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2172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

第二单元备课人:

张红茹

单元

主要

教学

内容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

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

《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

《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

《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

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单元

教学

目标

一.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三.是丰富语言积累;

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单元

教学

重点

读“童年趣事”和写“童年的趣事”是本单元的主旋律,并在“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栏目中,安排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重点让孩子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书。

单元

教学

难点

教师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单元

教学

课时

划分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课题

5 古诗词三首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时安排

共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课文视频朗读

学生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讲授《牧童》《舟过安仁》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

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

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

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

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

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特别提示:

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要求:

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

(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补充修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讲授《清平乐·村居》,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

(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读准:

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

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

(特别提示: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

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词也一样。

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

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乡村生活翁媪媚安居乐业

大儿锄清新恬静

中儿织幸福温馨

小儿剥

教学反思

 

课题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材简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

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

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

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它可能有一点单调,但是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铃铛声,有了对骆驼队的思念,一切又变得妙不可言。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寄托的个人情感。

课时安排

共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

(课件播放歌曲:

《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

(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

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

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

《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

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

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

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

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

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不是的,爸!

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

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

可不是么?

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

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

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

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

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

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

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

(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

“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

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

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作者林海音

小说《城南旧事》序言,

看骆驼

谈骆驼

剪驼毛

问去处——一去不返

教学反思

 

课题

7 *祖父的园子

教材简析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

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

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

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

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

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的心灵能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

能通过讨论,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形成大体共识。

课时安排

共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

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

板书:

1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

4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

“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

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1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

4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用草帽遮脸睡觉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教学反思

 

课题

8 童年的发现

教材简析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课时安排

共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PT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学生准备

生字卡片自己有趣的童年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引入新课。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 缕 芳 吁 耍 训 斥 脾 罕 藤 愈 凌 秉 飕 撩 梳 

  衰 绢 侨 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

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

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逐”、“迫害”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

抄词、读课文。

补充修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

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一、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2.判断:

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

( )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

(√)

  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

  

(1)我常常做梦,老师告诉我人是由小鱼进化来的。

  

(2)我得出结论,人如何由小鱼进行成人的。

  (3)在生物课上被老师罚出教室。

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