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题通假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1390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题通假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题通假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题通假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题通假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题通假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题通假字.docx

《安徽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题通假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题通假字.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题通假字.docx

安徽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题通假字

2016年安徽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题:

通假字

【试题内容来自于相关网站和学校提供】

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D、或师焉,或不焉

2:

下列划线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吾往河阳省坟墓(探望)

B、方山子傥见之于(倜傥)将成家而致汝(使……来)

C、折节读书(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探究)

D、貌甚寝(丑陋)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

3:

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太子闻之,驰往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④/②⑥/③⑤

4: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2分)(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知明而行无过

C、君子生非异也赢粮而景从

D、并吞八荒之心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

下列各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恶徼以为知者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C、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6: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加以解释。

(6分)

1。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

2。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

3。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

(            )

4。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

5。

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            )

7:

找出下面句子中活用的词:

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     秦伯说,与郑人盟。

4.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5.     于是,乃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6.     沛公军霸上。

7.     项伯杀人,臣活之。

8.     常以身翼蔽沛公。

8:

指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4.     樊於其褊袒扼腕而进曰。

5.     劳苦功高而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6.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7.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8.     诸郞中执兵皆陈殿下

9:

不含通假字两句是

(1)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

(《赤壁》)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3)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

(4)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促织》)

(5)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

(6)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

(8)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浪淘沙》)

(9)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至且姓名不可考。

(《黄花冈》)

10: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     供其乏困。

2.     失其所与,不知。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     图穷而匕首见。

5.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6.     拒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7.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也。

8.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1:

课内文言知识(共12分)

【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项的划线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划线词的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函梁君臣之首 ②乐琴书以消忧③谨拜表以闻④此天之亡我⑤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⑥单于壮其节   ⑦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⑧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⑨垣墙周庭 

⑩宾主尽东南之美【小题4】下列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小题5】下列各句中固定结构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小题6】下列各项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12:

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是:

E.直好世俗之乐耳

F.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G.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H.为是其智弗若与

I.之祭者乞其余

J.必餍酒肉而后反

13:

阅读下面,完成第下题。

(17分)

沈   周

①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工诗善画。

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

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

及长。

书无所不览。

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

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郡守欲荐周贤良,周决意隐遁。

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

奉亲至孝。

父没,或劝之仕,对曰:

“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

奈何离膝下。

”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

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③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

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

“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

”卒供役而还。

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

“沈先生无恙乎?

”守不知所对,漫应曰:

“无恙。

”见内阁,李东阳曰:

“沈先生有牍乎?

”守益愕,复漫应曰:

“有而未至。

”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

“沈先生何人?

”宽备言其状。

询左右,乃画壁生也。

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索饭,饭之而去。

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

满。

②铨曹:

吏部官员。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漫应曰             

(2)宽备言其状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小题4】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6分)

(1)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译文:

(2)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译文:

【小题5】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                                          。

(2分)

【小题6】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

(3分)

14: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2题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使者反,言之公。

公曰:

“嘻!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①,请以奉宾客。

晏子辞。

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

“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

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②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③也,知者不为也。

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④。

”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注释:

①市租:

买卖货物的税款(指收税权)②筐箧之藏:

用筐箧收藏财物,指敛财。

③为宰藏:

为家臣蓄积财物     ④足于中,免矣:

内心满足就可以免于忧患。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         

A、使者反

B、以振百姓

C、知者不为也

D、请以奉宾客

(2分)【小题2】从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                      的人。

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说钓                清吴敏树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

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

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

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

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

余曰:

“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

”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

余曰:

“鱼至矣,大者可得矣!

”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

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

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

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

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

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

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

此可以观矣。

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

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①,是得鱼之大。

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

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

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

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

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释:

①天官:

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

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小题1】下面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面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文中加水波线的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

饵钩而下之。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部分

1、C

试题分析:

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A项,缪:

通“缭”,;B项,暴:

通“曝”;D项,不:

通“否”。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B

表示假设,相当于“倘若”、“如果”

3、D

试题分析:

此题需要逐项分析。

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①④,是结构助词,的;②⑥,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⑤,代词,作宾语。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D

“无”通“毋”,不要;“涂”通“途”,道路。

B、“有”通“又”,更,再;“知”通“智”,智慧。

C、“生”通“性”,资质,禀赋。

“景”通“影”读yǐng;。

D、(“读”,句中停顿处。

5、D

试题分析:

A项:

知——智、趣——趋;B项:

都不含通假字;C项:

监——鉴、闵——悯;D项:

被——披。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点评: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

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

6、

1。

“生”通“性”,资质,禀赋。

2。

“不”通“否”,不从师。

3。

“卒”通“猝”,仓猝。

4。

“炎”通“焰”,火焰;“张”通“涨”,弥漫。

5。

“雷”通“擂”,敲击。

7、1.贰 2.亡 3.盟 4.亲 5.函  6.军  7.活 8.翼

8、1.行李  2.夫人  3.穷困4.褊袒 5.细说 6.山东 7.婚姻  8.郞中

9、(7)(9)

(1)是“粹”,读cù,

(2)是“又”,(3)是“悦”,(4)是“值”,(5)是“座”,(6)是“纵”,(7)无(8)是“樽”,(9)无

10、1.供 2.智 3.震 4.现 5.卒 6.拒、纳 7.早 8.背

11、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A。

【小题5】C。

【小题6】D。

【小题1】试题分析:

C项:

特,只,只不过。

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

本题考查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均为课内课文中的实词,没有具体的语境,且所考的文言实词用法较为特别,需自己对课文较熟。

【小题2】试题分析:

B以为,认为。

在现代汉语中,以为也可作认为讲。

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

词的古今异义古今传承的义异词同指的是由于词义的新陈代谢使古今词义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差距。

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如“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事物的性质。

(2)词义缩小。

“让”,古代既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个意思不用了。

(3)词义转移。

如“偷”,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很”,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

(5)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之意。

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还得把其放在具体的句子中。

【小题3】试题分析:

①⑤⑨都是句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与名词相关的动作。

函,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歌,唱歌。

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修筑垣墙。

②⑥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乐,以……为乐。

壮,以……为壮。

③④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闻,使……闻。

亡,使……亡。

⑦哀,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哀叹。

⑧⑩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小的方面。

美,英雄才俊。

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

词类活用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其特点:

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判定词类活用的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

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小题4】试题分析:

A.以勇气闻于诸侯,以,用,解释错。

这里“以”应解释为“凭借”。

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是要辨别虚词的词性和意思。

具体解答时,可以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尤其是虚词后的词语来判断虚词的词性。

如果词性相同,再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辩明它在句中的意思。

【小题5】试题分析:

其……其……,是……还是……。

应是表选择。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

在考试中往往不直接对文言文句式进行考查,常常把它放在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中来考查。

其中的固定句式,它常常是几个文言虚词的组合,因此明白其组合的虚词,也有利于对文言文固定句式的理解。

固定句式的释义也是固定的,如果不了解,也容易出现错误。

了解它,翻译时也能得心应手。

所以,平时对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也应作适当的积累。

【小题6】试题分析:

均为定语后置句。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能属者骑百余人耳,都督阎公之雅望——雅望之都督阎公。

A句为被动句,B句为状语后置句,C句为一般句式。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

根据文言文句子成分语序跟我们将文言文翻译后的现代汉语语序是否一致,即可完成倒装句式的判定。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序排列,一般情况下,主干成分主语、谓语、宾语顺序排列,而枝叶成分中定语位置在主语或宾语前,状语在谓语前,补语在谓语后,依此对照,就可以明显的判定出四种倒装句式,即两种前置: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和两种后置: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总之,文言特殊句式的判定,要坚持理解句意与语法分析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

12、A,B,C

A(.蚤-早)B(.涂-途)C(.蚤-早)G(.田-畋)H(.为-谓)J(.返-反)

13、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答案

(1)随便 

(2)详细

【小题】答案B

【小题】答案C

【小题】答案

(1)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

 

(2)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

【小题】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

【小题】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

参考译文

沈周,字启南,苏州府长洲县人。

祖父沈澄,永乐年间推举人材,他不去应举。

他居住的地方叫“西庄”,每日置酒款待宾客,人们把他比做顾仲瑛。

伯父沈员吉,父亲沈恒吉,都隐居不出,建“有竹居”,兄弟二人读书其中,工诗善画,其奴仆也知书习文。

同县人陈孟贤,是陈五经过继的儿子。

沈周年少时向他求教,得到他的指教。

十一岁时游南京,作诗百韵,呈给巡抚侍郎崔恭。

崔恭要他当面作《凤凰台赋》,沈周提笔立即写成了,崔恭大为惊异。

沈周长大以后,无书不读,作文摹仿《左传》;写诗摹仿白居易、苏轼、陆游;写字就摹仿黄庭坚。

其文、其诗、其字都为当世人所珍爱。

沈周尤其工于作画,评论家认为他的画是明代第一。

郡守要荐举沈周为贤良,周以《易》来占卦,得《遁》卦,于是决心隐遁。

所居之地有水、竹、亭、馆,有图书、鼎彝。

四方名士天天与他往来,风流文采,照映一时。

沈周对父母至孝,父亲去世以后,有人劝他出来做官,他说:

“你不知道我母亲以我为命吗?

’为何要离开她呢?

”很不愿在城市中居住,在城外置一房屋,有事就去居住。

晚年隐居惟恐不深。

巡抚王恕、彭礼先后都以礼敬重他,欲留他于幕下,周都以母老为理由而推辞。

有个郡守征集画工为他作壁画,乡里忌妒沈周的人,把他的名字代报了上去,因而作为画工而被征去服役。

有人劝他去拜谒贵族以免其役,沈周说:

“去服役,这是义务,去拜谒贵族,岂不更加耻辱了!

”终去服役而还。

那以后,郡守入京朝见皇帝,吏部官员问郡守:

“沈先生还好吗?

”郡守不知说什么好,随便说:

“还好。

”见内阁,李东阳问郡守:

“沈先生有信吗?

”守臣更加惊慌,又应声说:

“有信,但还未到。

”郡守出来,仓皇地去拜谒侍郎吴宽,问:

“沈先生何人?

”吴宽详细地把沈周的形象告诉他。

他询问左右,才知是为他作壁画的画工。

回郡之后便去拜谒沈周,向他表示歉疚。

郡守想在沈周这里吃饭,沈周就给他饭吃,吃后他就离去了。

沈周因为母在堂的缘故,终身不外出远游。

母年九十九而终,这时沈周也是八十高龄的人了,过了三年,他于正德四年(1509)寿终。

【小题】

(1)“漫”作随便讲,在文中有多处提示。

如“守不知所对”“守益愕”“沈先生何人”。

(2)从语法结构看,“备”作了“言”的修饰成分,再联系“备”的基本义项,在文中的意义不难确定。

【小题】A、通“殁”,去世。

B、完毕,终了。

C、同“避”,躲,设法躲开。

D、通“辨”,分别,辨别。

【小题】A、因为/用;B、就/表方式;C、均表判断,是;D、代指“他的”/代指“那些人”。

【小题】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1)句“疾”“入”“摄”是关键词。

(2)句“比”“谒”“引咎”是关键词。

【小题】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反映了郡守对沈周身份认识的加深,以侧面描写突出了沈周的人格魅力。

【小题】通过阅读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沈周之所以选择隐逸就是因为厌倦官场生活、向来钟情山林、行孝母亲。

14、

【小题1】D

【小题2】清廉,简朴

【小题1】A反-返B振-赈C知-智

【小题2】开头通过晏子“分食食使者”的简短场景,写出晏子清贫如洗的家境。

景公之叹表明晏子的清贫是由来已久,且一直瞒着不让人知道,突出了晏子的俭朴力行与含辛茹苦的一贯作风。

这是晏子辞“千金”的缘起。

景公“致千金与市租”,“三致之”,晏子“终再拜而辞”,表明晏子非如一般人的惺惺作态,是出于内衷所致,写出了晏子辞“千金”的决心。

“婴之家不贫”的一番表白突出展现了晏子作为忠臣、仁人、智者的廉洁高尚的精神境界。

晏子家境到了招待使者也要“分食食之”的地步,实在是贫到无以复加。

贫穷的原因除了供养众多的家口以外,主要还是将所得俸禄用“以振百姓”与“延及交游”。

此处“交游”并非指一般的私交,而是泛指众多的贤才,与下文“士”、上文“宾客”含义大体相同。

可见晏子正是用自己辛苦所得的俸薪来尽力为国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晏子为国为民实在是到了“鞠躬尽瘁”的地步。

“十总之布,一豆之食”,就连普通老百姓家的生活也不会低于此。

一再声明“婴之家不贫”、“婴之家不贫也”,即从急切的语气中体现了晏子的耿耿孤忠;这种做了好事还要隐瞒的情形,一方面写出了晏子赤诚纯真的个性,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不肯示君之过的意思,晏子修养之高,令人感慨!

同时,这一番表白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晏子的施政原则,即“忠”、“仁”、“俭”三个方面。

当时田氏在齐国“小斗买进”,“大斗卖出”,广为收买人心,在晏子看来,这正是一种“臣代君君民”的现象;至于“筐箧之藏”在齐国这个“好言利”的国家也是上行下效,如薰如染;而奢侈之风自管仲“山税藻节”以来,更是袭为风尚。

“婴闻之”以下三个排比句均是有感而发,不但表现了晏子一尘不染、廉洁刚正的操行,而且从反面写出了其爱民如子、思贤若渴及为国为君竭忠尽智的高尚品质。

另外,这段表白还体现了晏子旷达的人生观,其对财富的一番感叹和对“筐箧之藏”者的鄙视,充分表现出其超出尘杂的哲人般的睿智和洞察人生大义的圣人般的胸怀。

“足于中,免矣”,便是这种旷达人生观的最好总结。

文言文参考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

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

齐景公惊叹道:

“唉!

晏子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