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加工贸易现状和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93440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加工贸易现状和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江加工贸易现状和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江加工贸易现状和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江加工贸易现状和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江加工贸易现状和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加工贸易现状和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浙江加工贸易现状和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加工贸易现状和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加工贸易现状和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低,加工贸易产业的配套能力落后6

(三)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加剧6

(四)外资所占比例较大,出口市场相对集中6

五、浙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对策7

(一)提高引资质量,创建和完善自主创新机制7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7

(三)完善出口加工区功能7

(四)发展加工贸易下游采购配送业务8

(五)促进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8

六、结论8

参考文献10

一、绪论

加工贸易是我国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为促进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加工贸易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我国产业的升级,创造了数千万个就业机会,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浙江省作为我国最早开始发展加工贸易的地区之一,浙江的加工贸易在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非常显著。

然而,浙江省的加工贸易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

浙江的加工贸易产业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的环节,加工贸易增值率低,内资企业配套能力尚显薄弱,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无自主品牌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在制约着浙江省的加工贸易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同时,近几年,来自国内外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的不断调整等因素都使浙江省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二、加工贸易的理论基础

(一)比较优势理论、要素享赋理论与加工贸易

大卫·

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出发,认为每个国家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

该理论揭示了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但是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出口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仍然可以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获得好处。

赫克歇尔和俄林创立了要素察赋理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程度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商品流向。

认为一个国家应出口密集使用该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样的国际贸易最终会使各国生产要素趋于均等化。

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察赋理论很好的解释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基础。

我国加工贸易正是凭借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加入全球生产网络,从而快速发展起来。

这也决定了我国长期以来在国际分工中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承接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与加工贸易

产业内贸易是指产业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分为水平与垂直两种类型,水平型的产业内贸易表现为基于生产工艺流程之间的分工,垂直型的产业贸易则表现为基于产品差异化的特点。

加工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属于产品制造过程中上下游加工环节的伙伴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从规模经济、产品异质性和市场结构等方面解释了国际贸易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向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转变。

该理论认为在资源享赋相似的情况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形成产品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增强了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了产品出口,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根据该理论,可以得出一国的贸易结构不仅仅和要素察赋和比较优势有关,还会受到规模经济的影响。

(三)跨国公司理论与加工贸易

跨国公司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对外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降低各阶段产品生产的成本,从而谋取更高利润。

随着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是通过其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在各个环节或各个部件上分工进行生产的,扩大了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

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与我国大规模的吸纳国际产业转移、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进行加工装配出口有着密切关系,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子公司成为了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

虽然长期以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主要是看中劳动成本的优势,但是同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在客观上也带来了技术扩散,使产业技术逐渐发生转移,从而使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四)产品内分工理论与加工贸易

产品内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细化。

基本内涵是把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按工序或区段的不同进行拆分,并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分工、分段生产。

加工贸易作为产品内分工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多数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途径。

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下,跨国公司越来越专注于技术开发、品牌经营和营销网络的建设,而尽可能的将制造活动以直接投资或外包等方式转移至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制造业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重要组装和出口基地。

可以说,产品内分工为发展中国家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变革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途径。

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产品内分工的过程中,通过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外溢,模仿发达国际技术以及不断进行资本的积累,逐渐实现要素享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三、浙江加工贸易的现状分析

(一)浙江加工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

进料加工是指国内有外贸经营权的单位进口部分或全部原材料、零部件加工成成品后再返销出口的贸易方式。

来料加工贸易是指外商提供全部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必要时提供设备,由承接方加工单位按外商的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品交外商销售,承接方收取工缴费的贸易方式。

由表1、表2可以看出进料加工保持稳定增长,在浙江加工贸易出口中占主要地位,来料加工发展缓慢,出现负增长现象。

浙江加工贸易的主要方式是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占到了80%以上。

表1加工贸易出口方式占比(单位:

亿美元)

年份

加工贸易出口额

来料加工出口

进料加工出口

进料加工出口占比

2007

637.69

55.12

582.64

91.37

2008

796.75

87.51

709.24

89.02

2009

917.99

109.12

808.87

88.11

2010

814.63

72.12

742.51

91.15

2011

1003.74

67.06

936.68

93.32

资料来源:

浙江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12

表2加工贸易进口方式占比(单位:

加工贸易进口额

来料加工进口

进料加工进口

进料加工进口占比

397.90

52.92

344.99

86.70

399.43

73.52

325.91

81.59

303.80

37.75

266.05

87.57

381.86

38.74

343.12

89.85

(二)浙江加工贸易商品结构

据统计,2011年浙江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861.71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85.85%,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581.74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58.03%。

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在浙江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中比例进一步扩大,增速也超过加工贸易的平均增速。

浙江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已逐渐从纺织品、服装和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为以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为主。

2011年浙江加工贸易出口额中占90%以上的前4位主要商品出口情况稳定,机电、音像设备及零部件产品仍旧是浙江加工贸易的主要产品。

位列前4位的主要出口商品进出口额达1000亿美元以上,出口748.33亿美元,依次是:

机电、音像设备及零部件产品占76.96%,车辆、航空器、船舶占5.97%,光学、医疗器械占3.38%;

纺织品占3.11%,其中机电及音像产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767亿美元,车辆及航空器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8.7亿美元,纺织原料及产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1.7亿美元,塑料原料及产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7.6亿美元。

见图1。

图12011年浙江加工贸易前4位主要商品

数据来源:

《2012浙江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报告》

(三)浙江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

目前外商投资企业仍是浙江加工贸易的主力军。

20世纪80年代,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并不高,到1990年也只有28.8%。

90年代初期后,外商来华投资逐渐进入高潮,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迅速攀升,到1994年已超过一半,达到56.1%。

2011年,浙江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016.79亿美元,占浙江加工贸易总额的90.9%。

国有企业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80.23亿美元,占浙江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7.17%。

民营企业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18亿美元,占浙江加工贸易总额的1.61%,见图2。

由于增速和基数不同,国有企业在加工贸易出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私营企业短期内在绝对值上还有巨大差距,目前浙江加工贸易过于依赖外商投资企业的趋势现象更为突出,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主要采取中外合作、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多种方式从事加工贸易。

表3浙江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额所占比重

加工贸易出口(亿美元)

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亿美元)

比重

549.73

86.19%

713.56

89.56%

835.37

91.37%

627.26

77.84%

892.67

89.95%

浙江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12数据计算

图2浙江2011年加工贸易企业类型

(四)浙江加工贸易的市场结构及经济区域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为日本、中国台湾、东盟各国和韩国,约占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65%。

加工后的产品则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和欧盟及中国香港,约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80%。

2011年浙江加工贸易出口的市场结构如图3。

传统加工贸易出口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对美国加工贸易出口205亿美元,增长12%,对日本加工贸易出口90.9亿美元,增长20.8%,对香港加工贸易出口64.5亿美元,下降4.7%,对欧洲加工贸易出口231亿美元,增长33.8%。

图3浙江2011年加工贸易出口市场结构

浙江政府工作报告集2012

四、浙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缺失

近年来,虽然跨国公司纷纷在浙江投资设厂,但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上没有过多的控制权。

此外,我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投入的研发经费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进一步阻碍了我国加工贸易技术水平的提高。

目前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加工贸易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将市场高度集中。

然而我国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非常少。

目前,浙江拥有自主品牌的出口企业不到20%,自有品牌产品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低于10%。

浙江加工贸易企业大多数是一些世界知名品牌的“制造工厂”,采取贴牌生产,加工贸易企业不需要进行自主品牌的创造和培育,也不需要进行投资并承担风险。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拥有自主品牌企业凭借自身的实力有效地抵制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而没有自主品牌的企业遭受重创,甚至破产。

由此可见,创建自主品牌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自主品牌就没有竞争的主动权。

目前浙江加工贸易企业正由OEM向ODM和OBM过渡,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从事OEM的加工贸易企业只是赚取较少的加工费,在订单稳定的情况下,收益比较稳定,因为这些企业缺少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创建自主品牌的动机,所以对此采取的行动较少。

另一方面,处于由OEM向ODM或OBM过渡的加工贸易企业,缺少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力低,并且转型升级的成本较大,存在许多不确定的风险。

这就使得一些加工企业对转型升级产生犹豫甚至放弃。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处于。

OEM和ODM之间,所能涉及的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拥有自创品牌的企业并不多。

浙江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缺乏自主品牌将影响我国的贸易收益,也不利于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低,加工贸易产业的配套能力落后

1.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低,长期位于产业链的下游

近年来,浙江的加工贸易正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方向逐步发展,加工贸易的产品的附加值提高。

但是,浙江在整个加工贸易产业链中仍处于低端。

跨国公司实际上掌握了产业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权。

他们通常把关键零部件生产、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及品牌等产品附加值高的部分留在了国内,把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部分转移到浙江。

于是发达国家便获得了产品高附加值部分所带来的利润。

而处于加工组装环节的浙江的加工贸易企业只能获得非常微薄的利润。

这种加工贸易产业在面对经济困境时,可能难以生存下去。

2.加工贸易产业的配套能力落后

发展加工贸易配套产业对浙江加工贸易的发展起关键性的作用,而浙江产业配套能力较弱是影响浙江加工贸易升级的重要因素。

首先,由于国产原材料、零部件的质量不稳定,在交货及运输等方面不能提供有力的保证,使得浙江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内采购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数量在采购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很低,而且国内采购的零部件及原材料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其次,浙江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都较弱,国内经济建设所需的设备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主要从国外进口,在国内采购的主要是一般性的设备。

从国内的采购状况可以看出,浙江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能力较弱,不能有效的发挥加工贸易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三)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加剧

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严重地消耗了浙江劳动力、土地和其他资源。

浙江加工贸易企业主要生产技术含量低、高能耗、高污染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大量外资企业为了躲避本国较严格的环保法规,将国内禁止或者能源消耗多、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浙江,比如燃料、橡胶、化工原料等产业。

因为我国相关的环境政策和标准相对较低,外资企业在浙江进行生产的成本比实行高环境标准的国家要低很多。

把浙江作为加工基地,既可以利用浙江廉价的土地、劳动力资源,也拥有了低环境标准的优势。

尤其在浙江加工贸易的集中地,环境污染状况非常严重。

此外,浙江加工贸易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绿色生产的技术比较落后,并且当地的政府为了促进就业及地区经济的发展,采用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投资设厂,引进了污染严重的产业。

(四)外资所占比例较大,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浙江的加工贸易大多是通过外商投资企业实现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外资企业利用我国低廉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优越的吸引外资的政策,纷纷到我国投资建厂。

而外资企业在浙江只进行简单的装配和加工,他们把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业转移到浙江,获取较大的利润,而浙江赚取的利润极少。

建立在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短期内促进了出口和经济发展。

但从长远来看,由于加工贸易产业的配套及人员的流动都在外企之间进行,导致浙江相关产业的失衡,对技术的外溢和企业的本土化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不利于我国产业链的延长及深加工贸易的发展气另外,如果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外资企业退出我国市场,必然对我国国内产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由于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再加上我国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等原因,2011年前5个月美国对华的直接投资下降了24.1%。

受此影响,5月份浙江加工贸易的出口额明显下降。

五、浙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对策

(一)提高引资质量,创建和完善自主创新机制

浙江加工贸易是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所以在利用国际资本和市场,发展加工贸易的时候,要把加工贸易发展战略与利用外资战略结合起来。

首先,要调整给予外商的优惠政策,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

鼓励外资从事较高层次加工贸易的同时,取消对从事简单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的部分优惠,刺激外资从技术层次较低的加工贸易领域撤出并投入到较高层的加工贸易中去,进而发挥外资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和溢出效应。

其次,要积极主动的地吸收跨国公司的技术、知识溢出效应,提高引资水平,促进加工贸易的结构转型和升级。

在外资企业成为浙江加工贸易主体的前提下,通过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沪建立跨国研发中心,发挥跨国公司的示范效应和知识、技术的溢出效应。

但是最主要的是本地加工贸易企业要创建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加快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提高本地企业自身研发能力的增长,提高自身加工贸易产品的竞争力、科技含量和增加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推动,浙江要面对内外的各种不同的挑战,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必须要调整现行的加工贸易产业模式,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将传统的加工工业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培育新的竞争力,完成向高资本、高技术含量的转化。

浙江要直面潜在的挑战:

国内有珠三角经济区的竞争,海外有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压力。

同时要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必须调整现行的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模式,将传统的加工工业与高科技相结合,滋生新的竞争力,完成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化。

浙江已经具备了有利的科技实力,适合开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同时,随着浙江劳动力成本及生活成本等的不断上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已经逐渐丧失比较优势。

所以,浙江应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介入到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较高、科技含量较高的一环,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加工贸易增值能力。

(三)完善出口加工区功能

浙江应借鉴国际上对加工贸易的管理模式,继续大力发展己有的出口加工区。

在相应的基础设施、税收、融资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

吸引大量外资进入,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提高加工贸易质量,为加工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利用这些特殊区域的特殊作用来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进而带动整个浙江经济的发展。

浙江出口加工区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浙江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

今后浙江实现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应综合运用政策手段,完善管理,改进服务,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出口加工区,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加工企业的国内采购比例,发挥辐射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发展加工贸易下游采购配送业务

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这为发展国际采购、配送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的内在要求。

发展加工贸易的下游采购配送业务,将大大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附加值。

提高加工贸易中的国产原材料采购率是实现加工贸易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制定和完善政策,对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所使用的国产原材料,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视同进口原料予以保税。

二是改变我国价格、投资、税收以及贷款等政策几乎都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的状况,为中上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引导资金(包括外资)投入中上游产业,以便为加工贸易提供优质低价的国内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促进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

(五)促进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在我国,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僵化、市场适应能力差,没能成为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而民营企业又因政策束缚、资金短缺等原因尚未成长起来,使得外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

这使得我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及技术基础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及技术外溢效应被大幅抑制,我国获得的贸易利益微薄。

因此,要改善这种以外资为主体的加工贸易格局,积极鼓励内资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特别是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使内资企业迅速适应跨国公司的需求,形成高质量、大规模的供应能力,进而通过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使内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的微观主体,并在加工贸易发展中不断壮大。

首先,应取消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

使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平等竞争。

其次,应加快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加入到加工贸易产业价值链条中去。

最后,应大力推动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引导和扶持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为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领域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六、结论

浙江省具备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

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都使浙江发展加工贸易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

但是浙江省加工贸易发展滞后,在出口规模、结构和外贸依存度等方面都没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因此,要确立浙江省在我国经济格局中的领先地位,实现浙江省经济的腾飞,只有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而要提升浙江省加工贸易竞争力,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

造成浙江省加工贸易竞争力较低的原因较多,如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不足、企业的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业结构水平较低等等,这些都是影响浙江省外贸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而本文是从浙江加工贸易竞争力来源这个角度来分析其加工贸易竞争力水平较低的原因,难免有些不足。

浙江省加工贸易研究是一个极其宽泛的课题,涉及到竞争优势理论、国民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等诸多学科,还需要对浙江省的发展历史、社会状况、企业和政府等等有深刻地认识。

由于本人学术水平有限,资料搜集方面有限,分析不够全面,所阐述观点难免没有新意,论文的有些问题研究不深。

因此,本文对浙江省加工贸易的研究仍是初步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总而言之,关于浙江省加工贸易发展这一课题需要不断深入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