失地有工作、失地全保障的“四位一体”要求,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加速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均有化,不断推进均等化、均优化。

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让城乡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第三,以协调发展加速社会转型。

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

继续坚持用市场“这只手”大力开发商品房,用政府“这只手”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形成多层次的住房体系,走出一条具有鞍山特色的双轨制住房保障之路,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继续大力发展以公立幼儿园为主的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到高中,大力发展免费职业教育,资助困难学生大学教育,实施大学毕业生给薪培训,形成健全完善的公立教育体系。

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切实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努力打造“国球城”。

全面解决好公用事业发展问题。

增强政府对供水、供气、供暖、公交等公共产品提供能力,加大补贴力度,走出一条职工收入适度增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的公用事业发展之路。

  第四,以共同进步加速社会转型。

以“唱讲学做创”活动为载体,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开展唱红歌活动,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改革开放的创业激情和全面振兴鞍山的美好愿望深植于全市人民心中。

开展讲历史讲党史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多地了解鞍山的历史文化、党的发展历程、诞生的历史人物和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开展学知识、学技能、学先进人物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本领,让鞍山诞生更多的先进人物,让集体主义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在新时期不断发扬光大。

开展做文明市民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仰、审美、道德,积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让鞍山真正达到文明城市标准、具备文明城市水平、成为实实在在的文明城市,让全市人民从切身利益上感受到城市文明成果。

  第五,以社会管理创新加速社会转型。

以改善民生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形成各级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长效实现方式。

坚持把群众利益诉求内容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

全面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以家庭为核心的利益诉求、以单位为核心的权益诉求、以社会为核心的发展诉求。

坚持把建立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保证。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充分整合现有行政资源,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管理新体制,把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体制化、职能化、制度化、日常化。

坚持把完善运行机制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

建立群众利益诉求受理、解决、督办机制,健全“民生民意有所呼、党委政府积极办”的群众利益诉求解决新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组织的各种诉求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坚持把信息数据化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

建立社会管理数据信息网、群众利益诉求网、群众利益诉求监控网,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坚持把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方式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重点。

全面建立“你服务谁、谁评价你、你向谁负责”的新机制,把考核的评价权交给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组织,推动考核评价由内部“自评”为主向“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转变,把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组织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引导各级党委、政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组织服务。

坚持把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建立源头化解矛盾的工作新模式,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努力实现由“维稳”向“维权”转变,由“事中处置、事后维稳”向“事前预防和解决”转变,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个案处理向主动化解同类问题的制度化解决转变。

落实依法治市基本方略,开展“六五”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法治鞍山。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全面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全面加强消防安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扎实推进平安建设,争创全国综治工作先进市,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定、祥和,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三)加快体制转型,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按照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加速破除制约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体制弊端和制度障碍。

  第一,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

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物质手段武装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用城市化理念建设农村,加快推进县城改造和新城新市镇建设,推进发展规划向农村拓展、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不断提高城镇化率。

坚持用市民化理念造福农民,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福利化,让广大农民享受市民的一切待遇,实现城乡共有、城乡共享。

  第二,以缩小收入差距为目标,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积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阶层差距,实现共享式发展。

  第三,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加大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投入,确保用于公共服务、公益事业、社会保障、“三农”以及用于食品、药品、消防、社会治安等投入增幅高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让城乡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

  (四)创新党的建设,为加快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体制转型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实现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体制转型关键在党。

要认真研究党要管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