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笔记文档格式.docx
《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笔记文档格式.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评价、希望、对单位认知度和认可度。
(二)信息采集的方法:
1.出版物交易场所调研(最主要);
2.文献检索;
3.观众大众传媒;
4.人际交往;
5.专业市场调查。
二、信息采集的要求:
1.真实性;
2.针对性;
3.综合性;
4.预见性(获取新,淘汰旧,考虑趋势)。
三、信息处理的步骤:
1.筛选;
2.加工;
3.存储;
4.使用。
目的:
筛加,便于传递、存储和使用。
第二节选题策划的内容
一、选题的内容与形式的设计:
出版物内容与形式的设计;
出版物的营销方案设计,选题的实施方案设计。
(一)读者对象:
这是选题策划的基础,读者年龄、性别、文化教育程度、职业不同,对出版物内容需求不同,对形式爱好不同,接受程度不同。
(二)主题与名称:
·
主题:
是指选择该未来图书中需要为读者提供什么样的知识和思想文化等当面的行医,需要确认以下要素:
1.细分读者群体,分析读者需求;
2.确定图书主题方向;
3.确定提供的知识信息数量,初步界定;
具体调整。
名称:
明确体现图书主题内容,揭示作品体裁,在文字表述形式上也要讲究修辞,力求达到逻辑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名称可“暂名,单册图书一般拟一个名称,成套图书的选题要拟总书名和单册书名。
(三)体裁和篇幅:
体裁:
提供知识、思想文化信息的具体方式,主要有:
理论/通俗;
文艺/科学;
一般读物/工具书;
原理/实例;
文字/图片;
单向/双向
篇幅:
主要应考虑图书的主题内容和体裁,以及生产成本和目标读者群体的购买力状况等因素。
一般来说,图书主题的范围越广,采用的体裁普及性越强,图书的篇幅越大。
篇幅过大-成本上升-抑制购买欲望-减少发行量;
篇幅过小-性价比下降-减弱购买动机-减少发行量,可见对图书篇幅的设计还涉及对图书成本的测算,尤其是对图书生产的直接成本的测算。
(四)开本、装订样式和版面形式:
这属于对图书物质形态的设计,需要根据图书整体设计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图书的性质(主题和体裁)、篇幅、用途和主要读者对象的特点等多种因素,在策划选题时,对图书的整体设计基本仅着眼于大的方面,进一步设计在稿件发稿时才具体设定。
(五)与同类出版物比较:
主要从它们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和读者反应等方面进行客观的、细致的分析。
明确与自己选题的区别之处及其对读者的吸引力
二、实施方案:
图书的出版需要有作品作为前提,还要必要的生产环节及相应的周期。
因此对这些的大致安排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作者的选择:
在设计选题阶段,编辑就应该初步设定最适合的作者对象,到拟定实施方案时,就要全面考虑思想水平、学术能力、写作风格等基础上,选定作者。
除了确定可以落实的具体对象外,还需要拟出数名备选对象。
大型图书需要众多作者分工合作,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专家适当搭配,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进度:
包括组稿落实时间,交稿时间,审稿时间,退修时间,编辑加工时间,审定发稿时间,校样处理时间,印刷装订时间,出书时间,安排进度是应尊重编辑出版工作规律,安排长度适当的时间段,留有余地。
三、营销方案:
要点是通过市场分析拟订营销策略
(一)目前市场状况分析:
通常从同类出版物的市场表现状况入手,主要有出版时间,出版数量,相应出版单位的营销策略,市场销售情况等方面,收集同类出版物的初版时间,重印次数,时间和每印次的印数,营销手段,市场认可度等,借以估计现在的市场需求量的大小。
(二)未来市场状况预测:
主要分析本选题的存在价值,特殊优势,对读者购买动机的影响;
潜在读者群体需求量、购买力、预计销量等要素
(三)营销策略:
是策划者对选题的进一步论证,主要从几个方面考虑:
图书内容形式,目标读者及其需求,作者声望及创作特色,进入市场时机等,选题策划阶段对于营销策略的考虑是初步的,印刷装订后策略具体化。
四、成本预测与定价估计:
1.成本预测,本量利分析,考虑影响定价的各种因素,提出估计定价;
2.结合读者购买力状况和市场行情进行调整;
3.估量经济效益状况。
第三节选题立项
一、选题的申报:
申报前必须由策划选题的编辑准备选题报告,这是是选题策划的结果;
选题集体论证的必需文件,是列入选题计划的凭据;
是进入生产流程的基础性文件。
选题报告的内容包括:
1.反映选题策划内容的项目;
补充说明性项目:
提出选题的原因、依据、选题形成的过程;
2.翻译作品:
注意原著中政治问题;
介绍原著者情况;
作品在国外市场反应令国内同行专家对其价值评估;
译者简况;
如已有版本出版,复译特点;
3.古籍整理:
所据版本及校勘情况,是否有注释和题解,原作者简介、注释者情况等。
申报流程
编辑→编辑室主任→补充修改↘
↘编辑室初步集体论证
→出版单位主管领导→修改,退编辑室处理
↘退编辑室安排进行选题申报
二、选题的论证:
通过对选题策划质量的评估来确定其是否可以组织实施的一项工作。
是确定选题计划的决定性环节。
(保证质量)
(一)方式
1.一级论证:
直接通过全社选题论证会分析选题的价值/可行性/社会经济效益,筛选选题,形成计划;
2.分级论证:
先组织编辑室论证,初步筛选,形成部门选题计划,再提交全社论证会讨论。
※论证内容:
从出版单位的选题结构及品种数量上考虑;
对各个选题多方面论证:
消费者对象,制作建议,营销建议,经济预测。
※选题论证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意见不一样的情况下,可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也可以由社长总编辑决定。
(二)内容:
1.精神文化价值判断:
a引导性,b独创性;
2.市场适应性判断:
a针对性,b前瞻性;
3.效益判断:
最大追求式达到社效与经效的最佳结合;
4.可行性判断。
三、立项选题的管理:
集体论证未通过的选题,应该废弃或退修后再次申报;
集体论证通过的选题,视具体情况而进行管理。
一般性选题:
总编室编入本出版单位的选题计划。
不要求当年出版的——下一年度或更后的年度选题计划,报总署备案;
要求当年出版的——当年增补选题,最迟于发稿前一个月报省局审核,特殊急件随时报批。
重大选题:
向总署备案,认可后可列入年度选题计划安排出版。
四、选题的优化:
1.使选题的清晰度进一步提高,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
2.通过市场变化,适时修改、补充、调整;
3.还要不断努力提高选题的智慧含量。
第四节选题计划
选题计划是通过一定的编辑思想而形成的选题的有机组合,由出版单位根据方针/本单位专业分工范围及出版资源条件,综合分析读者需要和市场情况,对设计采用的选题进行梳理和筛选后编制而成。
一、内容与类型:
选题计划的内容分:
1.总则:
说明出版方针、目标、规模重点,对列入选题作分类统计和分析。
2.列题:
用表格将分类类别/选题名称/内容简介/拟约或已约作者姓名及单位/主要消费者对象/估计规模(字数或电子文件的字节数等)/预约交稿日等分别列出
选题计划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按范围:
分综合性和专项性;
按时间:
长期(数年)/某一年度;
按主体:
国家有关部门、数家出版单位联合、一家出版单位。
二、结构:
(一)种类:
选题的知识(不同门类、不同学科)、层次(学术出版物、使用技术出版物、通俗普及出版物)、功能(如工具书、普通书)、消费(不同消费对象)、效益结构(重点出版选题,畅销出版选题、亏损出版选题)(5个)
(二)优化:
使各类选题在计划中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专业分工范围内突出重点,注意不同效益的选题合理分配。
三、特点:
1.整体性:
关于即将出版的出版物的总体构思,结构上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2.指导性:
功能上规划指导;
3.稳定性:
制订后要认真执行,不可随意更改;
4.灵活性:
为适应新情况对计划进行必要调改。
四、制订与调整:
1.选题计划编制之初,由社长或总编辑会同相关部门提出总体构思(指导思想/整体目标/规模品种等)
2.经反复分析论证后,确定的选题即可整理、汇总,形成选题计划,然后报送主管部门审批
3.审批通过后确定正式选题计划,执行过程中及时调整选题计划。
第六节组
稿
一、方式:
1.个别约稿:
这是最常用,最主要方式,个别约稿的联系方式主要有:
各种通信手段;
登门拜访。
视选题重要程度以及编辑与作者的交往程度而定。
约稿时要注意:
真诚坦率,尊重体谅作者,不能凌驾于作者之上。
2.社会征稿:
通过媒体或其他传播手段,向社会公开征集稿件,原因:
选题要求高,或短期内无法确定合适作者;
作为宣传手段,这种方式期刊编辑常用
3.群体集稿:
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约请一批有实力的作者创作作品。
譬如组织丛书、大型专业图书、工具书的稿件,聘请有声望的学者担任主编,组成编委会。
二、步骤:
(一)准备1.深入研究选题:
充分研究选题性质和要求,展现选题吸引力,主动提前介入作者创作;
2.制订组稿方案:
确定向谁组稿,由谁组稿以及交稿时间,出版时间,付酬标准
3.物色合适作者:
这是选题成功的关键,合适作者的要求有:
1.学术造诣、思想水平、创作能力上胜任撰写;
2.充分理解选题要求,志趣相合;
3.熟悉读者对象的特点。
重点书、套书主编的要求:
1.很高的专业知识水平;
2.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3.相当的语言文字功底。
编辑的要求:
1.收集作者资料,建立作者数据库;
2.关注名家、专家,发现新人
(二)联系作者:
联系方式:
电话、电邮、写信、引见等;
沟通:
作者对选题和编辑的认可
(三)商讨撰稿事宜:
作者撰写编撰大纲;
主编制定编辑计划,编辑计划的内容:
稿件的创作宗旨,消费对象,编辑方针,创作内容,篇幅,编写要求,编撰体例,创作人员的分工等。
(四)确定约稿关系:
方式有口头约定、签订约稿合同。
约稿合同的内容:
1.出版单位和作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签约因由及时间;
2.作品名称、主题内容、结构体裁、篇幅和配图要求、质量要求、交稿时间;
3.违约责任4.也可有作品出版后的付酬方法和标准5.出版合同必须在审稿完成后签订6.《稿件一般规格》,参照统一全稿的体例。
三、落实:
1.当好作者参谋:
1.帮助完善创作计划,鉴定创作信心,选择最佳方案。
2.引发创作欲望。
3.审读提纲、样稿,提出修改意见2.全心全意做好服务工作。
第二章图书编辑
审稿与签订出版合同
审稿:
广义的审稿是对稿件进行审读、评价、选择并通过加工整理使决定采用的稿件达到出版水平的编辑活动,包括审读、审改和审定等;
狭义:
编辑对稿件进行审读、评价,决定取舍,并对其提出修改要求和建议的活动。
作用:
通过把关,决定取舍,提高质量,让有益社会的图书面世,防止低劣作品出版,对社会、读者、作者负责,这是实施选题具体步骤和进行稿件加工整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出版工作者担负的最重要的职责,还可发现创作人才,扩大作者队伍。
一、审稿制度(2种):
1.国家进行出版行政管理的审稿制度;
2.出版单位内部实行的三审制及三级审稿责任制度或三审责任制度。
(一)三审制的基本要求:
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举办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
复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
终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担任。
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三审环节种,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
(二)三审制的程序
初审-复审-终审。
由下到上循序递进,前对后负责并以本审计的意见为后一审级的审稿提供基础,后对前制约并以本审计的意见对前一审级的审稿结果做出评判/补充。
如不能解决应增加审次/人数。
(三)三审制的作用
特点:
1.就程序言:
从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的三审制,从下级到上级的递进,兼具服从和制约;
2.就目标言:
每一审级的工作重点不同,具备后督察前和不同审级相互补充的特点。
以分级社度制度力求保证对于稿件判断、评价的客观性,
最大限度避免由于某级审稿者知识不足和责任心不强和工作疏漏而导致的偏差、失误。
(四)三审制各审级的任务
1.初审:
1)在通读全稿的基础上,对稿件政治导向、思想倾向和价值,稿件具体内容、体例、文字等进行全面审查和研究;
2)对稿件优缺点进行分析,对稿件质量作出评价,对非组稿应对其社效经效进行预估3)以审稿意见形式表明可否采用,是否需退修、外审等;
4)报送复审、终审。
(若退修还要提出退修方案)初审者只有对全部稿件进行认真审读,才能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
2.复审:
1)通读;
2)对初审者意见进行审核判断,表明自己认同、反对或补充、或存疑态度;
3)弥补初审者提出的问题,对不合要求的初审可要求其返工,对退修意见表明态度。
3.终审:
1)审查稿件政治导向,是否违法/有悖精神文明建设、社会道德,是否具有学术、文化艺术价值,是否可产生社效经效;
2)从本单位出发综合考虑,避免重复出版、毫无特色。
二、外审(本单位无法解决时,将稿件送出本单位以外的专家或有关部门审读)
目的是准确评价,避免错误,以提高图书质量。
外审意见只供本社决策者参考,不能作为最终决定。
外审者必须是专业人员。
重点解决本单位无法判断的问题。
过程:
编辑提出送审报告,经编辑室主任签发提交总编辑室审批。
报告内容包括:
原稿和作者基本情况、编辑对原稿看法,需请外审者解决的问题,进行外审的原因、要求,拟请人选、外审费用标准等。
三、稿件质量评价
(一)对内容质量的评价
1.政治性:
稿件中的政治立场、观点倾向包括涉及政党、国家、高级领导人、外交、民宗等问题;
a基本要求:
以马毛邓为指导,以科发为统领;
b不违反党和国家各项具体方针政策;
c不含有《出版管理条例》规定的如危害国家等内容的;
d不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
2.思想性:
稿件中反映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有时与政治性相联系。
基要: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科学性:
稿件反映客观失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警惕伪科学。
4.知识性:
稿件所包含知识信息的容量与价值。
合乎科学。
5.独创性:
稿件在内容形式上的创新特点,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艺术创新等。
6.稳定性:
稿件所包含知识信息的长时效。
根据不同学科或领域的实际情况来衡量。
7.艺术性:
稿件对读者产生审美感染力的程度。
构思具有创意,语言文字或艺术手法技巧趋于完美。
(二)对稿件形式质量的评价
1.结构框架:
稿件内容层次安排形式。
合理的框架有助于突出主题,方便读者把握。
结构框架合理表现为:
1)各部分遵循一定的逻辑,体现系统结构,概述分述关系明确,有明显的层次安排;
2)不矛盾、不重复,详略有别,又互相呼应。
2.行文格式统一:
1)各级标题采用互有区别的格式标志,同级同标;
2)各种注释标志应该一致;
3)图片、公式等标注形式一致并符合规范;
4)辞书要求凡相同性质的条目都应该具有统一的模式。
3.表述形式:
稿件中对语言文字(符合规范)以及量和单位(符合国家标准)的应用状况。
1)语言角度:
a语言角度:
语句规范无残缺,表述准确,符合语体;
b文字角度:
无错别字,对异体繁体字使用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异形词用推荐词形,对数字用法应符合国家标准。
2)量和单位:
不用市制/英制单位,某些公制单位已更换不宜再用,名称/中文符号和目标读者适应。
四、审稿结论和稿件处理
(一)审稿的三种结论1.接受出版,2.退修(作出结论并提出修改意见),3.退稿。
(二)作出审稿结论的方式
1.作者及稿件的基本情况:
作者简介、稿件来源、交稿时间,稿件篇幅、审读基本过程;
2.稿件主要内容:
主题/内容概要/形式特点;
3.稿件的价值评估和质量判断;
4.审读时的疑点/难点;
5.对拟退修的稿件,还应对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三)通知作者
1.对接受出版的,告诉作者,征询对合同要款的意见;
2.对退修的,退还原稿,附上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分全局的(观点、见解、重要史料结构体例表现形式等)和局部的(个别提法、出入等)3.退稿。
稿件退还,原始载体退还,约稿的要妥善处理好相应事宜。
五、签订出版合同
1.内容包括:
1)双方名称、住所、联系方式,签约日期,作品名称;
2)作者享有著作权保证;
3)出版权是否专有、改权利所设计的文种、期限、出版发行地域;
4)作者审读校样的责任;
5)出版者向作者支付报酬的方式、数量和期限;
6)出版权可否转授和转授后的利益分配;
7)作者是否授予电子版本出版权、网络传播权、翻译权修改权等权利;
8)图书重印再版报酬;
9)赠送办法和作者优惠构书条件;
10)违约责任;
11)纠纷解决方式约定(仲裁机关);
12)其他.
2.如何签订:
1)由责任编辑代表出版单位与作者协商后起草;
2)双方认可;
3)出版法定代表人签署;
4)签订。
也可以先签一个意向性约稿协议,审稿被接受后再签正式出版合同。
第二节编辑加工整理及其后续工作
是对已决定采用的稿件再次审核并作修改润饰和规范化处理的活动。
一、编辑加工整理与审稿的关系:
签订出版合同后可以开始加工整理;
审稿与加工整理不可同时进行;
加工整理必须在审稿的基础上进行。
加工整理的对象是经过三审而决定采用的稿件;
加工整理的过程中,必须先审核稿件,才能发现缺漏或不足,再做出妥善的修改、润饰、统一等处理。
二、编辑加工整理的内容:
原则:
尊重作者,忌强加于人;
改必有据,忌无知妄改;
依据规范,忌滥施刀斧。
具体内容:
消灭差错(首要任务);
润饰提高;
规范统一;
其他工作(核对引文,查对资料、校订译文、推敲标题、撰写、规范辅文)
三、☆审定发稿:
1)稿件整理:
发稿要求“齐清定”,复查稿件;
清稿誊抄;
检点稿件;
编排次序;
2)稿件送审:
复审:
达到要求,做好工作;
终审:
最后审阅,政治把关;
复审终审具体意见:
较大改动,个别文字,不同看法;
复审终审通过,可交作者再复核3)稿件发出:
总编室登记,按计划由出版部门制定、印刷
四、发稿后的编辑工作
(一)审读校样:
一般采取通读的方式,主要是检查和解决原稿排版后出现的新问题,同时还要加工处理编辑加工整理阶段遗留或者疏忽的问题。
(二)处理作者的修改和校对人员的质疑:
编辑对作者在校样上的一般性修改应在自己分析后区别对待:
凡是必须的、合理的要就要接受。
凡是可改可不改的甚至改错的不予理会;
对于作者在校样上所做的重大修改,要更加认真自己的审读和加工,并须经复审者和终审者审核后才能决定取舍,并向作者做必要的说明。
(三)检查付印清样:
1、从排版质量角度检查付印清样,察看格式是否统一,该修改的地方是否都已经修改,版心的位置是否平齐,图表是否有污点等等;
2.从全书的结构组成角度检查付印清样,察看封面(包括面封、书脊、低封、勒口等)、书名页。
插页等结构部件以及出版说明、前言后记、目录、各种附录等辅文的内容是否齐全,与正文相关的内容是否一致。
第三节图书辅文
图书辅文是图书正文的辅助文字(目录、序、跋、凡例、注释、附录、索引等)。
一、作用与种类
(一)作用:
保证图书的完整性;
强化图书的功能;
指导购买和阅读;
有利于检索的准确快捷。
(二)种类:
1.识别性辅文:
1)封面文字(面封、书脊、底封文字),2)书名页文字(扉页版权页、附书名页)。
2.介绍性辅文:
1)内容提要,2)作者简介,3)封面宣传语
3.说明性辅文:
1)出版前言,从出版社角度说明情况,包括出书目的、编撰体例、整理过程等;
2)序、前言,多用于学术、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
自/他/代/原/译/修订版序;
b前言(引言、前记、写在前面),多用于教材和演绎作品。
3)凡例:
亦称发凡/例言,一般置于目录后、正文前,多用于工具书、地图册等;
4)跋、后记:
放在书末,相对序、前言而言的;
5)译后记:
只用于翻译图书,在该译书无译序等时,可代替译序对进行原作评介;
6)出版后记:
编后记,印在全书最后,出版社角度,无前言可代前言,有则补充。
4.检索性辅文:
1)目录,一般由作者编制,编辑核对补充,也可由责编编制;
2)索引,有时由作者完成,有经验的编辑可做更好。
5.参考性辅文:
1)注释:
脚注、文后注、呼应注、译注、自注、原注、编者注;
2)参考文献表:
a与正文所引文字等直接相关;
b没直接引用但借鉴过的文献列表;
3)名词解释:
对文中一些专门名词的说明,多用于科普、翻译类图书;
4)译名对照表:
中外人名、地名、事物等对照列出;
5)大事年表(全面/详略得当、简洁/易参考)6)各种附录(简明/可靠/新颖/实用)
6.其他辅文:
口号页文字、呈献页文字、题词页文字、勘误表等
二、编辑与图书辅文
(一)选择辅文设置,
(二)选择辅文作者。
(三)审读加工辅文:
1.立意正确适当,2.评价准确实际,3.资料准确无误,4.方法科学简便,5.行文简明精到。
第五节
图书重印和再版
一、概念和意义
(一)重印的概念:
重印是图书第一次印刷后,没有改动或改动甚少的再次印刷;
重印时开本、书号、版式均不变,但封面、扉页可以重新设计;
中国标准书号条码一般不变,若定价调整则须在原条码后加上附加码。
重印应在版本记录中标明印次,美重印一次记录一次,逐次累计。
意义:
1.及时满足社会的需要,2符合最佳经济效益原作,3可以不断提高图书质量。
(二)再版的概念:
对原书作较大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