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指南规范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8183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指南规范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指南规范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指南规范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指南规范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指南规范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指南规范doc.docx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指南规范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指南规范doc.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指南规范doc.docx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指南规范doc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

(试行)

 

前言

我国湖泊和水库众多。

然而,随着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加剧,使得湖库萎缩和消亡严重、水质持续恶化、富营养化趋势逐年加剧。

不仅如此,水环境质量下降所引发的生态问题也开始显现。

近年来,湖库生态系统总体处于退化状态,鱼类资源大幅下降,生物多样性不断减低。

目前,我国湖库的相关环境问题,已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湖库资源的可利用性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此,监测并评价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要求,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维护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将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流域生态健康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2]1163号)任务的成果进一步落实并推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并编制了《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我国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估工作。

“指南”中规定了湖库水生态质量评价的相关指数和计算方法,以及湖库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分级。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出。

本指南由“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课题组负责起草。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1总则

1.1编制目的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五位一体”的要求,为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加快水生生物监测工作,推进我国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进程,编制《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1.2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湖泊及水库的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指南”中规定了湖库水生态质量评价的相关指数和计算方法,以及湖库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分级。

1.3指导原则

1.3.1科学实用原则

结合湖库生态环境实际情况,遵循水生生物类群栖息及生存规律,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反映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水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3.2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考虑水域环境的自然地理条件、生物类群的时间变化特点、工作目的及人员的技术水平,选择评价类群和评价方法。

1.3.3循序渐进原则

指南遵从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既可以为基础薄弱的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也可以为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1.4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1.4.1湖泊Lake

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宽阔、水量交换相对缓慢的水体。

1.4.2水库Reservoir

在河道、山谷、低洼地有水源或可从另一河道引入水源的地方修建挡水坝或堤堰,形成的蓄水场所;或在有隔水条件的地下透水层修建截水墙,形成的地下蓄水场所。

1.4.3水生态环境质量WaterEco-environmentQuality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体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总的的性质及变化状态。

1.4.4生境Habitat

又称栖息地,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1.4.4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水中营浮游生活的藻类,属于微藻类,广泛存在于河流、湖泊和海洋中。

淡水浮游藻类主要包括蓝藻、绿藻、硅藻、裸藻、甲藻、金藻、黄藻和隐藻八个类群。

1.4.5浮游动物Zooplankton

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动物类群。

它们完全没有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微弱,不能作远距离的移动,也不足以抵抗水的流动力。

淡水浮游动物主要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类群。

1.4.6底栖动物BenthicInvertebrate

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类群,主要包括水栖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

为了研究方便,将不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称为大型底栖动物,将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称为小型底栖动物,将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称为微型底栖动物。

1.4.7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是指水体在自然因素和(或)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营养物输入水体,使其逐步由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贫营养状态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富营养状态变化的一种现象。

1.4.8参照点位ReferenceSite

能够代表水域内未受人为干扰(或所受人为干扰较小)生物状态的点位。

1.4.9生物指数BioticIndex(BI)

基于特定类群的相对丰度,并与其敏感性或耐受性结合而成的单一指数或记分值。

1.4.10生物完整性BiologicalIntegrity

是指在一个地区的天然栖息地中的群落所具有的种类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结构特征,以及该群落所具有的维持自身平衡、保持结构完整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1.4.11生物完整性指数IndexofBiologicalIntegrity(IBI)

将一组与周围环境关系密切、受干扰后反应敏感、可代表目标生物群落的各种结构和功能属性的生物参数整合成单一记分值的指数,可以对水体进行生物完整性健康评价。

2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素

2.1评价要素类别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素主要包括:

——水体理化参数

——物理生境

——生物类群

2.2生物类群的选择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常用的生物类群包括:

——大型底栖动物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应根据评价的水体类型以及特定目的,充分考虑每个类群的优点、生命周期,并结合区域的环境特点,选择适合的水生生物类群。

比如,营养状态评价可选用浮游植物的相关参数,总体的生态环境状态评价可单独或结合使用这三个类群;环境变化的长期效应评价首选大型底栖动物,环境变化的短期效应评价则选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在充分达到既定评价目的的前提下,评价类群可以根据现场采样条件以及人员、仪器的配备情况酌情增减。

3水质评价

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项目标准限值,水质指标的评价根据不同功能分区水质类别的标准限值,进行单因子评价(其中水温和pH不作为评价指标)。

最后根据水质类别等级进行赋分,赋分标准参见表1。

表1化学指标评价等级及赋分

水质类别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赋分

5

4

3

2

1

4生境评价

参照“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的生境评价方法,按照“湖库生境评分表”对10项参数分别进行评分。

每项参数分值范围为0~20,每个点位的生境总分由10项参数分值累加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生境评价仅限于湖滨点位,湖心点位不在此列。

表2湖库生境评价等级及赋分

分值

等级

赋分

HS<150

无干扰

5

120<HS≤150

轻微干扰

4

90<HS≤120

轻度干扰

3

60<HS≤90

中度干扰

2

HS≤60

重度干扰

1

注:

HS即为生境评分。

5生物评价

生物评价可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指数、生物完整性指数。

鉴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本指南优先推荐生物完整性指数。

但因各地、各单位工作基础差异,生物完整性的操作性和推广性受到一定局限,因此也可根据评价目的、可获取的生物数据及自身能力,选择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物指数进行评价。

(注:

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物指数可以作为候选生物参数纳入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

5.1生物多样性指数

5.1.1评价方法

较为常用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为香农-威纳(Shannon-Wienner)指数,常用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计算公式为

式中H′为生物多样性指数;n为样品中各种生物的总体个数;S为所有样品中的生物种属总数;ni为样品所有生物的总体个数。

5.1.2评价标准

一般情况下,H′=0为严重污染;0<H′≤1为重污染;1<H′≤2为中污染;2<H′≤3为轻污染;H′>3为清洁。

5.2生物指数

5.2.1评价方法

生物指数评价方法主要用于大型底栖动物,目前针对这个类群开发的生物指数众多,此处推荐使用Hilsenhoff指数(HBI)和科级生物指数(FBI)。

(1)Hilsenhoff指数(HilsenhoffBioticIndex,HBI)

计算公式为

其中,ni为第i个分类单元(通常为属级或种级)的个体数,N为样本个体总数,ti为第i个分类单元的耐污值。

(2)科级生物指数(FamilyBioticIndex,FBI)

计算公式同HBI,但是分类水平从属、种级统一为科级。

5.2.2评价标准

确定生物指数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根据参照点位生物指数的数值分布,以75%分位数作为区分是否受污染的标准,低于此值表示水体水质最清洁,高于此值的数值分布范围,进行4等分,代表不同清洁和污染程度。

(2)根据所有样点生物指数的数值分布,以5%分位数对应的值作为标准,小于该值表示水质最清洁,高于此值的数值分布范围,进行4等分,代表不同清洁和污染程度。

其中,Hilsenhoff指数可参考已有的评价标准:

清洁0<HBI≤4.25;较为清洁4.25<HBI≤5.75;轻度污染5.75<HBI≤6.5;污染6.5<HBI≤7.25;严重污染7.25<HBI≤10。

如果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可考虑根据评价区域的生物指数数值分布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该评价标准仅适用于评价区域,其普适性值得商榷;另外,该评价标准的建立需谨慎进行。

5.3生物完整性指数

5.3.1候选生物参数

用于评价的生物参数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与研究的生物类群或生物群落以及指定的项目目标具有生态相关性;

(2)对环境压力具有敏感性,其响应能够与自然变化区分开来。

可以选择以下6大类代表性参数:

(1)代表生物类群多样性或多样化的丰富度参数;

(2)代表同一性及优势度的物种组成参数;(3)代表干扰敏感性的耐受性参数;(4)生物多样性参数;(5)代表取食策略及功能团的食性或习性参数;(6)生物量参数。

表3所示为分别适用于湖库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候选参数。

5.3.2核心参数筛选

5.3.2.1参数值分布范围分析

检查候选参数的数值范围,筛除以下两类参数:

(1)随干扰增强参数变化幅度减小的参数,这类参数不易准确区分受不同干扰程度的水体,不适宜用于生物评价;同理,随干扰增加参数变化幅度过大的指标,也不适宜用于生物评价;

(2)在参照点位范围内自身变化性过高的参数,这类参数无法有效区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点位。

每个候选参数必须有足够大的信息量,以及特定范围的变异性,可以在点位类型和生物状态之间进行区分。

表3一些适用于湖库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大型底栖动物候选参数

丰富度

物种组成

耐受性

生物多样性

食性/习性

生物量

浮游植物

●种类总数

●蓝藻种类数

●绿藻种类数

●硅藻种类数

●%前3位优势种

●%蓝藻

●%微囊藻

●硅藻商

●%耐受性种类

●%敏感性种类

●%耐酸性种类

●%耐碱性种类

●%嗜中性种类

●Shannon指数

●Simpson指数

●可食藻类种类数

●%可食藻类

●不可食藻类种类数

●%不可食藻类

●叶绿素a

浮游动物

●种类总数

●原生动物种类数

●轮虫种类数

●枝角类种类数

●桡足类种类数

●%前3位优势种

●%原生动物

●%轮虫

●%枝角类

●%桡足类

●轮虫/后生浮游动物

●哲水蚤/剑水蚤

●Shannon指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