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B.体现对官员吏治才能的重视
C.彰显公开竞争的选官原则D.意在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6.北魏时期地方官任期多为六年,隋朝几经改革定为四年,唐宋时期,州县官严格遵守一年一考课,三年一升迁的考核任期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科举制进一步完善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监察制度不断发展D.社会稳定官员晋升较快
7.唐初,中央政府官衙设于宫城以南,故百官入朝皆行朱雀门;
高宗时,皇后武则天“以修撰为名”召集文士从玄武门入禁,参预机要,时人称为“北门学士”。
武则天此举()
A.有利于抑制相权B.助长了朋党之争
C.形成了文官政治D.加剧了帝后矛盾
8.表1
太宗时
中书省(中书令)
门下省(侍中)
尚书省(左右仆射)
高宗时
西台(右相)
东台(左相)
中台(左右匡政)
玄宗开元初年
紫微省(紫微令)
黄门省(黄门监)
尚书省(左右丞相)
表1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D.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
9.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
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
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
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A.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B.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
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D.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
10.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
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
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A.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B.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C.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D.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11.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
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
据此可推知当时()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D.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12.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
“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
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
”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
材料反映清朝()
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
13.公元前6世纪,梭伦设立公民陪审法院,规定:
陪审法官从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中选举产生,按照一定顺序轮流参加案件审判。
每次参加审判的人数大约是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审判结果由陪审法官往票箱内投放石子的方式投票表决。
A.保证了雅典各阶层的权利B.适应了当时的民主政治体制
C.避免了司法中的集体暴政D.构建了现代陪审制度的框架
14.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在镇压了同盟城邦米提林暴动后,在愤怒驱使下,雅典人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处以死刑,把妇女和未成年人变为奴隶。
后冷静下来,对这个决定感到震惊,才决定重新召开公民大会讨论解决办法。
这表明雅典()
A.理性主义深入人心B.民主决策带有感情色彩
C.城邦利益居于首位D.公民人身自由遭到侵犯
15.有学者指出:
(雅典)城邦采取措施以保障其公民出任公职并行使政治权利的同等机会:
在饥馑或城邦被困期间,更多采取紧急措施以保护那些弱势群休。
但共同体成员财富、能力及生活方式的不平均却是一种普遍的情形。
这表明雅典()
A.生活贫穷者尤缘参加公民大会B.满足所有人生存原则及追求经济平等
C.政治精英致力于缩小贫富差别D.追求政治权利平等并不要求财产平等
16.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
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万民法。
下列项中不属于该法律体系的是()
A.贵族垄断立法权B.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
C.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D.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17.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法学阶梯》中,将契约细分为四种实物契约、四种合意契约、口头契约和文字契约,除此之外还将其它的非典型契约统称为无名契约。
可见其()
A.具有注重形式和程序繁琐的特点B.为民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
C.注重维护身份平等和个人私权D.利于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应用
18.同样是古代文明的典范,罗马和希腊对待公民权的态度却大相径庭。
雅典观念中“公民”的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
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
A.实现了罗马疆城内公民的平等B.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C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D.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19.在1649年1月27日宣判查理一世死刑的国王审判委员会会议上,愿意出席法庭的只占全体成员的一半(共135人,67人出席),而且费了好大力量才使他们一致同意。
在判决书上同意签字的仅有52个人。
这说明英国()
A.有制约王权的历史传统B.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激烈
C.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D.君主立宪制下王权受限
20.读《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A.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B.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D.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21.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
这反映了德意志()
A.国家统一尚待时日B.各邦在议会中权力平等
C.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D.代议制民主名不副实
22、某学者认为:
“大国政府一方面应该保证效率,另一方面又要给社会的自由发展留有空间。
美国很好地实现了这两方面的平衡。
”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
A.确立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B.构建起三权分立的体制
C.规定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D.规定最高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
23.1972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的窃听丑闻,即“水门事件”爆发后,《华盛顿邮报》一直追踪报道;
民主党候选人乔治·
戈迈文声称水门事件是对美国民主与自由的践踏;
国会也成立了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
材料最
能体现美国()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D.联邦制原则
24.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对宪法的批准程序进行了变革,由《邦联条例》规定的13个州议会的一致批准,改为“经过9个州的制宪会议批准,即足以使本宪法在批准本宪法的各州成立”。
这一变革体现了()
A.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B.三权分立由理论到实践
C.联邦制与直接民主相结合D.州权与人民主权相结合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明太祖罢御史台,设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为百官表率,协同吏部考核官员,与刑部、大理寺共同审案。
都御史为都察院长官,与六部尚书并称“七卿”。
按行政区划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掌地方监察。
凡出巡的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可分别授予总督、提督、巡抚及经略等官街,督抚可不请示皇帝而“便宜从事”,在组织上仍隶属都察院,起初为临时派往某地监察,后为加强统治而国定化。
清雍正元年,为避免监察机构重叠,提升监察机关职能,改变给事中制度对皇权的制约,把专察六部的六科合并于都察院,实现了科道合并、台谏合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1906年,迫于内外压力,受三权分立等思想影响,清政府拟定(都察院整顿变通章程》;
裁撤都御史人数总额;
裁撤六科,只设给事中二十人,按行省分设二十二个道;
新设都察院研究所,购买书籍及京外报纸,作为科道官员纠察裁判的参考资料。
此外,新设的检察厅专管司法监察事务,都察院稽查京师地方治安的监察机构——五城兵马司被取消。
清朝覆亡,都察院被废除。
但其监督职能被不同的机构所继承和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先后颁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议院法》、《议院法》等,都体现了议会监察制度,行使立法、行政、舆论之监督。
——摘编自刘志勇《清末都察院改革:
方案设计、改革结果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都察院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明一个根本性特点,就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社会政治权力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
第一,身份地住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
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
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
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
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就一直在流动中,而且有制度性保证。
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
第三就是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社会、文化问题。
——摘编自姜义华《“自信”的根基》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文明发展的动力”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
)
27.【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材料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英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
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
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改革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
这次议会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
1867年的议会改革法案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空出52个议席分给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
法案还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使选民总数由135万增加到225万,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都获得选举权。
1884年,议会通过新的改革法案,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
这样,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选举资格基本统一起来,英国的选民达到450万人。
——据《世界近代史》等资料整理
(1)19世纪英国经三次议会改革后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据材料概括其进步的表现。
(9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的共同原因。
(6分)
28.【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汉文帝十分赏识贾谊的识见,曾准备任为公卿,但因周勃、灌婴等老臣反对,未能实现,让贾谊任长沙王太傅。
后来汉文帝又特召贾谊,问鬼神之事于宣室殿,君臣畅谈至深夜。
贾谊后又被任命为梁怀王太傅。
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伤失职,不久悲郁去世。
函初以来,因为中央政府政策宽容,一些诸侯王有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倾向。
面对这一形势,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也就是多立诸侯而分别削弱其实力。
……贾谊在《新书,大政上》中写道,对于行政,“民无不为本也。
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他指出,民为邦本,民众虽然至贱至愚,却不可以简慢,不可以欺压。
“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逮,而民必胜之”,“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一一据《洛阳才了贾谊》
(1)根据材料并结合用学知识,概括贾谊在政治上遭遇挫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贾谊的政治主张及其意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B
D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高二历史答案
25.(25分)
(1)趋势:
地位进一步提高;
权力不断扩大(行政监察与司法监察并举);
都察院官员由临时巡抚地方到固定化;
监察职能日趋集中(科道合并、台谏合一);
对皇权的制约日趋弱化。
(6分,任答3点即可)
影响:
强化了专制皇权;
加强了对地方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提高了监察效率,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
(2)变化精简机构与冗员:
注重提升监察官员的业务水平;
关注舆论监督;
司法检察权(司法监察)独立;
都察院的改革与废除;
通过立法建立民主监督体系(议会监察制度)。
(8分,任答4点即可)
原因:
清末应对统治危机的需要;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的推动;
进步人士的积极推动。
(5分,任客3点即可)
26.(12分)
示例一主题:
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2分)
论述:
秦朝时期,废分封,行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实现了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
官僚政治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秦汉的统一,为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4分)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选官的依据不再是出身和门第,而是科举考试成绩,更加公平公正,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科举制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4分)总之,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成为文明发展的动力。
示例二主题:
财富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2分)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土地作为财富由奴隶主占有转为封建地主占有,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4分)
1953-1956年,新中国有计划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满足了广大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需求。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4分)总之,财富的流动在不同时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示例三主题:
权力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秦朝统一后,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打破了贵族世袭掌握权力的局面,权力由贵族转向专业官僚,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4分)汉代实行察举制,自下而上举荐孝、廉突出的人才,有利于社会中下层向上流动。
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改变了以门第出身为主的人才选拔方式,国家各级权力部门逐渐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扩大了人才的来源,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基础,宋至清不断完善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4分)综上,权力的逐渐开放,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参与国家管理的积极性,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其它史实论述,或提出其它主题,符合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即可得分。
(1)逐渐降低财产资格限制,选民范围不断扩大;
土地贵族地位下降,工业资产阶级地位上升,部分农民、工人获得选举权;
选区议席分配适应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同时兼顾农村地区。
(9分,每点3分)
(2)原因: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和土地贵族力量的削弱;
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
无产阶级壮大,工人运动的斗争诉求;
英国政府有维系统治且适时而变的传统。
(任意三点6分)
(15分)
(1)原因:
遭到老臣的阻挠;
汉文帝关注鬼神思想使其政治主张遭到忽视;
怀有担当之心,但怀才不遇。
(6分,言之成理即可)
(2)主张:
多设诸侯并对其加以削弱;
以民为本;
使民富乐。
(4分,言之成理即可)
意义: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政治安定;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5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