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写作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文档格式.docx
《初一写作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写作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重点、难点的突破与目标完成过程。
.让学生总结知识短文的主要内容后,教师明确:
()选材应选择自己平时熟悉\关心的事情。
最熟悉的东西,就是我们最了解的东西,只有了解的东西才能写好它。
大千世界,人事物景,是我们写作文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宝库,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就能成为自己的东西,用起来也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否则,如果写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是凭空想象的,是道听途说的,必然写得不真切,当然也就谈不上生动感人了。
()好文章都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
最动情的东西,就是我们曾经深深感动过的东西,只有写这种内容,才能富有感染力。
文贵有情,记人叙事不可能不渗透真情实感,即便是写景状物,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这样说,表达某种感情是写文章的最终目的。
情动辞发,文情并茂,这样的文章才具有感人的力量。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与人交往,必然有过喜怒哀乐的经历,这就是“情”,我们做事、学习,也必然品尝过酸甜苦辣,这就是“情”。
最使“我”动情的人事物景,必然给人印象最深,写出来的文章也必然会撼人心魄。
.教师介绍写最熟悉、最动情东西的几种方法:
一是在比较中记叙人和事,描写景和物。
我们熟悉的人事物景很多,不可能一古脑儿地全部都写进文中,这就要进行比较,把最熟悉的人和事、景和物写进来,而对那些不够熟悉、不太了解的对象要排除掉,或者简略交代一下,或者作为衬托的内容,或者作为感情的依附物。
例如,习作《老师的眼睛》中,就这样写道:
“教我们班课的共有八位老师,他们的眼睛我都熟悉,但最熟悉的还是教语文的王老师的眼睛,她的眼睛能说话,还时时传递着感情的涟漪呢!
”你看,这里就运用了比较,其他老师的眼睛对王老师的眼睛就起了衬托作用。
二是有选择地记叙人和事,描写景和物。
熟悉的、动情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即使是人物,也是有几十上百的。
即使写某一个人,对他的熟悉内容“我”知道的也不止一个方面。
这就存在着选择,写自己最有把握写好的方面。
如写爸爸,他的外貌“我”熟悉;
他的声音“我”一听就知道了;
他的习惯动作,甚至走路的脚步声,“我”一听就清楚了。
这些,是不是都写呢?
当然不能都写,要根据你的写作需要,根据你最受感动的内容,来选择和确定所写的东西,如爸爸是个勤快的人,就要选写他的动作特点,其他方面就是次要的。
三是有重点地记叙人和事,描写景和物。
以做事为例,要把一件事情做完,要经过许多阶段,如煮饭,就要盛米、放水、清洗、入锅、加水、通电(用电饭锅煮)等几个阶段,这里的重点阶段是清洗,要把清洗的内容写得具体一些、细致一些,才符合实际要求,才能做到重点突出。
四是有层次地记叙人和事,描写景和物。
这里的“有层次”,主要是指要有深度,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也就是由人事物景到感受体会,由记叙描写到抒情议论,这是体现“最动情”的关键所在。
仅有客观的景和物,仅仅描写人物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情景,是不能感人的。
例如习作《胖丫头,瘦丫头》的结尾:
“我们现在都已经长大了,不再有误会了,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之间的感情也在逐渐加深。
愿我们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万古长青!
”你看,既表达了最动人的感情,又使行文有了深度和层次。
.拓宽思路,广泛选材。
教师列举自己青少年时既熟悉又动情的事情,然后让学生思考,也列举出其生活中既熟悉又动情的事情。
教师:
我上初中一年级时,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去参加支农劳动。
到了乡下,有一农民是个秃子——一根头发也没有,我们都觉得既奇怪又好笑,印象很深。
劳动回来后还念念不忘,于是就写了一个顺口溜:
《献给秃子的诗》,现在还记得:
一轮明月照九州,
西瓜、葫芦、碌碡,
梳篦不上头,
虱虮无有,
光秃秃,
净肉,
球。
你们笑过之后想一想,如果对秃子不熟悉,印象不深,能写出这首“诗“吗?
我看过一位老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开花的课桌》:
有一天,我看到学生的课桌上插了一枝迎春,枝条上是繁密的金色小花,如一串耀目的阳光。
教室里被映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
以后,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葛花……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
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花在手里。
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无忧无虑地吹着柳笛,摇着手里的野花,沿着弯弯的小路跑着跳着,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
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小花枝绑在铅笔上,看上去,他象是捏着花枝在写作业。
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教科书的讲桌上,也插了几朵野花,循着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
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
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着一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花。
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
我没有说什么,便开始讲课,其实不必说什么,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
这一节课上的格外好,学生始终情绪高昂。
下课后,我拿着一枝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说:
“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
”学生大笑,欢呼起来。
这时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
“老师,她也开花了!
”我一看,可不,她的小辫梢上,插了一枝粉红的野花。
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跺步,听着孩子们清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
春天是从孩子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再染了我的讲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原野。
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
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诗句:
“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
身临授知求知的方舟(教室),面对朝气蓬勃的孩子,目睹课桌、讲桌上的野花,激情难抑,遂下笔成文。
身为教师的作者,在想象的天空中翱翔,汇自然世态、人情于一室,集采花、插花、爱花于一桌。
于是文思喷涌,左右逢源,作者的笔随着激情驱动的喜悦感挥洒自如,下笔有神。
作者以“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为纲来驾驭激情和所感,使之在教室里在课桌讲桌上,在孩子们的心灵上,表现出另一种更浓更深更有意义的春天美景,使感受美升华为思想美。
.像知识短文中所说的那样,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注意素材的积累,要敞开心扉去亲近自然,亲近生活,这样才会消逝心中的冰山,发现生活的幸福与美好,作文中才会流露出健康美好的真情.
.结合作文参考题目,学习命题、构思。
教师请几位同学来简单叙述一下自己的构思,然后教师评述、点拨:
【题目一】我爱我家
家,我们每个人都是最熟悉的,上小学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那里有最亲爱的父母,最心爱的玩具,最熟悉的摆设,每一样东西闭着眼睛你也能说出它的特点来。
而且,你对家里的一切都会充满感情,这就是对“家”的热爱。
爱什么或者爱谁,要明确对象,要表现其值得爱的地方和特点,爱到什么程度,要突出表现自己对家以及家中的有关对象“爱”的情景。
“爱”是本题题眼,也应该是本文文眼,爱是有原因的,写出原因即可;
爱是有过程的,开始不一定爱,甚至于是恨,随着岁月的流逝,才慢慢爱起来,以至越爱越深;
爱是有代价的,写“我”为了“爱”而付出了多少时间、精力和智慧。
【题目二】那次,我真的哭(笑、生气、伤心……)了
在与父母、老师、同学相处的日子里,在自由自在的假期中,在学习某种新东西的过程中,你一定曾经有很多时候开心地笑过、伤心地哭过……这些,只要你调动一下记忆的密码,都会如潮水般涌现出来,有的甚至使你动了真情。
这是一道选择的标题,除了正标题之外,括号里还列举了三个,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写作的中心。
题目中的“真的”含有强调之意,一定要是真实的事情。
无论是写“哭”还是“笑”,或者是其他情感,都要以原因为重点,写出过程和变化。
可以采用倒叙的方法,如“我”是个坚强的孩子,可是“那一次,不瞒你说,我真的哭了”,然后具体回忆“哭”的原因及经过情景。
也可以用顺叙方法,按事情发展,慢慢道来,直至写到“哭”。
最后一段最好用议论抒情方式,容易表达出真情。
三.总结、扩展。
总之,写作是基础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既要有平时的积累,又要有足够的练习,要放下架子,用谈心的感觉,写自己熟悉的事情,放弃畏难情绪,我们的写作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四.布置作文。
任选一题写一篇记叙文。
参考题目:
.那次,我真的哭(笑、快乐、生气、伤心……)了
.我爱我家
.童年趣事
如对所给题目不满意,也可自拟题目。
五.作文评改与讲评。
作文完成后,交评改小组(每组人)互评互改。
每组推荐一篇最优作文在班上交流。
作文评改方法及优点如下:
、每两人结为一组,同组互改。
要求学生对作文的字、词、句、篇以及中心思想、表现手法、修辞等全面评改。
初一开始,第一篇作文评改时,教师把评改符号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明确评改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每页眉批不少于处;
写出字的总评语(优、缺点分开写),以后每次递增一行,到一页零十行为止,保持下去。
评改结束后,评改人签名。
这一步在分钟内完成。
、每四人结为一组,同组交换审查。
要求学生在两人一组评改结束后,再把作文交四人组交换审查。
要求审查人写出审查评语,第一次为十行,以后每次递增一行,满一页为止,保持下去。
审查人要把原作及评语认真看一遍,然后肯定评改人评改的优点,指出不足。
审查人也要签名,要求分钟完成。
、作者与评者及审查者商榷。
评改及审查结束后,交还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针对评改评语和审查评语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次为十行,以后每次递增一行,满一页为止,保持下去。
作者也要签名,要求分钟完成。
下次评改时,评改人和审查人首先看原作者上次的商榷意见,有不同见解的,课下可以商讨,争执不决的,由老师评定。
、教师验收打分,写出“裁判”意见。
学生评改、审查、商榷之后,把作文交给老师,由老师给作文、评改评语和审查评语打分,对作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作出比较合理的评判。
经过这四步评改,一篇作文的优劣之处就比较清楚了,再由原作者重新修改、润色、誊写,一篇较好的作文就产生了。
这种变教师评改作文为学生互批互改,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做法,有以下几点好处:
、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
在评改、审查、商榷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贯穿始终。
通过阅读,了解了同学作文的思路,并且使自己的作文思路更清晰,从而起到了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加大了学生的写作量,增加了课堂作文教学的容量。
过去,一个题目只写一篇作文,现在要写四篇(作文、评改评语、审查评语、商榷意见),每两周多写篇作文;
如果每个学期按周计,每个学生一学年多写作文篇,初中年就多写作文篇!
这是正常作文量的倍!
这还不算其他活动、征文等写文章的数量。
有位语文教学专家指出,写作练习多多益善,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改出来的。
采取这种方法后,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很快提高,一般在初一下半年就可以写质量较高的作文了。
当然,在这个作文及评改过程中,从写前的指导,到评改、审查、商榷,教师始终都要处于主导地位,并非撒手不管。
、通过作文及评改作文这个系列过程,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和良好习惯,可以受益终身。
【附学生优秀作文】
江苏陈静
“家”,这个字,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字眼。
我曾经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我的爸爸是一位厂长,虽然工作很忙,但工作之余,他总会跟我玩,满足我的要求。
餐桌上,我一提出什么问题,他总是讲得明明白白,让我心服口服。
玩扑克牌时,他会和我无拘无束,俨然像个大哥哥。
有时,他会得意地笑着争吃一个葡萄或爽快地挨罚站。
当教师的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妇女。
每当下班回来,就会忙个不停。
餐桌上的美味和房间的井然有序都是她的功劳。
我,是一名初二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我很爱我的家。
因为这个家由慈祥的爸爸、勤劳的妈妈和快乐的我组成。
我不奢望家里很富裕,只希望这样快乐的生活能永远在我身边。
然而,上帝却跟我开了一次玩笑,让我这个小小的愿望只陪着我度过了年零个月。
今年月日,教师节,本是个欢庆的日子。
可是,我的爸爸却出了车祸,当晚就离开了我。
第二天,去医院的妈妈被小姨送了回来。
妈妈一进门就哭了,哭得痛彻心腑。
我预感到了什么,可不敢往坏处想。
当晚,我在哥哥的安慰中进了家门。
一进门,一个大大的“奠”字映入我的眼帘,我什么都明白了。
家里哭成一片。
我呆呆地、默默地流着泪,机械地带上白纱,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脑中一片空白。
晚上,我才渐渐回过神来,我最亲爱的人——爸爸,走了,他去一个遥远的地方了。
我几次梦到爸爸并没有离开我,他又回来了。
可是醒来,却要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
我情愿永不醒来,永远和爸爸在一起。
有时,我会望着同学和小孩于想:
他们都有父母,而我只有妈妈一个人了。
亲戚朋友们都关心我,可他们都代替不了我最亲爱的爸爸。
爸爸,女儿在喊你。
你为什么不应一声呢?
你知道女儿的心已哭碎了吗?
你知道岁的女儿从此再也不能见到你了吗?
这几天,我不知是怎么过来的,一夜之间,我仿佛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
在妈妈面前,我强忍住悲痛。
我对妈妈说:
“妈妈,别难过,有我呢。
人家都说女儿是妈的贴身小棉袄。
”妈妈露出一丝微笑。
打水、拖地、择菜……样样抢着干。
妈妈也把痛苦压在心底,默默地忙个不停。
当她知道学校要排练节目时,掏钱给我买裙子;
在餐桌上,她默默地为我夹肉夹菜;
别人送来的东西,她舍不得吃,全留给我;
我因办丧事误了课,她给我补课,语调依然是那样的清晰,讲得依然是那样的透彻……我更关心和体贴妈妈了,妈妈也把爱全部都倾注给了我。
虽然这个家只剩下我和妈妈,我们母女俩相依为命,互相安慰、互相鼓励,我们更珍视它,更爱它了。
.
“爸爸!
”让女儿再喊你一声吧!
如果你地下有知的话,你安息吧,你放心吧!
[评析]本文开篇点“家”,下面分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有详有略,具有介绍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点题:
“我很爱我的家。
”由此奠定基调,领起下文。
然后写家庭变故。
“我”的真情由此而发生了变化,“我”把深爱爸爸的感情移到妈妈的身上,安慰妈妈,帮妈妈干各种活;
妈妈也把深爱移到“我”身上,处处为“我”着想。
这样的家庭,“我”身在其中,怎能不产生挚爱之情呢!
“我”爱家,是爱在爸爸、妈妈身上。
中心十分鲜明、突出。
可见本文记叙真切,叙事细致,表达感情真挚自然,极具感染力。
.幸福的泪
辽宁凌源市第三中学一年六班李淼
上个月,我的心情一度很低落……
那天晚上,我和妈妈正在吃晚饭,门铃响了,我马上开门,原来是带着醉意而归的爸爸,我立刻搀住他,而他却一把把我推开,说:
“我……没……醉……”爸爸醉了,我没敢作声。
妈妈说:
“你干什么去了?
”爸爸说:
“你……管……不着我。
”妈妈见爸爸这个样子更生气了,说:
“出去喝酒也不打声招呼,家里都等你吃饭,你回来晚还有理了;
呢!
”妈妈打开了话匣子,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
突然间,爸爸大发雷霆。
大声嚷道:
“一天你就知道说,说,说,真烦人,你”能不能让我顺会儿心呀!
”随后,妈妈便反驳爸爸,而爸爸也不甘示弱,他们俩你一句,我—句地吵了起来,我上前劝说;
“别吵了,求求你们别吵了,好不好?
”而我话音未落,爸爸妈妈却一起指责我:
“小孩子家,别管大人们的事!
”说着他们又吵了起来,看着他们的样子,我只好呆呆地站在一边,眼泪簌簌地落了下来。
从这以后,爸爸妈妈再也没有说话,而且还不在一起吃饭,不在一起睡觉。
家庭气氛十分紧张。
以前,每当我放学回来后,妈妈总是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菜等我,一家人吃饭有说有笑的,别提有多高兴了。
可现在呢?
爸爸妈妈都以“不认输”论起了“持久战”,再也没有昔日的欢乐。
一想到这儿,我的心就涌出了一股酸楚,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把所有的心里话都录在磁带上。
晚上,爸爸妈妈回来了,我把他们叫到客厅,说:
“爸,妈,我下楼买一个本,你们别忘了听一听我给你们录的‘歌儿’,一定要听啊!
说完,我跑下楼去,在楼下的园子里走来走去,消磨时间。
他们会.听吗?
会不会说我胡闹呢?
他们能明白我的心情吗?
会不会……?
我可以回去了吗?
如果我下楼的时候,他们就打开录音机,现在早就听完了……
我轻轻地推开门,怎么没有人呀?
屋子里突然传出笑声,我跑进屋,原来爸爸妈妈正一起收看“欢乐家庭”节目呢!
他们和好了。
我站在门口,爸爸妈妈向我笑了笑,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此时,我的泪又一次流了下来,但这次不同,这是高兴的泪,幸福的泪!
(此文发表于年月日《凌源市报》)
[评析]本文作者从自身的经历中选择材料。
为了使陷于僵局的爸爸、妈妈重归于好,我设计了一个让爸爸、妈妈“听歌”的情节,自己故意躲出。
结果,实现了自己的美好愿望,“我”流出了“幸福的泪”!
感情真挚,充沛。
【教案评析】
本教案充分考虑到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思想,把写作的名词术语化作学生可听懂可接受的平实话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设计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遵循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思维习惯,首先明确本节写作指导课的“目标”,其次,分步,完成“重、难点及目标”的教学,第三,总结、扩展,布置作文。
最后,在完成作文之后,由作文评改小组进行“评议”、“审查”、“商榷”,每组推荐一篇最优作文在班上交流。
真正把作文训练落实在实处,使学生成为作文训练的主体。
本教案虽然提供了学生的优秀作文,其中《幸福的泪》是我的学生的发表作品,但我不主张在学生作文之前用范文引路,那样会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受到限制,手脚受到约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例文可在讲评作文时用一用,如果自己学生的作文中有出色的,就不用别人提供的,因为自己学生的好作文更有说服力。
作文互评改的方法,是我积年的作文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运用得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作文评改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作文评改套路,摒除了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被动做法。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中高级教师韩军老师这样评价我的这种作文评改方法:
崔学峰老师,读了你的文章,有点感触,中小学语文教育最终是一种实践一种具体操作,所以千种理论万种学说都得化为操作方法,才能变成教育“生产力”。
可是现在理论者与实践者相互脱离太严重。
即双方相互脱离。
你做的不错,望你在教学第一线做出更大成绩。
所以,我建议有志在语文教学方面有所建树的同行们,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创出一套适合自己作文教学的新方法,别总是步别人的后尘,真正让语文课姓“语”!
【备课资料集萃】
摘自田军锋任主编、崔学峰任副主编的《中学写作概论》
第一节材料的内涵
有人把文章比作人,说文章的主题犹如人的“灵魂”,文章的材料好比人的“血肉”,而文章的结构,恰似人的“骨骼”。
这比喻非常生动。
假若文章没有了材料,缺“血”少“肉”,那就不是一个健康的活“人”。
相反,假如文章材料充实典型,“血肉丰满”,就会显得结实、健美。
试看茅盾的《风景谈》:
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这一篇篇动人的乐章,这一幅幅怡人的画面,若没有这丰满的“血肉”,文章的“灵魂”便无所依托。
再看碧野的《天山景物记》:
雪峰、溪流、森林、野花、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牧场、天然湖、果子沟,物象迭出,曳光流彩,有伸手可触似的感觉,有了这些充实的材料,作者热爱边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深厚情感便自然而然地洋溢于字里行间,了然于读者心中了。
由上述可知,材料是构成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作者为着某一创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以及写入文章的一系列事实或论据。
这里要指出的是,写入文章的一系列事实或论据固然可称作是“材料”,那些尚未经过选择、整理、提炼、加工的,没有写入文章之中的,但已被作者意识到、收集到的所有事实或论据,即全部的“素材”,也可称作材料。
我们知道,魏巍同志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用了三个材料:
书堂站(松骨峰)战斗,侧重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反映其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马玉祥从烈火中抢救朝鲜儿童,则侧重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深挚情感,反映其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某战士与作者的交谈,则更深一层地层示了志愿军战士襟怀的广阔,品德的高尚,反映其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这三个事例,生动感人,相得益彰。
作者在《我怎样写<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中说过这样的话:
“在朝鲜时,我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二十多个我认为最生动的例子。
带回来给同志们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
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帐,哪一个也说不清楚、不充分。
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
”这写进文章的三个例子是材料,而没有写进文章的例子,我们也把它们称为材料。
另外,文艺创作中经常使用的“素材”、“题材”都属材料的范畴。
第二节材料的积累和选择
一、积累材料的意义
写作过程包含了积累、构思、表达、修改这四个环节,而积累是最初的一环,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环,它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保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蚕不吃桑叶吐不出丝,蜜蜂不采百花酿不出蜜,一个作者不占有材料,就根本写不出好文章来。
有的同学一遇写作文就抓耳挠腮,叫苦不迭,不得已只好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去东拼西凑,说些空话套话,甚至编些虚假材料;
写出来的文章淡而无味,甭提别人不忍竟读,就连自己看了也直摇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根本原因是平时没有去积累材料。
要想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消除“无话可说”、“无啥可写”的苦恼,就必须在积累材料方面狠下功夫。
革命导师马克思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榜样。
为了写《资本论》,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积累材料,光是他仔细钻研并写过“摘要”的书籍就多达—千五百多种。
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里这样说:
“每天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七点,我通常在不列颠的博物馆里。
”每天十小时,数年如一日地收集材料,为《资本论》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许有人认为:
材料当然是需要的,但不必多,不是还可以想象吗?
殊不知想象乃是打碎了的记忆的重新组合,没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想象就难以张开双翼。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说,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