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终极复习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8158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0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地构造终极复习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大地构造终极复习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大地构造终极复习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大地构造终极复习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大地构造终极复习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地构造终极复习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大地构造终极复习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地构造终极复习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地构造终极复习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地槽迁移规律为走着“拉手风琴”的运动。

(1分)

主要表现为“地体拼贴”(1分)和“剪刀式闭合”(1分)两个方面。

“地体拼贴”主要表现在“多岛洋”体系逐渐闭合,大陆边缘沉降带由于小地体和大陆拼贴而地槽回返,成山并固化后逐渐形成地台的一部分,这种重复的“地体拼贴”导致活动区逐渐由陆向海迁移。

(1分)“剪刀式闭合”表现在拼贴地块和大陆的闭合从一侧的碰撞点逐渐闭合的,该闭合呈剪刀状传播,体现了闭合的过程。

4、

填空题

1、我国三个主要的巨型纬向构造体系为阴山一天山纬向构造体系、秦岭一昆仑纬向构造体系、南岭纬向构造体系。

2、张文佑的断块学说中,断块的规模可分为四个等级从深到浅分别为:

岩石圈断块、地壳断块、基底断块、盖层断块。

3、构造体系复合中的交接可以细分为、重接、斜接、反接、截接、限制五种形式。

4、产生岩浆的三个条件分别是增温、减压、加水。

5、中国西部帕米尔高原的地震以中源地震为主,南北(中轴)地震带以地震群迁移方向为向NNE向迁移为主要特征。

6、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离散(分离)板块边界、聚敛(敛合)板块边界和转换板块边界。

7、中国现代地质事业开创于1912年,四大奠基人分别是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

8、板块构造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9、张文佑的断块学说中存在三种基本断裂体系,分别是X型断裂体系、Y型断裂体系、I型断裂体系。

10、将板块构造理论引入中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尹赞勋、李春昱。

11、构造体系复合的基本形式包括:

归并、交接、包容、重叠。

12、波浪镶嵌构造学说的思想继承于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三个大的流派。

13、俯冲带之初始成因有四种学说,分别是:

_负浮力-自支撑模式_、_先存脆弱带模式__、_“浮力反差”模式(大洋海台)模式__、_浮力地幔柱诱发_。

14、威尔逊旋回中从海洋岩石圈运动从兴盛走向衰亡的转折事件是__出现俯冲带____。

15、扩张与压缩两种动力学机制的转化,黄汲清称之为“____手风琴___式运动”。

16、威尔逊旋回六个阶段从始到终的沉积、火山等活动特点可以概括为火山岩活动____酸性___化、典型沉积逐渐___干旱___化、变质作用逐渐___变质__化等特点。

17、李四光以起主导作用的构造体系为依据,进而又将我国划分为三大构造体系域,分别是华夏构造体系域、西域构造体系域和青藏构造体系域。

18、张文佑的断块学说中分为三种地壳构造域:

大陆(型)地壳构造域、(洋陆)过渡(型)地壳构造域、大洋(型)地壳构造域。

19、中国五大构造学派中,多旋回学说代表人物是黄汲清,波浪镶嵌构造学说代表人物是张伯声,地洼学说代表人物陈国达。

20、全球三大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带。

21、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学说的主要构造体系分为:

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三大类。

22、对于扩张与压缩两种动力学机制的转化,黄汲清于1966年形象地称之为“手风琴式运动”。

23、威尔逊旋回是板块运动的时间主线。

24、地质力学的启蒙阶段提出的动力学模式为“大陆车阀说”。

单选

1、地洼和地槽、地台相区别的典型沉积相标志是(A)。

(A)是否为陆相;

(B)是否为海相;

(C)是否为河流相;

(D)是否为湖泊相。

2、《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的作者是(A)。

(A)李四光;

(B)张文佑;

(C)翁文灏;

(D)黄汲清。

3、在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学说中,华夏构造系属于(A)。

(A)多字形构造系;

(B)反多字形构造系;

(C)歹自形构造系;

(D)山字形构造系。

4、美国东海岸临近的大陆边缘属于(A)。

(A)离散大陆边缘;

(B)主动大陆边缘;

(C)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D)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5、属于盆地三级构造单元的是(A)。

(A)凸起凹陷;

(B)断陷拗陷;

(C)隆起坳陷;

(D)突起洼陷。

6、优地槽在大陆边缘相当于(A)大陆边缘。

(A)火山型;

(B)非火山型;

(C)特提斯型;

(D)安第斯型;

7、提出岩石圈的简单剪切伸展(成盆)模型的是(B):

(A)Ranalli;

(B)Wernicke;

(C)McKenzie;

(D)Barbier。

8、能够确定大陆或地块古纬度的古地磁参数是(C)。

(A)磁化率;

(B)磁偏角;

(C)磁倾角;

(D)磁异常条带。

9、中国主要地震带以(A)地震为主。

(A)浅源;

(B)中源;

(C)深源;

(D)俯冲带地震。

10、在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学说中,西域构造系属于(B)构造系。

(A)多字形;

(B)反多字形;

(C)歹自形;

(D)山字形;

11、属于盆地四级构造单元的是(D)。

12、地槽演化的总趋势是(C)。

(A)逐渐强烈;

(B)剪刀式闭合;

(C)趋于稳定;

(D)向地洼转化。

13、中国西部盆地以(D)盆地为主。

(A)拗陷;

(B)断陷;

(C)克拉通;

(D)前陆。

14、以下模式中不属于初始俯冲成因学说的是(D)模式。

(A)负浮力-自支撑;

(B)大洋海台;

(C)浮力反差;

(D)造山垮塌伸展。

15、多旋回学说的代表作是(D):

(A)《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

(B)《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

(C)《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

(D)《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

16、水星目前正处于行星演化的(B)构造阶段。

(A)生长;

(B)幔柱;

(C)板块;

(D)收缩。

17、弧后前陆盆地产生于(B)应力场环境

(A)伸展;

(B)挤压;

(C)转换;

(D)离散。

18、菲律宾东西海岸临近的大陆边缘属于(C)。

(A)离散大陆边缘(B)转换性大陆边缘

(C)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D)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19、中国东部盆地以(B)盆地为主。

(A)拗陷盆地;

(B)断陷盆地;

(C)克拉通盆地;

(D)前陆盆地。

20、提出岩石圈的纯剪切伸展(成盆)模型的是(C):

21、混杂堆积的提出者是(A).

(A)许靖华;

(B)潘桂棠;

(C)李继亮;

(D)牛耀龄。

22、盆地分析中常用的“拗陷”和“坳陷”的主要区别是:

(B)

(A)一个是二级构造单元,一个是三级构造单元;

(B)一个是表示盆地成因的“动作”,一个表示静态的盆地内部构造单元;

(C)一个位于主动大陆边缘,一个位于被动大陆边缘;

(D)两个是通假字,可以通用互换。

23、凸起和凹陷属于盆地的(C)构造单元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24、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南海一线的边缘海系的属于(C)

(A)离散大陆边缘(B)被动大陆边缘(C)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D)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25、提出岩石圈的联合剪切伸展(成盆)模型的是(D)

(B)Wernicke;

26、岩石圈屈服应力场(俗称弹性核)爬流域流变区的强度曲线的确定依据是(B)

(A)岩石破裂强度;

(B)岩石流变能力;

(C)岩石摩擦系数;

(D)岩石内摩擦系数。

27、大地构造相概念的提出者是(A)

28、火星目前正处于行星演化的(D)构造阶段。

29、1903年发表《中国地质略论》,1906年发表《中国矿产志》的是(B):

(A)王宠佑;

(B)鲁迅、顾琅;

(C)邝荣光;

(D)翁文灏。

30、发表了《地槽的迁移》《颤动说对脉动说》,较早的把西方地槽学说理论传入到中国,脉动理论传入了中国,并在北京大学逝世的国外地质学家是(D):

(A)庞培勒;

(B)李希霍芬;

(D)葛利普。

31、《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作者为(C)

(C)翁文灏;

(D)黄汲清。

32、槽台演化的总趋势是(B)

(A)剧烈运动;

(B)趋于稳定;

(C)地台活化;

(D)转变成海洋。

判断题

1、地槽区以水平层理为主要形式。

(F)

2、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地台区。

( T )

3、残留期盆地主要是复理石残留盆地和磨拉石残留盆地。

(T )

4、主动裂陷和被动裂陷的动力学差别在是否因为深部岩浆上侵导致了盆地伸展。

(T)

5、根据火山岩的成分可以确定火山岩形成时的地壳深度。

6、板块驱动力中不可或缺的是俯冲板片在软流圈中的下沉拖曳力。

7、渤海湾盆地是弧后前陆盆地。

8、变质核杂岩属于挤压汇聚造山的产物。

(F)

9、被动大陆边缘的盆地结构是单层进积结构。

(F)

10、在我国盆地实例中,周缘前陆盆地就是克拉通周围的前陆盆地。

11、大西洋属于汇聚大陆边缘。

( F )

12、地壳上强烈的活动地区---地槽区。

( T )

13、古亚洲洋的地槽主体上是逐渐向北迁移的。

14、海底扩张学说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大陆漂移动力源的问题。

15、古地磁的研究可以佐证板块经度上的古位置。

16、大陆裂谷最终可以发展为大洋中脊。

(T)

17、鄂尔多斯盆地是弧后盆地。

18、周缘前陆盆地是挤压环境,弧后前陆盆地是伸展环境。

19、岩石圈的屈服应力场中的爬流域是根据岩石的流变性质来确定的。

四、简答

1、R.C.Selley(1976-1985):

按三重概念将盆地分为三种,即地貌盆地、沉积盆地和构造盆地,试说明这三类盆地的主要区别。

所谓“地貌盆地”是指被天然高地围绕的一块低地大陆地貌盆地(0.5分),“地貌盆地”无盆地沉降和构造变形,远处来源的沉积物直接沉积在古地貌的“山”间坳陷中(0.5分),地貌盆地往往体现的是“削峰填谷”。

(0.5分)

所谓“沉积盆地”是指沉积与盆地的下沉是同时的,又叫同沉积盆地(1分),大多数盆地都是同沉积盆地。

所谓“构造盆地”亦称沉积后盆地(0.5分),其中岩相带的走向与盆地的现存构造无关(0.5分),说明形成盆地的沉降运动发生在岩层沉积之后。

2、岩浆系列的成分极性:

成分极性:

随与海沟轴的距离和俯冲带深度的增加,岛弧火山岩的化学成分在空间上系统变化的规律。

拉斑系列、钙碱性系列、碱性系列在火山岩成分极性中,最有指示意义的是当w(SiO2)一定时,w(K2O)随俯冲带深度(h)的增大而增加,K-h成线性正相关关系。

 

3、表达岩石圈屈服应力场(弹性核)的原理及确定依据;

以最大应力差(往往用其对数值)为横坐标,温度或深度为纵坐标,绘制出岩石圈流变学力学强度剖面,在“屈服极限”处呈核状。

岩石圈屈服应力场(俗称弹性核)是表征岩石圈的变形强度的剖面图示,其一般表达如下图所示:

(1)

岩石圈屈服应力场右侧浅部屈服应力的确定依据Byerlee岩石力学实验曲线来确定;

(2)

所谓岩石圈屈服应力场(弹性核)就是由Byerlee强度曲线和对应代表岩石的流变曲线共同围限的强度范畴;

(3)

地壳岩石以石英岩为主,中下地壳由石英岩的流变曲线来确定;

(4)

地幔岩石以橄榄岩为主,地幔岩石圈屈服应力由橄榄岩的流变曲线来确定;

Byerlee强度曲线,有两类实验数据,分别是拉张和挤压情况的强度曲线,图中左侧为拉张情况的强度曲线,右侧为挤压情况的强度曲线。

研究岩石圈常用的参考模型包括速度结构、成分结构、力学结构、温度结构、化学结构。

弹性核与成分结构有关,成分、化学结构决定弹性核,是其根本的决定因素。

因为成分的不同导致核与核的不同。

而弹性核①限制岩石圈的力学结构:

盆地的拉伸及扩张②影响重力的均衡。

③山根及大陆山根。

4、TTG:

TTG在地质学上是指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它们这个系列的岩石在太古代时期的成因有一定的地质意义,一般认为,TTG成分岩石的大量出现,代表了大陆地壳的生长事件,所以将它们合称TTG.

T1--英云闪长岩T2--奥长花岗岩G1--花岗闪长岩G2--花岗岩

陆壳形成三个阶段:

①由地幔橄榄岩局部熔融形成玄武质壳;

②玄武质壳局部熔融形成早期陆壳的T1T2G1组合;

③T1T2局部熔融形成钾质花岗岩(G2)的上地壳。

T1T2-------不成熟陆壳------原始古陆核

T1T2G1G2组合-------半成熟陆壳------微陆块

钾质G1G2组合-------成熟陆壳------大陆块、克拉通

T1T2→TIT2G1→T1T2G1G2→G1G2

大陆增生,与地壳成熟性有关,代表成熟性高的物质逐渐出见,增多。

代表不成熟性的物质逐渐减少,TIT2转化为G1G2。

这个过程代表着一个洋壳演化为为岛弧又逐渐转化为陆壳,增厚。

在陆壳逐渐成熟过程中。

随着岛弧的产生与演化,火山岩逐渐堆积并达到地壳厚度,火山岩的平均成分逐渐向长英质和富钾方向演化,火山岩逐渐由拉斑系列为主演化为钙碱系列为主。

五、论述

1、历史大地构造的三个主要学说(单旋回、多旋回槽台说、地洼说)有何区别与联系(中)

(1)单旋回学说认为:

一个地槽系只有一次地槽型沉积,只经历一次造山运动,产生一次变质及变形、出现一套由超基性、基性到酸性的岩浆活动,以及与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相关的一次成矿作用,就结束地槽发展而转化成褶皱系。

多旋回学说认为:

1)主要为造山旋回;

2)地壳运动为走着的“手风琴”运动;

3)迁移表现为拼贴式的槽台演化,剪刀式闭合;

4)时间的主轴5)中国三大构造域-两大洋闭合。

地洼学说认为:

又称活化区学说或活化构造学说,陈国达1956年提出。

主要内容包括:

1)阐明一种新的大地构造单元(第三构造类型,活化区即地洼区);

2)提出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地壳的活动区与相对稳定区相互转化和交替更迭的过程,称之为动定转化。

这种动定转化并非地壳构造单元的简单重复,而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螺旋式不断向前发展(例如地洼区还要进一步向着另一新型的稳定发展,……),这种发展过程,称之为递进。

地壳的发展规律叫做动定转化递进律;

3)过去是顺地槽找固矿,现地洼阶段是一重要成矿阶段;

4)提出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试图用以解释地壳发展过程中的动“定”转化更替、递迭上升前进,以及岩石圈块体在空间上的迁移和构造定向性的根本原因和力学形成机制。

(2)动定转化图

(3)陈国达的地洼学说中地槽、地台、地洼不同地壳基本构造单元的构造区结构;

2、以我国为例,论述晚、后造山作用所涉及的重要地质过程有哪些?

与这些地质过程相关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为什么?

晚、后造山作用主要是汇聚造山后的垮塌和二次造山作用。

晚、后造山作用所涉及的重要地质过程主要包括:

重力垮塌作用(1分)地幔活动伸展作用(1分)交代岩石圈去根作用(1分)岩石圈拆沉作用。

(1分) 

这四种作用和岩石圈减薄有一定的一致性,如华北克拉通减薄(0.5分)。

根据造山垮塌伸展程度的不同,一般可以形成重力垮塌(0.5分)大规模垮塌伸展可以形成变质核杂岩(0.5分),但是造山垮塌未必伸展拆离成盆(0.5分),伸展拆离成盆未必形成变质核杂岩(0.5分)。

已经跨垮塌伸展的古造山带可以二次挤压造成二次造山(0.5分),造成古造山带的再次造山,如中国西部主要造山带的二次造山(0.5分),二次造山造成的小幅度俯冲罗志立称其为&

#8220;

C&

#8221;

俯冲(0.5分)。

试说明弧造山、增生造山、碰撞造山三者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答:

三者之间基本关系如图所示:

(2分)按照威尔逊旋回的阶段来划分,三者都是发生在俯冲发生后的阶段,弧造山和增生造山在衰退期,而碰撞造山则发生在消亡或者终了期。

(1分)弧造山、增生造山、碰撞造山三者的主要区别与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答对5条得5分,每条1分)

(1)碰撞是俯冲阶段的继承,是威尔逊时间主轴的先后关系;

(2)增生造山隐含两种增生作用,弧火山增生和增生楔增生杂岩增生;

(3)增生造山和弧造山具有同一性,往往是一个造山带并存的两类机理;

(4)弧造山和增生造山主要发生在俯冲阶段;

(5)三类造山基本都是挤压应力环境;

(6)弧造山和增生造山阶段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卷入碰撞造山带之中。

六、读图题

1、三个阶段:

1)首先岩石圈在上涌地幔(软流圈)的作用下伸展(裂谷阶段)(图 

A) 

,南部地堑为碎屑沉积,局部有酸性或双模式火成岩及碱性侵入岩,北部地堑碎屑及半黏土沉积,局部有酸性火山岩和岩墙。

2)壳下岩石圈不断分异出玄武岩浆,残留的地幔岩石圈拆离下沉(图 

B),,A型俯冲开始。

岩性:

优地槽盆地中有基性火山岩和下地壳熔融产生的早期同构造花岗闪长岩。

3)拆沉作用导致地壳相互重叠而造山(图 

C),壳下岩石圈继续部分熔融导致后造山期花岗岩侵位及表层的逆冲推覆。

造山期花岗闪长岩。

7、绘图题

艾里(G.B.Airy)提出的关于地壳均衡补偿现象的一种假说。

他认为地球上层物质的密度比下层小,山脉是较轻的岩石浮在较重的介质之上,仿佛冰浮在水上一样,但是它的底部也伸入水下;

山越高,它的底部伸入介质也就越深,山是有根的。

反之,在海洋下面,由于海水的密度比岩石的小,下面的介质反而向上凸出形成一个反山根。

适用于大陆内部同密度不同厚度。

8、连线

第二章圈层和构造位置

软流圈(Asthenosphere

板舌Slab

地幔柱(MantlePlume)

地幔风Mantlewind

地幔柱构造学说(PlumeTectonics)

大火成岩省(LargeIgneousProvinces

Convergentboundary

分离型(张性)板块边界(divergentboundary)

敛合边界(会聚边界)

缝合带(suturezone)

碰撞带(collisionzone

主动陆缘(Activecontinentalmargin)

被动陆缘(Passivecontinentalmargin)

第三章学说史

地台platform

克拉通craton

造山运动orogeny

岩石圈断块Lithosphericfaultblock

地壳断块Crustalfaultblock

基底断块Foundationalfaultblock

盖层断块Superficialfaultblock

第四章岩石圈

岩石圈Lithosphere

第五章盆地

伸展盆地(ExtensionalBasin)

陆内宽裂陷盆地(terrestrialwideriftbasin)

陆内窄裂陷盆地(terristrialnarrowriftbasin)

“裂谷”(riftvalley)

“裂陷作用”rifting

主动裂陷作用(activerifting)

被动裂陷作用(passiverifting)

拉分盆地(pull-apartbasin)

2、转换伸展盆地(transtensionalbasin)

3、转换挤压盆地(transpressionalbasin)

第六章造山带

盆山体系(basin-mountainsystem)或称盆山系统

盆山耦合作用(basin-mountaincoupling)

造山带楔进作用(wedging)

造山带滑脱作用(detachme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