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216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与知识

1、自我意识P105也称自我,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它是一种具有意识的自我觉察活动,这种意识性不仅表现在个体对自己本身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且表现在个体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

2、心理发展P71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3、挫折P367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由于遇到障碍或受到干扰,需要不能得到满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4、成就动机P355麦克利兰认为:

成就动机是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情,去努力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包含三点含义

(1)指个人追求进步以期达到目标的内在动力

(2)指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倾向(3)指个人在不顺利情境中,冲破障碍克服困难奋力达到目标的心理倾向。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水平依赖于人对行动目的的评价和达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奥苏伯尔认为:

学校情意的成就动机包括

(1)认知的内驱力:

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学业问题为目的的动机,直接指向学习任务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这是学生因自己胜任能力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动机,它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着眼于获得一定的学业成就以赢得相应地位。

(3)附属的内驱力。

这是学生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许认可而产生的学习动力。

5、归因P366就是寻找行为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从归因的角度来探讨行为的内在动力。

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失败时,一般会将原因归结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

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

对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的中心要素,主要有能力、努力、身心状况、(内部因素、稳定因素)任务难度、机遇和别人(外部因素、不稳定因素)的反应六种。

将成功或失败归结为哪些原因将引起个体相应的心理变化,进而影响下一步的成就行为。

积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à努力à自尊、自豪,增强成功期望à趋向成就任务,失败à缺少努力à内疚,维持较高的成就期望à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就任务

消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à运气à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à缺乏趋向成就任务的倾向失败à缺乏能力à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à缺少坚持性,回避成就任务

6、问题解决P215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三个特征:

目标指引、操作序列、认知操作。

7、认知—发现说P144布鲁纳提出认知-发现说,

(一)认知学习观:

学习理论属于认知学习理论,包括: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过程。

(二)提倡发现学习法:

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应当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成为发现者。

8、人格障碍P324也称病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

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和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9、需要P346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人的积极的源泉,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

10、从众P473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倾向和从众行为。

11、定势P202定势又称心向,是指先前活动对后续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P226是指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它有时会促进问题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解决。

12、案例教学P404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13、心理冲突P291又称心理失衡,属于轻微的心理异常。

通常不存在心理状态

的病理性变化,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

14、动机斗争P354:

由于人们在采取某种行动可能有多种动机,这些动机可能在性质等方面方面相互矛盾,因而形成动机冲突。

常见的有4种: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15、气质类型学P312气质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

人的气质类型有多种划分方式。

人体内有四种体液:

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

四种体液配合比例不同,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

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黏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制型)。

16、激励的要素P345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包括诱因)是激励的四大基本要素,在管理中是激励的着眼点。

激励是一个满足个体需要的过程。

需要是人类行为出发点,也是激励的基础,动机就成为激励的中介机制,实现目标是激励的最终环节,诱因和目标等刺激过程必需的外部变量。

17、马期洛需要层论P358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过程起点,即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激励的理论,马期洛需要层论是其中一种理论。

人的需要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8、创造性的心理结构P230创造性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反映方式,具有复杂的结构。

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因素(知识、思维)、动机因素、人格因素(智力、好奇、冒险、自信)。

19、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P409

(1)角色改变

(2)教学反馈(3)现场指导。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培养的任务是:

培训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使教师形成对教学活动自我评估的习惯和能力,掌握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形成对学生反应和教学策略的敏感性。

20、知识的分类P164

(1)根据知识的意义,可以将知识分为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

(2)根据知识的表征形式,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P164:

陈述性知识能被人用语言来陈述和描述,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

可以归结为6W:

what、why、who、where、when、how。

程序性知识则并不停留在人们仅能说说而已的状态,它是关于人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做某事的知识(howtodosomething).

22、人格的基本特征P310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功能性。

23、记忆的分类P180

(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

(2)按记忆的目的性分类:

无意记忆、有意有意记忆(3)按记忆的时间分类:

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时记忆(4)按记忆的知识性质分类: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P350十分复杂

(1)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动机

(2)相似或相同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同行为(3)在同一个身体上,行为动机可能多种多样。

人的行为往往不受单一的动机支配,而是由动机体系推动。

25、教师威信的变化P60教师的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相稳定性。

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变化,教师威信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客观因素(社会变迁、学生发展)主观因素(教师的知识面、生活态度、教育教学技能等)。

教师威信不仅是教师的“威严”和“权威”,它主要指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之间一种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它主要属于自然性影响力的范畴。

26、利用感知的内在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P175陈述性知识是通过陈述性知识是通过信自加工获得的。

所以,应安排好具体学习阶段的内部过程和教学事件。

(1)设立明确的目的,让知识的感知过程更清晰

(2)合理地安排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让对象从背景中凸显出来。

①差异律强调对象与背景的反差对学习的影响②组合律强调刺激本身的结构是分出对象③活动律强调对象活动对感知的影响(3)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使感知更迅速、更完善(4)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提高感知的成效.

27、有效教学的理念P390

(1)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关注教学效益(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5)有效的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28、教学反思的作用P410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1)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

(2)教学反思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3)教学反思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

第二部分:

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及培养P222-229

答:

问题解决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问题解决,有些因素妨碍问题解决。

(一)情境因素:

问题本身的一些因素影响问题解决。

(1)刺激模式。

问题呈现时的形态,称为刺激模式。

刺激模式和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

(2)问题的信息量。

问题情境中所含的信息量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解决。

(3)问题的具体性。

问题本身是否具体,对问题解决有直接影响。

(二)心理因素1、认知因素

(1)问题表征

(2)知识(3)生活经验(4)定势(5)功能固着2、情绪与动机因素

(1)情绪能促进或阻碍问题解决

(2)人从事活动的动机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效率。

3、人格因素

(1)智力水平

(2)人格特点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3、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提出假设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供问题解决提供的机会并给予反馈。

2、如何加强知识的保持P197

答:

(一)组织有效的复习1、及时复习2、多样化复习3、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4、阅读和尝试回忆交替进行5、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6、合理分配记忆材料

(二)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如:

记笔记、记卡片等。

3、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及道德行为的培养P257-272

答: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其重要。

1、通过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并进而影响品德发展2、通过气质类型影响人格发展,并进而影响品德发展3、通过性别影响人的品德发展。

(二)环境和教育1、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1)家庭气氛

(2)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期望(3)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

2、学校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1)学校德育

(2)校风和班风(3)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

3、社会环境的影响

(1)社会风气

(2)民族文化(三)主观因素

道德行为的培养:

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可以从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两方面着手。

(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可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培养。

如:

教学活动、集体活动,讲解大学生应当遵守的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熟知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并通过各种活动来训练学生行为

(2)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①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②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③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④通过各种有益活动使学生在有意练习中明确练习目的与要求⑤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4、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在大学生激励的应用P362

答:

班杜拉认为:

行为受结果因素影响。

行为所以出现,是由于认识到行为与强化的依赖关系后对进一步强化的期待。

期待决定行为,强化存于期待之中,是期待强化行为。

(1)结果期待

(2)效能期待。

人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决定了人进行某种活动时动机水平。

自我效能感具有如下功能

(1)决定对活动的选择

(2)决定人对活动的努力和坚持性(3)影响人对困难的态度(4)影响人同环境互动时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

有许多因素影响人的自我效能感:

(1)个人的成败经验

(2)替代性经验(3)言语说服(4)情绪和生理状态。

在大学生激励的应用P372-

5、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P286-289

答: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复杂多样,既包括生理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