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科护理学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8986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外科护理学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脑外科护理学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脑外科护理学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脑外科护理学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脑外科护理学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脑外科护理学习文档格式.docx

《脑外科护理学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外科护理学习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脑外科护理学习文档格式.docx

光眼协调中枢,同向凝视,失写中枢

前额叶有精神症状:

外伤多见,有人格、性格改变

顶叶为感觉区

中央后回:

顶上小叶,深感觉障碍,定位觉,辨色觉

顶下小叶:

浅感觉中枢

枕叶:

视觉中枢

颞叶:

听觉中枢

脑分为:

大脑、小脑、间脑

间脑:

丘脑、丘脑下部、丘脑后部、丘脑上部

小脑:

位于桥脑和延髓后方,借小脑中、上小脚分别与中脑、桥脑、

延髓相连

机能:

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和调节肌张力,调整协同动作

脑干:

3~12对颅神经核

、脑室系统和脑脊液循环

1、、脑室:

共有6个脑室,其中左右侧脑室、第三、第四脑室最重要

2、脑脊液:

由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左、右室间孔流入第三

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

然后与

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出脑室而进入蛛网

膜下腔内,脑脊液沿蛛网膜下腔流向大脑背面,最后经蛛网膜颗粒渗透到上矢状

窦内,从而再回到血液循环中。

脑脊液总量:

80~100ml产生:

/分,400~500ml/天

功能:

保护脑和脊髓及缓冲颅内压

二、颅骨骨折

颅骨骨折指颅骨受暴力作用致颅骨结构改变。

其临床意义不在于骨折本身,

而在于骨折所引起的脑膜、脑、血管和神经损伤,可合并脑脊液漏、颅内血肿及

颅内感染等。

颅骨骨折按骨折部位分为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

按骨折形态分为线

性骨折和凹陷性骨折。

按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开放性骨折与闭合性骨折。

、解剖概要

颅骨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

颅盖骨质坚实,由内、外骨板和板障构成;

板厚,内板较薄,内、外骨板表面均有骨膜覆盖,内骨膜也是硬脑膜外层,在颅

骨的穹隆部,内骨膜与颅骨板结合不紧密,故颅顶部骨折时易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颅底骨面凹凸不平,厚薄不一,有两侧对称、大小不等的骨孔和裂隙,脑神经、

血管由此出入颅腔。

颅底被蝶骨嵴和岩骨嵴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

颅骨

的气窦,如额窦、筛窦、蝶窦及乳突气房等,均贴近颅底,气窦内壁与颅脑膜紧

贴,颅底骨折越过气窦时,相邻硬脑膜常被撕裂,形成脑脊液漏,也可由此导致

颅内感染。

、护理措施

1、防止颅内感染

⑴保持外耳道、鼻腔和口腔清洁,每日两次清洁、消毒,注意棉球不可过湿,

以免液体逆流入颅。

⑵在前鼻庭或外耳道口松松地放置干棉球,随湿随换,记录24小时浸湿的棉

球数,以估计脑脊液外漏量。

⑶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及用力排便,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降导致气

颅或脑脊液逆流。

⑷严禁为脑脊液鼻漏者从鼻腔吸痰或放置胃管,禁止耳、鼻滴药、冲洗和堵

塞,禁忌作腰穿。

⑸密切观察有无颅内感染的迹象。

⑹根据医嘱预防性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类毒素。

2、促进颅内外漏通道尽早闭合维持特定体位至停止漏液后3~5日,借重

力作用使脑组织移至颅底硬脑膜裂缝处,促使局部粘连而封闭漏口。

颅前窝骨折

病人神志清醒时,采用半坐位,昏迷时可抬高床头30,患侧卧位;

颅后窝、颅中

窝骨折病人,采用患侧卧位。

3、病情观察注意有无颅感染继发性损伤,如脑组织、血管损伤,癫痫、

颅内出血、继发性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

脑脊液外漏可推迟颅内压增高症状的

出现。

因此,应严密观察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及肢体活动等情况,以及时发现

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早期迹象。

注意颅内低压综合征,若脑脊液外漏多,可使颅

内压过低,导致颅内血管扩张,出现剧烈头痛、眩晕、呕吐、厌食、反应迟钝、

脉搏细弱、血压偏低。

应观察脑脊液的漏出量,出现颅内压过低时可补大量水分

缓解症状。

、健康教育

1、告诉病人如何摆放体位,劝告病人勿挖鼻、抠耳,勿用力屏气排便、咳

嗽、擤鼻涕或打喷嚏等。

2、颅骨骨折达到骨性愈合需要一定时间:

线性骨折,一般成人需2~5年,

小儿需1年。

若有颅骨缺损,可在伤后半年左右作颅骨成形术。

三、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是常见的原发性脑损伤。

包括脑挫伤及脑裂伤,前者指脑组织遭受

破坏较轻,软脑膜完整;

后者指软脑膜、血管和脑组织同时有破裂,伴有外伤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由于两者常同时存在,合称为脑挫裂伤。

、病理生理

脑挫裂伤可单发,也可多发,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基底。

挫伤时软脑膜下

有散在的点状或片状出血灶。

脑挫裂伤后早期的脑水肿多属血管源性,随后因脑

组织缺血缺氧,脑细胞直接受损,钙离子大量逆流进入细胞,造成膜磷脂代谢障

碍,ATP生成减少及脑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等,最终导致脑细胞肿胀、崩

解,引起细胞毒性脑水肿。

外伤性脑水肿多在伤后3~7天内,第3~4日为高峰。

此期间易发生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

伤情较轻者,脑水肿可逐渐消退,伤灶区

日后可形成瘢痕、囊肿,并常与硬脑膜粘连,有发生外伤性癫痫的可能;

如蛛网

膜与软脑膜粘连可影响脑脊液循环,有形成外伤性脑积水的可能;

广泛的脑缺氧

及脑挫裂伤可导致弥漫性或局限性的外伤性脑萎缩。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一般伤后立即出现意识障碍,其程度的持续时间与损伤程度、

范围直接有关。

多数病人超过半小时,严重者可长期持续昏迷。

2、局灶症状和体征依损伤的部位和程度而不同,若伤及脑皮质功能区,

可在受伤当时立即出现与伤灶区功能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或体征,如语言中枢损

伤出现失语,运动区损伤出现锥体束征、肢体抽搐、偏瘫等。

若伤及“哑区”,

可无神经系统缺损的表现。

3、头痛、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

血有关。

后者还可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有红细胞。

4、颅内压增高与脑疝因继发颅内血肿或脑水肿所致。

脑干损伤是脑挫裂伤中最严重的特殊类型,常与弥散性脑损伤并存。

病人常

因脑干网状结构受损、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障碍而持久昏迷。

伤后早期常出现严重

生命体征紊乱,表现为呼吸节律紊乱,心率及血压波动明显。

双侧瞳孔时大时小,

眼球位置歪斜或凝视。

亦可四肢肌张力增高,呈“去大脑强直”发作,伴单侧或

双侧锥体束征等。

经常出现高热、消化道出血。

5、CT和MRI检查可显示脑挫裂伤的部位、范围、脑水肿的程度及有无脑室

受压及中线结构移位等。

1、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病情加重症状,应及时向

医师反映,采取积极抢救措施。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给氧及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根据病情,可给通气

道,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3、对吞咽、咳嗽反射消失者,应及时清除呕吐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定时翻

身、拍背,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和呼吸道感染。

4、对尿潴留、留置导尿的病人每天冲洗会阴一次,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并定时放尿以训练膀胱贮尿功能。

5、躁动病人应适当约束,做好安全措施,以防坠床,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剂。

6、高热病人应做好高热护理。

及时给予冰袋、冰帽、冰敷等物理降温措施,

并可给予酒精及冰水擦浴等。

7、及时更换体位,并注意保暖。

8、口腔护理,一日两次。

9、昏迷病人肢体功能障碍,应加强肢体功能锻炼,保持肢体于功能位,防

止足下垂,每日2~3次做四肢关节被动活动和肌肉按摩,防止关节僵硬及肌肉萎

缩。

10、加强营养,不能由口进食者,可给鼻饲流质,并辅以静脉补充营养,同

时做好鼻饲管护理。

1、心理指导不论损伤轻重,病人及家属均对脑损伤的恢复存在一定忧虑,

担心能否适应今后工作,生活是否受到影响。

对轻型脑损伤病人,应鼓励其尽早

自理生活,对恢复过程中出现的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者应给予解释和宽慰,使

其树立信心。

2、外伤性癫痫病人应定期服用抗癫痫药物,不能单独外出、登高、游泳等,

以防意外。

3、康复训练脑损伤遗留的语言、运动或智力障碍,在伤后1~2年内有部分

恢复的可能,应提高病人自信心,同时制定康复计划,进行废损功能训练,以改

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四、颅内压增高的护理

、概述

当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减少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导致颅内压

持续高于,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三大病症时,

称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

成人的颅腔是由颅骨形成的

半封闭的体腔,容积固定不变,约1400~1500ml。

颅腔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

液和血液,三者与颅腔内容积相适应,使颅腔内保持一定的压力。

由于颅内脑脊

液介于颅腔壁与脑组织之间,故脑脊液的静水压就代表颅内压。

可通过侧卧位腰

椎穿刺或直接脑室穿刺测定。

成年人正常颅内压为~,

儿童正常颅内压为~。

、病因

1、颅腔内容物的体积或量增加

⑴脑体积增加如脑组织损伤、炎症、缺血缺氧、中毒等导致脑水肿。

⑵脑脊液增多如脑脊液的分泌、吸收失衡,或循环障碍导致脑积水。

⑶脑血流量增加如高碳酸血症时,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增高,脑血管扩张,

脑血流量增多。

2、颅内空间或颅腔容积缩小

⑴颅内占位性病变如颅内血肿、脑肿瘤、脑脓肿等,使颅内空间相对变小。

⑵先天性畸形如颅底凹陷症,使颅腔容积变小。

⑶大片凹陷性骨折使颅腔变小。

1、与颅内压增高相关的因素

⑴年龄婴幼儿及小儿的颅缝未闭合或融合尚未牢固,老年人脑萎缩,均可

使颅腔的代偿能力增加,从而延缓病情的进展。

⑵病情的进展速度颅内压的调节功能存在一临界点,当颅内容积的增加超

过该临界点后,即使仅有微小变化,也可引起颅内压的急骤上升,从而导致致命

的脑疝。

⑶病变部位位于颅脑中线及颅后窝的病变易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故即使

病变不大也可导致颅内压升高;

位于颅内大静脉附近的病变,可压迫静脉窦,阻

碍颅内静脉回流和脑脊液吸收,也可使颅内压增高症状较早出现。

⑷伴发脑水肿的程度炎性病变,如脑脓肿、脑结核、脑肉芽肿等,均可伴

有明显的脑水肿,早期即可出现颅内压升高。

⑸其他高热可加重颅内压增高的程度。

2、颅内压增高的后果主要地脑血流量减少或脑疝。

前者造成脑组织缺血

缺氧,从而加重脑水肿,使颅内压更趋增高。

后者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移位,压迫

脑干,抑制循环和呼吸中枢。

两者的最终结果是导致脑干功能衰竭。

⑴脑血流量减少正常成人每分钟约有1200ml血液进入颅内,并能自行调

节,当颅内压增高、脑灌注压下降时,可通过血管扩张及血管阻力减小,维持脑

血流量稳定。

但当颅内压急剧增高,使脑灌注压低于40mmHg时,脑血管的自动调

节功能失效,从而致脑血流量急剧下降。

当颅内压增高接近平均动脉压时,脑血

流量几乎为零,脑组织处于严重缺血缺氧状态,最终可导致脑死亡。

⑵脑疝当颅腔内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高于邻近分腔,

脑组织由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部分脑组织被挤入颅内生理空间或裂隙,产生相

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危象和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1、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系颅内压增高使脑膜血管和神经受刺激与牵

拉所致。

以清晨和晚间多见,多位于前额及颞部,程度随颅内压增高而进行性加

重,咳嗽、打喷嚏、用力、弯腰、低头时可加重。

2、呕吐呈喷射状,常出现于剧烈头痛时,亦易发生于饭后,可伴有恶

心,系因迷走神经受激惹所致。

呕吐后头痛可有所缓解;

病人因此常拒食,导致

水电解质紊乱及体重减轻。

3、视神经乳头水肿因视神经受压、眼底静脉回流受阻引起。

表现为视

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中央凹陷变浅或消失,视网膜静脉怒张,严重时乳头

周围可见火焰状出血。

早期无明显障碍,晚期可因视神经萎缩而失明。

4、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变化慢性颅内压增高病人,往往神志淡漠,反

应迟钝;

急性颅内压增高者,常有明显的进行性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病人有典型

的生命体征变化,出现血压升高,尤其是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

脉搏缓慢,宏

大有力;

呼吸深慢等。

严重病人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5、其它症状和体征颅内压增高还可引起外展神经麻痹或复视、头晕等。

婴幼儿颅内压增高时可见头皮静脉怒张,囟门饱满,张力增高,骨缝分离。

1、一般护理

⑴体位抬高床头15°

~30°

,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⑵给氧持续或间断吸氧,改善脑缺氧,使脑血管收缩,降低脑血流量。

⑶饮食与补液控制液体摄入量,不能进食者,成人每日补液量不超过

2000ml,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600ml。

神志清醒者,可予普通饮食,但需适当限

盐,注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⑷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瞳孔变化,警惕颅内高压

危象的发生。

有条件者可作颅内压监测。

⑸生活护理满足病人日常生活需要,适当保护病人,避免外伤。

2、防止颅内压骤然升高的护理

⑴休息劝慰病人安心休养、避免情绪激动,以免血压骤然升高而增加颅内

压。

⑵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消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

舌根后坠者可托起下

颌或放置口咽通气道;

防止劲部过曲、过伸或扭曲;

对意识不清的病人及咳痰困

难者,应配合医师尽早行气管切开术;

重视基础护理,定时为病人翻身拍背,以

防肺部并发症。

⑶避免剧烈咳嗽和便秘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均可使胸腹腔内压力骤然升

高而导致脑疝。

应避免并及时治疗感冒、咳嗽。

颅内压增高病人因限制水分摄入

及脱水治疗,常出现大便干结,可鼓励病人多吃蔬菜和水果,并给缓泻剂以防止

便秘。

对已有便秘者,予以开塞露或低压小剂量灌肠,必要时,戴手套掏出粪块;

禁忌高压灌肠。

⑷协助医师及时控制癫痫发作癫痫发作可加重脑缺氧及脑水肿,应遵医嘱

定时定量给予抗癫痫药物;

一旦发作应及时给予抗癫痫及降颅内压处理。

3、症状护理

⑴高热及时给予有效降温措施,因高热可使机体代谢率增高,加重脑缺氧。

⑵头痛适当应用止痛剂,但禁用吗啡、哌替啶,以免抑制呼吸中枢;

避免

使头痛加重的因素,如咳嗽、打喷嚏,或弯腰、低头以及用力活动等。

⑶躁动寻找原因及时处理,切忌强制约束,以免病人挣扎而使颅内压进一

步增高。

⑷呕吐及时清理呕吐物,防止误吸,观察并记录呕吐物的量、性质。

4、脱水治疗的护理脱水治疗期间应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注意水电

解质紊乱及肾功能。

为防止颅内压反跳现象,脱水药物应按医嘱定时、反复使用,

停药前逐渐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

五、急性脑疝

当颅腔内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高于邻近分腔,脑组织由

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部分脑组织被挤入颅内生理空间或裂隙,产生相应的临床

症状和体征。

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危象和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见有小脑幕切

迹疝和枕骨大孔疝。

颅腔被大脑镰、小脑幕分隔为三个彼此相通的分腔。

小脑幕以上为幕上腔,

幕上腔又分为左右两个分腔,容纳大脑左右半球;

小脑幕以下为幕下腔容纳小脑、

脑桥和延髓。

中脑在小脑幕切迹裂孔中通过,紧邻海马回和沟回。

动眼神经自中

脑腹侧的大脑脚内侧发出,也通过小脑幕切迹,在海绵窦的外侧壁上前行至眶上

裂。

颅腔的出口为枕骨大孔,延髓经此孔与脊髓相连,小脑扁桃体在枕骨大孔之

上,位于延髓下端的背侧。

、病因及分类

引起脑疝常见的原因有:

颅内血肿、颅内脓肿、颅内肿瘤、颅内寄生虫病及

各种肉芽肿性病变等。

根据移位的脑组织及其通过的硬脑膜间隙和孔道,脑疝可分为小脑幕切迹

疝、枕骨大孔疝和大脑镰下疝。

、临床表现和诊断

1、小脑幕切迹疝是因一侧幕上压力增高,使位于该侧小脑幕切迹缘的颞

叶的海马回、钩回疝入小脑幕裂孔下方,故又称颞叶钩回疝。

⑴颅内压力增高剧烈头痛,进行性加重,伴躁动不安,频繁呕吐。

⑵进行性意识障碍由于阻断了脑干内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通路,随脑

疝的进展病人出现嗜睡、浅昏迷、深昏迷。

⑶瞳孔改变脑疝初期由于患侧动眼神经受刺激导致患侧瞳孔缩小,随着病

情进展,患侧动眼神经麻痹,患侧瞳孔逐渐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应消失,并

伴上睑下垂及眼球外斜。

晚期,对侧动眼神经因脑干移位也受到推挤时,则相继

出现类似变化。

⑷运动障碍钩回直接压迫大脑脚,锥体束受累后,病变后对侧肢体肌力减

弱或麻痹,

病理征阳性。

⑸生命体征变化若脑疝不能及时解除,病情进一步发展,则病人出现深昏

迷,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去大脑强直,血压骤降,脉搏快弱,呼吸浅而不规则,

呼吸心跳相继停止而死亡。

2、枕骨大孔疝是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被挤向椎管中,又称小脑

扁桃体疝。

由于颅后窝容积较小,对颅内高压的代偿能力也小,病情变化更快。

病人常有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或强迫头位;

生命体征紊乱出现较早,意识障碍出现较晚。

病人早期即可突发呼吸骤停而死亡。

、急救护理

1、快速静脉输入甘露醇、山梨醇、呋塞米等强力脱水剂,并观察脱水效果。

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3、准备气管插管盘及呼吸机,对呼吸功能障碍者,行人工辅助呼吸。

4、密切观察呼吸、心跳、瞳孔变化。

5、紧急做好术前特殊检查及术前准备。

六、冬眠低温疗法

冬眠低温疗法是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降低病人体温,以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

谢率,减少脑血流量,改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

当体温

降至30℃时,脑代谢率仅为正常体温时的50%左右,脑脊液的压力较降温前低56%。

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平均减少%脑脊液压力平均下降%。

低温还能显

著提高组织中ATP含量及腺苷酸激酶的活性,后者能使二磷酸腺苷迅速转

化为ATP,而ATP是维持脑组织生理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适应证

中枢性高热、原发性脑干损伤或严重脑挫裂伤的病人;

脑血管病变所致的脑

缺氧及鞍区和脑室内手术后高热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病人;

各种原因引起的严

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居高不降时。

、禁忌证

全身衰竭、休克、年老、幼儿以及严重心血管功能不良者禁用此法。

、护理要点

1、环境准备将病人安置于单人房间,室内光线宜暗,室温18℃~20℃。

室内备氧气、吸引器、血压计、听诊器、水温计、冰袋或冰毯、导尿包、集尿袋、

吸痰盘、冬眠药物、急救药物及器械、护理记录单等,由专人护理。

2、降温方法根据医嘱首先给予足量冬眠药物,如冬眠Ⅰ号合剂或冬眠Ⅱ号合剂,待

自主神经被充分阻滞,病人御寒反应消失,进入昏睡状态后,方可加用物理降温

措施。

否则,病人一旦出现寒战,可使机体代谢率升高、耗氧量增加、无氧代谢

加剧及体温升高,反而增高颅内压。

物理降温方法可采用头部戴冰帽,在颈动脉、

腋动脉、肱动脉、股动脉等主要干动脉表浅部放置冰袋,此外,还可采用降低室

温、减少盖被、体表覆盖冰毯或冰水浴巾等方法。

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为

宜,体温降至肛温33℃~34℃,腋温31℃~33℃较为理想。

体温过低易诱发心律

紊乱、低血压、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且病人反应极为迟钝,影响观察;

体温

高于35℃,则疗效不佳冬眠药物最好经静脉滴注,以便调节给药速度及药量,以

控制冬眠深度。

灵活使用降温方法,使病人体温稳定在治疗要求的范围内,避免

体温大起大落。

3、严密观察病情在治疗前应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和神

经系统病征,作为治疗后观察对比的基础。

冬眠低温期间,若脉搏超过100次/

分,收缩压低于100mmHg,呼吸次数减少或不规则时,应及时通知医师停止冬眠

疗法或更换冬眠药物。

4、饮食随着机体代谢率降低,对能量及水分的需求量也相应减少。

每日

液体入量不宜超过1500ml,可根据病人意识状态、胃肠功能确定饮食种类。

鼻饲

者,流汁或肠内营养液温度应与当时体温相同。

低体温时病人肠蠕动减弱,应观

察病人有无胃潴留、腹胀、便秘、消化道出血等,注意防止返流和误吸。

5、预防并发症

⑴肺部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肺部护理。

定时为病人翻身、拍背、

予以雾化吸入,以防肺部并发症。

⑵低血压在搬动病人或为其翻身时,动作要缓慢、轻稳,以防发生体位性

低血压。

⑶冻伤冰袋外加用布套并定时更换部位,观察放置冰袋处的皮肤及肢体末

端处的血循环情况,定时局部按摩,以防冻伤。

⑷其它应注意眼的保护,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的发生。

6、缓慢复温一般治疗为3~5天。

停用冬眠药物治疗时,应先停物理降温,

再逐步减少药物剂量或延长相同剂量的药物维持时间直至停用;

为病人加盖被

毯,让体温自然回升,必要时加用电热毯或热水袋复温,温度应适宜,严防烫伤,

复温不可过快,以免出现颅内压“反跳”、体温过高或酸中毒等。

七、意识状态的分级及Glasgow昏迷评分法

意识障碍是脑损伤病人最常见的变化之一。

意识障碍的程度可视为脑损伤的

轻重;

意识障碍出现的迟早和有无继续加重,可作为区别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

的重要依据。

观察病人意识状态,不仅应了解有无意识障碍,还应注意意识障碍

程度的变化。

目前临床对意识障碍的分级方法不一。

传统方法:

分为清醒、模糊、浅昏迷、昏迷和深昏迷五级。

意识状态的分级

━━━━━━━━━━━━━━━━━━━━━━━━━━━━━━━━

━━━━━━━━

意识状态语言刺激反应痛刺激反应生理反应大小便能否自

理配合检查

────────────────────────────────

────────清醒灵敏灵敏

正常能能

模糊迟钝不灵敏正常有时不能

尚能

浅昏迷无迟钝正常不能不能

昏迷无无减弱不能不能

深昏迷无无无不能不能

Glasgow昏迷评分法:

评定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三者得分相加表示意识

障碍程度,最高15分,表示意识清醒,8分以下为昏迷,最低3分,分数越低表明

意识障碍越严重。

Glasgow昏迷评分法

━━━━━━━━━━━━━━━━━━━━━━━━━━━━━━━━━

━━━━━━

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

─────────────────────────────────

──────

自动睁眼4回答正确5遵嘱动作6

呼唤睁眼3回答错误4*定痛动作5

刺痛睁眼2吐词不清3*肢体回缩4

不能睁眼1只能发声2*异常屈曲3

不能发音1*异常伸直2

*无动作1

━━━━━━━

*指刺痛时的肢体运动反应

八、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脑室引流:

是经过颅骨钻孔或椎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

至体外。

1、部位常选择半球额角或枕角进行穿刺。

2、目的

1、抢救因脑脊液循环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