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1878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docx

《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docx

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

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刘凤斌1,胡玲2,陈苏宁3,唐旭东4,劳绍贤1,陈斌1,李培武1,侯政昆1,庄昆海1,文艺1,姚思梦1,黄远程1,张长荣1,温艳东4,王凤云4,吕林4(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广州510405;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110004;4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关键词:

慢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消化系统;团体标准

第三次论证会形成《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终稿。

前期编写、修改流程见参考文献[1-2]。

胰腺炎是消化科常见疾病,分为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和慢性胰腺炎(chronicpancreatitis,CP)。

CP是持续进展的慢性炎症,最终导致胰腺腺泡和胰岛细胞出现不可逆性损害,并逐渐被纤维组织所取代,致使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显著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并发症包括糖尿病和胰腺癌。

随着国内外对胰腺炎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不断发展,个体化及综合化治疗逐渐得到重视,中医学对胰腺炎发病及治疗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疗效,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药治疗胰腺炎,通过整体调理、辨证论治,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和防止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并能有效的改善预后。

同时,随着鼻饲、灌肠、肠内滴注等多途径给药方法引入中医临床治疗,中医药参与治疗胰腺炎也越来越广泛。

中医药治疗能有效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促进全身症状的改善,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且能使本病的进展得到有效的控制,节约大量医疗资源。

本指南参考国际临床实践指南制订方法和流程,并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文件指导下,通过收集文献评价证据,结合目前实际情况,制订CP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

本指南对CP中医药诊断和治疗提供循证医学建议,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过程,充分发挥中医药在CP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以提高基层医生对此病的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临床与社会。

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引用标准的基本原则、要求和表述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需引用标准的各类标准和有关法律,其他需引用标准的文件亦应参照执行,适用对象为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基层执业医师。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以下简称《医保目录(2017年版)》]。

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CP是持续进展的慢性炎症,是一种迁延不愈的难治性疾病。

基本病理特征包括胰腺实质慢性炎症损害和间质纤维化、胰腺实质钙化、胰管扩张及胰管结石等改变。

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和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同时伴有多种急慢性并发症,包括胰管和(或)胆管狭窄、假性囊肿、胰胆管结石、十二指肠狭窄、营养不良、血管并发症和复发性或持续性疼痛等。

根据临床表现、形态学改变和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受损程度,CP分为4期:

早期、进展期、并发症期、终末期。

古代医籍无此病名,根据其病因、发病部位及临床特点,应属中医“腹痛”“脾心痛”“胃心痛”“胰瘅”“脾实”“结胸”等范畴。

流行病学特征

过去30年来,胰腺炎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发病率的上升可能与影像诊断技术的提高有一定关系。

CP致病因素较多,饮酒和胆道疾病为主要病因,酗酒后过食油腻食品是导致其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

其他病因包括高脂血症、高钙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胰腺先天性异常及胰腺外伤或手术、AP导致胰管狭窄以及其他十二指肠降段疾病和血管病变等;遗传性胰腺炎中多见于阳离子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散发性胰腺炎中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Ⅰ型基因和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基因为常见突变基因;吸烟可显著增加CP发病的危险性。

其他致病因素不明确者称为特发性CP。

吸烟者患CP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3倍多[3]。

尸检统计,CP的发病率为0.04%~5%,在嗜酒者中可能远高于此;男女比为1.86∶1,平均年龄(48.9±15.0)岁,男女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诊断及特征

1.西医诊断

1.1诊断要点

1.1.1临床表现:

腹痛是CP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典型表现为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常因高脂饮食或饮酒诱发,随着胰腺外分泌功能下降,疼痛程度会减轻,甚至消失。

外分泌功能不全患者早期无特殊症状,后期可出现脂肪泻、消瘦及营养不良表现。

内分泌功能不全患者早期出现糖耐量异常,后期表现为糖尿病症状,如合并胆道梗阻、十二指肠梗阻、胰腺假性囊肿、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及胰源性胸腹水等并发症,则有相应临床表现。

1.1.2诊断标准:

①1种及1种以上影像学检查显示CP特征性形态改变;②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CP特征性改变;③有典型上腹部疼痛,或其他疾病不能解释的腹痛,伴或不伴有体重减轻;④胰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水平异常;⑤胰腺外分泌功能异常。

①或②任何1项典型表现,或者①或②疑似表现加③、④和⑤中任何2项可确诊。

①或②任何1项疑似表现可考虑为可疑患者,需要进一步临床观察和评估。

CP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检测可作为诊断补充,病理学诊断是CP诊断的金标准。

1.2辅助检查CP的辅助检查以非侵入性方法为主,如果不能确诊则选择侵入性方法。

CT是CP诊断首选检查方法,对中晚期病变诊断准确度较高,但对早期病变诊断价值有限。

可见胰腺实质增大或萎缩、胰腺钙化、结石形成、主胰管扩张及假性囊肿形成等征象。

CT扫描可疑患者可进一步行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或者内镜检查[如超声内镜(EUS)、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胰腺功能检测(PFT)来明确诊断。

MRI诊断价值与CT相当。

MRCP可清晰显示胰管病变的部位、程度和范围。

ERCP主要显示胰管形态改变,以往是诊断CP的重要依据。

但作为有创性检查,目前多被MRCP和EUS替代,仅在诊断困难或需要治疗操作时选用。

PFT中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查敏感度和特异度较低,仅在胰腺功能严重受损时才有阳性结果,胰腺内分泌功能检查通常在胰腺内分泌功能损失90%以上才出现变化,敏感度低。

同时应完善常规检查以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血常规、CRP、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大小便常规等检查。

需特别指出,沟槽状胰腺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节段性胰腺炎,其病变局限于胰腺背部、十二指肠降部及胆总管下段的解剖区域,即“沟槽状区域”,CT平扫可见板层状软组织密度影,界限不清,MRI中T1相为低密度影,T2相为低密度至稍高密度影,CT及MRI增强后病灶延迟强化。

1.3鉴别诊断

1.3.1胰腺癌:

两者鉴别甚为困难,血清CA19-9、CA125、CA50、CA242在胰腺癌中阳性率较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有假阳性;通过ERCP获取胰液,病理检查若发现癌细胞,则诊断明确;同时胰液CA19-9检查等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实时超声及EUS导引下细针胰腺穿刺,如发现癌细胞,可确诊,但阴性不能否定诊断;EUS、CT、MRI和PET有助于鉴别。

1.3.2消化性溃疡:

十二指肠球部后壁穿透性溃疡可与胰腺粘连而引起顽固性疼痛,消化内镜检查可鉴别。

1.3.3原发性胰腺萎缩:

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无腹痛、脂肪泻、体重减轻、食欲缺乏和全身水肿等临床表现,超声及CT检查等一般能鉴别。

2.中医辨证

2.1辨证要点根据腹痛的性质和部位、程度、诱发缓解因素,结合其它伴随症状和舌脉象进行辨证。

CP整个病机演变多由实转为虚实夹杂或正虚邪实,脾胃虚弱、气血阴阳不足为本,湿热、食积、气滞、血瘀、痰浊为标。

迁延发作期与AP等同处理,不再重复介绍[3-6]。

2.2分型以下各证型可兼见湿热、食积、气滞、血瘀、痰浊。

2.2.1脾胃虚弱证:

脘腹胀满或隐痛,劳累或食后加重,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食欲不振,纳谷不化,肠鸣辘辘,面色萎黄,消瘦,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厚腻,脉缓或虚弱。

2.2.2肝胃不和证:

脘腹胀满或窜痛,一侧或双侧胁痛拒按,疼痛多与情志不畅相关,恼怒常使病情加重,嗳气、矢气后痛减,患者平素喜怒或抑郁,倦怠乏力,嗳气,纳呆,恶心呕吐,大便干或溏,舌暗苔薄,脉弦、细或兼涩、数。

2.2.3脾胃虚寒证:

上腹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手足不温,气短懒言,胁下胀满,纳差,呕逆,面色晦暗少华,便溏或便秘,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弱。

2.2.4气阴亏虚证:

发热,手足心热,腹满,口渴咽干欲饮,全身乏力,气短懒言,消瘦,脐腰隐痛,夜尿多,食少纳差,大便秘结,舌质暗红,有裂纹,少苔,脉沉细或细数。

治疗1.治疗原则建议中医药与西药联合使用,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并逐步过渡到中医药替代西药治疗,旨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西药使用,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和特色。

应积极查找病因,并对因治疗。

迁延发作期与AP等同处理。

2.西医治疗主要从患者生活方式指导、疼痛治疗、个体化治疗、外分泌功能不足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5个方面进行干预。

2.1一般治疗戒烟酒,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脂饮食,可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营养不良者可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2.2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治疗患者出现脂肪泻、体重下降及营养不良表现时,需要补充外源性胰酶制剂改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首选含高活性脂肪酶的微粒胰酶胶囊。

2.3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治疗根据糖尿病进展程度及并发症情况,一般首选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必要时加用促胰岛素分泌药物,对于症状性高血糖、口服降糖药物疗效不佳者选择胰岛素治疗。

CP合并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敏感,需特别注意预防低血糖发作。

2.4疼痛治疗非镇痛药物包括胰酶制剂、抗氧化剂等,对缓解疼痛有一定效果;疼痛治疗主要依靠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初始宜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效果不佳时可选择弱阿片类药物,若仍不能缓解甚至加重时选用强阿片类镇痛药物。

2.5外科治疗保守治疗不能缓解的顽固性疼痛;胰管狭窄、胰管结石伴胰管梗阻;并发胆道梗阻、十二指肠梗阻、胰源性门静脉高压、胰源性胸腹水及假性囊肿等;不能排除恶性病变。

以上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

3.中医内治法首分疾病的分期及病性的虚实,实证应辨别湿、热、瘀、毒、食积、气滞、痰浊的不同;虚证应辨别气血阴阳之不足。

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进行治疗。

对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者,应根据具体临床情况,分清标本缓急、寒热轻重,确定相应的治法。

迁延发作期需兼顾其正气;缓解期当扶助正气,兼清余邪。

其中医药治疗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服汤剂7~14d为1个疗程,需随病情变化辨证施治,调整用药。

迁延发作期参照AP进行辨证论治。

3.1脾胃虚弱证

3.1.1治法:

补气健脾,理气和胃。

3.1.2推荐汤剂:

参苓白术散[7]或(香砂)六君子汤[8]合升阳益胃汤[9]加减(推荐强度:

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

中级别证据)。

①处方来源: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代罗美《古今名医方论》,金代李东垣《脾胃论》。

②药物组成:

莲子肉12g,薏苡仁15g,砂仁6g,桔梗6g,白扁豆15g,茯苓15g,人参10g,炙甘草3g,白术10g,山药15g。

或:

党参10g,白术12g,茯苓15g,半夏6g,陈皮6g,广木香6g,砂仁(后下)6g,炙甘草3g。

③加减:

泄泻甚者加肉豆蔻、诃子;脾虚甚者,加黄芪,以红参易党参;血虚加当归、熟地黄;胸闷、纳呆、身重倦怠、舌苔白腻兼有湿浊者,加藿香、苍术、厚朴;腹痛甚者,加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血瘀内停,加红花、川芎;若兼食积,合保和丸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④煎服法:

水煎服,日1剂,150mL,日3次。

3.1.3中成药

3.1.3.1人参健脾丸(片)(推荐强度:

强推荐使用;专家共识):

①处方来源:

《医保目录》(2017年版)。

②药物组成:

人参、茯苓、白术、黄芪、山药、陈皮、砂仁、木香、酸枣仁、远志、当归。

③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和胃止泻。

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④用法用量:

口服,丸剂:

每次2丸(6g),日2次;片剂:

每次4片,日2次。

3.1.3.2四君子丸(颗粒)(推荐强度:

强推荐使用;专家共识):

①处方来源:

《医保目录》(2017年版)。

②药物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③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

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

④用法用量:

口服,丸剂:

每次3~6g,日3次;颗粒:

每次1袋(15g),日3次。

3.2肝胃不和证

3.2.1治法:

疏肝理气,消导和中。

3.2.2推荐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10-12](推荐强度:

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

高级别证据)。

①处方来源: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

②药物组成:

柴胡10g,白芍12g,白芥子6g,郁金10g,苍术10g,厚朴12g,陈皮10g,延胡索15g,山楂10g,大黄6g,甘草3g。

③加减:

热结较重者,可加黄芩、黄连、芒硝,大黄加量;痛甚者,加乳香、没药活血定痛;血瘀甚者,加红花、桃仁、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散结;食欲不振者,加焦神曲、焦麦芽、石菖蒲消食开胃;脾胃亏虚甚者,加党参、白术、山药;肝血虚者,加当归、枸杞子。

④煎服法:

水煎服,日1剂,150mL,日3次。

3.2.3中成药

3.2.3.1柴芍六君丸[4,13](推荐强度:

强推荐使用;专家共识):

①处方来源:

《最新中成药手册》[14]。

②药物组成:

柴胡、白芍、党参、白术(麸炒)、法半夏、陈皮(制)、茯苓、炙甘草。

③功能主治:

舒肝解郁,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用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之脾虚溏泄、呕吐吞酸、腹胀腹痛。

④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9g,日2次。

3.2.3.2逍遥丸[15](推荐强度:

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

中级别证据):

①处方来源:

《医保目录》(2017年版)。

②药物组成:

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灸甘草、薄荷、生姜。

③功能主治:

疏肝健脾养血。

用于肝气不舒所致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

④用法用量:

口服,丸剂:

每次8丸,日3次;颗粒:

每次1袋,日2次。

3.2.3.3舒肝止痛丸(推荐强度:

强推荐使用;专家共识):

①处方来源:

《医保目录》(2017年版)。

②药物组成:

柴胡、当归、白芍、赤芍、白术(炒)、香附(醋制)、郁金、延胡索(醋制)、川楝子、木香、半夏(制)、黄芩、川芎、莱菔子(炒)。

③功能主治:

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用于肝胃不和,肝气郁结,胸胁胀满,呕吐酸水,脘腹疼痛,食欲不振,呃逆呕吐,大便失调。

④用法用量:

口服,袋装丸剂:

每次4~4.5g(4.5g/袋),日2次;大蜜丸:

每次2丸,日2次。

3.3脾胃虚寒证

3.3.1治法:

温运脾阳,健胃和中。

3.3.2推荐方药:

黄芪建中汤[6]合理中汤加减(推荐强度:

强推荐使用;专家共识)。

①处方来源: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伤寒论》。

②药物组成:

干姜10g,人参6g,白术10g,黄芪12g,桂枝6g,白芍12g,生姜12g,炙甘草6g,大枣3枚,饴糖15g。

③加减:

腹痛甚者,可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脉弦紧,为寒实结滞,合大黄附子汤,以温脾散寒,导滞止痛;若大便溏薄,加山药、莲子肉健脾止泻;形寒肢冷、阳虚重者,改用理中汤温补脾阳;痰瘀内结者,加陈皮、枳壳、砂仁、半夏、瓜蒌皮、丹参、延胡索等运脾燥湿化痰活血。

④煎服法:

水煎服,日1剂,150mL,日3次。

3.3.3中成药

3.3.3.1附子理中丸(片)(推荐强度:

强推荐使用;专家共识):

①处方来源:

《医保目录》(2017年版)。

②药物组成:

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③功能主治:

温中健脾。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

④用法用量:

口服,浓缩丸:

每次8~12丸,日3次;袋装丸剂:

每次1袋(6g),日2~3次;大蜜丸:

每次1丸,日2~3次;片剂:

每次6~8片,日1~3次。

3.3.3.2小建中片(胶囊、颗粒)(推荐强度:

强推荐使用;专家共识):

①处方来源:

《医保目录》(2017年版)。

②药物组成:

白芍、大枣、桂枝、炙甘草、生姜、饴糖。

③功能主治: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心悸。

④用法用量:

口服,片剂:

每次2~3片,日3次;胶囊:

每次2~3粒,日3次;颗粒:

每次1袋(15g),日3次。

3.4气阴亏虚证

3.4.1治法:

补气养阴,理气和胃。

3.4.2推荐方药:

四君子汤合一贯煎[16](推荐强度:

强推荐使用;专家共识)。

①处方来源: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代魏玉璜《续名医类案》。

②药物组成:

人参10g,茯苓12g,白术12g,炙甘草6g,北沙参10g,麦冬10g,当归10g,生地黄10g,枸杞子12g,川楝子3g。

③加减:

口渴甚者加葛根、玉竹养阴生津;阴虚夹湿型加知母、玄参、西洋参,兼有肝肾阴虚者,可合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若便秘明显,予生脉饮合增液承气汤;瘀血内阻者,加丹参、莪术、延胡索、郁金、皂角刺等以活血化瘀散结。

④煎服法:

水煎服,日1剂,150mL,日3次。

3.4.3中成药:

参麦颗粒(推荐强度:

强推荐使用;专家共识):

①处方来源:

《医保目录》(2017年版)。

②药物组成:

红参、麦冬。

③功能主治:

养阴生津。

用于治疗气阴亏虚所致发热,手足心热,口渴咽干欲饮,全身乏力,气短懒言,消瘦,脐腰隐痛,夜尿多,食少纳差,大便秘结,舌质暗红,有裂纹,少苔,脉沉细或细数。

④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1袋,日3次。

4.中医外治法

4.1中药外敷

4.1.1六合丹:

生大黄、黄柏、白及、乌梅、薄荷、白芷、木炭粉、陈小粉(陈小麦粉,可用淀粉炒焦存性代用)、乌金散,打碎再配以蜂蜜调和外敷左上腹,发病后2d左右开始,8~10h更换1次,持续到症状消失。

六合丹具有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效,可用于CP见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症患者。

4.1.2双柏散:

大黄、黄柏、侧柏叶、蒲公英、泽兰等药物,打细粉,金银花水或水蜜调和,根据疼痛面积用50~150g外敷左上腹或局部炎性包块处,每天1~2次。

双柏散具有活血祛瘀、清热凉血、行气止痛之效,适用于CP见腹痛患者。

4.2针灸治疗①取穴:

足三里、下巨虚、内关、中脘、胰腺穴[17]、阳陵泉、阴陵泉、梁门、地机、脾俞、胃俞、胆俞等,临床尚可酌情选取公孙、神阙、天枢、合谷、章门、气海、内庭、期门、血海、膈俞、太冲、膻中等穴,以增强疗效。

②操作方法:

以毫针为主,辨证施以补法、泻法或平补平泻法,也可电刺激。

③疗程:

7d为1个疗程,1~2个疗程。

CP皆可采用针灸治疗,需辨证及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选取穴位及操作手法。

并发症预防预防胰腺炎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取决于及时、规范、有效的治疗,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胆结石、高脂血症、饮食不节(洁)、高龄、低血压、低蛋白血症、低氧血症、低血钙、血糖、是否有并发症等。

CP病程长、病情复杂、并发症多、难于根治,临床医生应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采取恰当的检查手段完善诊断,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常见并发症有糖尿病、脂肪泻、消化道出血、胰腺假性囊肿、胰腺癌等,全面、仔细、彻底地了解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时机。

预防调摄主要针对诱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及调摄,加强健康教育,尽可能避免引起胰腺炎发生的诱发因素,戒除不良习惯、减少酒精摄入、合理饮食,是做好CP迁延发作一级预防的重要措施。

迁延发作期注意卧床休息,禁饮食(不禁药),必要时需胃肠减压。

出院后节饮食、戒烟酒、调情志、避寒暑、慎起居、适劳逸,饮食宜清淡而富于营养,忌食辛辣油腻制品,若胆道疾病为病因或诱因,应积极治疗胆道疾病。

此外,还应控制糖尿病、补充营养等,以祛除病因、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患者应长期避免多脂肪食物,宜摄取低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勿过早进食或进油腻食物,避免暴饮暴食,生活饮食规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项目组长:

唐旭东。

指南执笔人员:

刘凤斌,胡玲,陈苏宁,唐旭东,劳绍贤,陈斌,李培武,侯政昆,庄昆海,文艺,姚思梦,黄远程,张长荣,温艳东,王凤云,吕林。

指南参与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霞,马群,王邦才,王华宁,王忠,王垂杰,王彦刚,王宪波,王晓素,王捷虹,王敏,戈焰,孔文霞,叶松,叶蔚,田旭东,田耀洲,白光,冯培民,吕宾,朱西杰,朱莹,任顺平,刘力,刘凤斌,刘华一,刘启泉,刘绍能,刘静生,刘震,孙志广,苏娟萍,李吉彦,李延萍,李军祥,李学军,李勇,李艳彦,李振华,李健,李慧臻,杨胜兰,杨晋翔,杨倩,杨翠兰,时昭红,吴耀南,冷炎,汪龙德,汪红兵,迟莉丽,张北平,张志华,张烁,张雅丽,陈苏宁,陈涤平,孟立娜,季光,金小晶,周正华,周其华,鱼涛,庞树玲,郑立升,郑昱,郑培永,赵文霞,赵宇明,郝微微,胡玲,胡鸿毅,查安生,钦丹萍,姜莉云,袁红霞,党中勤,徐进康,徐健众,郭晓燕,黄绍刚,黄适,黄恒青,黄穗平,龚向京,梁超,董明国,蒋健,储浩然,舒劲,曾斌芳,谢胜,谢晶日,蔡敏,潘洋,魏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