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5478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山东省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三)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全省已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0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8家;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1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74家、行业技术中心33家、工业设计中心19家、工业设计示范基地6家。

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企业共申请专利8.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1万件;

授权专利4.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600多件。

组织实施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万多项,其中达到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占46.5%。

自主研发的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2项获二等奖。

全省重点培育的148家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5.9%,开发新产品、新技术7400余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00余项。

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

在工业领域有42个“泰山学者”岗位、8个省级优秀创新团队、百名技术创新专家库和88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14.2万人,占中心所在企业从业人员的9.3%,其中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2.1万人。

(四)信息化步伐逐步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省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以超过19%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21.8亿元。

全省拥有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园5个、省级信息产业园29个,国家级软件园2个、省级软件园13个。

高端容错服务器、高性能服务器、海量存储设备、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移动通信装备、光电子及新型电子材料等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新突破。

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一批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产品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95%的规模以上机械、服装和家电企业中推广,计算机监控技术在90%的规模以上化工、建材、造纸、冶金等流程型生产企业得到应用,近60%的规模以上企业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产品设计周期缩短75%,生产自动控制率达95%,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超过25%。

(五)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迅速。

2009年全省工业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136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0.2%,工业百强入围门槛由2005年的34.3亿元提高到65.6亿元。

工业百强企业中,制造业占88户,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百强的83.7%,其中60户制造业企业收入过100亿元、6户过500亿元、1户过1000亿元。

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0年年末,全省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发展到356个,比2005年增加266个,集群内企业达9.2万户,从业人员745万人,实现销售收入3.3万亿元、利税2530亿元。

其中,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161个、过100亿元的96个,分别比2005年增加139个、87个。

培育了50个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创建了42个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青岛市家电及电子信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通信设备)、德州市生物产业等7个基地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基地。

(六)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

全省如期完成了“十一五”万元GDP能耗降低22%的任务目标。

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总量减排目标。

重点培育了10个循环经济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和30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

成功研发了冶金工艺过程余热余能分布式发电、大功率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推广了一批重大节能装备,实施了一批重大节能技改项目。

重点行业落后产能的关停和淘汰工作稳步推进,“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21.6万吨、炼钢产能527.3万吨、水泥立窑熟料产能7595.8万吨、焦炭产能469.7万吨、造纸产能137.4万吨、平板玻璃产能570万重箱、铁合金产能90万吨、酒精产能30.1万吨、电石产能8.7万吨、味精产能3.4万吨。

“十一五”期间,我省制造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

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以重化工业为主,资源加工型、传统产业占较大比重,主要行业中落后的技术、工艺、设备还比较多,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比较少,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比重仍然偏低;

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原始创新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仍比较少,研发投入相对偏低,缺乏创新型人才;

资源制约和环境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产业集聚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不足,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综观国际国内形势,世情、国情和省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制造业发展既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国际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

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各国经济复苏仍不均衡,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刻调整,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开始,各主要经济体纷纷争抢发展先机,加紧推进新的产业发展战略,实体经济再受重视,绿色和低碳经济成为发展方向,全球范围内市场、资源、人才、技术和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对我国和我省制造业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国内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新挑战。

我国和我省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粗放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扩内需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首要任务,社会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对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投资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省制造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我省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较重,产业布局亟待优化。

(三)我省制造业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将继续深入发展,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鲁发〔2010〕10号),作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同时,经过多年的积累,我省制造业具备了相当规模,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特色优势产业实力显著增强,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一线三点”的强省建设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双轮驱动”,促进制造业集聚集约发展,实施质量兴省和名牌战略,努力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先导,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全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注重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创新驱动原则。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改造提升工艺、装备水平,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3.集聚集约原则。

充分发挥各类工业园区的平台作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引导和推广基地化、园区化、一体化发展模式,提高能源、资源、土地等要素利用效率。

4.内外并重原则。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转移,积极利用两种资源,拓展两个市场,加强与中央企业、跨国企业战略合作,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

5.市场主导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经济、法律和政策手段,引导制造业调整和发展。

6.协调发展原则。

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强化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带动作用,注重产业链延伸配套、区域合作、大中小企业协作。

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全省制造业全面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1.“十二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左右。

2.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2%以上。

3.到2015年,新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0家,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超过1000家;

新培育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家;

新培育行业技术中心30家、工业设计中心150家、工业设计示范基地100个;

重点培育的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5%以上。

4.到2015年,全省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大企业集团100户,其中500-1000亿元的15户,过千亿的6户;

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200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达到100个。

5.到2015年,全省拥有山东省名牌产品达到2100个,中国驰名商标超过280件,山东省著名商标达到3000件以上;

每百户企业拥有注册商标40件以上;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0.8以上。

四、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区域结构,促进制造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

(一)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追踪产业发展趋势,立足省情,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突出重点领域,打通关键环节,发展龙头产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基础原材料产业,做优做精消费品产业,重点发展40大类产业。

1.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新材料、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海洋产业、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汽车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壮大产业规模。

(1)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陶瓷、金属、化工、电子、建筑、服装纺织等6大领域新材料。

陶瓷新材料,重点发展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硅、碳化硅等结构陶瓷,以及红外隐身、热敏、压电、瓷介电子元件等功能陶瓷。

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高强度钢、特种钢、专用钢、高性能合金钢以及铝镁钛合金等材料。

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无机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纤维、硅材料、氟材料、膜材料以及合成新材料等产品。

电子新材料,重点发展半导体衬底材料、液晶、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高档电解铜箔和覆铜板、钕铁硼磁性材料、纳米电子涂层材料等产品,大力推进绿色环保电子材料相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建筑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保温材料、节能玻璃、新型防水材料、环保涂料等产品。

服装纺织新材料,重点发展氨纶、生态纤维、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等新型纤维。

(2)新医药产业。

重点发展生物制药、海洋药物、新品种化学药物、现代中药、高档医疗器械等5大类产品。

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壮大医药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

生物制药,重点开发重组蛋白的突变体、修饰体、融合体、重组单克隆抗体等药物,突破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体系的上游构建、细胞大规模培养等关键技术,开展多糖与寡糖、蛋白质、多肽类、核酸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加快促进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

海洋药物,以海洋动植物、海洋共生微生物、极端环境微生物为重点,大力开发降压、降糖、降脂、抗肿瘤、保健等系列海洋药物,重点开展海洋药用生物资源、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筛选、海洋多糖(寡糖)及其衍生物化学与生物学、海洋药物分子作用机制等关键领域研究,尽快研发一批重大创新药物和技术。

化学药品,重点发展防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抑郁症、肝炎、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和传染病药物,鼓励开发控缓释、靶向、透皮吸收的新剂型、新产品。

现代中药,积极创新中药生产工艺,加强中药工艺标准化、标准样品制备技术、地道药材有效组分和成份确定等重点领域研究,支持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推动地道药材基地建设。

医疗器械,重点发展高精尖诊疗设备、植入器械、新型医用包装材料,加快开发器械新品种,巩固扩大常规医疗器械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具优势。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一代通信和网络、高性能计算机、数字视听、新型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等6大领域产品。

集成电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专用芯片和大容量存储芯片,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鼓励引进12寸集成电路生产线,积极发展集成电路支撑产业,形成上下游配套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新一代通信和网络,加快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园区的建设和改造,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产品产业化,促进光通信、宽带多通道微波等通讯终端产业化,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鼓励研发下一代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演进技术(LTE)。

高性能计算机,重点发展具备高性能、高稳定性、高安全性的高端服务器,高密度、低成本的通用型服务器,以及大容量存储、磁盘阵列等产品,积极发展高端容错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等行业专用计算机产品。

数字视听,加快发展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建设有机电致发光(OLED)共性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平台,以有源矩阵有机发光(AMOLED)领域为重点,重点突破AMOLED基板、真空镀膜、薄膜封装等共性技术;

重点突破数字视频压缩编解码芯片、数字视频处理芯片、数字音响等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卫星安全接收系统、数字电视及相关零组件、新型电声器件等产品。

新型电子元器件,重点发展新型传感器及敏感元器件、片式元器件、超级电容器、柔性印刷线路板、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多功能新型接插件、光通信器件等产品。

应用电子,围绕石化、电力、钢铁、机械、交通、医疗、纺织、建材等重点领域,支持射频识别(RFID)、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光电子、船舶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等产品和系统开发应用,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和嵌入式软件,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融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

(4)新能源产业。

重点发展风电、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发电、地热利用、核电等5大领域产品。

加快发展高端风电装备制造业,加强风电技术路线和海上风电技术研究,提高大功率风电整机研发和批量生产能力,重点支持研发大功率风电机组和轴承、控制系统,强化配套能力,努力构建完整的风电生产体系。

提升太阳能热利用产业水平,大力发展和推广太阳能集热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提高产品的光热转化率;

积极支持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太阳能应用等光伏产业的发展,扩大光伏电池和组件生产规模,突破关键技术,研发新型电池,建设光伏产业示范工程,推广太阳能光伏利用。

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发电产业,重点推进非粮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以秸秆、植物油皂角和废弃油脂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产品,支持发展生物质能装备。

积极支持地源热泵推广应用,开发应用满足环保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供热水技术和热泵技术,大力发展热泵空调、无机超导热管等产品。

加快发展核电装备制造业,鼓励发展百万千瓦级核电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主管道、泵、阀、汽轮发电机组等关键零部件。

(5)海洋产业。

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精细化工、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等3大类产品。

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发展海洋油气、填海围岛及航道疏浚、跨海桥梁及海底隧道、临港机械、海洋环保、海水利用、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海洋空间利用、海洋仪器等技术和装备。

海洋精细化工,以海水淡化、海水提取溴、镁等海水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新材料和溴系列阻燃剂、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等深加工产品,加快盐化工优化调整,推进盐化工一体化发展。

海洋水产品精加工,积极开发鲜活、冷鲜等水产食品和海洋保健食品,提升海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6)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等4大类技术、装备和产品。

节能领域,重点发展高效节能装备、节能机电产品和高效照明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高效锅炉窑炉、余热余压利用、变频调速、无功补偿、能源梯级利用、节能监测、发光二极管(LED)照明、新型高效照明等节能技术和产品。

环保领域,重点开发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发展工业污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鼓励发展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设备,以及汽车尾气和空气污染物控制消减设备,积极发展固体废物处理技术,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工艺及“零排放”装备、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装备。

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大力推广工业固体废物、有毒有害废物、城市生活垃圾等资源综合利用装备,重点开发废物最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关键装备,发展重点行业废液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和装备。

再制造领域,加快发展报废汽车、船舶的拆解和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加大机动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技术的研发力度,大力发展发动机、变速箱等汽车类再制造产品,研发推广废旧轮胎、农用机械、电子仪表、废旧家电等的再制造技术,扩大再制造产品利用途径。

(7)新能源汽车。

支持研发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FCEV)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6大类新能源汽车,积极发展锂离子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纯电动汽车用关键零部件,混合动力汽车专用动力耦合及传动装置等产品。

加强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鼓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联合开发,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标准化、系列化和产业化,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普及应用。

2.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船舶游艇、航空航天装备、机床、农用机械、矿山工程设备、电工电器及仪器仪表、石油和化工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纺织机械、轮胎及装备等11大类装备产业,着力提升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1)汽车及零部件。

重点发展载货车、客车、乘用车、专用车及零部件等5大类产品。

载货车,加快发展中、高档载货汽车,重点提升技术水平,推进产品升级,积极开发应用先进总成,突破关键技术,提高安全、环保和节能性能,巩固和扩大优势。

客车,支持研发新型客车,重点发展低底板公交客车、城市快速公交(BRT)、新能源客车、大中型豪华客车、高档旅游客车和“村村通工程”用车,鼓励重点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

乘用车,重点发展中高档和经济型低油耗轿车产品,提高中高档轿车产品比重。

专用车,重点发展环卫、邮政、医疗、油田、通讯、机场等专用车辆,提高专用车质量水平,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及轻量化发展。

零部件,重点发展低能耗低排放车用发动机及高压共轨系统、增压器等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变速器及变速控制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驱动桥等关键零部件,安全带、安全气囊及其控制模块等安全系统部件,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加速防滑控制系统(ASR)、电子车身稳定系统(ESP)、电子助力转向系统(EPS)、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BD)、车身总线控制模块等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2)船舶游艇。

大力发展集装箱船、油船、散货船、客滚船、远洋渔船、内河船舶及游艇、帆船、救生艇、观光艇、橡皮艇等10类产品。

加快研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重点研发超大型油船、大型散货船、万箱级集装箱船等大型船舶,捕捞冷藏加工船、延绳金枪鱼钓船、大型拖网渔船等远洋作业船,小水线面双体船、穿浪船、科学考察船、破冰船等特种船舶,大型快艇、高速客渡船及150英尺以上环保复合材料豪华游艇、超大型钢质豪华游艇、铝合金豪华帆艇、豪华邮轮等新产品。

(3)航空航天装备。

重点发展航空整机、航天应用及配套零部件等3大类产品。

航空整机制造,重点发展轻型小型直升机、水上飞机、无人机、轻型固定翼飞机、平流层飞艇等产品。

航天应用,重点发展北斗定位系统及地面终端设备等卫星应用产品。

配套零部件,重点发展飞机雷达罩、飞机刹车盘、发动机及叶轮、起动机、减速器、振动传感器、导流器、油泵等通用飞机零部件,航空飞行参考系统、液晶显示器、平视仪系统、无线电高度表、温度控制放大器、超短波通信系统等通用飞机电子装备,铝合金蒙皮薄板、机翼厚板和型材、液压管路管材、挤压型材、铸锻件等航空用金属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制品、芳纶复合材料、铝基复合材料、专用涂料等航空用复合材料。

(4)机床。

重点发展数控车床、车削复合加工中心、卧式立式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生产线、重型数控机床及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等6大类产品。

数控车床,重点发展全功能数控卧式车床、大型数控立式车床等。

车削复合加工中心,重点发展车铣、钻铣、铣磨等复合加工中心等。

卧式立式加工中心,重点发展数控、精密、高速、工序复合专用机床。

柔性制造生产线,重点发展大型压力机生产线、数控专机生产线等。

重型数控机床,重点发展镗铣加工中心、重型液压模锻设备等。

数控机床功能部件,重点发展数控转台、智能伺服刀架、滚珠丝杠、高速精密电主轴、磨具磨料等。

推进机床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汽车、船舶、清洁能源发电设备等重点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