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复习要点.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329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复习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史复习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史复习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史复习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史复习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史复习要点.doc

《中国史复习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复习要点.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史复习要点.doc

中考中国历史知识复习要点

(依据2009年汕尾市中考说明)

初一古代史部分

初一上册

一、原始农耕的发明

1、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生活在江南水乡,他们在长期生活中逐渐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还饲养猪、狗、水牛,使用陶器,会纺纱、织布、缝制衣服。

房屋是干栏式的。

2、半坡遗址

距今约6000多年前,半坡居民生活在黄土高原,掌握栽培粟技术,陶器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工具,居民的住房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二、尧舜禹的“禅让”

传说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

他们都品德高尚,关心人民疾苦,深受百姓爱戴。

舜和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是各部落的首领民主推选的。

历史上把这种通过推荐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

三、分封制

1、时期:

开始于周朝

2目的:

周王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内容:

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诸侯,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人镇守疆土,保卫王室,交纳贡税,定期朝见周王的义务。

4、影响:

分封制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维护了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并且对我国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5、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典句: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四、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此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都相继称霸。

其中,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改革是他称霸的基础。

五、战国七雄——韩、赵、魏、齐、楚、燕、秦。

六、商鞅变法

1、时间: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时代

2、主要措施: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民间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弃农经商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要作为官府奴婢使用;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命;编定户口,五家为一伍,两五为什,什伍之内互相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各家都要受处罚。

3、意义:

经过变法,泰国富强起来,军队战斗力也大大提高,为以后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秦的统一

1、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建立后,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秦王嬴政称始皇帝,后人叫他秦始皇。

2、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普遍实行郡县制。

(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以圆形方孔铜钱作为通行的货币,以原秦国的度量衡制为基础,向僵颁布新的度量衡制度及标准器。

(3)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

八、汉武帝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1、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逐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在地方铲除诸侯国的权力,加强对地方官员和富豪的控制。

2、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为治国指导思想的主张。

从此,儒家学说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

(《汉书》中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就是反映这一主张)

九、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

1、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葱岭——西亚——欧洲

2、因输出的主要商品是丝绸,故把这条欧亚陆路交通叫做“丝绸之路”

十、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十一、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的原因

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相对比较稳定,北方陷于战乱,为逃避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补充了必要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降水充足,土壤肥沃,自然条件好;南北方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南方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等。

十二、诸子百家

1、孔子

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核心思想是“仁爱”,其言行及主张收集于《论语》。

2、百家争鸣

(1)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孟子:

提出“仁政”思想,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做人要“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他的思想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荀子:

主张以“礼”治国,提出“国君是舟,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一观点。

(2)墨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墨子,他代表平民利益,主张“非攻”“兼爱”,反对一切不义战争。

他还主张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

(3)道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年的老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他的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庄子发展了道家的思想,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

(4)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韩非。

他强调“法治”,主张君主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建立君主专制的国家。

他的这些思想,在秦国受到特别重视。

(5)兵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兵家的代表人物是春秋时的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一书,书中提出了“避实击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战略思想,对中外军事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3、影响:

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文化高峰,它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宝库,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十三、古代文学、史学与宗教

1、大诗人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其代表作是《离骚》《天问》等。

2、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其不朽的史学著作是《史记》。

《史记》记述从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著作。

3、佛教的传入:

佛教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我国内地。

4、道教的兴起: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初期,道教正式创立,道教尊奉道家创始人老子为教主。

初一下册

一、走向全盛的唐朝

1、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的统治:

打击削弱贵族势力,任用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一再鼓励农业生产,开垦荒地,使得户口增加,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历史上说她的统治大有“贞观遗风”

2、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达到鼎盛阶段

二、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

1、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

2、在唐朝,科举制度得到发展和完善,其中,武则天还开创了殿试制度。

3、科举制度对欧洲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也起了积极的影响,英国在工业革命后,借鉴中国考试办法,创设了文官制度。

4、科举制在我国实行了1300多年,影响很大。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两宋时期

四、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1、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国:

1206年

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中国

(1)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

(2)1276年,元军攻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灭亡,1279年,统一中原。

五、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与君权的加强

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明朝都城开始设在应天府(今南京),明成祖时迁至北京。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我国古代延续1000多年的这一制度从此终结。

明朝设立厂卫制度,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严格管理和控制。

另外,还施行“廷杖”制度,以显示皇帝的绝对权威。

以“八股文”取才,实行文化专制,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

2、清朝的建立和军机处的设置

1、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迁都北京,统一中国。

2、清朝制度承袭明朝,进一步加强皇权。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作为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枢纽,军机大臣没有实权,完全是皇帝的“奴才”。

它的设置,标志着皇帝集权发展到了顶峰。

六、清朝闭关锁国的表现及影响

1、主要表现:

不重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

关闭其他口岸,只留广州一处口岸与国外通商,对外商和华商的活动都作出更为严格的限制;抵制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

2、影响:

请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阻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这种政策的长期推行,进一步导致了国家的闭塞,也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大落伍于世界。

七、中国古代文化

1、我国四大发明

(1)造纸术:

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开始用麻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纸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造纸术的改进,大大方便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2)印刷术:

隋唐时期,人们发明了印刷术。

唐朝印刷的佛教典籍《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早约400年。

(3)指南针: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根据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司南仪器。

北宋时期,人们发明了用人工磁化铁针的方法,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

南宋时,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同时传到期阿拉伯。

13世纪初,指南针传入欧洲。

指南针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及世界航海事业的发达,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重要条件。

(4)火药: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在战争中广泛应用。

13世纪中期,火药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2、唐诗与宋词

(1)唐诗: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

在唐代诗坛上,最著名的是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

(2)宋词:

宋词风格多样,通常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其中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3、明清四大名著

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最早、影响最大的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是经过长期的民间流传,在元末明初时由施耐庵加工而成的;

明朝中期,吴承恩创作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

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文学杰作,也是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初二上册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1、第一次鸦片战争

(1)时间:

1840—1842年

(2)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①时间:

1842年8月

②主要内容: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香港:

1842—1997年);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元;英国商人在通商口岸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③影响:

《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

1856—1860年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①时间:

1860年10月

②掠夺者:

英国、法国(曾被法国大文豪雨果喻为两名强盗)。

③近几年来在欧洲拍卖行上拍卖的“曾首”等文物就是从这一时期掠夺出去的。

(3)沙俄侵吞中国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吞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4)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的破坏,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3、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

1894—1895年

(2)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内容:

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于1945年光复);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等。

危害:

《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