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储氢行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9285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车载储氢行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车载储氢行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车载储氢行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车载储氢行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车载储氢行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车载储氢行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

《车载储氢行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载储氢行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车载储氢行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

2019年车载储氢行业发展分析报告

2019年车载储氢行业发展分析报告

2019年6月

1

2019年车载储氢行业发展分析报告

目 录

1、车载储氢技术多元化,高压气态储氢是主流路径 3

1.1、车载储氢技术是燃料电池重点突破环节 3

1.2、高压气态车载储氢已达可使用状态 4

1.3、其他车载储氢方式尚不成熟 9

1.3.1、有机液体储氢 9

1.3.2、低温液态储氢 10

1.3.3、金属氢化物储氢 11

2、高压气态储氢应用依赖于车载氢瓶技术 12

2.1、我国气瓶制造技术与国际存在一定差距 12

2.2、国内以III型气瓶为主,未来需向IV型过渡 14

2.3、国内以35MPa气态氢为主,未来需向70MPa过渡 16

3、高端碳纤维是制造储氢瓶的核心材料 17

3.1、储氢瓶等压力容器是碳纤维主要下游需求之一 17

3.2、高端碳纤维制造产业被美、日垄断 20

3.3、我国碳纤维对外依存度超过70%,产能集中度逐步提高 23

(1)产能千吨以上:

8家公司。

24

(2)产能在500-1000吨之间:

4家公司 24

4、总结建议 25

4.1、气瓶制造企业加速高压储氢瓶研发 25

4.2、国内高端碳纤维产品研发能力逐步提升 29

5、风险分析 31

32

1、车载储氢技术多元化,高压气态储氢是主流路径

1.1、车载储氢技术是燃料电池重点突破环节

氢能的使用主要包括氢的生产、储存和运输、应用等方面,而决定氢能应用关键的是安全高效的氢能储运技术。

氢燃料电池车需要满足高效、安全、低成本等要求。

氢气储存技术滞后限制了氢能源在各类交通工具上大规模应用,车载储氢技术的改进是未来氢燃料电池车发展的重点突破环节。

图1:

燃料电池车解剖图

为了达到性能要求,众多研究机构对车载储氢技术提出了新标准,其中美国能源部(DOE)公布的标准最具权威性——质量储氢密度为7.5%,体积储氢密度为70g/L,操作温度为40~60℃。

目前,氢燃料电池车车载储氢技术主要包括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高压低温液态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及有机液体储氢等。

35MPa气态储氢主要应用于商用车,如城市公交车、物流车、团体班车;70MPa气态储氢应用于乘用车;液态储氢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民用推广需要技术突破。

从技术成熟方面分析,高压气态储氢最成熟、成本最低,是现阶段主要应用的储氢技术,在行驶里程、行驶速度及加注时间等方面均能与柴汽油车相媲美,但如果对氢燃料电池汽车有更高要求时,该技术不适用;从质量储氢密度分析,液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的质量储氢密度最高,能达到DOE的标准,但两种技术均存在成本高等问题,且操作、安全性等较之气态储氢要差;从成本方面分析,液态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及有机液体储氢成本均较高,目前不适合推广。

表1:

不同氢气储运技术应用领域

1.2、高压气态车载储氢已达可使用状态

高压气态储氢是一种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储氢方式,其利用气瓶作为储存容器,通过高压压缩方式储存气态氢。

其优点是成本低、能耗相对小,可以通过减压阀调节氢气释放速度,充放气速度快,动态响应好,能在瞬间开关氢气。

国际主流技术以铝合金/塑料作为氢瓶内胆用于保温,外层则用3公分左右厚度的碳纤维进行包覆,提升氢瓶的结构强度并尽可能减轻整体质量。

氢瓶阀门处利用细长的管道将几组氢瓶进行串联,并加装温度传感器等监控设备。

安全性方面,当温度传感器感应到外界温度远高于正常温度时(一般超过100℃时),会自动打开阀门快速释放瓶内所有气体。

根据应用方式的不同,高压气态储氢分为车用高压气态储氢和固

定式高压气态储氢。

车用高压气态储氢

车用高压气态储氢主要应用于车载系统,大多使用金属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III型)和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IV型)。

当前国内车载系统中主要以III型瓶为主,国内有科泰克、北京天海、沈阳斯林达、中材、富瑞特装等多家车用氢瓶生产企业。

我国已经完成能够适用于35MPa和70MPa的高压储氢瓶的相应标准GB/T35544-2017《车用压缩氢气铝合金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于2017年12月29日发布,2018年7月1日开始实施。

标准规定了车用压缩氢气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的型式和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注、包装运输和存储等要求,保障了高压储氢气瓶的安全性。

车载氢系统是燃料电池汽车的重要部件,由储氢瓶及辅助系统

(BOP)两部分组成。

随着生产量的扩大,单位成本将在规模优势下逐步下降。

从表2中可以发现:

储氢瓶成本结构中,湿法缠绕(碳纤维外层覆盖)占比接近90%;

辅助系统成本结构中,组装费用占比极低;

如果生产规模由1万套/年提升至50万套/年,车载氢系统总成本将下降38%,其中储氢瓶与辅助系统成本下降幅度分别为

20%/64%;碳纤维成本占比由45%上升至62%,成为影响最大的成本要素;

表2:

车载氢系统成本

图2:

车载氢系统成本(50万套/年)图3:

车载氢系统成本(1万套/年)

金属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III型):

以6061铝合金为内胆外面全缠绕碳纤维,我国已开发35MPa和70MPa。

其中35MPa已被广泛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70MPa正逐步推广。

沈阳斯林达“70MPa高压气态储氢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表3:

金属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III型)常见型号型号

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IV型):

以塑料内胆外面全缠绕碳纤维,国外乘用车以该类型为主,如日本丰田、挪威Hexagon。

图4:

日本丰田高压储氢瓶

图5:

挪威Hexagon高压储氢瓶

固定式高压气态储氢主要应用在固定场所,如制氢厂、加氢站以及其他需要储存高压氢气的地方。

目前主要使用大直径储氢长管和钢带错绕式储氢罐来储氢。

大直径储氢长管:

石家庄安瑞科气体机械有限公司2002年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20/25MPa大容积储氢长管,并应用于大规模氢气运输。

长管气瓶材料为铬钼钢4130X,强度高,具有良好的抗氢脆能力。

钢带错绕式储氢罐:

钢带错绕式储氢罐目前有45Mpa和98Mpa

两种型号,如浙大与巨化集团制造生产的两台国内最高压力等级

98MPa立式高压储罐,安装在江苏常熟丰田加氢站中。

图6:

丽江氢气加气站及45Mpa储氢瓶组

目前单座加氢站投资规模(不包括土地)约1500万人民币,固定投资主要包括压缩机、储气罐、分配器、预冷器等设备及安装费用,占比分别为13%/18%/13%/7%/20%。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在规模经济的影响下,压缩机、储气罐单位成本下降幅度较大。

根据AhmadMayyas在论文《Manufacturingcompetitivenessanalysisforhydrogenrefuelingstations》测算数据,如果需求量每年由10家增长至100家,那么单位压缩机、储气罐价格将由14.5/32万美元下降至4.6/17.6万美元。

图7:

加氢站固定投资结构

表4:

加氢站的压缩机、储气罐规模经济性显著

1.3、其他车载储氢方式尚不成熟

1.3.1、有机液体储氢

有机液体储氢技术借助某些烯烃、炔烃或芳香烃等储氢剂和氢气产生可逆反应实现加氢和脱氢。

与常见的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固体储氢材料储氢相比,有机液体储氢具有以下特点:

反应过程可逆,储氢密度高;

氢载体储运安全方便,适合长距离运输;

可利用现有汽油输送管道、加油站等基础设施。

有机液体储氢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储氢介质。

目前研究中主要采用的储氢介质包括环乙烷、乙基咔唑等。

环己烷利用苯-氢-环己烷可逆化学反应来实现储氢,具有较高的储氢能力,在常温下为液态,脱氢产物苯在常温常压下也是液态,方便运输。

甲基环己烷脱氢产生氢气和甲苯,且甲基环己烷和甲苯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因此,甲基环己烷也是比较理想的储氢载体。

表5:

主要有机液体储氢介质

液体有机储氢材料最大的特点就是常温下为液态,能够方便地运输和储存。

武汉氢阳研发了一种稠杂环有机分子作为有机液体储氢材料,储氢高达58g/L,并可在常温常压下利用管道、槽罐车等运输。

该有机液体储氢材料已经投入应用。

其推出的新型有机液态储氢材料安全指标远高于汽油、柴油等传统能源。

表6:

氢阳能源“氢油”与汽油、柴油主要安全数据对比

1.3.2、低温液态储氢

低温液态储氢技术是将氢气压缩后冷却到-252℃以下,使之液化并存放在绝热真空储存器中。

与高压气态储氢相比,低温液态储氢的质量和体积的储氢密度都有大幅度提高,通常低温液态储氢密度可以达到5.7%。

仅从质量和体积储氢密度分析,运输能力是高压气态氢气运输的十倍以上。

在欧美日等国家,液氢应用相对比较成熟,在运输、加氢站和车载中都有应用。

我国液氢目前主要应用在航天领域,以及少数的电子行业。

航天101所在液氢的制备、储运、应用上都有成熟的经验。

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液氢民用标准,车用液氢技术研究正在进行中,未来液氢将应用在一些长途、重型商用车,以及加氢站中。

1.3.3、金属氢化物储氢

金属氢化物储氢适用于对重量不敏感领域,该技术利用过渡金属或稀土材料与氢反应,以金属氢化物形式吸附氢,然后加热氢化物释放氢。

当金属单质作为储氢材料时,能获得较高的质量储氢密度,但释放氢气的温度高,一般超过300℃。

为了降低反应温度,目前主要使用LaNi5、Ml0.8Ca0.2Ni5、Mg2Ni、Ti0.5V0.5Mn、FeTi、Mg2Ni等AB5、A2B、AB型合金,合金储氢材料的操作温度均偏低,质量储氢密度为1%~4.5%。

由于储氢合金具有安全、无污染、可重复利用等优点,已在燃气内燃机汽车、潜艇、小型储氢器及燃料电池车中开发应用。

浙江大学成功开发了燃用氢-汽油混合燃料城市节能公共汽车,其使用的是Ml0.8Ca0.2Ni5合金储氢材料,在汽油中掺入质量分数为4.5%的氢,使内燃机效率提高14%,节约汽油30%。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采用储氢合金提供氢的方式,汽车时速高达150km/h,行驶距离超过300公里。

虽然金属氢化物储氢在车上已有应用,但与2017年DOE制定的储氢密度标准相比,差距仍较大。

将其发展成为商业车载储氢还需进一步提高质量储氢密度,降低分解氢的温度与压力,延长使用寿命等。

表7:

合金储氢材料的储氢性能

2、高压气态储氢应用依赖于车载氢瓶技术

2.1、我国气瓶制造技术与国际存在一定差距

当前阶段上述各种储氢技术均已经在车载中应用,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国内IV型瓶研发滞后。

国外乘用车已经开始使用质量更轻、成本更低、质量储氢密度更高的IV型瓶,而中国IV型瓶还处于研发阶段,成熟产品只有35MPa和70MP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