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93457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Word下载.docx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Word下载.docx

以白通汤加桂枝、细辛,通阳补肾,温经散寒:

附子60g(先煎3小时),干姜10g,生姜15g,葱白3根,桂枝15g

,细辛6g,晚间及夜间各服1次,1剂后身凉安睡,次日体温正常,余症亦愈。

3.咳嗽——麻黄细辛附子汤合二陈汤加味

某女,37岁。

上周受凉咳嗽,1周后咳嗽加重,X线检查示:

左下肺片状阴影,诊为肺炎。

诊之:

咳嗽痰滞,有血丝,胸闷隐痛,咽痛而痒,恶寒肢冷,体温38.8℃。

脉浮紧重取无力,舌淡晦,苔白腻。

辨为太、少两感,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二陈汤加枳壳、桔梗、白前治之。

2剂后上述各症减轻,但咽喉奇痒,痒则剧烈咳嗽,脉沉细,舌淡苔白稍腻。

予以四逆二陈汤加味:

附子60g(先煎3小时),生姜15g,陈皮8g,法半夏15g,茯苓15g,细辛6g(后下),白前12g,甘草6g。

1剂后各症减轻,但咽喉仍奇痒,上方加僵蚕12g,2剂尽,咽痒即除,咳嗽亦愈。

4.咳喘(支气管肺炎)——小青龙汤加茯苓/真武汤加桂枝、细辛、法半夏

患儿,男,2岁,1985年9月18日初诊:

发热咳嗽5天,喘促2天。

始因受凉感冒,咳嗽,恶寒发热,体温38℃,家长予服克感敏、感冒清、板蓝根片。

4天后咳嗽加重,气喘,呕吐,体温升至39℃,急送某医院。

听诊肺部有细湿啰音。

血检:

白细胞14.2×

l09/L。

胸透:

肺部有片段阴影,诊为支气管肺炎,延余诊治。

刻诊:

咳嗽喘促,呕吐、纳呆,不思饮食,倦怠,烦哭,手足凉,大便稀溏。

指纹淡青,舌淡苔白腻,体温39℃。

此系风寒束肺,痰湿内壅,外寒内饮。

治宜解表散寒,温化里饮,以小青龙汤加茯苓治之。

服药2次后,入夜汗出,渐渐安睡。

次日咳减,喘平,体温下降到37.5℃,精神稍好,已思食,饮水较多。

晚间复受风寒而见寒战,欲呕,体温升至39.6℃,急来求诊。

症见:

咳嗽甚剧,呼吸急促,鼻翼扇动,身时瞤动。

指纹沉青至气关,舌淡苔白腻。

此乃阳气虚弱,寒饮未尽,复受外寒,寒饮上逆所致。

急以真武汤加桂枝、细辛、法半夏,温阳化饮,降逆平喘:

附子20g(先煎3小时),茯苓、白术、杭白芍、桂枝各9g,法半夏6g,细辛3g,生姜2片。

服药后渐睡,1个半小时后体温开始下降,一夜未咳喘。

次日体温正常,各症减轻。

继以上方加减调整l周而愈。

点评:

初诊不为高热、肺炎、白细胞14.2×

l09/L等西医诊断、化验所左右,判为外寒内饮,径以小青龙汤治之,已见功底。

及至复感外寒,体温升至39.6℃时。

犹以真武汤加桂枝、细辛、法半夏温阳化饮、降逆平喘,更见胆识,虽同为咳喘发热,前方以辛散为主,后方则以温化为主,有表里轻重之别。

5.哮证——小青龙汤加杏仁、苏子、茯苓/真武汤加细辛、厚朴、法半夏

某男,ll岁。

咳嗽3天,哮喘10余日。

始因受寒感冒咳嗽,误服清热润肺之剂,3日后咳嗽不畅,痰吐不爽,胸闷喘促,呼吸困难,喉中哮呜。

经某医院诊为支气管哮喘收住院。

经用青霉素、氨茶碱、麻黄素等治疗lO余日,症状虽减,然激素不能撤减,遂邀余诊治。

症见咳嗽痰白而粘,胸闷,时气促,哮鸣、形寒神倦,食少不思饮,面浮呈满月状,脉浮紧,舌晦暗而青,苔白腻。

此乃肺寒饮盛之寒哮,以小青龙汤加杏仁、苏子、茯苓2剂(停用西药,激素递减)。

上方服完,咳喘减,咯痰较爽,胸闷、气促、哮鸣均减轻。

但仍恶寒,时汗出,心悸,大便稀溏,小便少,面仍虚浮。

脉沉滑而细,舌淡夹青,苔白滑。

此为阳虚阴盛,饮邪未尽,以真武汤加细辛、厚朴、法半夏,温阳化饮,降逆平喘:

附子25g(先煎3小时),茯苓、白术、杭白芍、法半夏各10g,干姜、厚朴各6g,细辛4g。

连进3剂后各症减轻,即出院,激素停用,继上方加减,6剂后病愈。

随访5年未再发。

此与上案相似,彼见有高热,此案则以哮喘为主。

6.咳嗽(肺心病)——小青龙汤加杏仁/麻辛附子汤合二陈汤/四逆二陈汤加味

某女,73岁。

患慢性支气管炎12年,冠心病及原发性高血压近10年。

稍受寒凉或劳累即犯咳嗽,多年来反复发作,2004年诊为肺源性心脏病。

去年到某中医院就诊,诊为肺热、血瘀,所投方药中均有石膏、黄芩及大剂量丹参。

服药半年,不但咳嗽依旧,且双下肢发冷。

若坐时稍长,双下肢即冷如泡在冰水中,随即喷嚏大作,清涕不止,咳嗽发作。

有时咳时遗尿,甚则大便自出,苦不堪言。

刻诊:

患者着厚棉衣,畏寒,手足冷。

咳嗽频作,咳即汗出,痰滞难吐,肢体酸痛,面浮而晦暗,下肢肿胀,头痛而昏,血压160/98mmHg,胸闷心慌,神疲乏力。

小便较濒,大便不畅。

脉沉紧而滑,重取无力,舌胖晦暗少津,苔白厚腻。

辨为风寒内伏,痰饮犯肺。

以小青龙汤加杏仁,散寒化饮,宣肺祛痰。

服2剂后,头痛、肢体酸疼减轻,咳嗽较畅,吐稠浓痰较多,胸闷亦减,大便较畅。

但仍畏寒肢冷,汗出以头颈部较多。

脉沉迟而滑,重按弱,舌淡而晦,白腻苔稍减,此阳虚肺寒,痰饮未净。

治当温肺助阳,化痰止咳,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二陈汤加味:

附子40g(先煎3小时),炙麻黄9g,细辛5g,陈皮IOg,法半夏15g,茯苓12g,杏仁8g,甘草6g。

服2剂后,恶寒减轻,吐大量泡沫痰,咳嗽减缓。

但下肢仍冷,颈、胸部出汗较多,不时喷嚏。

脉沉迟而弱,舌淡苔白。

此肺寒未净,心肾虚阳未复,当扶助心肺之阳,温肺止咳,以四逆汤合二陈汤加味:

附子60g(先煎3小时),干姜12g,陈皮8g,法半夏15g,茯苓15g,细辛5g,炙远志12g,甘草6g。

连服3剂,咳嗽及诸症渐减。

后因劳累,复加受凉,咳嗽又作。

自服初诊及二诊方多剂未效,连日来咳嗽剧烈,昼夜不停,喉痒即咳,咳即尿出,畏寒较甚,下肢冰冷而水肿,面浮而晦暗,头昏,汗出,内衣湿透,胸闷心悸,脉沉细尺部弱,舌质极淡而晦,苔白根部白腻。

综观脉症,久咳伤及心肺之阳,且累及于肾,至肾气肾精俱虚,摄纳失权:

当助心肾之阳以益肺气,以四逆二陈汤加味:

附子80g(先煎3小时),干姜15g,陈皮8g,法半夏15g,茯苓15g,炙远志12g,山茱萸18g,黄精20g,甘草8g。

1剂后,咳嗽大减,夜间未咳,熟寐。

连服4剂,诸症悉平。

多年之高血压亦降至正常,精神渐增,心绪舒畅。

随访已6个月未咳嗽。

此案咳嗽之剧烈临床罕见。

由肺系病变迁延日久累及心肾而至,且与久服清热凉血之剂不无关系,致使雪上加霜,一派阴寒之象。

四诊抓住心肺阳虚,肾精亦耗之病机,以助阳益气,补肾涩精为治,妙在加入山茱萸、黄精二味,山茱萸具补肾涩精、固脱补虚之效,黄精有润肺补肾、益气生津之功。

7.喘证——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加檀香

某男,6岁。

其母代诉:

患肺炎住某医院,经输液抗感染、退热治疗,l周后体温下降,咳嗽减轻,但一直出汗不止,且胸闷憋气,要求出院,次日请诊。

见患儿面色晄白,口唇微紫,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吸气时极用力),用手捂胸直呼难受;

精神倦怠,不时咳嗽,汗出,手足凉、体温35.6℃。

脉沉缓无力,舌淡晦苔白腻。

诊为水湿上泛,痰饮犯肺、以苓桂术甘汤加法半夏、枳壳、菖蒲治之。

二诊:

上方服1剂后,咳嗽减轻,吐痰涎较多,但憋气、呼吸困难等症末减。

脉沉弱,舌淡青,白腻苔已退。

此为胸阳不振,心肺阳虚,当温扶心肺之阳,理气利胸,以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加檀香治之:

附子30g(先煎3小时),干姜6g,茯苓10g,白术10g,檀香6g(另包后下),甘草5g。

服1剂后,呼吸渐顺畅,不再叫难受,各症缓解。

2剂后,呼吸正常,已不出汗,体温37℃,诸症均愈。

患儿因肺炎输液,乃致阳气受损,水饮内停机复以过汗,耗气伤阳,至心阳不足而致胸闷憋气,如同阴霾在胸。

初诊温化水饮而扶阳不足,故憋气、呼吸困难等症末减。

二诊抓住胸阳不振,心肺阳虚之病机,施以四逆汤加味,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故而取效。

二诊方似应加入桂枝以振心阳。

8.心力衰竭——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四逆汤合桂甘龙牡汤/大回阳饮

某女,80岁。

患冠心病34年,曾心肌梗死2次;

高血压病史18年,阵发性心动过速20余年。

初诊:

心悸,胸部憋闷,自感要炸裂样。

神疲嗜睡,面色苍白,出汗,恶寒,手足凉。

心率133次/分,血压120/84mmHg,右脉微弱,左脉几无,舌淡晦苔白稍腻。

辨为心阳虚衰,当温扶心阳,宽胸定悸,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

附子60g(先煎3小时),干姜10g,桂枝15g,茯苓15g,白术12g,菖蒲12g,甘草6g。

服2剂后胸闷、心悸减轻,仍嗜睡,心率快。

随证加减,半月后胸已不闷胀,偶感心悸,精神好转,已不嗜睡,但心率仍快。

心电图示;

频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50次/分,ST—T改变。

心脏彩超示:

①右心房内径增大,升主动脉内径增宽;

②三尖瓣、主动脉瓣、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

患者心悸反复,胸闷胀甚,有酸辣感,胸部正上方刺痛,呼吸困难,出汗多,神萎嗜睡,夜间各症加重,烦躁不能平卧,以四逆汤合桂甘龙牡汤加减:

附子80g(先煎3小时),干姜12g,桂枝15g,生龙骨18g,生牡蛎18g,石菖蒲12g,大枣4枚,甘草8g。

连服3剂后,诸症减轻,仅面、足出现水肿,尿少,胸部正上方有一乒乓球大小扁圆形包块,质软、胀痛,心率仍快。

半月来随证加减,胸已不闷,心悸已减,但仍水肿。

拟方:

黄芪15g,太子参12g,苦参12g,川芎12g,石菖蒲12g,甘松12g,生龙骨18g,生牡蛎18g,柏子仁12g,茯神15g,甘草8g。

1剂服尽,当夜又出现胸闷胀,憋气,呼吸困难,烦躁不得眠。

右脉微弱而代,左脉仍无,舌青而晦苔白腻:

急以四逆龙骨牡蛎汤加味,回阳固脱:

附子100g(先煎3小时),干姜15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桂枝15g,茯苓20g,石菖蒲15g,甘草10g。

连服2剂,诸症渐减,夜间可平卧。

后因下雨天凉,病情反复,夜间胸闷心悸,烦躁不能平卧。

面色惨白,唇发绀,呼吸急促,语言低微,神怯嗜睡,小便极少,汗极多。

血压65/40mmHg,心率152次/分,右脉雀啄象,左脉无,舌青暗无苔。

心电图示:

心房扑动,西医诊为心功能IV级,重度心衰。

自感病势垂危,示意安排后事,急投以大回阳饮:

附子150g(先煎3小时),干姜15g,肉桂10g(泡水兑入),甘草10g。

1剂尽,胸部宽舒,咽喉顺畅,吐大量痰涎,手足转温,出汗已止,自感较舒适,腹饥食粥,心率128次/分。

右脉微细已无雀啄象,舌淡晦苔薄白。

原方再进1剂,心率平稳下降,86次分。

上方连进4剂,精神渐增,自感舒适,纳香,小便量多,水肿渐减,血压108/70mmHg。

原方加茯苓,3剂后已不水肿,胸部包块亦消。

续予8剂,各症已平,眠食佳,二便调,血压108-120/70-76mmHg,心率68-72次/分,继以上方巩固。

本案重度心衰,兼以高龄久病,几度反复,九死一生。

先后投以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四逆汤合桂枝龙牡汤、四逆龙骨牡蛎汤等加减,疗效似乎均不巩固,终以大回阳饮原方取得显效,挽此重症,药味虽少却胜于前用诸方,发人深思。

考吴佩衡先生扶阳讲究单刀直入,用药专精,“正治之方决勿夹杂其他药品,如果加入寒凉之剂则引邪深入;

加入补剂则闭门留寇,必致传经变证,渐转危笃费治” 

(《医药简述》)。

因此他用扶阳诸方绝少夹用滋补之品,如张景岳所制回阳饮,系四逆汤加人参,而吴氏所用回阳饮,乃是四逆汤加肉桂,摒弃人参不用,称为“大回阳饮”,认为“肉桂温肝暖血,强心脏,有引火归原之效,加入姜附中,效力更大,有起死回生之功”(《医药简述》)。

吴氏补气药也甚少夹用,嫌其掣肘。

郑钦安曰:

“今人亦有知得此方(指四逆汤)者,信之不真,认之不定,既用四逆汤,而又加以参、归、熟地,羁绊附子回阳之力,亦不见效。

病家等毙,医生束手,自以为用药无差。

不知用药之末当甚矣”(《医理真传·

卷四》)。

“阴盛逼阳于外者。

用参实以速其阳亡也”(《医理真传·

卷三》)。

观顾氏本案应该给予我们深刻启迪。

顾氏在“原按”中曾反思自己的失误:

三诊方中因看现代药理报告称苦参有减缓心率的作用,遂投以苦参,未考虑其苦寒之性对阳气之折伐,致使病情加重,此系不辨阴阳之过。

教训在于盲从所谓的现代药理报告,没有严格按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当今中医如此用药者不知几许,究其实质乃系中医西化的一种表现。

顾氏虚心自省精神难能可贵。

9.肾结石——四逆汤合五苓散加减

某男,52岁。

腰痛5年余,有时绞痛难忍,上月X线检查示:

双肾肾盂有9粒结石阴影,最大一粒1.2cm×

0.8cm,诊为肾结石,请顾氏诊治:

腰痛甚,小腹胀痛,小便不畅而刺痛,大便稀溏,畏寒,手足冷,脉沉紧重取无力,舌青苔白腻。

诊为脾湿肾寒,寒湿阻滞。

投四逆汤合五苓散去白术加细辛、薏苡仁、通草。

服药9剂,小便时排出结石3粒,继以扶阳温肾,化湿排石治之:

附子100g(先煎3小时),干姜15g,桂枝15g,细辛6g,茯苓15g,薏苡仁30g,生鸡内金10g,甘草6g。

服药30余剂,腰已不痛,小便较畅。

又服上方加减20余剂,小便通畅,体质好转。

X线检查:

双肾已无阴影。

此案除鸡内金外,未用其他排石套药如金钱草、海金砂之类,专从阴寒湿盛着眼,投以大剂附姜,不治石而治人,愈此结石之症,确有吴门风范。

见石不治石,而能成功排石,靠的是“治之但扶其真元”的火神心法,从扶阳入手,用大剂四逆汤加味,生动地体现了扶阳理论的威力。

10.水肿(肺心病)——四逆汤合五苓散/真武汤加味

某男,86岁。

反复咳喘、双下肢水肿10余年,先后晕厥3次,多次住院治疗。

2004年3月19日来诊,心脏彩超示:

①左房内径增大。

②二尖瓣、三尖瓣钙化。

食道心房调搏示:

窦房结功能低下。

于2004年3月23日行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植入。

术后仍常感疲惫、胸闷,心悸、气短,时有颈部紧束感,活动后加重,咳喘,全身水肿。

2007年9月28日再次入院,双肺底闻及湿啰音,X线胸片提示:

肺心病。

经抗感染对症治疗后,咳喘缓解,但水肿加剧,阵发性心悸,有时不能平卧。

2008年7月31日初诊:

全身水肿,额面及下肢尤甚。

恶寒,胸闷、心悸,腹胀,小便短少、色清,大便不畅,步履迟缓,极度疲惫,语音低微,面色晦暗,唇发绀。

脉沉涩而弱,舌胖晦暗多涎,苔白腻。

此心阳虚衰,无力运化水湿,当温扶心阳,化气行水,四逆汤合五苓散加味:

附子60g,干姜15g,桂枝15g,茯苓15g,白术15g,猪苓12g,泽泻12g,灵芝15g(附子系用“农本方”附子颗粒剂,与余药同煎即可,剂量系折合饮片用量,下同)。

8月5日二诊:

服3剂后恶寒减,精神稍增,但水肿等症不减。

此病重药轻,原方加重剂量:

附子100g,干姜18g,桂枝20g,茯苓30g,白术15g,猪苓12g,泽泻12g,灵芝18g。

连服4剂后小便增多,大便稀溏,日3次,水肿

渐减,胸闷、心悸缓解,仍乏力、纳差。

脉沉细,舌淡晦苔白。

拟温阳镇水,化湿醒脾,以真武汤加味:

附子100g,茯苓30g,白术15g,杭白芍12g,桂枝15g,灵芝15g,薏苡仁20g,白豆蔻10g(后下),生姜20g。

4个月来随证加减,水肿消退大半,已无胸闷心悸,纳增,精神较佳。

近日气温骤降,受凉后咳喘复作,水肿亦增。

脉沉弱,舌青黯水滑,苔白腻。

宜振奋心阳,温化水湿,四逆汤合五苓散加大腹皮、法半夏、薏苡仁。

附子100g,桂枝20g,茯苓30g,白术15g,猪苓12g,泽泻12g,法半夏15g,大腹皮12g,薏苡仁15g。

上方连服4剂,水肿渐消,余症缓解。

春节前后未服药且较劳累,且误服滋阴润燥剂,病情反复。

症见胸闷、喘促,心悸、气短,腹胀,恶寒,水肿较甚,脉微弱,舌胖而青,苔白腻而滑。

急当温阳驱阴,化气行水,真武汤加肉桂、大腹皮,去白芍:

附子100g,茯苓30g,白术15g,肉桂(泡水对入)10g,大腹皮12g,生姜20g。

连服4剂,胸闷、喘促、腹胀等症减缓,水肿消退过半。

上方加减连服6剂、各症渐平,水肿消退。

患者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解决了”窦房结功能低下”之症,但对严重水肿未能改善。

吴佩衡先生曰:

“少阴君火位居于上,而源于坎中之阳”,“命门真火乃生命之根”(《医药简述》),顾氏明了此意,治从肾阳着眼,温阳利水,用药悉遵吴氏之法,取四逆汤合五苓散与真武汤加味,两方交替服用,取得较好疗效,无愧吴门后人也。

11.腹泻(放射性肠炎)——四逆汤合理中汤/四逆汤合理中汤、四神丸

某女,43岁,2006年8月23日初诊:

2005年7月行子宫内膜癌手术,术

后行放射线治疗。

2个月后经常腹胀而痛、腹泻,大便每日5-6次、8-9次不等,多呈粘液样和血便,伴里急后重。

有时恶心、呕吐,腹痛较甚。

1年来曾住院3次,诊为子宫内膜癌术后放射性肠炎。

经抗炎解痉、镇痛、止血及中医清热利湿、养阴止血治疗,疗效不佳而来诊。

极度消瘦,面色萎黄,晦暗无华,神疲乏力,腹部胀痛,腹泻甚频,每日8-9次,粘液便带血,恶心欲呕。

脉沉缓,重按无力,舌淡而晦,苔白腻。

证属脾虚湿滞,中气下陷,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炒党参12g,苍术15g,茯苓15g,陈皮8g,黄芪15g,炙升麻6g,炒柴胡6g,生姜10g,甘草6g。

服2剂后,大便次数稍减,其他各症未效。

患者告知,半年多来腰部酸困、时痛,夜尿3-4次。

手足凉,恶寒,虽值夏季,仍穿毛衣2件,口渴思热饮。

细思患者癌症术后正气受损,脾虚胃弱;

加之放射线治疗后,肾阳亦受损伤。

辨为脾虚气陷,肾阳不足。

当健脾温中,扶阳益肾,以四逆汤合理中汤加减:

附子50g(先煎3小时),炮姜15g,炒党参12g,炒白术12g,吴茱萸6g,甘草6g。

3剂后腹痛减轻,大便次数减少,每日2-3次,便中粘液减少,已无血样便。

其他症状亦见减轻,此阳虚较甚,除温中扶阳外,尚需补肾固涩,以四逆汤合四神丸加味:

附子60g(先煎3小时),炮姜15g,炒党参12g,炒白术15g,吴茱萸6g,补骨脂12g,肉豆蔻15g(去油),五味子10g,砂仁10g(后下),甘草8g。

连服4剂,诸症均减,胃纳增,精神渐复。

继以上方加减,调理1个月而愈。

癌症病人放射性肠炎,出现顽固性腹泻,多以湿热下注,耗伤气阴论治,实则阳虚者多见。

本例先以补中益气汤投治,着眼于脾,补气为主,效果未著。

因脾虚气弱久必及肾,故出现腰困乏力、恶寒肢冷等肾阳虚损之症。

二诊抓住扶阳环节,以大剂附子治肾为主,兼以温中固涩,终收良效。

火神派的基本观念是肾重于脾,阳生重于气,本案即启示了这一点。

12.糖尿病高渗昏迷——四逆汤合小半夏汤加减/人参四逆汤

患女,52岁,2008年3月3日发病。

1994年确诊为冠心病,先后心肌梗死3次;

患遗传性糖尿病11年,5年来血糖未降。

近半年来由于劳累,冠心病发作4次,血糖升高。

3月2日因劳作胸闷,心前区不适,隐痛,头昏、心慌,遂上床休息。

夜间l时许,心慌甚,出冷汗,自感低血糖,挣扎起床,肢软乏力,行走不稳。

踉跄进入顾氏卧室(顾氏系其丈夫),喃喃道:

“我不行了……”随即倒在床上。

恶心呕吐,吐出物为末消化食物及咖啡色样物质。

顾氏急煎小半夏汤喂之,稍安,呕吐又作,呈喷射状,头昏痛,心慌,心前区刺痛,腹部绞痛,大汗淋漓,有濒死感。

脉微细,四肢厥逆,舌晦暗,苔白。

大吐耗伤阳气,以四逆汤合小半夏汤加减:

附子60g(早已煎好),法半夏15g,生姜15g,甘草6g。

急煎喂之,渐安。

约半小时,胃中难受,腹部绞痛,畏寒汗出,颤抖,烦躁不安,心中难受,复又恶心呕吐,上肢抽搐,项背强直,目睛直视,牙关紧闭,口唇发绀。

冷静思考,顾氏认为大吐后不但心胃阳气耗损,且液耗津虚,已成阴阳俱虚之候,宜急回阳救逆,固摄真阴,急煎人参四逆汤:

附子100g,干姜15g,红参15g,甘草8g。

煎药期间,患者又发呕吐,喉间痰声辘辘,憋气、喘促,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瞪眼直视,瞳孔散大,咬牙“咔嚓”作响,随即不省人事。

口唇青紫,面色青乌如茄色,鼻息几无,脉微欲绝。

顾氏急将其头朝后仰,用手抠出口中痰液(内有3小块碎牙)。

约6分钟后始有吞咽反射,呼吸急促,睁眼漠视,四肢时搐。

此时药已煎好,频频喂之。

半小时后,抽搐已停,手足转温,小便1次,量极多,饮水数次,渐入安睡。

上方加天麻20g,频频喂服。

1剂尽,肢体麻木及各症渐减。

中午12时许,患者醒来,知饥素食,吃半碗面条。

连服上方2剂后,肢体已不麻木、抽搐。

后以人参四逆汤合当归补血汤调理,连服3剂后,各症已平,精神渐增。

半月后到省某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经相关检查,确认患者当时系糖尿病高渗昏迷,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一种严重类型,常因感染、心肌梗死或呕吐、腹泻失水等诱发。

患者常以明显的脱水症和进行性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出现震颤、癫癎样抽搐大发作,最后陷入昏迷。

文献称本病发病率比酮症酸中毒低,但死亡率高,治疗不及时,可在24-48小时内死亡,死亡率高达63%。

上海某医院报道:

“我院去年抢救9例,仅1例存活。

此证危急凶险,顾氏深夜孤军奋战,全凭胆识功力救得夫人一命。

细思此证虽然复杂多变,关键在于阳气欲脱。

识得此,守定扶阳大旨,重用附子,一昼夜投用附子460g,呕吐合以小半夏汤,吐伤津液加入红参,圆机活法,如此重症完全以中药救治成功,充分证明火神派温阳大法之卓著功效,彰显了中医药救治危重急症的威力。

13.亡阳——四逆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

某女,46岁,干部。

1999年10月16日初诊:

1994年诊为冠心病,1996年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均高,心电图提示后侧壁广泛心肌梗死),出院后请顾氏诊治:

半年来因劳累,心绞痛发作频繁,近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