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讲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8150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门品讲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普门品讲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普门品讲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普门品讲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普门品讲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门品讲记文档格式.docx

《普门品讲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门品讲记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门品讲记文档格式.docx

  上面三种是以人法喻单字立题。

下面三种是以复字立题,复的立题,是把两者意思合并起来作一经题,两者意义如下所释:

  (四)人法的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等类。

文殊是佛的大弟子智慧第一,这菩萨是古佛,现在示现为佛弟子,此是菩萨大悲心故,不舍因中行。

他是能问之人,般若是他所问之法,意是般若法门甚深奥妙,非智莫问,菩萨智慧冠绝,堪问此法,故经以人法两者为立题。

  (五)法喻的立题,如本经之类。

妙法是法,莲华是喻,故经以法喻为立题。

  (六)人喻的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等类。

如来是佛的通号,即是能说的人,师子吼是佛所说的法,即是法的譬喻。

譬喻乃佛说法的一种善巧方便,为使众生明然易解,故经以人喻两者为立题。

  下面一种是人法喻三者作一经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类。

大方广是法,佛是圆满报身卢舍那佛是人,华严是万行因华,庄严佛果,是喻。

这部经是经中之王,圆极之理,非其它诸经可比。

上面七种的立题,兹已释竟。

而本经之意义,现在先来解释法,然后即来解释喻。

  妙法的意义,如果把它广泛来说,则可包括佛所说的一代时教,因佛所说的时教,没有那一种法不是对治众生的毛病,众生有什么毛病,佛就说什么的法。

现在这部经称为妙法,此无非要示现这部经是超绝圆妙之理,非其余诸经可比,这种微妙乃除了华严经外,绝没有一法可与它比较,所以它在头上要加个「妙」字,意是要彰显它深幽绝妙之理。

  问:

此法究竟怎样妙呢?

  答:

约略说,它有两种特色:

  一从本以来就妙,此妙乃是无始无终其体常住不变,恒古常妙。

  二非是先粗而后妙,乃是一贯常妙,而其始终离其造作。

  然此法乃是诸佛所证之体,也即是众生所迷之体,它的体,本来平等本来普遍而不局于那一道众生,凡有心者,皆有此体,故金刚经云: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本经又云: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现在诸佛他能证达此体,而其始终不被外面境界所转,而能运转一切境界,观一切境界等如空华,犹如焰阳,而佛能作如此谛观,此皆因其证达此体故,故佛处处都能展施妙用,于理于事都能坦然无碍。

然而众生则不为然,众生常以虚妄心贪著心对于一切幻境起诸分别起诸执著,以是众生灵明活泼的体性无形中由此迷失!

所以众生永远成为众生,众生虽然迷失,他的体性依然还是不变,此不变之理,好比一块金子,虽被金匠镕成许多不同金饰,但它金性依然无异,此好比众生虽然把这体性迷失在牛胎马腹,变成各等形形色色,而与佛同等的体性,仍然存在,此存在即是妙法的深义。

现在此妙法众生虽然皆有,但众生迷而不能觉知,此非众生不能觉知,甚至三贤十地亦不能尽知,如本经云:

「惟佛与佛,乃能知之」,诸佛证此悟此终成正觉,众生迷此失此终成众生,众生虽迷,终日又与它相共,犹如我们穿衣吃饭,屙屎放尿,见色闻声嗅香识臭,以及日常一切动作,无非都是此之妙法运用。

所以众生迷此,生死滔滔,诸佛悟此,妙用无穷,是故我佛一出定境,深知此法一切众生皆有,于是极力赞扬,乃要使众生明白此理也。

  至于此妙法的体用,实相为体,轨持为用。

实相,如本经一言一句以至一字一义无非要显示此实相深义,以观吾佛始从菩提树下,终至鹤林,其间所说一代时教,原本即是要显此义,如本经云:

「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此「第一义」,即是实相深义,此实相,非有相非无相,若言有,大象无形,若言无,则充满法界,故此相小如微尘,大如虚空,非其凡夫所能推测也。

  轨持,轨即轨生物解,持即任持自性。

轨生物解,意谓一切众生虽俱有如来实相妙体,但以众生无明欲染所障竟不能证得,如经中云:

「坚著于五欲,痴欲故生恼,以诸欲因缘,坠落三恶道!

」是故众生一向以来以苦海中滔滔受其生死了无尽期,佛为怜愍此等,将他所证妙法和盘托出,分析彻理,谆谆垂诲,使诸众生归入正轨,故云轨生物解。

  任持自性,意谓一切众生虽有一乘佛性,可是众生背觉合尘,迷昧本心,以诸境界起诸邪妄,以一精明佛性,变成五性区别,而如来一乘教法,也随之分成三乘廓异。

现在众生虽迷,而其本心仍然任持不失,故云任持自性。

据本经云: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既然寂灭,为何佛还要说呢?

此法若不随诸说相,此法就不能称为妙法,现在所以称为妙者,它的本体非寂非动,非迁非变虽被诸佛尘说刹说,以其本体毕竟凝然不变。

  此下解释譬喻。

莲华是一经总喻,现在拿来譬喻,意是取莲华在泥不染,清深香洁,可喻此妙法常处众生怀中,而其清深体性,毕竟不变。

据翻译名义集说,莲华共有四种:

「一白色莲华,二青色莲华,三红色莲华,四黄色莲华。

」在历古诸大法匠,解释莲华各有不同,或用青莲华,或用白莲华,或用香水中大莲华。

然以他们各种的解释,固然各有各的深义,以上诸解,我们姑且勿论,现在我们暂把通理法师的意义来解,他的意义乃依据本经的「优昙华」而解。

如经云:

「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经中「优昙钵华」译义有二:

一译灵瑞,二译灵应。

  一译灵瑞,乃说此华不开则已,开则必定有佛出现于世,它是圣灵的瑞兆。

如般泥洹经:

「阎浮提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若有华者,必是金色,乃有佛出,以此名为灵瑞华。

  二译灵应,乃说此华不现则已,现则必有转轮圣王出现于世,它是圣王的灵兆,如施设论云:

「南赡部洲有轮王路,广一输缮那,(梵语输缮那,亦云由旬,华言限量。

)无轮王时,海水所覆,若轮王出,海水减一输缮那,此路皆现,优昙钵华,同时而生,以此名为灵应华。

  据上面两种经论解释,可见此华不像平常的华,平常的华,依循四季开放,而这华开放,必有特别因缘,可喻此中妙法非要根机纯熟,然后才得率直而说。

  又准泥洹经中略开三义:

「一此华名尊树王,喻此法乃为诸经中王。

二此华有实无华,华必金色,喻此法纯谈果体,闻说行因,行必契真。

三华不开则已,开则必有佛出,喻此法不说则已,说则授记成佛。

  又准施设论中亦有三义:

「一此华出轮王路,喻此法惟佛乘方有。

二此华与路同现,喻闻此法者,即到佛地。

三此华惟供轮王游观,喻此法惟供法王受用。

」此莲华依本经「权」「实」「本」「迹」四者意义解释,据玄义中亦有三种譬喻,各有二义:

  一为莲故华有二喻,第一从实施权,莲譬喻实,华譬喻权,若如释迦如来为度三乘众生,将一乘实法,开出三乘权教。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又云:

「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第二从本随迹,莲譬喻本,华譬喻迹,若如释迦如来成佛以来,已经无量劫,此是本。

现在示降王宫,假现八相成道,此是迹。

「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但教化众生,作如是说,我少出家,得三菩提。

  二华开莲现有二喻,第一开权显实,华开譬喻开权,莲现譬喻显实,若如释迦如来从前虽说权巧方便法门,引导众生,一到众生根机纯熟,堪任大教,佛就显实,如经云:

「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又云:

「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第二开迹显本,华开譬喻开迹,莲现譬喻显本,若如现在释迦如来在菩提树下成佛,此是迹。

佛在往昔成佛,此是本。

经云:

「皆谓今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无上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三华落莲成有二喻,第一废权立实,华落譬喻废权莲成譬喻立实,若如释迦如来废弃昔日所说三乘权法,而仍建立一乘实法,经云:

「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第二废迹立本,华落譬喻废迹,莲成譬喻立本,若如释迦如来废现在成佛之迹,而说久远成佛之本,经云:

「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综观上面所说,妙法是一经所诠的要旨,莲华是一经譬喻的总名。

  经字,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意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经的名词,佛教未入中国已有经的名词,那时的经固然是儒道的经,例如儒教有九经五经等类,彼之立意,谓圣言所被之下,皆名曰经。

我们佛教圣典也随此方名词,也名曰经,因恐滥此方解释不同,它之大意然不出下面四者:

  一,贯,是贯穿,所应知义。

  二,摄,是摄持,所应度生。

  三,常,是常住,三世不变。

  四,法,是法则,诸佛同轨。

  综以本经所含意义,简略来说,是荡化城的执教,废草庵的滞情,开方便的权门,示真实的妙理,会众善的小行,归广大的一乘,这是一经所诠的要旨。

    

(二)品题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他是一位果后行因菩萨,同时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补处。

其实他成佛比较我们释迦牟尼佛还早,而且释迦牟尼佛曾作他弟子,这种传说,如观音三昧经云:

「是观世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为吾弟子。

  他未来在西方成佛的名号,如宝藏佛授记云:

「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涅槃已,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无量无边,安乐世界所不及也。

汝于一念顷,成等正觉,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据此观之,可见这位菩萨乃是不可思议的菩萨,非是那些初发意菩萨。

他现在寄位为菩萨,当然是要辅助我们释迦牟尼佛宏化。

但另一说法,他有一种特别因缘,他看我们娑婆国土众生永远沉在苦海深渊里,他要结此土众生的缘,故发起广大的大悲心,从他不生不灭而示现有生有灭,直接的来教化我们,使我们有所归宿,所以我们此土的众生没有那个不信仰这位菩萨,尤其一般闺门妇女者,此谓「处处阿弥陀,家家观世音」是也。

可是现在有许多人不明了这位菩萨的略历,都说他是一位女菩萨,这种传说,不但侮辱这位菩萨,须知这位菩萨是没有固定的形相,他见什么机就现什么相,例如下文以三十二应是,不过这种乃是权现而已,我们决不能固执他,若固执就有伤害这位菩萨的实义。

  至于菩萨立名的意义,他并不像我们虚伪的立个空名字,现在他立这名字,完全依据他往昔所用的「闻思修」三慧的功夫而立。

这名字非是他自己安立,仍是一位古观音如来和他授记。

那时这位古佛教他「闻思修」三慧,他即照此三慧缓缓修习,后来果然得了一种「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三昧,进一步又得了两种殊胜功行,即楞严经里的「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因他得了这种功行,这位观世音如来就授他「观世音」之号,所以他的名字是由这而来的。

  他的名字另有一种意义,观是能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即是世间声尘,世间声尘种类很多,我们把它简略来说,总不出下面两者:

  一有情屈曲声,即是世间音乐歌声之类,此等声音,一般修行人最好不要和它们接触,因其此等声音最能扰乱人的神经者。

  二无情径直声,如世间风声雨声火声水声钟声鼓声等类,此等声音无扰乱性,而且可以帮助修行人的道念,若如从前诸多古德听此声音而悟道者也很多,诸如香岩禅师等类。

  总之世间声尘,虽有千差万别,但总说一句,不出情与无情两者。

现在这位菩萨在当初用工时候,而对治这些声音,乃用一种逆流反闻自性的方法,他先把自己那个分别识心摄住,使他不去流注分别外面境界,然后用一种内地工夫逐暂观住,使诸根尘渐渐寂灭,一至外无所对,内无所存,能闻的闻机和所闻的闻性二俱臻到寂灭,菩萨这时候就得了十方圆明了,如楞严经云: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孔夫子说: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即此意义。

而菩萨中间所用的工夫,固然非是我们这样简单的说法,而且非是我们妄想心所能推测。

总之菩萨用功,他所闻的音声,是用根不用识的一昧反闻自性,非是我们奔声逐境,念念起诸分别,一昧循流转变,所以众生不能成其正果,此乃因其众生六根门头喜欢流注分别外面六种境界也。

而耳根修行法门此方最为适宜,如楞严经云: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入三摩地,必以闻中入。

」而二十五圆通文殊菩萨唯选观世音菩萨耳根法门尤最,由此足见娑婆国土众生与这位菩萨确有特别深长因缘。

现在我们既然蒙惠了这位菩萨千生累劫的来教化我们,我们现在要以怎样的心才可以报答他,此须行者应该郑重思惟,尤其一般受其恩惠者。

  菩萨是梵语,华言「觉有情」,意是能觉悟自己,而兼能觉悟他人,此即「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之意。

凡个人处处都能替人设想,为人利益,对一切众生不起残杀心损害心慢心恶心,处处都能爱护一切众生,这种种都可称为菩萨心,故菩萨可为天下表,孟子说: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普门,是圆达意义,也即是显示菩萨心平等,菩萨证极圆通,凡有作用,皆以无分别心而赴,一切不分畛域,一视同仁,此即普义。

门是解脱门涅槃门,楞严云:

「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

」此门是诸佛所证之门也,即是菩萨所修之门,正也是众生所迷之门。

诸佛证此门,运起广大妙用,众生迷此门,受其生死无涯,故诸佛与众生两相比较,殆有天壤之别!

现在众生想宜成佛,必宜经此门径而修不可。

  品字,是聚集意思,就是把许多意思聚集在一起。

这部经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现在此品例在二十五品。

依照唐道安法师判一切经典有序正流通三分,现在此品是属流通分。

    (三)译题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佛经的产源地是在印度,假如不把它们翻译过来,那么除了一些懂得梵文外,就恐没有人看得懂了。

现在这位法师学问淹博,学通三藏,博得此方人士倾仰,而其所译经本非常精巧完备,在当时译场上他的确震荡一时,自古沿今,他拥有许多读者,他乃是七佛的译经师。

此经乃是他所译之一。

  姚秦是朝代的名。

中国在从前也是很乱,古时南北朝前后有两个秦国,前个秦国皇帝,名叫苻坚,可是后来被他部下姚苌将军斤灭,就把苻改为姚,也名后秦。

这位法师到了中国,正是姚苌做皇帝的时候,所以称他做姚秦。

  三藏,即是经律论,乃佛之教典也。

佛之教典虽然浩瀚,把它总说起来,不出此三者。

此三者则可收摄佛所说一代时教。

然而为什么称为藏呢?

藏是包藏含藏,好像仓库能够藏储许多当东西一样,若如经典能够包含世出世间一切森罗万法。

  一,经藏,乃藏定法。

此因众生心猿意马念念奔逐外境,佛为对治此等,即说此藏,诸如楞严般若等类。

  二,律藏,乃藏戒法。

盖众生纵欲无禁,毁犯无忌,佛为对治此等,即制此律,如四分戒十诵律等类。

  三论藏,乃藏慧法。

此藏乃诸大菩萨辩论成之,盖因佛典难入,诚有使人望洋兴叹,是故无著天亲龙树马鸣,诸大菩萨为欲使其后人易解起见,不惜惮烦多方引论辩释,分析彻理,旨在引人入胜,如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等类。

前二藏乃佛所说,后一藏乃诸菩萨所论集。

  法师,是释子的通称。

「受持,忆念读诵,书写经文,」这些皆可称为法师。

另一说,以法为师,孝经云: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即此谓也。

  鸠摩罗什,是梵语,华言「童寿」,法师的先祖是中印度人他父亲名鸠摩罗琰,曾在本国做过宰相,因他看破荣华,弃职环游,后游至龟兹国,龟兹王慕他意气清高,遂把自己妹子嫁他,后来生了这位法师。

法师在少时候,冠伦拔萃,才智过人,七岁时随他母亲到寺院拜佛,寺里有铁钵,法师戴在头上,片刻,觉得力不胜负,由是顿悟「万法唯心造」要旨,自是以后他的名誉渐渐传遍出去。

我们中国苻坚皇帝深慕这位法师大名,遂遣吕光将军领军七万讨伐龟兹,将军请了法师回到凉州时,闻苻坚已被姚苌所灭,将军遂在凉州自称王河王,国号曰凉,姚苌做了皇帝,曾派人请法师入关,却被吕光将军拒绝,姚苌崩,他儿子姚兴继位,也派人去请法师入关,仍被吕光将军拒绝,吕光崩,他儿子吕隆继位,这时姚兴乘机出兵讨伐,吕隆大败,法师始得入关。

法师到了关内,一看中国旧时所译经典,义多纰僻,与梵本相差甚远,事须修正必要,遂在长安召集名德高僧八百余人,重新翻译,经他此番翻译。

中国佛教经典始得稍为完备,然他所译经本共有三百九十余卷。

对于我国贡献至大。

至弘始十八年八月他即与世长别了,此给了当时译坛上最大的损失!

他临终时,曾说过两句话来证明他所译的经本,他说:

「如我所译经本会违背佛旨者,我火葬时舌头要烧烂,」至他荼毗时舌头果然不变,此足可证明他所译经本乃与佛旨冥然相契了。

    (四)正文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下面解释经文。

这几句话是经家通常问法的仪式。

因为要问佛的法必须严俱身心,三业诚恳然后始能启问。

  尔时,就是妙音菩萨弘经已竟,无尽意起来作问之时。

菩萨要问法必含有许多要义,然后始得启问。

现在这位菩萨起来作问他是鉴于在会大众有所疑惑。

他们的疑惑,乃是看了东方妙音菩萨俱有广大神通而不知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有没有这神变,无尽意以他心通知道他们怀了这疑,便起来替他们质疑,这是菩萨开始发凡的问。

  现在先来解释无尽意菩萨的名字,无尽意是对有尽意而说,在小乘方面所发的心,都以有尽的心而求有尽的果,例如小乘所修的行,只不过四谛十二因缘,所证的果也不过偏空涅槃的果。

菩萨则不为然,他观三界芸芸众生,而其所发的愿也是无尽的愿,如地藏王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观世音菩萨说: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菩萨殆此类人,故名无尽意。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两句,是明身业诚敬。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座字,依理说,是表法空,菩萨深达我法二执其体本空故他所坐之座也是空座,经云:

「诸法空为座。

」座既然空,菩萨所起当然也是无起,无起之起才是实相理体。

现在菩萨所说之起,乃是随顺众生假名而已,其实,实相理体,本来无起。

  偏袒右肩一句,是比丘披衣的一种方式。

佛的制法,凡沙门之服装要与俗人有异,以易辨别,故须要以这种方式披著,这种袒露装饬,乃表示弟子奉诚师尊的一种最诚敬之意。

然此种著法,现在锡兰缅甸暹罗尚行此法,在中国方面因地寒关系,则不能照此法行之,依理说,是表权实二法。

左肩盖覆,即表实法,实法之理,本无可说,犹如盖覆。

右肩袒露,即表权法,权法可说,随机应变,犹如袒露。

  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两句,上面一句是明意业恭敬下面一句是明口业恭敬,如是三业恭敬,方感如来兴悲。

康诰云: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据西域风俗,合掌乃表恭敬,犹如中国则以拱手为表敬意。

依理说,合掌乃表一心。

我们在于平时,此心自然很多杂念,新陈代谢无有轮息,现在要见佛,理应将此杂念屏绝,摄其心,正其意,此如将十指合成一指,以表无二心者。

【世尊:

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此明质问菩萨名义。

现在无尽意竟已兴慈运悲发端启问,而会下大众似乎得了转机,他们个个都充满著欣容喜色。

无尽意虽然问得很简单,而佛解答起来却似涓涓无尽,因为菩萨名义,不说则已,一说起来非是三言两语就可说完。

现在菩萨所问,照释论所释,问法有三:

「一不解而问,二试问,三赴机而问。

」现在菩萨是属于第三「赴机而问。

  世尊,是十号的一号,乃是尊称的意思。

佛在因中发无上菩提心,勤求佛果,自利利他三觉圆满人间天上成皆尊敬,是故名曰世尊。

  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一句,正问义。

无尽意故意装呆作问,此足见他是「赴机而问。

」因他看了此位菩萨名扬卓著,周闻十方,竟受人人景仰,而不知菩萨究竟是什么缘故,而感此善德因缘福报?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下面是佛回答。

佛,乃是我们释迦牟尼佛,梵语佛陀,华言「觉者」,或翻「智者」,盖佛乃一切智人也。

据大乘义章云:

「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称。

觉有两义:

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

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

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

涅槃云:

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

觉悟之觉对所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

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

自觉简异凡夫,觉他简异二乘。

觉行圆满简异菩萨,盖凡夫不能自觉,二乘虽自觉而无觉他之行,菩萨自觉觉他而觉行尚未圆满,故异耳。

」现在无尽意三业既诚,佛焉不答,故孟子说: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故曰佛告无尽意。

  善男子,乃奉诚佛之信徒也。

善者,美也,仁也,义也。

孟子说: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此乃指无尽意和在会大众,佛呼之,乃表其最亲爱也。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一句,此明受苦的众生很多。

非可算数,故曰无量。

众生。

乃指一切有情之类。

以众多因绿,假和合而生,故名众生。

今不言众死者,乃因有生必有死,故单举「生」字代替。

受诸苦恼,是明众生造业不同,而其所感果报自然也异。

例如地狱受汤镬刀山苦恼,畜生受宰屠刀割苦恼,人道受「生老病死」苦恼,修罗受嗔火炽盛苦恼,天道受五衰相苦恼。

现在仅就人道所受苦恼来说,除其「生老病死」外,其身所受寒暑饥渴刀兵水火,此是属苦,其心所受忧愁刺激愚鲁贪痴,此是属恼,如是一苦一恼,我们尚且难于应付,何况多苦多恼?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一句,是明众生受苦时候,思求解脱,此谓「安闲即流于骄奢,病苦即思求解脱。

」一心称名,乃拣二心,念与所念二俱归成一念,故云一心。

  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两句,是明菩萨寻声救苦感应道交。

如众生在苦恼中,能其一心称念,菩萨即以耳根三昧观其音声,使诸众生脱离苦际。

华严云:

「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

一心称名,皆得解脱,现在之人称唱累年,为何不见功效呢?

现在之人虽然称唱累年,其心多于散妄,又多戏论,故不得感应。

譬喻临镜背视,影终不现,对谷闭口,晌终不应。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下面是指世间七种大难。

意是世间大难莫过于此,而此大难尚且能救,何况余诸小难。

这七难尤以火难为最,故在首。

若有下,是指若有人被大火焚烧时,是人能镇定力念,其大火即不得来患,此不患乃菩萨威神力故。

  依理说,此中大火,乃是众生无明之火,此无明是众生妄见妄觉所起,今火不能烧者,意是内火消灭,外火弗患。

「大火猛焰恒烧热,净心度行是其行。

  案:

高僧传云:

「魏法智大师在俗时,一人行至野泽,忽遇猛火烧至,他想:

定被火烧死无疑,他情急智生至心持念菩萨洪名,片刻,大火果然烧至身边,他容身地,始终不被波及,此非菩萨神力而谁?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此明水难。

水之性力,较火稍缓,故例第二。

若为下,是指有人被大水所漂时,是人能至心称念菩萨名号,时即浅处。

大水是指患难地方,如江河大海鸿渠深沟等处,这些都能淹溺于人。

  依理说,此中大水,本是众生法性海中真如法水、因众生无明风掀动,将法性水酿成烦恼爱水。

楞严云:

「陀那微细识,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