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文体知识识记+记叙文阅读 教文档格式.docx
《基本文体知识识记+记叙文阅读 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文体知识识记+记叙文阅读 教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11、剪裁详写、略写。
9、描写方法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角度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
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
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顺序:
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
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5、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
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
照应内容;
指代内容。
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①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A、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
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B、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C、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②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
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
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
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意题目的提示。
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
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
(2)抓住重点语段。
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
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
(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
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
(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
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③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与详略:
要能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
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明确:
记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
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
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裁。
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无用的就不写;
对表达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就详写,其余材料就略写。
阅读顺叙文要认真分析每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准确概括出记叙文的材料(写了什么)和中心(为什么写)。
④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
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
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
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5、按人物活动划分。
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
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
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
1、摘句法:
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
(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2、缩句法:
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
3、结合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
4、择要法:
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
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阅读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几点:
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主题。
记事的文章要弄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要注意:
(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
(2)想像、联想、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
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
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
(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
(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
(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二、专题过关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
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
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
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
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
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
A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
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
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
“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
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
”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
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B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
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
住嘴!
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
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
“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
”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
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
“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
”是那幅莫奈的《睡莲》:
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
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
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
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
“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
“说得好!
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
”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
“你挺有悟性的。
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
”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
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
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
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
也许……”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
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
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
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
老师微笑地点评:
“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
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
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
”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
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
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那个周末,烈日流火。
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
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的参考资料。
C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
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
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
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
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1.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
(3分)
2.第二自然段写道“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我对自己的认识”前后有何不同?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分)
3.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4.许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作者说“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对此,你有何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成长感悟谈谈。
1.(3分)示例:
16岁时,自卑的我因为一位美术老师的欣赏和父亲的鼓励而树立自信,从而改变人生方向并学有所成。
2.美术课之前“我对自己的认识”:
学习成绩差,不如其他同学聪明……//美术课之后“我对自己的认识”:
(对艺术美)挺有悟性,不会比其他同学差(比其他同学还聪明)
3.1运用动作描写,“看我一眼”、“点点头”,传神的写出父亲对“我”开始热爱美术的理解。
②用语准确,“意味深长”、“郑重其事”两个形容词,体现父亲对“我”的理解与坚定的支持。
4.例一:
我赞成作者的观点。
虽然,成长的道路很漫长,但有时,成长只是瞬间的事。
如文中的“我”,因为美术课上得到老师的赞许,因为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解,从此由一个学习成绩差,内心自卑的孩子变成一个拥有自信,克服惰怠,努力追求理想并学有所成的人。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我也曾因一次竞赛获奖而重拾信心,上台领奖的那一刻,我瞬间长大了。
例二:
我不赞成作者的观点。
虽然某一次经历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但真正的成长是在一次次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肯定中完成的,所以我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文中的“我”虽在经历一次难忘的美术课后瞬间成长起来,但在后来很长的人生道路中,“我”依然需要加倍努力才能成功。
又比如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终于在演讲比赛中获奖。
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情节的能力。
概括时要注意人物、情节等。
(要求与评分:
能准确概括文章内容,2分;
表达,1分)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出我前后认识的不同即可。
(4分)要求与评分:
对“认识”分析到位,前后各2分;
若语言表达不好,酌情扣分。
3.本题考查赏析文中精彩语句的能力。
赏析词语时的一般方法为:
方法+效果+情感,但在鉴赏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详细的描写。
4.本题是一道开放题。
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成长来谈感悟即可。
((4分)要求与评分:
观点明确,结合文本,2分;
生活感悟,1分;
味蕾上绽放的爱
○黎明
1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
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
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
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
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2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3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4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
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
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3个凑学费。
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
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
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5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
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
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
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6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
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
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7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
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先后写了哪两件事?
2.、第4段中与“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相照应的是哪一句?
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
3.、分析“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4.、文章以“味蕾上绽放的爱”为题,有何作用?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文章以味道为线索,记叙了朋友爱点“糖醋排骨”和自己爱吃咸花生两件事。
(线索1分,两件事各1分。
共3分)
2.“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
说明一家人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妈妈对孩子的思念越来越重。
(前一问1分,后一问两层意思各1分。
3.承上启下。
上承味道不仅烙有人的记忆,也渗有人的情感;
下启对咸花生这种特殊味道的回忆。
(“承上启下”1分,点明“上承什么”1分,“下启什么”1分,共3分。
)
4.“绽放”本是形容花开时由花蕾花瓣紧闭到展开的样子,这里的“绽放的爱”是引申义,以此为题有点明主题,统领全文的作用,意在表达作者对味蕾存储的爱的赞美。
(“点明主题”“统领全文”各1分,“爱的赞美”2分,共4分)
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
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
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
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
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
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
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
我懊恼地对妈妈说:
“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
”妈妈说:
“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
”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
“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
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
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
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
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
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
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
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
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
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
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
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
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
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
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
黄昏了。
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
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
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
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
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
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
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
她说:
“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
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
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
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
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
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
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
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
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
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
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
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
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⑩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
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
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其表达效果是()。
(2分)
2.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的变化过程。
3.第⑧段中,“妈妈”“又抹眼泪”的原因是()。
4.作者的“妈妈”“把阴晦留给自己”的具体表现是:
(1)母亲独自默默地回家;
(2)();
“把晴朗留给儿女”的具体表现是:
(1)();
(2)()。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体现了母亲乐观开朗的个性。
B.赞美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C.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D.表现了母爱的无私、高尚。
1.拟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春雪飞舞的美态
2.不快懊恼羞愧
3.“我”的话语让母亲想起了刚才受到的委屈
4.
(2)母亲独自在家因委屈而默默流泪
(1)母亲在大雪中为“我”送伞
(2)为让“我”的心情更好母亲宁可自己受委屈
5.B
轻放
安宁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
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
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