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教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279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教案.doc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教案.doc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教案

郑州市第七十八中学杜惠芬

教材分析

1、平行四边形是平行线和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延伸。

2、对其他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具有指导意义,为学习其他四边形判定定理奠定基础。

3、便于学生弄清平行四边形和其他特殊四边形的共性、特性及他们间的从属关系。

学情分析

在七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平行线的性质和条件,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在前一节课,学生学过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判定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

2、方法与过程方面,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观察测量猜想等手段,由此发现判定定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难点:

定理的推导过程。

关键点: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课堂的实验研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法

课堂中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新知识学习的全过程。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判别定理时,渗透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整节课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活动时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学法

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具准备

小木条、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复习曾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

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所以定义既是性质也是判别.

2、活动:

小明的爸爸在钉制平行四边形框架时采用了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一:

将两根木条AC,BD的中点重叠,并用钉子固定,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

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CD平行放置,再用木条AD,BC加固,得到的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根细木条,按照课本上小明爸爸的办法来钉制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本活动设计意图先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及挑战性,让学生在进入新课之前,其情感和认知都达到最佳的准备状态。

二、类比归纳,探求新知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定义)

(2)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思考:

判别和性质的区别

三、反馈矫正

[例1]如图,AC∥ED,点B在AC上且AB=ED=BC。

找出图中的平行四边形。

A

C

B

E

D

[随堂练习1]:

已知: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在对角线AC上,并且OE=OF。

(1)OA与OC、OB与OD相等吗?

O

A

C

E

F

(2)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四、总结评价,反思提高。

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进行点评,由此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我们将已经得到的判定定理拿来与学过的性质定理进行类比,找到他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

这一阶段设计的意图就是教师升华数学知识,指出类比、转化的思想。

五、作业布置

l 1课本P107习题4.4:

1、2、

2探究题:

对例题的条件进行两次变式:

①将“对角线”改为“对角线延长线”②将“AE=CF”改为“DE⊥OA.BF⊥OC.”结论有变化吗?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

(一)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识四、例题训练实际运用

1、练习

二、探索推导2、例题

3、实例

三、得出结论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五、知识小结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六、布置作业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六、授后反思:

这节课,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采用情境教学法,课堂研讨法,让学生处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适当的形象化,这就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他们亲手去做数学实验,从多重感官获取信息,体验我们的数学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