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9306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Word文档格式.docx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Word文档格式.docx

动心:

使其内心受到震动。

忍性:

使其性格变得坚韧。

忍:

使……坚韧,与上文的“动”都是使动用法。

曾(zēng)益其所不能:

增加他以前所不具备的才能。

曾:

同“增”。

恒:

经常,常常。

过:

犯错误,有过失。

衡于虑:

思虑堵塞。

衡:

同“横”,堵塞,不顺。

作:

奋发,有所作为。

征于色:

思虑在脸上表现出来。

征:

征验,表露。

色:

脸色,面容。

喻:

明白,了解。

入:

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

遵从法度、可以起表率作用的老臣。

拂(bì

)士:

能起到辅佐君主作用的贤士。

同“弼”,辅佐,辅弼。

出:

在外面,指出使外国。

生于忧患:

忧患激励人奋进,因而得以生存发展。

死于安乐:

安逸享乐使人颓靡不振,因而走向灭亡。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发现,傅说从筑墙的水泥匠中被举用,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降落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变得坚定,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能改;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在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被人们所了解。

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坚持的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

因此,人们应该明白,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则使人萎靡而死。

赏析

文章通过对历史名人成就大业经历的描述以及环境之所以能造就人才的论述,说明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文章开篇就接连举出舜、管仲等六个历史上的明君贤臣的事例作为论据,以他们的经历说明:

成就大事业的人通常都经历过一番艰苦磨难。

接着笔锋一转,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一组排比句,从理论上阐明人必须在艰苦的条件下、在困境中经受考验和磨炼,身心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这样一旦接受“大任”,才能为国家大业做出卓越贡献。

最后把话题推广到整个国家的存亡:

如果一个国家内无贤臣,外无敌患,人们毫无警惕,沉溺于安逸享乐之中,那会怎么样呢?

结论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全篇血脉流畅,一气呵成,展示出孟子散文雄辩有力、感情充沛的特点。

曹刿论战①

《左传》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78)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事情。

这本书的作者相传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

《左传》内容丰富,是一部很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集,对复杂的政治事件和战争的描写尤其简洁生动,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才华。

十年②春,齐师伐我③,公④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⑤曰:

“肉食者⑥谋之,又何间⑦焉?

”刿曰:

“肉食者鄙⑧,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⑨?

”公曰:

“衣食所安⑩,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①选自《左传·

鲁庄公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曹刿(guì

鲁国人。

②十年:

鲁庄公十年(前684)。

③师:

军队。

伐:

侵犯。

我:

指鲁国。

左丘明是鲁国史官,所以称鲁国为“我”。

④公:

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

⑤乡人:

同乡,乡亲。

⑥肉食者:

享受高官厚禄的当权者。

⑦间(jià

n):

参与。

⑧鄙:

见识浅陋。

⑨何以战:

就是“以何战”,凭什么去打仗。

以:

凭借。

⑩衣食所安:

吃的、穿的这些赖以生存的物品。

专:

专有,独占。

小惠:

把衣食等物分给别人这类小的恩惠。

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

都是祭祀用的东西。

牺牲是猪、牛、羊等,玉帛即玉器和丝织品。

加:

虚报。

信:

诚实,讲信用。

小信未孚(fú

不虚报祭祀品的数量,这只是小信用,不足以取得神灵的信任。

孚:

相信,信任。

福:

赐福,保佑。

狱:

案件。

察:

明察无误。

必以情:

一定要让判决合乎情理。

忠之属也:

忠实地为民众办事的表现。

请从:

请允许我跟从。

与之乘:

和他同坐一辆战车。

长勺:

鲁国的地名。

鼓之:

击鼓进军。

败绩:

败退。

驰之:

驱车追击敌人。

辙(zhé

车轮压出的痕迹。

轼(shì

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

克:

取胜。

夫(fú

句首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作气:

振作起士气。

再:

第二次。

竭:

锐气丧失。

盈:

充满,旺盛。

伏:

埋伏。

靡(mǐ):

倒下。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

他的同乡说:

“都是高官厚禄的人谋划的事,又何必要参与呢?

”曹刿说:

“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

“您凭什么应战呢?

”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享,一定拿它来分给臣子。

”曹刿回答说:

“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

“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大小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一一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

曹刿说:

“不行。

”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

“可以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准备驱车追赶。

”他下车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倚着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之后才说:

“可以了。

”于是庄王就下令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以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作战是靠勇气的。

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全没了。

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那里。

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齐军。

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之间发生的长勺之战,这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当时齐强鲁弱,齐国违背盟约侵犯鲁国。

鲁庄公接纳曹刿的意见,十分重视做好取信于民这一类的事情,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抓住有利战机出击,击败齐国,大获全胜。

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论”字,层层递进,展示了曹刿远大的军事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文章的主体是曹刿战前了解民情、战时从容指挥和战后分析总结这三部分。

战前曹刿向鲁庄公提出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直到确信庄公是得到百姓拥护的,他才认为“可以一战”。

战斗进行中,曹刿的指挥若定与庄公的盲目急躁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两次制止了庄公的冒进决定,确保了战争的胜利。

获胜之后,庄公仍不明其所以然,而曹刿的分析总结则表明他精通兵法韬略。

通过这些描写,一位忧怀国事、深谋远虑、见解精辟、才能卓越的军事家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大家面前。

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作者只用了“齐人三鼓”、“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三句话,简洁而有力地概括出了鲁军从防御到反击再到追击齐军的全过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鲁庄公的愚昧无知,更衬托出了曹刿的谙知事理和深谋远虑,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邹忌讽齐王纳谏①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了战国时期策士们游说各国君主的言论和行动。

这本书大概写成于战国末期,作者已不可查考,书名也很杂乱,西汉时候刘向重新编校,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分西周、东周、秦、齐、楚、赵等十二策,共三十三篇。

《战国策》不仅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而且许多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常用铺陈排比、夸张比喻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记叙其言论行动。

邹忌修八尺②有余,而形貌昳丽③。

朝服④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⑤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⑥,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⑦,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⑧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⑨我者,私⑩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①选自《战国策·

齐策》,题目为后人所加。

邹忌:

战国时齐国人,曾任齐相。

讽:

用打比方、讲故事等方式含蓄委婉地提出意见或建议。

齐王:

齐威王,名叫田因齐,又作田婴齐。

纳:

采纳,接受。

谏(jià

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

②修:

长,身高。

尺:

战国时的尺比现在的尺要短一些,约231厘米。

③(yì

)丽:

光彩照人,美貌。

④朝(zhāo):

早晨。

服:

穿戴。

⑤孰:

谁,哪个。

孰与徐公美:

就是与徐公孰美,表示比较。

⑥不自信:

即“不信自”,自己不相信。

⑦旦日:

明日,第二天。

⑧孰:

同“熟”,仔细。

⑨美:

意动用法,以……为美。

⑩私:

偏向,偏爱。

认为。

“以”字后面省略了宾语“臣”。

方:

方圆,见方。

宫妇左右:

宫里的妃嫔(pí

n)、随侍的宦官等。

蔽:

所受的蒙蔽。

甚矣:

太深了,太厉害了。

面刺:

当面指摘。

寡人:

寡德之人,古时君主的自称。

谤讥:

指摘议论朝政的得失。

市朝:

街市和朝廷,泛指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

闻:

被……听到。

时时:

有时候,偶尔。

间(jià

间或,断断续续。

期(jī)年:

一年,一周年。

朝于齐:

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表示敬意。

战胜于朝廷:

在朝廷里战胜了其他国家。

意思是说,像齐国这样内政修明,不用出兵打仗,就能够使敌国臣服。

邹忌身高八尺,容貌绝美。

有一天早上起来,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

“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

”他的妻子说: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呀!

”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

“我跟徐公谁漂亮?

”妾说:

“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

“我和徐公谁漂亮?

”客人说:

“徐公不如您漂亮啊。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拜访他,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

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说:

“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

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

客人赞美我,是因为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

“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

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

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更加厉害。

威王说:

“你说得对。

”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

“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

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

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王宫门口和院子里像个闹市;

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言规劝;

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找不到规劝的理由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别国”。

文章写的是战国时齐国的国相邹忌巧妙地劝说齐威王纳谏的故事,具有浓厚的寓言性质和故事性。

全文以“讽谏”为中心,通过邹忌的切身感受,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使国家强盛起来。

全文可分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细致地描述了邹忌与妻、妾、客之间的三段问答,虽然三个人都肯定他比徐公美,但邹忌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认定自己并没有徐公美。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认为他比徐公美呢?

邹忌意识到,受蒙蔽的原因,得出“私”、“畏”、有“求”的道理,为讽刺齐王做铺垫。

文章的后一部分写邹忌向齐王进言和齐王从善如流、广开言路的事。

作为一个头脑冷静、以国事为重的政治家,邹忌联想到,作为一国之君的齐王,偏爱他、害怕他、有求于他的情况会更多,这就意味着齐王所受的蒙蔽更严重。

于是第二天邹忌马上就向齐威王讲了这件事。

由于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说服力,齐王立即予以采纳,并宣布了具体措施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仅仅一年的时间,齐国朝政就有了很大改观:

大家几乎提不出什么意见来了,获得了“战胜于朝廷”的良好效果。

文章成功地刻画了见微知著、善于讽谏的邹忌和从善如流、锐意改革的齐威王两人的形象,其他几个次要人物虽然都只寥寥几笔,但也都写得十分传神。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①。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②,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③。

羌管悠悠霜满地④,人不寐⑤,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衡阳雁去:

即雁去衡阳。

衡阳即今湖南省衡阳市,其旧城的南面有座回雁峰,相传大雁飞到这儿便不再南飞。

②嶂(zhà

ng):

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③燕(yān)然:

即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勒(刻)石记功而还。

④羌管:

羌笛。

⑤寐:

睡。

边塞的秋天一片荒凉,景色与内地大不相同。

南归的大雁直向衡阳飞去,毫无留恋之意。

城头上号角吹动,四面的悲凉角声随之而起。

在层层的山峦环抱之中,落日的余辉照着紧闭的边城,孤烟直上天际。

举起一杯酒,想起家乡远在万里。

还没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就不能回去。

笛声悠扬,霜露满地。

不眠的边塞之夜,只看见将军的白发,征战人的眼泪。

这首词为范仲淹在边塞军中所作,内容上表达了边塞将士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们思念家乡的凄苦之情。

上阕写秋日边塞的特异风光:

飞雁远去,长烟落日,连绵的山峰围绕着孤城……意境荒凉而雄浑。

下阕写征人的矛盾心情。

他们思念家乡,然而战争没有取得胜利,欲归无计。

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哀愁而悲壮。

此词在北宋之初,一扫晚唐五代词柔媚婉约之余风,慷慨苍凉,开豪放词之先河。

浣溪沙

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十四岁举神童。

赐同进士出身。

官至大学士同平章事,封临淄公。

有《珠玉词》一卷,其词风流蕴藉,对宋初词风颇有影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①。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②。

①“去年”句:

意思是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②香径:

铺满落花的小路。

徘徊:

来回走动。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

去年这时节的景象如在眼前,旧亭台依然存在。

但眼前西下的夕阳,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百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我禁不住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词人一生多荣华富贵,其词作也多华丽之作,此词却大不相同。

此词借伤春惜时之意,表怀人思旧之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借物传意,融情入景,既象征某种事物一去不复返,又象征着某些使人眷恋的事物的重现,内蕴丰富,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迪。

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观察与感受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思考,这也是本词的意义之所在。

水调歌头①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②。

作此篇,兼怀子由③。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④?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⑤,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⑥。

转朱阁,低绮户⑦,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⑨。

①水调歌头:

词牌名,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②丙辰: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③子由:

苏辙字子由,苏轼的弟弟。

④宫阙:

宫殿。

宫门两侧的望楼叫“阙”。

⑤琼楼玉宇:

指月中宫殿。

⑥何似:

何如。

⑦低绮(qǐ)户:

低低地照进雕花的窗户中。

⑧何事:

为什么。

⑨婵娟:

美女之称。

此处指月亮。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几时才能出现?

(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上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月亮旋转,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

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

月亮呢,也会遇到阴、晴、圆、缺;

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

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隔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这首词是词人想念其弟时所作。

上阕望月,作者想超脱于尘俗世界,有“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更温暖亲切。

下阕怀人。

悲欢离合是人生憾事之一,此时苏轼兄弟已有六年未见!

感伤之余,他也认识到,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常理。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的祝愿中互致慰藉,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词作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以潇洒之笔,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近千年来传诵不衰。

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传诵最广的名句。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中心

  主要表达的是作者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反映陆游壮志难酬,悲愤和感慨。

  ①选自《放翁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的爱国人。

  ②万里觅封侯:

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后汉书·

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出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③梁州:

仅陕西南部汉中地区。

陆游在48岁时在汉中川陕宣抚使署任职,过了一段军旅生活,积极主张收复长安。

  ④关河:

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⑤梦断:

梦醒。

  ⑥尘暗旧貂裘:

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据《战国策·

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⑦胡:

本为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⑧鬓先秋:

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⑨天山:

在今新疆境内,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⑩身老沧洲:

陆游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沧州,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处。

  觅:

寻找。

  戍:

防守。

  暗:

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暗淡。

  貂裘:

貂皮裘衣。

  霜:

白。

  空:

白白的。

  料:

预料。

  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

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敌兵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江湖!

登飞来峰①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

庆历二年(1042)进士,宋神宗时宰相。

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

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飞来山上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③。

①飞来峰:

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飞来山。

据史志记载,山上有塔高二十三丈,站在上面可见海上日出。

②千寻:

极言其高。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③缘:

因为。

飞来峰上有一座很高的塔,听说站在塔上在鸡鸣时分就可以见到旭日东升的景象。

我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双眼,只因为我是站在浮云之上的最高层。

诗人登上飞来峰,顿觉视野开阔,胸襟宽广,即兴吟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