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单元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2755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一单元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第一单元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第一单元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第一单元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第一单元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一单元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Word格式.docx

《高考语文第一单元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一单元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一单元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Word格式.docx

金手指从炼字、意境、主旨等角度赏析诗句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么作用?

诗人“立”在何时、何地?

“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

“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

“寒秋”,即深秋。

秋深有寒意,故名“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以上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个“看”字,总领几句?

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

芝麻开门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

看到的是山色: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表示多。

这里的群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许多山峰。

“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

“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

这四字,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江”,指湘江。

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湘江水质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

“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

“碧”,与上文“遍”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

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

百舸:

船很多。

争流:

争着行驶。

一个“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

又次,抬头,看到天空:

“鹰击长空”;

俯首,看到水底:

“鱼翔浅底”。

长空:

广阔的天空。

一个“击”字,把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的情景写活了。

浅底:

水清能见到河底,故显得浅。

翔,一般用于指称鸟的动作,这里借用它来描绘鱼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非常生动,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所谓动景。

前者属于远景,后者为近景,远近结合,相映成趣。

“万类霜天竞自由”句,则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

万类:

万物。

霜天:

习惯指秋天。

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

这句诗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

诗是靠形象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

金手指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

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

有静景,也有动景。

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

芝麻开门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

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写山林,突出“红”字;

写江水,突出“碧”字;

写鹰,用“击”字;

写鱼,用“翔”字。

金手指这七句全是写景,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从写景到抒情,中间安插了下面三句作了巧妙的过渡。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字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它富有表现力?

芝麻开门怅:

不如意。

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

寥廓:

指宇宙的辽阔无边。

“怅”字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

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怅”的思绪。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问”字值得玩味。

诗人为什么要“问”?

从“问”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芝麻开门诗人发问,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

诗人,也是个哲学家。

他正在作哲学的沉思。

从这发问中表现出诗人感情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

联系下阕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4、携来百侣曾游。

“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它在全词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

芝麻开门携:

携手。

在这里是“亲切友好地”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革命豪情,畅想美好的未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

“携”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

用了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

5、“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忆”字总领几句?

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

芝麻开门总领八句。

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

往、昔:

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

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

峥嵘:

形容山势高峻。

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

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

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金手指对革命青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写得层次分明。

请归纳。

第1层: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恰:

正当。

“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

风华正茂:

风采焕发,才华横溢。

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

第2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

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挥斥:

奔放。

遒:

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

第3层: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

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

“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

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先说一说这三句的大概意思。

然后回答:

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芝麻开门这三句的大意是:

还记得吗?

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

它表明:

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

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金手指下面让我们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芝麻开门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巩固拓展:

请你说说下面的每个诗句的诗眼,并中从修辞、画面、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雨巷》学案

【案例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教师应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把语文学习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联系起来。

设计者以戴望舒《雨巷》为教材,重新认识诗歌阅读欣赏模式的构建。

采用“初读、精读、研读”(三读)的方法,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欣赏,把阅读、理解、体验、表达、延伸、拓展结合起来。

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牢固掌握教材内容,学会诗歌阅读欣赏的方法,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学习过程】

【走近雨巷】

1.播放视频:

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2.诵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3.讨论明确:

课文悟读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明确:

这是一首爱情诗, 

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知人论世

戴望舒,现代派诗人。

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

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课文悟读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 

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课文悟读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我喜欢“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

“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希望飘过 

”前后呼应,富有音乐感、节奏美。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背景是黑暗的。

课文悟读 

理清思路

我 

希望逢着 

丁香姑娘 

走近 

(追求) 

飘过 

我身旁 

到了 

篱墙 

(照应) 

走尽 

雨巷…… 

希望飘过 

(继续追求) 

结论:

我是一个有所追求的青年。

品味语言

我:

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雨巷:

悠长、寂寥、颓圮、哀曲、丁香姑娘: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这些词语是表示动作、情绪、物态的。

①“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②“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③“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④“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⑤“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

课文悟读把握特色

①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②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拓展研读走出雨巷,拓展研读 

1、说说丁香姑娘形象 

丁香姑娘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形象,既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 

也是作者驰骋艺术想象所产生的艺术形象。

作者描写她的颜色、芬芳,希望丁香姑娘的外表和内心都是很美丽的,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就是要像丁香姑娘一样的美好。

“寂寞”、“走尽、“像梦一样的飘过”,说明丁香姑娘就像美好的理想难以实现,缥缈、迷茫。

丁香姑娘是一种象征性的。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人就把丁香作为愁心的象征。

丁香姑娘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愁心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她美丽,高洁、飘缈、哀怨,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仅供参考) 

拓展测试

【基础过关】

1.(2005年高考北京卷)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舷梯 

娴熟 

悬崖勒马 

弦外之音

B.按捺 

纳税 

刚毅木讷 

方凿圆枘

C.静谧 

猕猴 

弥天盖地 

所向披靡

D.皎洁 

缴纳 

狡兔三窟 

矫揉造作

2.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 

A.彷徨 

寂寥 

河畔 

色彩斑斓

B.竹篙 

漫溯 

凄宛 

惆怅而归

C.笙箫 

繁衍 

挑衅 

彳亍独行

D.记载 

哀怨 

浮藻 

碧波荡漾

3.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4.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

“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5.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

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课外阅读】

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富有诗味。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7.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秋天的梦

戴望舒

迢迢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是静静地来了,但却戴着沉重的昔日。

唔,现在,我是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A.这首诗实际上写了两个“秋天的梦”:

“牧羊女的梦”和“我的梦”。

是“我”听到牧羊女的诉说而引发了自己的梦。

B.牧羊女的梦是“牧女之恋”,从全诗的思路脉络看,能够判断“我的梦”也是“有关恋情的”。

正是因情入梦,以梦抒情。

C.“牧羊女的梦”像羊铃那样迢遥,像落叶那样曼妙,是清纯而温暖的。

“我的梦”,则是沉重、寒冷、忧郁的。

D.全诗四节,形成了一个对应式结构,许多信息就是从对应、对比中传达出来,显得简捷而又有蕴藉。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8~11题。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自由,向我们来了

田间

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啊!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8.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

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

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

9.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的韵。

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韵。

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

10.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1.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1.D2.B(“宛”应为“婉”)3.C(应为象征派)4.C(“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

“绝望”错误)5.B(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

有拟人: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有顶针: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有反复: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6.C7.A(不能说是“我”听了牧羊女的诉说而引发了自己的梦)8.B9.B10.D11.B

再别康桥解读

丁香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

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

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

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

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

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

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

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

他甚至说:

“……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

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