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Word下载.docx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Word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面语句划线的词语。
①泉香而酒洌________
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________
③伛偻提携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2段中,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色,是美丽的“风景画”。
B.
文中第三段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借酒解愁”来排遣被贬后痛苦抑郁的思想感情。
C.
“环滁皆山也”总领全文山水自然环境描写,写景色顺序是由远及近。
D.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答案】
(1)清;
离开;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2)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②醉了能同他们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3)B
【解析】【分析】
(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去”:
离开。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洌”“伛偻”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得”:
领会。
“寓”:
寄托。
还有“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判断句的翻译。
“醒能述以文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3)B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被贬谪后痛苦抑郁”错。
本文通过描写滁州的山水美景、太守与民同乐一起游玩的乐趣,表达了醉翁醉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情怀。
⑴清;
⑵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
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
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
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
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
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吧。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醉翁”、“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
《生查子•元夕》、《卖油翁》都是欧阳修的作品。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宋朝的欧阳修、苏洵、曾巩都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3)选文中游人的“乐”指:
________
;
太守的“乐”指:
。
【答案】
(1)C
(2)用酿泉的水酿造(制)酒,泉水很香,酒很清洌。
(3)跟随太守游山之乐(游山之乐、观赏自然山水之乐);
与民同乐(以百姓之乐而乐)。
(1)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故选C。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
酿泉,用酿泉;
为,做,酿造;
洌,清。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根据语句“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以得知,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可以尽兴地享乐。
而太守则是,看到自己治理下的百姓生活富足,能够和自己一起来游山,这是太守最大的成就,也是他最大的乐趣。
所以,游人的“乐”主要指享受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
太守的“乐”指的是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⑴C;
⑵用酿泉的水酿造(制)酒,泉水很香,酒很清洌。
⑶跟随太守游山之乐(游山之乐、观赏自然山水之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注意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
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4.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
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
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
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
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
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
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
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
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
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注】①迥异:
相差根远。
②开:
开导,启发。
③古奥:
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
④倍蓰(xǐ):
数倍。
⑤影响:
影子和回声。
指不切实际、不持久。
⑥时文:
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科学应试之文。
⑦华:
花。
⑧诡辩:
荒谬邪僻。
⑨《左》《国》:
《左传》《国语》。
⑩华腴(yú
):
丰美有文采。
⑪曹:
辈。
⑫拱璧:
大壁,泛指珍宝。
⑬义蕴:
内在的意义。
⑭发越:
散播。
⑮举:
举出。
⑯去:
距。
⑰枵腹:
腹中空虚。
⑱极:
通“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时文固不可不读________
②若朝华夕落________
③古人之书,安可尽读________
④然后思通其义蕴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②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4)从选文画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本来;
像;
全、都;
通晓、理解
(2)①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②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3)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
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4)①读书务求成诵;
②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
③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解析】【分析】⑴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固:
副词,本来;
②若:
动词,像;
③尽:
副词,全、都;
④通:
动词,通晓、理解。
⑵翻译句子,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安:
怎么。
可以:
能用,可以用。
句意是:
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②汝辈:
你们。
于此:
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
宜;
应该。
猛省:
深深地自我反省。
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⑶根据“少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可知少年时,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
壮年时,人记忆力就不没有少年时的好了,经月就会忘记,不能持久,因此读书要在少年时。
⑷题干要求谈启示,注意文中关联词语“然后”,“而”,“如此”的使用,划分层次,总结概括大意即可。
该句可翻译为:
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
⑴①本来;
②像;
③全、都;
④通晓、理解。
⑵①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⑶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
⑷①读书务求成诵;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
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
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
(人们)幼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行。
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这样一定不能长久。
所以《六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
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
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间时间不长,怎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
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选内容典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
像早上开花傍晚落下、浅薄低俗、荒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能用珠宝和玉石都难以交换的时间来读这些没有任何益处的文章呢?
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
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习。
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
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的字词的,就叫他“画饼充饥”;
能举出其中的字词而不能运用的,就叫他“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
你们这些人对于这种做法,应当立刻深深地反省。
5.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
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
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
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
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
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①仆虽不肖:
我虽不贤。
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
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
③陈力:
尽全力。
④雾豹:
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
⑤出处:
出,出仕;
处,退隐。
⑥言而发明:
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往送之门,戒之曰
戒:
告诫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
教导,训诲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正:
准则,标准
得志,与民由之
由:
缘由,理由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一怒而天下惧/学而不思则罔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
独行其道/不独亲其亲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三处)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答案】
(1)D
(2)A
(3)C
(4)C
(5)B
(6)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解析】【分析】⑴D项错误,句子翻译为: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遵从。
故选D。
⑵A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转折;
B副词,表反问,难道;
C结构助词,的;
D代词,自己。
故选:
A。
⑶C项有误,“语多愤激,格调沉郁”错,颈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乐观豁达。
⑷C项有误,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错误,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
⑸B项有误,原文为“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作者写讽喻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意”。
故选B。
⑹“讽谕诗”作“谓”的宾语,其后断句;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与“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结构对称,因此“也”后断句,“闲适诗”后断句。
故句子断句为: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句子翻译为:
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
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
⑺重点词语有:
淫:
使……迷惑;
移:
使……动摇;
屈:
使……屈服。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⑴D;
⑵A;
⑶C;
⑷C;
⑸B;
⑹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⑺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辨析选择。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