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弧炉液压系统安装调试通用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81541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弧炉液压系统安装调试通用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电弧炉液压系统安装调试通用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电弧炉液压系统安装调试通用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电弧炉液压系统安装调试通用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电弧炉液压系统安装调试通用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弧炉液压系统安装调试通用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

《电弧炉液压系统安装调试通用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弧炉液压系统安装调试通用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弧炉液压系统安装调试通用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

5、禁止水和其它介质洒在电气表面,以免发生漏电和短路的事故。

6、系统中若有高压软管,应考虑其压力等级和最小通径,以保证正常工作要求。

7、注意高压软管不能过分扭曲和弯曲,其弯曲半径应大于推荐值的最小值,一般大于胶管直径的10—20倍。

8、注意高压软管联接的可靠性,以保证安全。

1、油箱的清理

加油前,油箱内壁必须清洁干净。

擦洗油箱内壁时,不可用面纱或棉质纤维布类,可用白绸布或吸水泡沫海绵轻轻按擦。

当擦干后见有小垢污,可用浸有石油醚的吸水泡沫海绵或湿面粉团轻轻按吸,直到目视在白绸布或湿面团上无污物为止。

2、管路的清理

全部管路应进行二次安装,一次安装后拆下管道,一般用20%硫酸或盐酸溶液进行酸洗,用10%的苏打水进行中和,再用温水清洗,然后干燥涂油以及压力试验。

最后安装时,不准有沙子、氧化铁皮、铁屑等污物进入管道及阀内。

全部管路安装后,必须对管路、油箱进行冲洗,使之能正常循环工作。

(1)、以冲洗主系统的油路管道为主,对溢流阀、液压阀通油箱的排油回路,在阀的入口处遮断

(2)、冲洗时,必须将液压缸、液压马达以及蓄能器与冲洗回路分开。

(3)、管路复杂时,适当分区对各部分进行冲洗。

(4)、冲洗液可用液压系统准备使用的工作介质或与它相容的低粘度工作介质。

注意切忌使用煤油做冲洗液,冲洗液应经过滤,其过滤精度不宜低于系统的过滤精度。

(5)、冲洗液的冲洗流速应使液流呈紊流状态,且应尽可能提高。

(6)、冲洗液为液压油时,油温不宜超过60℃,冲洗液为高水基液压液时,液温不宜超过50℃,在不超过上述温度下,冲洗液温度宜高些。

(7)、冲洗液时间通常在72小时以上,冲洗过程宜采用改变冲洗方向或对焊接处或管子反复地进行敲打、振动等方法加强冲洗效果。

(8)、冲洗工作可按“冶金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液压、气动和润滑系统(YBJ207--85)”进行。

(9)、冲洗检验:

a、采用目测法检测时,在回路开始冲洗后的15—30分钟内应开始检查过滤器,此后可随污物的减少相应检查间隔时间,直至连续过滤1小时在过滤器上无肉眼可见的固体污染物为冲洗合格。

b、应尽量采用颗粒计数法检验,样液应在冲洗回路的最后一根管道上抽取。

一般液压传动系统允许污染等级不应低于ISO4406标准中的19/16级或NAS1638标准中的10级。

比例控制系统的允许污染等级不应低于ISO4406标准中的16/13级或NAS1638标准中的7级。

1、不能敲击或敲打液压泵,以免损坏。

2、确认泵的正确转向。

3、若液压泵吸油处有球阀或截止阀,必须完全打开后才能允许启动液压泵。

4、液压泵尽可能在零负载下或在低负载下启动。

5、当液压泵运转正常时,有可能发生气穴和吸空现象,应注意检查油箱的液位,滤油器是否堵塞,及吸油管是否松动。

6、不能在已拆开电机防护罩的情况下运行液压泵。

7、当液压泵首次运行比较正常后,且在不加载的状态下保持运行5分钟然后加载为宜。

8、液压泵应在额定压力或略低于额定压力下运行为宜。

1、禁止电磁阀使用超出电压标准的电源。

2、仔细查对电磁铁使用电压DC24V还是AC24V。

3、使用交流AC220V时,请注意安全。

4、在规定的接地端子处,接上合适的接地线。

5、不能同时对双向电磁阀通电。

6、不能将电磁阀超出最大的开关频率状态下使用。

7、除非规定的产品外,禁止在易燃、易爆的环境中使用常规的电磁阀。

8、不允许用物件顶电磁铁阀芯,以免卡住。

1、不允许手动或快速地操纵液压阀。

2、用制造合适的配管正确的联接阀的借口。

3、用一定力矩紧固液压阀固定螺栓或配管接头,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4、不能随意拆卸和分解液压阀。

5、按功能熟悉各液压阀。

1、禁止使用除氮气之外的其他气体填充蓄能器。

2、在有蓄能器的液压系统中,如拆卸或检修时,应排除压力并关闭主阀。

3、禁止焊接或改装蓄能器。

4、注意按蓄能器的使用压力等级配置使用。

5、禁止敲打蓄能器。

6、按图纸要求或规定填充氮气压力,并根据工况作调整,以满足系数正常工作。

1、必须经常检查滤油器的堵塞情况,一旦发现堵塞,应及时清洗或更换。

2、注意经常检查滤油器发讯装置的完好。

1、液压缸在工作前,必须在低压(大于启动压力)情况下进行多次往复运动,排除缸内气体后进行正常工作。

2、拆卸液压缸时注意事项:

(1)、拆卸之前使液压回路内的压力降低为零。

(2)、拆卸时应防止损伤活塞杆顶端螺纹。

(3)、由于液压缸结构和大小不同,拆卸顺序也稍有不同。

一般应先松开端盖的紧固螺栓。

内卡链式的卡键应用专用工具。

法兰式拆法兰端盖时必须用螺钉顶出,不允许敲打或硬撬。

注意:

在拆除活塞和活塞杆时,不应硬性从缸筒打出,以免损伤缸筒内壁。

在各零件拆除后,组装时必须清洗干净,涂润滑油,并严防损坏各密封件。

3、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处理意见:

(1)、在风雨环境中,液压缸表面涂好防锈油漆。

(2)、在高温作业环境中,应在液压缸周围设置防热装置如石棉挡板等。

(3)、在尘土较大的作业环境下,应对液压装置附加防尘罩等。

4、液压缸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

(1)、故障现象:

爬行

故障分析:

a、空气侵入。

b、液压缸端盖密封圈压得太紧或过松。

c、活塞杆与活塞不同心。

d、活塞杆全长或局部弯曲。

e、液压缸的安装位置偏移。

f、液压缸内孔直线型不良(鼓形锥度等)。

g、液压缸内腐蚀、拉毛。

h、双活塞杆两端螺帽拧得太紧,使其同心度不良内。

排除方法:

a、增设排气装置。

如无排气装置,可开动液压系统以最大行程使工作部件快速运动,强迫排除空气。

b、调整密封圈,使它不松不紧,保证活塞杆能来回用手平稳地拉动而无泄漏(大多允许微量渗油)。

c、校正二者(活塞杆与活塞)的同心度。

d、校正活塞杆。

e、检查液压缸中心线与导轨的平行性并校正。

f、镗磨修复,重配活塞。

g、轻微者修去锈蚀和毛刺,严重者必须镗磨修复。

h、螺帽不宜拧得太紧,一般用手旋紧即可,以保持活塞杆处于自然状态。

(2)、故障现象:

冲击

a、靠间隙密封的活塞和液压缸间隙过大,节流阀失去节流作用。

b、端头缓冲的单向阀失灵,缓冲不起作用。

a、按规定配活塞与液压缸的间隙,减少泄漏现象。

b、修正研配单向阀与阀座。

(3)、故障现象:

推力不足或工作速度逐渐下降甚至停止。

a、液压缸和活塞配合间隙太大或O形密封圈损坏,造成高低压腔互通。

b、由于工作时经常用工作行程的某一段,造成液压缸孔径直线型不良(局部有腰鼓形),致使液压缸两端高低压油互通。

c、缸端油封压得太紧或活塞杆弯曲,使摩擦力或阻力增加。

f、泄露过多。

g、油温太高,粘度减小,靠间隙密封或密封质量差的油缸行速变慢。

若液压缸两端高低压油腔互通,运行速度逐渐减慢直至停止。

a、单配活塞和液压缸的间隙或更换O形密封圈。

b、镗磨修复液压缸孔径,单配活塞。

c、放松油封,以不漏油为限校直活塞杆。

d、寻找泄露部位,紧固各接合面。

e、分析发热原因,设法散热降温,如密封间隙过大则单配活塞或增装密封环。

1、确保所有泵吸油口和泵出油口阀门工作前打开。

2、通过泄油口向泵内注油,或通过出油口注油。

3、液压泵尽可能在零负载下或在低负载下启动。

4、启动电机前,应确认无其他人员或故障。

5、电源接通前,应确认各控制开关和控制信号在合适的状态下。

6、逐步调节和调整调压阀,直至系统设定值。

7、点动电机,注意液压泵转向、运行及噪音。

8、当液压泵首次运行比较正常后,且在不加载的状态下保持运行5分钟,视情况然后加载。

9、逐泵调节和调整调压阀,直至系统设定值。

10、运行一段时间后,观察设备运行情况。

11、一旦发现系统或机械漏油,应及时处理。

十一、系统的维护和保养

1、确保在已切断所有电源的情况下,且电机已停转后,才允许人员拆卸和维修设备。

2、需使用明火时,应清理周围环境,以免发生火灾。

3、未经许可,不允许改装设备,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意外或故障。

4、禁止随意改变系统压力和流量。

5、定期检查泵、电机、联轴器、固定螺栓的情况。

6、定期检查油箱的液位和油质情况。

7、定期检查蓄能器中的充气压力。

8、定期检查滤油器是否堵塞。

十二、液压阀的清洗和使用

1、液压阀移位时,阀口及安装面应盖上防尘盖,以免杂质进入阀体。

2、阀的清洗应用煤油或汽油。

3、阀清洗时应轻拿轻放,不能强行拆卸和装配,以免拉毛或损坏。

应按顺序拆装。

4、不能将阀件做垫块或捶打阀件。

5、重新安装阀时用一定力矩紧固液压阀固定螺栓,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十三、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1、液压泵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

不出油、输油量不足、压力上不去。

a、电动机转向不对。

b、吸油管或过滤器堵塞。

c、轴向间隙或径向间隙过大。

d、联接处泄漏,混入空气。

e、介质粘度太大或温升太高。

a、检查电动机转向。

b、疏通管道,清洗过滤器,更换新的工作介质。

c、检查更换有关零件。

d、紧固各联接处螺钉,避免泄露,严防空气混入。

e、正确选用工作介质,控制温升。

噪音严重、油压力波动厉害

a、吸油管及过滤器堵塞或过滤器容量小。

b、吸油管密封处漏气或介质中有气泡。

c、泵与联轴节不同心。

d、油位低。

e、油温低或粘度高。

f、泵轴承损坏。

a、清洗过滤器使吸油管通畅,正确选用过滤器。

b、在联接部位或密封处加油,如噪音减小,可拧紧接头处或更换密封圈;

回油管口应在油面以下,与吸油管要有一定距离。

c、调整同心。

d、添加油液。

e、把油液加热到适当的温度。

f、检查(用手触感)泵轴承部分温度。

泵轴颈油封漏油

a、漏油管道液阻过大,使泵体内压力升高到超过油封许用的耐压值。

a、检查柱塞泵泵体上的泄油口是否用单独油管直接接通油箱。

若发现把几台柱塞泵的泄露油管并联在一根同直径的总管后再接通油箱,或者把柱塞泵的泄油管接到回油管上等错误,则应予改正。

最好在泵泄油口接一个压力表,以检查泵体内的压力,其值应小于0.08Mpa。

2、溢流阀的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

压力波动。

a、弹簧弯曲或太软。

b、锥阀与阀座接触不良。

c、钢球与阀座密合不良。

d、滑阀变形或拉毛。

e、油不清洁,阻尼孔堵塞。

a、更换弹簧。

b、如锥阀是新的即拆下调整螺帽,将导杆推几下,使其接触良好;

或更换锥阀。

c、检查钢球圆度,更换钢球,研磨阀座。

d、更换或修研滑阀。

e、疏通阻尼孔,更换清洁油液。

调整无效。

a、弹簧断裂或漏装。

b、阻尼孔阻塞。

c、滑阀卡住。

d、进出油口装反。

e、锥阀漏装。

a、检查更换或补装弹簧。

b、疏通阻尼孔。

c、拆卸、检查、修整。

d、检查油源方向。

e、检查、补装。

泄露严重

a、锥阀或钢球与阀座的接触不良。

b、滑阀与阀体配合间隙过大。

c、管接头没拧紧。

d、密封破坏。

a、锥阀或钢球磨损时应更换新的。

b、检查阀芯与阀体间隙。

c、拧紧联接螺钉。

d、检查更换密封。

(4)、故障现象:

噪音及振动

a、螺帽松动。

b、弹簧变形不复原

c、滑阀配合过紧。

d、主滑阀动作不良。

e、锥阀磨损。

f、出油路中有空气。

g、流量超过允许值。

h、和其它阀产生共振。

a、紧固螺帽。

b、检查并更换弹簧。

c、修研滑阀,使其灵活。

d、检查滑阀与壳体的同心度。

e、更换锥阀。

3、减压阀的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

压力波动不稳定。

a、在油液中混入空气。

b、阻尼孔有时堵塞。

c、滑阀与阀体内孔圆度超过规定,使阀卡住。

d、弹簧变形或在滑阀中卡住,使滑阀移动困难或弹簧太软。

e、钢球不圆,钢球与阀座配合不好或锥阀安装不正确。

a、排除油中空气。

b、清理阻尼孔。

c、修研阀孔及滑阀。

d、更换弹簧。

e、更换钢球或拆开锥阀调整。

二次压力升不高。

a、外泄漏。

a、更换密封件或更换紧固螺钉,并保证力矩均匀。

b、修理或更换。

不起减压作用。

a、泄油口不通;

泄油管与回油管道相连,并有回油压力。

b、主阀芯在全开位置时卡死。

a、泄油管必须与回油管道分开。

单独回入油箱。

b、修理或更换零件,检查油质。

4、节流调速阀的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

节流作用失灵及调速范围不大。

a、节流阀和孔的间隙过大,有泄漏以及系统内部泄露。

b、节流孔阻塞或阀芯卡住。

a、检查泄露部位零件损坏情况,予以修复或更新,注意结合处的油封情况。

b、拆开清洗,更换新油液,使阀芯运动灵活。

运动速度不稳定如逐渐减慢、突然增快及跳动等现象。

a、油中杂质粘附在节流口边上,通油截面减小,使速度减慢。

b、节流阀的性能较差,低速运动时由于振动使调节位置变化。

c、节流阀内部或外部泄露。

d、在简氏的节流阀中,因系统负荷有变化使速度突变。

e、油温升高,油液的粘度降低,使速度逐步升高。

f、阻尼装置堵塞,系统中有空气,出现压力变化及跳动。

a、拆卸清洗有关零件,更换新油液并经常保持油液洁净。

b、增加节流连锁装置。

c、检查零件的精度和配合间隙,修配或更换超差的零件,连接处要严加封闭。

d、检查系统压力和减压装置等部件的作用以及溢流阀的控制是否正常。

e、液压系统稳定后调整节流阀或增加油温散热装置。

f、清洗零件,在系统中增设排气阀,油液要保持洁净。

5、换向阀的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

滑阀不换向。

a、滑阀卡死。

b、阀体变形。

c、具有中间位置的对中弹簧折断。

d、操纵压力不够。

e、电磁铁线圈烧坏或电磁铁推力不足。

f、电气线路出故障。

g、液控换向阀控制油路无油或被堵塞。

a、拆开清洗赃物,去毛刺。

b、调节阀体安装螺钉使压紧力均匀,或修研阀孔。

c、更换弹簧。

d、操纵压力必须大于0.35Mpa。

e、检查、修理或更换。

f、消除故障。

g、检查原因并消除。

电磁铁控制的方向阀作用时有响声。

a、滑阀卡住或摩擦力过大。

b、电磁铁不能压到低。

c、电磁铁铁芯接触面不平或接触不良。

a、修研或调配滑阀。

b、矫正电磁铁高度。

c、消除污物,修正电磁铁铁芯。

6、液控单向阀的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

油液不逆流。

a、控制压力过低。

b、控制油管接头漏油严重。

c、单向阀卡死。

a、提高控制压力使之达到要求值。

b、紧固接头,消除漏油。

c、清洗。

逆方向不密封,有泄漏。

a、单向阀在全开位置上卡死。

b、单向阀锥面与阀座锥面接触不均匀

a、修配清洗。

b、检修更换。

7、液压系统油温过高的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

当系统不需要压力油时,而油仍在溢流阀的设定压力下溢回油箱。

a、泄荷回路的动作不良。

a、检查电气回路、电磁阀、先导回路和卸荷阀的动作是否正常。

液压元件规格选用不合理。

a、阀的规格过小,能量损失太大。

b、所选用泵的流量过大。

a、根据系统的工作压力和通过该阀的最大流量选取。

b、合理选泵。

冷却不足。

a、冷却水供应失灵或风扇失灵。

b、冷却水管道中有沉淀。

a、消除故障。

b、消除沉淀。

散热不足。

a、油箱的散热面积不足。

a、改装冷却系统或加大油箱容积及散热面积。

(5)、故障现象:

液压泵过热。

a、由于磨损造成功率损失。

b、用粘度过低或过高的油工作。

a、修理或更换。

b、选择适合本系统粘度的油。

(6)、故障现象:

油液循环太快。

a、油箱中液面太低。

a、加油液到推荐的位置。

(7)、故障现象:

油液的阻力过大。

a、管道的内径和需要的流量不相适应或由于阀门的内径不够大。

a、装置适宜尺寸的管道和阀门,或降低功率。

2009-7-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