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 地理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84820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山市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 地理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乐山市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 地理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乐山市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 地理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乐山市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 地理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乐山市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 地理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乐山市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 地理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乐山市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 地理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山市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 地理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乐山市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 地理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A.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D.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

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

当夜晚温度降到4℃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

下图为当地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A.4米以下B.5~6米C.7~8米D.9~10米

8.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正确的是()

①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②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③风扇转动可形成小的循环气流,阻止上层冷空气下沉④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空气对流运动程度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冰川风是指在冰川地区,冰川表面稳定而下沉的气流沿冰面向冰川边缘运动,迫使冰川边缘地区的冷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冰川表面吹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

1960年春季,我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峰时候,发现珠峰北坡长达20千米的绒布冰川上,夜间与白天多次吹下山的南风,这就是冰川风,下图示意冰川风的形成。

9.与冰川风的成因最相似的是()

A.西南季风B.盛行西风C.山(谷)风D.东南信风

10.下列四个时段(时间为当地地方时)中,冰川风势力最强的是()

A.8-10点B.11-13点C.13-15点D.18-20点

11.近年来珠峰北坡的冰川风有减弱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冰川面积减小B.冰川面积增大

C.太阳辐射增强D.太阳辐射减弱

凌汛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下图为我国东北平原某河流甲、乙两处水文站记录的某年不同日期13时的流量数据。

甲乙之间河段长约200千米,是该河仅有凌汛现象的河段,其结冰期流量来自冰下水流。

12.与甲相比,乙水文站所在河段()

A.纬度高,海拔高B.纬度高,海拔低

C.纬度低,海拔高D.纬度低,海拔低

13.造成乙水文站4月下旬流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周边地区()

A.降水减少B.积雪减少

C.下渗增加D.植被增加

14.甲乙之间河段发生凌汛现象的日期最可能是()

A.3月16日B.4月1日

C.4月16日D.5月1日

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的方向及大小(粗细)。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

A.①⑤B.②⑦C.③⑧D.④⑥

16.关于甲、乙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地的气温日较差比乙地小,与③④有关B.甲地的年太阳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

C.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⑥大小有关D.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甲地大,与⑤有关

17.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

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

下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海洋和陆地某时刻气压随海拔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该图示说明()

A.随海拔的增加海洋和陆地间气压差逐渐减小

B.此时气流运动方向为b→a→d→c

C.此时为白天的海洋气压状况

D.a表示陆地近地面气压状况

19.当a、b之间的气压差缩小时()

A.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可能增加

B.陆地气温降低,有助于节能减排

C.大气污染物扩散减缓,空气质量差D.陆地气温升高,引发水资源短缺

下图是北半球某地区近地面天气模式示意图。

乙是甲图中虚线部分的大气运动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M地的风向是()

A.西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东北风

21.此时,M、N两地的一般天气状况是()

A.M、N两地都晴B.M、N两地都有雨

C.M地有雨,N地晴D.M地晴,N地有雨

22.下图中,正确反映该天气系统过境期间,N地气压变化过程的是()

A.

B.

C.

D.

下图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

23.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分条件差异B.土壤性质不同C.海陆位置差异D.热量条件不同

24.骆驼刺生长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降水充沛B.土壤肥沃C.森林密布D.气候干旱

25.纺锤树粗大树干的主要作用是()

A.储水B.防风C.给养D.隔热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6.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

A.大气降水B.沙漠凝结水

C.冰雪融水D.湖泊水

27.该区域河流径流量变化的一般特征有(  )

①流量较平稳,没有明显的汛期

②流量变化受气温的影响,丰水期出现在夏季

③冬季出现明显的断流现象

④季节变化小,年际变化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二、综合题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某季节澳大利亚北部风向分布。

(1)判断图示地区所处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4分)

 

(2)概括该季节甲地的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6分)

(3)指岀该季节甲、乙、丙、丁四地中最易发生森林火灾的地点,并作岀合理解释。

29.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20分)

近年来,我国政府着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使其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抓手。

“一带一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贯穿亚欧大陆。

(1)甲国是世界著名的渔业生产大国,附近有世界著名_______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2)若一艘前往甲国的油轮在台湾海峡发生石油泄漏,则油污可能漂向(________)

A.我国东海海域B.我国南海海域C.印度尼西亚海域D.菲律宾海域

(3)明代郑和下西洋返回中国时选择在_______(填“夏季”或“冬季”)。

返回时在北印度洋海区可借助_______季风和顺时针洋流顺风顺水可节省动力,加快速度。

(4)西欧的乙国受盛行西风带和__________(洋流)的影响,形成典型的__________(气候类型),下列气候类型图中,能正确反映乙国气候类型的是(___________)。

(5)丙海域面积可能会继续_______(填“扩大”或“缩小”),该海域两岸岸滨多珊瑚礁,珊瑚礁属于_______(填“岩浆”、“沉积”、“变质”)岩。

注:

珊瑚礁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年降水量约40mm,,蒸发量超过2400mm,土地盐碱化问题突出,风沙活动频繁,多风成地貌(下左图)为适应和改善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2019年“蚂蚁森林”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甘肃阳光国家级自然促护区合作,在敦煌种植了耐盐碱植物梭梭(下右图)1万亩,取得了良好的防风沙及改良土壤的效果。

(1)左图所示地貌主要是由风力的_______(填“堆积”或“侵蚀”)作用形成,推测该地盛行风向为_______。

(2)梭梭叶片退化为鳞片状且根系发达,均可指示当地_______的自然环境特征,其防风固沙作用明显的原因是_______。

(3)下图为“土地盐碱化形成过程示意图”,推测当地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填标号)。

A.降水丰富,增加地表径流的含盐量B.大水漫灌,增加地下水的盐分含量

C.地下水埋藏深,对地表盐分影响大D.蒸发旺盛,地下水将盐分带到地表

(4)请你对当地土地盐碱化问题的治理提出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2.C

1.“数九”从每年冬至日零时开始,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故选A。

2.从12月22日开始经过81天,还没有到春分日3月21日,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

故选C。

3.A4.B

3.下垫面性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有差异的,改造前下垫面为普通水泥砖,吸收的太阳辐射量较多,释放的地面辐射也较多,故A项正确,D项错误;

释放的长波辐射较多,故B项错误;

吸收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故C项错误。

4.据材料,改造后地面铺设草坪砖,降水时下渗量会增加,地下径流会增加,地表径流会减小,故A、D项错误,B项正确;

大气降水的变化较小,故C项错误。

5.B6.A

5.现在人们无法观测地球内部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只有通过研究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去推测地球内部状况,用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故B项正确。

6.从地表到地心依次穿过的是:

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故A项正确;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故B项不符合题意;

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故C项不符合题意;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故D项不符合题意。

7.C8.A

7.如图所示,在8米高度附近,气温最高,风扇启动后,可把该处空气吹到茶树上,所以"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7-8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

①项,风扇的高度大概为7-8米,从图中可看出7-8米气温最高,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故①正确。

②项,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茶树霜冻,但无法使茶树完全免受霜冻影响。

故②错误。

③项,逆温层影响的地区,大气以下沉为主,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止上层空气下压,故③正确。

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从图中可以看出4-8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出现逆温层,受逆温层影响的地区,大气都趋于稳定,不易发生对流,故④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①③,正确答案为A。

9.C10.D11.A

9.冰川风是由于冰川的热力作用形成,其形成类似于热力环流,山(谷)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西南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选项C正确,A错误。

东南信风、盛行西风不是热力作用形成的,B、D错误,故选C。

10.白天因冰川面较高的反射率减少了可被吸收的太阳辐射,使得用于加热地面及其上空气的能量减少,冰面在白天升温较少,始终维持在较低温度,由此与同高度的山谷上空形成较大的气温差,山谷上空气流膨胀上升,冰川面上的气流冷却收缩下沉。

在日落前后,两处温差达到最大,故选项的四个时段中,冰川风势力最强的是日落前后。

故D正确。

11.根据上题冰川风是由于冰川的热力作用形成的,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冰川融化增加,面积减小,冰川面上空气与谷中同高度温差变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冰川风势力减弱。

A正确,B错误。

太阳辐射变化不大,CD错误。

【点睛】

白天因冰川面较高的反射率减少了可被吸收的太阳辐射,使得用于加热地面及其上空气的能量减少。

一旦冰川表面温度达到0°

C,冰雪开始融化吸收热量,使其表面温度维持在0°

C左右。

由此与同高度的山谷上空形成较大的气温差,山谷上空气流膨胀上升,冰川面上的气流冷却收缩下沉,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正午至午夜。

12.C13.B14.B

12.有结冰期的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才可能出现凌汛,材料信息表明,甲、乙之间河段在春季出现凌汛期,说明位于下游的地点纬度高、海拔低,位于上游的地点纬度低、海拔高。

材料信息表明,该河段河面冰层及周边积雪融化,造成流量增大,图中显示,乙站流量3月16日以后流量明显增加,说明乙水文站之上河面冰层和周边积雪融化量增大,说明气温明显开始上升,而甲站流量在4月1日以后流量才开始增加,说明甲站周边冰雪融化较晚,则纬度较高,位于乙站下游,因此与甲相比,乙水文站所在河段纬度低,海拔高,C符合题意,其余选项排除。

13.图中显示,乙站流量3月16日以后流量明显增加,说明乙水文站之上地区气温明显开始上升,河面冰层和周边积雪融化量增大,4月下旬,乙水文站周边地区的积雪面积快要融化完了,积雪面积变小,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使得乙水文站流量变小,B符合题意,东北地区春季降水较少,河流主要依靠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因此降水、植被和下渗影响小,排除A、C、D。

故选B。

14.材料信息表明,凌汛是指河流中冰块阻塞水流造成水位上涨的现象,甲、乙之间的水位上涨,则甲、乙之间发生凌汛时应流进河段的水量大于流出的水量,根据上一题分析可知,甲位于下游,乙位于上游,甲的流量代表该河段流出流量,乙的流量大致代表该河段流进流量。

图中显示,3月16日、4月16日、5月1日,甲的流量大于乙的流量,水位会下降,不会出现凌汛,排除A、C、D。

图中显示4月1日,甲的流量小于乙的流量,即流进河段的水量大于流出的水量,水位会上升,则可能出现的凌汛,因此甲、乙之间发生凌汛的日期是4月1日,B正确。

凌汛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在初冬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都有可能发生凌汛。

有冰期的河流且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一般容易形成凌汛,凌汛的强度与河道纬度位置、河道形态和流量大小有着密切关系。

15.B16.A17.C

15.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越近,热量越丰富。

而地面辐射量越丰富,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量越多。

由图可知表示地面辐射的为②⑦。

正确答案为B。

16.由图可知,甲、乙分为盆地和高原。

C项,甲地的气温日较差比乙地小,主要与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有关(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均较强,使得昼夜温差较小),即与图中③④有关。

故A项正确。

B项、D项,甲地的年太阳辐射量较小,而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主要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弱不同,最终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小不同,即分別与图中④、⑥有关,,不是②、⑤。

故B项、D项均错误。

C项,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主要是因为其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即与图中⑧有关。

故C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7.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温室效应,跟①无关、②减弱、③减弱、④增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B19.C

18.读图,近地面a地气压低于b地,a地上空d点与b地上空c点相比较,d的气压高于c。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此时气流运动方向为b→a→d→c→b。

B正确。

随海拔的增加海洋和陆地间气压差先减少后增大。

A错误。

不能确定是白天还是黑夜,C错误。

a可表示陆地近地面气压状况,也可表示海洋近地面气压状况。

D错误。

19.当a、b之间的气压差缩小时,说明海洋和陆地的温差缩小,海风或陆风减弱,大气污染物扩散减缓,污染加剧。

C正确。

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可能减少。

陆地气温降低,海风减弱,不利于节能减排,B错误。

陆地气温会降低,D错误。

20.A21.D22.C

20.乙是甲图中虚线部分的大气运动状况,读图可知,乙地为暖锋,所以甲图中虚线处为低压槽。

由此可在甲图中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该地位于北半球近地面,风向会向右偏转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30°

-45°

左右),结合图中方向指示可知,M处吹西南风,故选A。

21.M处为低压槽,甲图所示的天气系统应为锋面气旋系统。

就锋面气旋而言,暖锋出现在偏右侧的低压槽附近,再结合图中方向指示,M地吹西南风,所以M一侧为暖气团,N一侧为冷气团,因此M处于暖锋的锋后,N处于暖锋的锋前,暖锋的雨区主要位于锋前,所以M地晴,N地有雨,D正确,ABC错,故选D。

22.该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右侧暖锋,暖锋位于低压槽中,过境期间,B地有低压槽过境,气压变化过程的是气压先降低,后升高,与图C相符,C对。

图A是暖锋过境,A错。

图B是冷锋过境,B错。

图D是高压脊或反气旋影响,D错。

23.A24.D25.A

23.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差异,都是因为水分的差异,形成了三种植物的独特的景观,A正确,跟土壤无关、海陆位置关系不大,都是热带,热量差别不大,BCD错误,故选A。

24.骆驼刺生长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根系很深、很茂密,便于吸取地下水。

D正确,沙漠地区,降水稀少、土壤贫瘠、荒漠化,没有森林,ABC错误,故选D。

25.纺锤树粗大树干的主要作用是储水,里面含有大量的水分,便于度过热带草原的旱季,A正确,树木高大,不利防风、给养,体现不出隔热功能,BCD错误,故选A。

26.C27.B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26.读图可知,该地是塔里木盆地,处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27.该区域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有明显的夏汛,①错误;

流量变化受气温的影响,丰水期出现在夏季,②正确;

冬季气温低,冰雪不融化,会出现明显的断流现象,③正确;

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④错误。

28.

(1)(南半球)夏季。

理由:

澳大利亚大陆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且北部吹西北季风。

(2)高温多雨。

原因:

甲地地处低纬度,夏季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

受海洋吹来的西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

(3)丙地。

丙地为地中海气候,此时正值炎热干燥的季节,又有森林分布,易发生森林火灾。

【详解】

(1)根据澳大利亚北部的低气压与风向判断图示地区所处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陆地形成低气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为所在半球的夏季。

(2)根据澳大利亚北部的低气压与风向概括该季节甲地的气候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由上题知,此时是夏季,澳大利亚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此时是高温多雨。

主要是由于,当时,甲地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西北风从海洋带来水汽,降水丰富。

(3)根据甲、乙、丙、丁四地夏季气候特点与植被状况,指出该季节甲、乙、丙、丁四地中最易酿成森林火灾的地点,并作出合理解释。

最容易形成火灾的地方是,降水少且有植被的地方。

甲地和丁地该季节降水丰富,乙地缺乏植被。

丙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且植被的表层有蜡质物,易燃烧。

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类型:

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中心成半环状分布,干旱区面积比例最大。

②东南沿岸一带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并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为澳大利亚气候最好、最施于人们居住的地区。

广大的内陆河西部地区气候干旱,为草原和沙漠,不适于人们居住。

东北部沿海全年高温多雨,为原始的热带雨林,尚未开发,人口稀少。

29.北海道寒暖流交汇(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A夏季西南北大西洋暖流温带海洋性气候B扩大沉积

(1)甲国(日本)是世界著名的渔业生产大国,附近有世界著名北海道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寒暖流交汇(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

(2)若一艘前往甲国的油轮在台湾海峡发生石油泄漏,受日本暖流的影响,则油污可能漂向A我国东海海域。

(3)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环流影响,洋流的流向夏顺冬逆,因此明代郑和下西洋返回中国时选择在夏季。

返回时在北印度洋海区可借助强劲的西南季风和顺时针洋流顺风顺水航行,可节省动力,加快速度。

(4)西欧的乙国(英国)受盛行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征是终年温和多雨,最低气温高于0℃。

气候类型图中,能正确反映乙国气候类型的是B。

A是地中海气候,C是温带季风气候,D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5)丙海域是红海,因为地处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面积可能会继续扩大,该海域两岸岸滨多珊瑚礁,珊瑚尸体堆积形成珊瑚礁,故珊瑚礁属于沉积岩。

30.堆积西北风干旱提高了当地的植被覆盖率,能够削弱风力,促进沙粒沉积D可以加大梭梭林等耐旱植被的恢复,加强水分下渗,降低地表蒸发;

改进农业灌溉方式,发展喷灌、滴灌等。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风沙地貌、土地盐碱化的形成与治理等相关知识。

难度一般,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1)左图所示地貌为新月形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由风力堆积形成;

根据图中等高线可知,沙丘呈新月形,东南侧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西北侧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表明西北侧为迎风坡,当地盛行西北风。

(2)梭梭叶片退化为鳞片状,可减少蒸发;

根系发达,表明地下水埋藏较深。

表明当地气候干旱。

梭梭树耐旱性较强,有效提高了当地的植被覆盖率,能够削弱风力,促进沙粒沉积,防风固沙作用较强。

(3)降水丰富,雨水的淋盐作用强,土地盐碱化程度低,A错;

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盐分向土壤表层累积,而不是增加地下水的盐分含量,B错;

地下水埋藏浅更易于土地盐碱化的发生,地下水埋藏深,土壤深层盐分不易向表层累积,不易发生盐碱化,C错;

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下水将盐分带到地表,土地盐碱化较严重,D正确,故选D。

(4)土地盐碱化问题的治理关键在于降低地表盐分的累积。

一方面,可以加大梭梭林等耐旱植被的恢复,加强水分下渗能力,同时降低地表蒸发,减轻土地盐碱化;

另一方面,应改进农业灌溉方式,发展喷灌、滴灌等,减轻因大水漫灌导致的地下水位上升的问题,减轻土地盐碱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