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的主要含义及其意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8765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的主要含义及其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的主要含义及其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的主要含义及其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的主要含义及其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的主要含义及其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的主要含义及其意义.docx

《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的主要含义及其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的主要含义及其意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的主要含义及其意义.docx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

15

论点、论据

40

材料、数据

20

写作规范性

15

字数要求

10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

17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

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的主要含义及其意义

学生姓名 杨坚 专业 层次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2012年 6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 要

所谓强化,是指个体表现出适当或正确行为后给予奖赏正强化,或表现不当或错误行为时施以惩罚,使从而行为受到影响的处理过程。

自我强化是指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

关键词:

强化 自我强化 期待 自我效能感

正文目录

1.班杜拉简介 1

2.强化的定义和构成 1

3.自我强化的定义和主要特征 2

4.自我强化的过程 2

5.自我强化的作用 3

5.1.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 3

5.2.增加替代性经验 3

5.3.语言说服 4

5.4.培养和调节情绪和生理状态 4

6.自我强化法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应用 4

参考文献 6

1.班杜拉简介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是现代心理学发展中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但班杜拉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吸收了认知心理学注重对感知、思维、记忆和语言等内部认知过程进行研究的方面,日益强调人的主体因素特别是认知因素在人的机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贯穿于他全部学术生涯的主线就是他逐步地对人的认知因素及其与行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做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他把强化理论和认知理论实现了有机的结合,使他的理论显示出认知与行为综合的趋向,因而有些学者把他的理论也称为认知行为主义。

班杜拉不仅对影响行为的内(尤其是认知因素)、外因素进行了整合,同时他又借鉴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积极性方面,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性,研究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人的意义等,实现了不同心理学流派积极方面的融合。

正如巴伦所指出的那样“百多年来,心理学家们一致在寻找一种解释人类行为的‘大理论’——这种理论要对人类行为这一复杂而令人流连忘返的问题提供一个综合、准确而行之有效的说明。

虽然社会认知理论尚未为我们提供这样的说明,但在他那广博而精深的体系中,我看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这种大理论的曙光”。

因此,可以说班杜拉对人的行为研究的融合性特征,开辟了心理学对行为研究的一个新天地。

2.强化的定义和构成

所谓强化(rein- forcement)是指个体表现出适当或正确行为后给予奖赏正强化,或表现不当或错误行为时施以惩罚,使从而行为受到影响的处理过程。

强化型激励理论就是研究如何通过强化来激发动机从而导致预期的行为。

班杜拉将强化分为:

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1)直接强化

直接强化是指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

(2)替代性强化

1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例如当教师强化一个学生的助人行为时,班上的其他人也将花一定时间互帮互助。

此外替代性强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情绪反应的唤起。

例如当电视广告上某明星因穿某种衣服或使用某种洗发精而风度迷人时,如果你直觉到或体验到因明星受到注意而感觉到的愉快,对于你这是一种替代性强化。

(3)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

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例如,补习了一年语言的学生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成绩标准,于是他们将根据对他成绩的评价而对自己行为进行自我奖赏或自我批评。

3.自我强化的定义和主要特征

所谓自我强化是指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

自我强化是较高水平的激励方式。

通过教育、指导,可以帮助人们逐步

具备这种能力。

在进行教育、指导时,主要应帮助人们确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让人们自己确定评价标准,使之自我检查、自我评价。

只要某人不受外部因素影响能够独立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并不断取得进步,就说明他具备了自我强化能力。

自我强化是指在行动的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设立的一些内在的行为标准,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自我强化强调行动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标准,从而受到自我奖惩的内部强化。

人在行动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的预期标准,如果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标准就会更积极地去行动,否则就会改变行动。

4.自我强化的过程

自我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通过认知过程不仅能控制自己的生活,而且能对未来制定计划和确定目标。

人之所以能坚持不懈、追求不息,就是因为人具有预期未来、树立目标、自我满足和自我批评的能力。

人能依靠自己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来奖励和惩罚自己。

自我系统是提供参照机制的认知框架和知觉、评价及调节行为的一组功能。

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人们也可通过自我生成的因素,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

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各种冲突影响时,人们表现出强有力的自我导向……由于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

2

自我强化由三个过程组成。

第一个过程是自我观察。

由于不同活动的衡量标准不尽相同,人们往往根据各种标准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

这种评价对自己的行为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作用。

第二个过程是自我判断。

人们在行动之

前总为自己确定一个标准,并以之判断和评定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所立标准的差距,如果结果超过了标准,就会产生积极的白我评价;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

第三个过程是自我反应。

个人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做出评价,要么会产生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信自豪的体验,要么会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批评、自怨自艾的体验。

自我赞赏起正强化作用,产生积极影响,自我批评会产生消极影响,属负强化作用。

自我强化并非一蹴而就、轻而易举就能建立的。

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自我奖惩的标准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获得。

第一是模仿,儿童多半是通过模仿父母、同伴或权威人物的示范行为获得评判标准。

第二是标准内化,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教师或其他年长者对符合他们信念和标准的行为予以奖励,不符合者予以惩罚,使儿童将这些信念和标准内化为自己的标准,掌握道德的、伦理的评价尺度。

第三是榜样作用,儿童凭借榜样作用,学习怎样借助道德的要求或论点为白己的标准提供合理的依据。

5.自我强化的作用

强化的作用在于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

这种作用的机制在于从先前的经验中形成的对后续行为的期待。

他把这种期待分成两种:

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结果期待指的是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一种好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将会被激活,受到选择。

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是自己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主观上的评估,这被称为自我效能感。

这种预先的估计对后续的行为会多方面地发生影响。

1、影响人对行为的选择2、影响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3、影响人的情绪状态

通过以下四条途径来培养自我效能感。

5.1、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观判断是以个体多次亲身经历某一同类工作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为依据的。

它是获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径,并且也是对个体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进行验证的基本途径。

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体验则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5.2、增加替代性经验

3

替代性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能力水平相当者的活动,获得的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间接评估。

它是一种间接经验。

它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

5.3、语言说服

指通过他人的指导、建议、解释及鼓励等来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当个体总能获得外界的关心和支持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

人们对自身能力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人评价的影响,尤其当评价来自于有威信或对个体来说比较重要的人。

对个体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5.4、培养和调节情绪和生理状态

对生理反应的知觉会影响人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认知。

高度的生理唤起水平比平静的反应使人更不镇定、更不自信,如紧张、焦虑的情绪使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降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绝不仅仅是由当前的活动结果和他人的评价被动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人们对先前活动结果的归因决定的。

同样是失败的经验,它可能降低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而不一定降低另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只有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时,个体才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而当个体把失败归因于运气、机遇之类的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时,则他的自我效能感不一定会下降。

成功的经验能否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取决于个体的归因方式。

只有当成功被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出众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时,个体才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把它归因于运气、机遇之类的外部原因时并不一定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归因对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影响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外部的经验与主观的认知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强调了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表明人具有理性认知的能力,能合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这一点无疑是值得称道和肯定的。

6.自我强化法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应用

对忧郁症的治疗,有药物治疗,有心理治疗,而心理治疗是最重要的。

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自我及时强化法"。

这种心理治疗方法是在吸取东西方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理论基础是:

有些人之所以患了忧郁症,主要是他们本人对自己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不断强化的结果,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不断地及时地强化自己的积极情绪和行为,忧郁的成分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消失。

4

"自我及时强化法"的具体实施如下:

5

第一、坚持正常活动。

有的患者本来可以正常上班、可以正常做家务,却不去上班、甚至连家务都不做。

这是很有害的。

越这样越感到自己没用。

实际上患者有能力完成工作任务,有能力搞好家务。

只要该干的坚持干,自己的情绪就不会日益低落。

第二、定计划留有余地。

每天晚上睡觉以前,考虑明天干什么。

计划不能定的太高,也不要太低,充分留有余地。

这样每天都可以顺利完成计划。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 "

跳一跳就可以摘下果实来"。

第三、及时肯定自己。

每天晚上睡觉以前,要充分肯定自己这即将过去的一天的成绩和进步,不讲消极的东西。

能写日记最好,把好的体验、进步、成绩记到日记上。

天天都这样记日记,觉得生活会越来越有意思。

第四、不向亲友谈消极的东西,亲友也不听患者的消极的言谈。

这并不是不同情患者,主要的是亲友听患者谈消极的东西,会强化他们好谈消极的东西。

6

参考文献

[1]向海英.成就动机的归因理论与教学改革.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6

[2]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述评.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01

[3]高建江.班杜拉论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心理科学。

1992,06

[4]赵志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