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语文试题1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93450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三语文试题1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三语文试题1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三语文试题1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三语文试题1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三语文试题1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三语文试题1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高三语文试题1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三语文试题1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三语文试题1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8题。

(共9分,每小题3分)

西施亡吴之谜

吴王夫差是一个亡国之君,却不同于一般昏君,恰恰是个霸才。

他的最显著的弱点是刚愎自用,轻敌拒谏。

吴越是世仇,都想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恰好是个阴谋家。

《国语·

越语》记勾践曾对范蠡说:

“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云云,这是从敌人方面说的坏话;

从《国语·

吴语》及《史记》看,看不出他怎样沉湎于酒色。

吴强越弱时,越国遣大夫文种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越人便以美女八人献与太宰嚭,太宰嚭向夫差说了好话,夫差就答应了越国,接受美女的是太宰嚭。

这人是从楚国逃亡出来,后来成为吴国罪魁。

夫差的致命伤是容许卧榻之侧的强敌安然存在。

 

说到吴国之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就像谈唐明皇的出奔,会想起杨贵妃一样,可是在《国语》和《史记》中,却一句也没有提到西施。

先秦载籍中,《墨子·

亲士篇》曾这样说:

“是故比干之殪,其伉也。

孟贲之杀,其勇也。

西施之沉,其美也。

吴起之(车)裂,其事(功)也。

”这当是最早提到西施名字的史料,但西施为什么会因美而被沉在水中,没有明说。

这以后,西施便成为美女的共名,直到今天,也是这样,就像月里嫦娥成为美女共名一样(历史上也有由共名而成为专名的,如漂母)。

《孟子·

离娄》的“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西子之称,自孟老始。

《庄子·

天运》有西施病心而颦,邻居丑人效之的故事(后来乃有东施效颦之说),《荀子·

正论》里也提到她,这里就从略了。

说明在先秦时,西施已成为美人的典型。

将西施作为美人计的宠儿,始于后汉人赵烨的《吴越春秋·

勾践阴谋外传》:

越王和文种商量后,“乃使相者国中,得宁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吴王大悦曰:

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

”这完全是小说家的笔法,还有是后汉人袁康的《越绝书》卷八,内容相类,文字更简单。

至于馆娃宫、响履廊之类,全出于后人的附会铺张。

当吴王夫差接受越国二女时,伍子胥立即反对:

“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

”这话原是老生常谈,却又很重要,因为这三个美女,都是被征服部落故意以美女进献的。

到了后汉的赵烨、袁康时,由于西施在战国时已享艳名,而赵晔、袁康又是会稽人,也即越人,便把她补了进去,成为亡国之君生活上一种连锁性的取败特征,实际仍不脱女祸论的习见。

总之,在《国语》和《史记》时代尚无西施亡吴之说,否则,以史公的好奇,岂有不刻画之理?

《论语》里“子见南子”的寥寥四五语,到了史公笔下,就写得帏影珮声,摇曳生姿。

至于《墨子》里“西施之沉,其美也”二语,《墨子问诂》引苏时学说,以为与《吴越春秋》所记的“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之说符合,那是以后说来弥缝前说,《墨子》原意究意如何,尚不可知。

(选自《文汇报》)

6.以下不属于作者否认“西施亡吴”之说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论语》里“子见南子”的寥寥四五语,到了史公笔下,就写得摇曳生姿,以史公的好奇,不可能不写到西施。

在《国语》《史记》中,却一句也没有提到西施。

B.《国语·

越语》记载:

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

C.《墨子》“西施之沉,其美也”的话,也不能作为吴人痛恨西施亡吴,所以把她沉于水中的证据。

D.《吴越春秋·

勾践阴谋外传》完全是小说家笔法,不足为信。

《越绝书》文字简单,更是后人的附会铺张,都不足为据。

7.“说到吴国之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就像谈唐明皇的出奔,会想起杨贵妃一样”在文中所要表述的意思是()

A.西施和杨贵妃都是美人计的宠儿。

B.西施和杨贵妃都是皇帝的宠妃。

C.西施和杨贵妃都在历史上留名。

D.吴国之亡,安史之乱,皆缘于女祸。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女祸论”是一种习见,只看到现象没有注意到本质,作者不同意西施灭吴之说。

B.“美女亡国”的女祸论是封建统治阶级推脱罪责的托辞。

C.作者认可“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的说法,因为这是人所公认的事实。

D.作者不同意美女亡国之说,作者认为吴王成为亡国之君,是由于越王勾践是个阴谋家,更由于吴王自己的弱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

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XX于门下过官;

知古衔之。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

知古归,悉以闻。

他日,上从容问崇:

“卿子才性何如?

今何官也?

”崇揣知上意,对曰:

“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

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

”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

“卿安从知之?

”对曰:

“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

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

”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

崇固请曰:

“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

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

”上久乃许之。

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

上曰:

“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

“余为相,可比何人?

”浣未对。

崇曰:

“何如管、晏?

”浣曰:

“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

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

”崇曰:

“然则竟如何?

“公可谓救时之相耳。

”崇喜,投笔曰:

“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

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

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

“此必姚崇之谋也。

”或不称旨,辄曰:

“何不与姚崇议之!

”乾曜常谢实然。

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

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

上许之。

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

“设四方馆,为官吏也;

使卿居之,为社稷也。

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东都选事知:

主持,主管

B.以为知古必德臣德:

恩惠,恩德

C.而薄知古负崇薄:

轻视,看不起

D.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微:

地位卑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而君幸于赵王

B.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相如因持璧却立

C.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D.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组是()

①遣吏部尚XX于门下过官②是必以事干魏知古

③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④此必姚崇之谋也

⑤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A.③④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①②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

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

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

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他。

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

”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

(3分)

(2)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

(3)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6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1)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分)

(2)请分析“孤鸿”“翔鸟”这两个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4分)

15.古诗文填空。

(5题限选4题)(8分)

(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

(《归去来兮辞》)

(2)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

(《陈情表》)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赤壁赋》)

(4)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滕王阁序》)

(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21分)

永远的陈寅恪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

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

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

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

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

“他是哪一国的博士?

”梁答:

“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云祥又问:

“他都有些什么著作?

“也没有什么著作。

”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

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

“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

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

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

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

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

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

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

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

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

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

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

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

此举虽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

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

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

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

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

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

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

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

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

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

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

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

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胡适曾说:

“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傅斯年也说过: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

”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16.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17.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

请简要概括。

(5分)

18.文章结尾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

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1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

B.王国维可以说是坚守民族文化而死,向王国维先生遗体告别时,学生们三鞠躬,而陈寅恪三跪九叩,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既是帮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理由,也是诚心之言。

D.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E.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六、文学名著阅读与综合语言表达。

(19分)

20.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樊城被曹操包围,诸葛亮劝刘备到襄阳躲避。

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派人告诉他们,愿意跟随的就派船接到对岸。

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断。

刘备伤心至极,想投江自杀,被人阻止了。

(《三国演义》)

B.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晴雯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

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续”。

(《红楼梦》)

C.“眼如丹凤,眉似卧蚕。

大耳垂珠,唇口方正。

额阔顶平。

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度量;

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心机。

气宇轩昂,胸襟秀丽。

”这段话描写的是宋江,他仗义疏财,济弱扶贫,精神练达,但有浓重的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

(《水浒传》)

D.隐修女认出爱斯梅拉达就是她多年前丢失的女儿,眼看着自己的女儿被官兵抓去,又无力挽救女儿。

最后,她咬住侩子手的手,官兵把她使劲一推,她的头重重的撞在石板地上,死了。

(《巴黎圣母院》)

E.《家》中,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助产条件太差”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孩子觉新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瑞珏不幸难产死去。

(《家》)

21.综合语言表达(15分)

有两个爱画画的男孩子互为邻居。

第一个孩子的妈妈给独生子一叠纸,一捆笔,还有一面墙。

她告诉他:

“你的每一幅画都要贴在墙上,给所有来我们家的客人看。

”第二个孩子的妈妈给儿子一叠纸,一捆笔,还有一个纸篓。

“你的每一张画都要扔在这个纸篓里,无论你自己对它满意还是不满意。

”  三年以后,第一个孩子举办了画展,一墙的画,人人赞扬。

第二个孩子没法展览,一纸篓的画,满了就倒掉,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他手头尚未画完的那一张。

  三十年以后……

要求:

将上文第三段续写完,使全文内容统一,结构完整;

续写部分字数200左右。

(15分)

七、作文(50分)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全面理解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茶,当初,在青山上,在朝晖夕岚里,她是一位幸运的女儿,盈绿的青春,妩媚的笑靥,自由,洒脱……茶,倘若只是黄叶飘零、空山寂寞的死,谁会记取她的芳名。

只有经历过痛苦、挫折、烦恼、风雨、开水之烫,才是真正的成熟,才能散发出恒久的幽香,才能绽放出迷人的光彩,更有意义和价值。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和看法?

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答案

6.B(这是越人认为吴国灭亡的原因,“淫于乐”“逆天时”作者说这是敌人方面说的坏话。

7.D(结合全文内容,侧重对女祸论的讨论。

8.C(C项,作者不同意这种说法。

9.B(动词,感恩。

10.C(C介词,把、将;

A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

介词,表被动。

B介词,通过;

连词,于是,就。

D表感叹语气;

形容词词尾。

11.A(①姚崇轻视不信任知古②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意图,机变的表现⑥姚崇自我得意的话,①②⑥不是表现高超的行政能力)

12.C(A、不能表现皇上对姚崇了解和信任;

B、没有与两个儿子势不两立;

D、这些话表现皇上对姚崇的器重。

13.

(1)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

(2)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

(3)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14.【参考答案】

(1)孤独忧愤(1分);

高洁不群(1分)。

(2)意象“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实写之物,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

借以反衬夜的死寂与深重,表达诗人的孤独不安,突出诗人内心的焦躁与悲凉。

鸿号、鸟鸣,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分,意思对即可)

15.

(1)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4)穷岛屿之萦回即冈峦之体势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6.①这段对话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委;

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

③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

17.

①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是一个纯正的学者;

②陈寅恪治学严谨,在教学中勤勉认真,堪称学生的楷模;

③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帜;

④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对友朋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

⑤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以上5点写出3点即可给满分)

18.

①陈寅恪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创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

②他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③他表现出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④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

(以上4点写出3点,给满分)

19.B、D(B“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错;

D没有“心理描写”)(答对一个选项给2分,两个都答对给4分)

20.B、E(B项“黛玉”应该为“宝钗”,“晴雯”应该为“莺儿”。

E项陈姨太的理由是避不祥的“血光之灾”。

)(4分)

参考译文:

`黄门监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凭借着姚崇的引荐,才与姚崇同朝为相,姚崇内心里有些轻视他。

没多久魏知古被授予吏部尚书职务,负责主持东都洛阳的官吏铨选之事,姚崇却另派吏部尚XX在门下省负责审定吏部、兵部注拟的六品以下职事官。

魏知古因此对姚崇十分不满。

姚崇的两个儿子在分设于东都洛阳的中央官署任职,倚仗其父对魏知古有恩,大肆揽权,为他人私下向魏知古求官;

魏知古回到长安后,把这些事全都告诉了玄宗皇帝。

过了几天,玄宗漫不经心地向姚崇问道:

“您的儿子才干品性怎么样?

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啊?

”姚崇揣摸到了玄宗的心思,便回答说:

“臣有三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在东都任职,他们为人欲望很大,行为也很不检点;

现在他们一定是有事私下嘱托魏知古,只不过是臣没有来得及去讯问他们而已。

”唐玄宗原先以为姚崇一定会为他的儿子隐瞒,在听了他的这番回答之后,高兴地问道:

“您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

”姚崇回答说:

“在魏知古地位卑微之时,臣曾经多方关照他。

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

”唐玄宗因此而认为姚崇公正无私,而看不起魏知古的忘恩负义,想要罢黜他的职务。

姚崇坚决地请求玄宗不要这样做,他说:

“此事乃是臣的两个儿子有罪,破坏了陛下的法度,陛下赦免他们的罪过,臣已经是感到万幸了;

如果由于臣的缘故而斥逐魏知古,天下的人们一定会认为陛下是在偏袒臣,这样会累及圣朝的声誉。

”唐玄宗沉吟了很久才答应了他的请求。

辛亥(二十五日),魏知古被免去相职,改任工部尚书。

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

唐玄宗对他说:

“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只用了一会儿功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

“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那些宰相相比?

”齐浣没有回答。

姚崇继续问道:

“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

”齐浣回答说:

“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

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

”姚崇又问道:

“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

“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

”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

“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姚崇自己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中,因身患疟疾向玄宗请假,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