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士学位论文.docx
《工商管理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士学位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商管理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士学位论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商管理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士学位论文
提供全套,各专业毕业设计
学号:
20125127109
本科毕业论文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2012级
姓名
论文题目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2013年12月12日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1
(一)生态旅游概念…………………………………………………………1
(二)生态旅游的内涵………………………………………………………1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2
(一)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2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2
三、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
(一)生态旅游的市场不成熟………………………………………………2
(二)对生态旅游认识、归属不清………………………………………………3
(三)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4
(四)管理体制不完善,盲目开发,过分追求经济利益………………………4
(五)环境污染严重,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4
(六)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规制约………………………………………………4
(七)相应的宣传教育力量薄弱…………………………………………………5
四、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5
(一)构建生态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5
(二)加强生态旅游立法,环境管理和科学规划………………………………5
(三)建立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企业的特殊运营模式…………………………6
(四)建立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体制,吸纳当地社区参与…………………6
(五)加强游客管理,进行生态旅游的市场教育………………………………7
(六)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8
(七)建立生态旅游专家规划和指导的辅助系统………………………………8
(八)统一规划,实行有序开发………………………………………………8
(九)注重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同步………………………………………9
参考文献…………………………………………………………………………9
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姓名:
学号:
20125127109
院系:
工商管理学院专业:
旅游管理
指导老师:
职称:
教授
摘要: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旅游方式,它强调的是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由于在我国生态旅游起步比较晚,并且在生态旅游的认识和归属方面比较混乱,所以生态旅游的发展不太理想。
有关于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管理体制不完善,并且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去盲目开发,导致自然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使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加上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规制约,国内旅游者环保意识又较差,使历史文化景区到处出现乱写乱画、践踏草坪、乱扔垃圾等恶习的发生,这些问题都是阻碍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所以要想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构建生态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和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企业的特殊运营模式,另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约和管理。
发展生态旅游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单独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它涉及到很多领域和知识,所以必须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吸纳当地社区的共同参与,做到统一规划和有序开发。
此外针对我国旅游者环保意识不强等问题,还需要强化法律法规的制约和管理,进行生态旅游的市场教育,增强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破环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注重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一)生态旅游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一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不同的使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
从中外学者70多条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的看出: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
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工业文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人类社会在过去的数百年的发展中一直表现为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追求,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减少、海洋资源的破坏、能源的急剧消耗、自然灾害频仍、化学物质的滥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面临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与矛盾,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发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之间作出选择。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
一是生态旅游首先要保护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
二是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身心得以解脱,并促进生态意识的提高。
加拿大生态旅游学专家戴维·A.芬内尔(DavidA.Fennell)在其著作《生态旅游》一书论述: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旅游形式,主要强调的是对自然的体验和学习,这种旅游经过有道德的管理,是一种低影响,非消费性和注重当地影响的旅游。
它一般发生在自然区域,并能对这些区域的保护和维护作出贡献。
”[1]十几年来,生态旅游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0%,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出现了一些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
中国自1993年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到中国国家旅游局把1999年定为“生态旅游年”,短短的几年时间,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正在全球兴起。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萌芽期(1982-1992)、倡导期(1993-1998)和发展期(1999至今)。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虽然在我国古代那些文人墨客的山水旅游活动就包含了朴素的生态旅游思想,但是我国真正开始兴起生态旅游的时间却不算太早。
生态旅游真正在中国得到较大发展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着重强调旅游活动的保护性前提,凭借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巨大的国内客源市场,我国生态旅游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生态旅游迅猛发展,打上了高层次旅游的标签,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为了满足旅游者需求,创建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包括九寨沟、张家界等,截止到2004年一共创建了自然保护区1000余处、森林公园400余处。
此时人们对于旅游和环境的关系尚未全面的了解,“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思想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强调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伴随着这些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的同时,也就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生态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景区是张家界的破坏性建设,九寨沟的水质污染都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质量,除了这两个景区的问题,其他的景区还存在超负荷经营、缺乏长远规划、过分注重经济效益等等,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我国需要借鉴其他发展良好的国家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使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在良性轨道上得到长足的、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生态旅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我国生态旅游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市场不成熟
在我国生态旅游起步比较晚,并且国民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差,环境责任感不强,致使生态旅游的发展不太理想,而生态旅游的发展应该定位于高收入、高教育背景和高环保意识、具有环境责任感的旅游者群。
正如1990年加拿大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加拿大一般旅游者有20.7%的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而生态旅游者中,这个比例高达64.9%,具有经验的生态旅游者(已经参加过)则有96%以上都上过大学。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国际入境旅游的主要兴趣点还在于中国的古老文明而非自然风光。
我国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还主要集中在观光、度假旅游,虽然大多数旅游者都向往自然、希望回归自然,但自然保护意识却不强,而且追求娱乐是其主要的目的。
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者为了迎合这种需求从而在生态系统脆弱地区大力开发各种度假娱乐设施,再加之目前环境技术手段和监测的缺乏,对环境造成损害在所难免。
因为国内旅游者的环保观念较差。
在外出游玩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价值,只想着自己玩的舒心和开心而忽视了他人的利益和公共场合的要求,随意的在一般历史文化景区,乱写乱画、践踏草坪、乱扔垃圾的恶习尚难以完全杜绝,要求其在生态旅游区主动保护生态,特别是在没有明确约束的条件下,更是难上加难。
还有相关的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需要有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
真正生态旅游活动的完成有赖于无数个把环境保护纳入战略目标的企业的支持。
而目前,在我国现有的统计制度和会计制度下,企业经营成果完全是以经济收益来衡量的,这就与生态旅游的多重目标产生了本质上的冲突。
在绝大多数的其他企业尚未考虑环境成本、经济成果的衡量也不考虑企业经营的环境收益时,独独要求从事生态旅游经营的企业把环境目标纳入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作为生态旅游区的企业如果在经营中不考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势必会出现大肆招徕客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弊病。
(二)对生态旅游认识、归属不清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对生态旅游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
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
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生态旅游应该定位为高层次的具有责任感的旅游者群。
而目前在国内,对传统大众旅游客源和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客源没有区分,大批观光游客的进入,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
其次,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造成环境破坏等。
例如面对黄金周对大众旅游市场广泛招徕,致使景区过度进入。
另外作为生态旅游主要载体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在部门归属上是多头领导,分别归林业部门、建设部门、环保部门、水利水电部门等管理。
作为主要行业管理者的国家旅游局很难有所作为。
以自然保护区为例,生态旅游诸多问题的产生有着更加深刻的体制原因。
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采取的分部门、分类型、分级别管理的管理体制。
在管理上,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但实际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除卧龙、白水江及佛坪3个自然保护区由国家林业局直接管理外,其他保护区均是由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林业、环保、资源、农业等行政部门管理,或市、县林业、环保、资源、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有的国家级保护区由乡镇政府管理(欧阳志云等,2002)。
在保护区一哄而上搞开发的时候,这种管理上的错位和缺位必然引发对环境涸泽而渔的利用
(三)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缺乏专业人才导致生态旅游问题的又一大原因。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技术较为复杂。
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尚短,生态学和旅游学又相对独立,既懂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缺乏。
更为重要的是,生态旅游的开发依托的资源基础多分属不同部门管辖,作为旅游管理机构的旅游局没有权利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参与意见。
大多是保护部门又同时搞开发,无论从专业背景或经营管理水平均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对开发经营人员的多样化要求。
然而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又需要很多部门的同时参与和配合才能更好的去完成,生态旅游专业性很强,同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多重目标,所以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家、还要吸纳当地居民代表参与,而我国现在的生态旅游开发规划队伍仍沿用传统的大众旅游规划的人员结构和规划方法,这已经不符合生态旅游规划的要求。
其次,规划中保护意识淡漠,缺乏必要的保护手段和技术。
(四)管理体制不完善,盲目开发,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在资源开发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大多由旅游部门负责规划、开发利用和管理,很少有环境保护和生态专业人员参与,在思想上仅仅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常规的旅游产品,作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在管理上重开发利用、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而且在旅游收入中很少一部分才会投入到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中去。
(五)环境污染严重,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迅速发展,而又缺乏科学规范的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
随着一个地方的旅游业发展,景区的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增多,国内许多景区内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致使不得不花去巨资清除这些垃圾,对景区的长远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生态旅游依托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发展,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有着自身的发展和调节规律,但是随着旅游人数的激增,服务设施也需要相应的增加,许多景区开始了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是我国许多的风景名胜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建设性的破坏,同时游客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景区的生态系统承载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和保护意识的缺乏,使景区的景点遭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六)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规制约
我国现阶段缺乏完善法规约束的生态旅游是一种不成熟、不规范的旅游。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管理,既涉及到保护问题,也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多个方面,如果没有必要的政策和行业法规制度,那就必然造成混乱和无序状态。
风景名胜区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体系和健全有力的管理机构,政出多门,无法统一管理,这样的管理体系的操作性的弊端就显而易见了。
(七)相对的宣传教育力量薄弱
现在很多生态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都不是非常专业的人员,不专业的人员也就缺乏相应的意识,在经营过程中就会出现只顾及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保护的行为。
游客的行为和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旅游过程中游客的低下的素质导致了不文明的行为,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四、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生态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
在我国直接参与生态旅游活动过程的以下几个利益主体,第一个就是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游客;第二个就是生态旅游区所在的当地居民;第三个就是生态旅游区的管理部门;第四个就是在生态旅游区经营的企业,针对生态旅游者开发和经营生态旅游产品的旅游企业。
了解每个利益主体的目的并合理划分各个利益主体的合理权限和职责,建立生态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协调和保障各方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利益,是我国生态旅游实践的关键所在。
生态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在于亲近自然、享受无污染的自然环境、认识自然、增长环境自然保护的知识,从而保护自然,因此生态旅游者希望参与的自然环境是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环境教育价值,多数情况下并兼具审美价值。
对于国家生态旅游区或者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部门来说,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合理的利用是其主要目的,在此基础之上,由于有些生态旅游资源直接归地方管辖,资源所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区的稳定也是其关注的目标。
对于生态旅游资源所在的社区来说,在生态资源被保护之后,如何找到替代的经济来源,是其所最关心的。
因此,在构建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时,以自然保护区为例,在用于旅游开发的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自然公园和森林公园,国家或者各地相关管理部门作为执法机构进行监管,防止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破坏,这就必然要触及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现行的管理体制,把经营和管理截然分开,保护区内的执法人员和科研人员实现公务员制。
这些区域的经营采取许可证制度由企业承担。
企业旅游收入的部分回馈给当地以求获得当地政府和社区的支持。
管理机构也可以通过增加当地人管理旅游的权限更多的吸纳当地参与生态旅游开发。
由于生态旅游企业承担了部分环境保护的责任和社区就业的压力,所以国家应该在相关的政策上给予倾斜。
企业在管理部门的环境要求框架内经营并对旅游者进行规范。
管理部门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检查。
旅游者在享受企业提供的生态旅游产品的同时也要遵守行为规范,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培养自然保护的意识。
(二)加强生态旅游立法、环境管理和科学规划
由于生态旅游区涉及生态系统脆弱敏感地区,因此要加强立法。
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立法基础之上,迫切需要建立有关开发和生态旅游监管的法律法规。
在生态旅游区的管理方面,应该加强管理审批和环境管理。
例如,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报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特别要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环境管理。
以自然保护区为例,针对生态旅游的环境管理可以分阶段进行,在立项阶段的环境管理、施工期环境管理以及运营后的生态监测和后评估,不同阶段的环境管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生态旅游规划方面,具有专业水准的生态旅游规划队伍是良好规划的保障,在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听取各利益主体的声音,并在规划中得到协调。
同时作为专项规划的生态旅游规划应该服从于保护区或者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
在生态旅游规划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对旅游资源价值和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
(三)建立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企业的特殊运营模式
由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同时要兼顾多重目标,因此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企业也不仅仅是直接利润的追逐者,而应该在其战略的目标中渗入更多的人文关怀的色彩,在其经营中坚持绿色经营,以绿色为品牌在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形象,把自己与传统的旅游企业区别开来。
生态旅游企业的发展是对把环境保护目标纳入企业战略目标、承担环境成本的尝试,这必将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生态旅游企业的开发、筹资、税收等方面,政府应该给予相应政策上的扶持。
政府还可以出面争取国际机构的援助。
政府也可以采取更加有效的鼓励投资政策,把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收益转化为特许的经营权,这样,形成开发和保护的良好循环,必将产生良好的外部性作用。
在生态旅游企业的开发经营过程中,尽量采取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开发方式和经营方式,实现绿色经营。
例如住宿问题的解决上可以考虑投入较小、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青年旅馆和家庭旅馆等形式的适用性。
又如在饭店不出售任何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不提供与本地区社会文化相违背的服务项目等等,创建绿色饭店。
在生态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中,可以采纳一个可靠的认证制度或其他自愿性的规范制度,比如生态标识,以便向潜在客户表明其坚持可持续原则和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可靠性。
(四)建立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吸纳当地社区参与
生态旅游区的开发要带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在开发和经营中把当地人排除在生态旅游开发之外。
吸纳当地人参加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这不仅是生态旅游发展的群众基础,也是当地就业和经济来源的替代选择,是决定生态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
但由于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对专业化的要求较高,这就使得建立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培训成为当地劳动力就地转化的重要桥梁和当地社区真正参与的重要环节。
生态旅游区培训体系可以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层次:
首先,管理人员的培训。
管理人员包括景区环境管理的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以及生态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
这种类型的培训可以采取“借用外脑”的形式,邀请生态学专家、旅游专家等来举办定期讲座、培训班等。
其次,一般工作人员的培训。
一般工作人员应该主要坚持就地转化的原则,对生态旅游区的规范要求和生态旅游企业的操作规范进行培训。
这一层次的培训应该通过生态旅游发展的利益回馈机制,建立旅游职业技术学校、旅游专科学校等得到解决。
此外,也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在岗培训完成。
第三,对当地社区普通群众的环保知识教育。
运用宣传教育栏、广播、电视等形式,把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观念和当地文化、风俗等结合进行宣传,便于当地居民接受。
在当地人参与的形式上要不断探索。
当地人不仅要能够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如当地人参与住宿接待、发展特色交通、旅游购物以及参与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等,还要在生态旅游的开发决策时考虑当地人的意见。
(五)加强游客管理,进行生态旅游的市场教育
目前我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很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加强游客管理。
加强游客管理可以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要根据景区内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利用门票等经济手段、利用线路设计、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合理布局,以达到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
第二,借助景区的宣传栏、宣传画、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
旅游之前就应明确告诉旅游者应遵守的规范。
特别是通过生态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身体力行和生态旅游区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
第三,生态旅游景区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例如有的景区实行旅游者携带物品的检查制度,又如美国旅行社协会(ASTA)提供的生态旅游者十条“道德标准”(张建萍,2001)。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塑造了负责任的旅游者,也是在进行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教育,必将加速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兴起和成熟。
(六)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
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完善相关规定。
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用于修复被损的环境等。
地方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严禁开发,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
又如规定哪些地区禁止带火种,禁止狩猎和毁坏林木,禁止遗弃垃圾和生活用品。
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
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