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总结要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8150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总结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总结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总结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总结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总结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总结要点.docx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总结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总结要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总结要点.docx

1。

名词解释(5道题)(20分)

  科学问题  科学假说  证伪主义  库恩  技术

2。

简答辨析题(4)(32分)

  在自然科学高度发达的社会,自然哲学没有存在的必要、科学的重大进步在于“大胆猜测之证实,谨慎猜测之证伪”、实验和观察可以独立于理论而存在、科学理论真的概率为零

3。

评析题(3)(34分)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公共科学对产业创新的影响、对技术的看法

4。

论述题

(1)(14分)

  论述科技人员的社会责任问题

重要!

*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社会,自然哲学没有存在的必要?

重建自然哲学的必要性

1、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2、重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联

(以下两点为拉兹洛的话)

1、一方面是科学的“信息爆炸”的成果,另一方面是高度深奥和微妙的方法论和概念分析。

有必要把这两方面结合到一起。

那就意味着既要使哲学家们了解有关的科学发现,又要使科学家们了解哲学的有关方法和概念框架。

2、绝大多数哲学家继续在提供虽然极其精致但实际上却很贫乏的理论;而科学家们在越来越多地涉足一般哲学问题的同时,又仍然被他们特定专业的视角翳蔽着。

其实,把科学的信息同哲学的机敏相结合的人则屈指可数。

重建自然哲学的可能性

1、19世纪中期以来,机械自然观受到怀疑和批评。

自然哲学有可能借助新的自然科学发展,开始复兴。

2、相对论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3、量子力学对决定论提出了挑战。

4、热力学提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概念。

5、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

6、宇宙学追溯到了宇宙演化的早期。

7、现代自然科学正处在一个多元发展的状态,存在的科学与演化的科学并存,有机自然观与机械自然观并存。

系统进化的条件、根据和诱因

1、系统内部相干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根据。

2、从外部获得物质与能量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条件。

3、内部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层级结构是由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在结构上又是层级式的,直到我们达到某个基本子系统的最低层次。

特点:

1、系统中低层子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关系。

(纵向关系)2、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关系(横向关系)。

3、随着层次由低到高,结合的紧密度由大到小而递减。

4、这样,高层系统的解体可以不影响低层系统的稳定性,有可能在稳定的低层结构之上重新建立新的构型。

层级结构在其进化过程中有一个基本性质,即近可分解性——单元内的联系一般比单元之间的联系强。

思考题PPT3:

1、把整个自然界(宇宙)看作一个系统,可以吗?

2、如何从系统的观点理解认识过程及其客观对象?

科学的四个基本内涵:

1、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3、科学意味着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4、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场域

科学的特征:

1、客观性和实证性(认识基础)。

2、一般性和抽象性(理论形式)。

3、具体性和精确性(语言表述)。

4、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过程)。

5、可错性和批判性(理论评价)。

6、解释性和预见性(价值功用)。

7、普遍性和开放性(社会规范)

提醒注意:

中世纪宗教观念对西方科学的影响较大,但并非有意为之。

科学共同体

定义:

1、具有共同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行为规范的科学家群体。

2、按库恩的说法,科学共同体遵守同样的“范式”。

3、另一种说法,republic of science。

目标:

知识的增长,“扩展正确无误的知识”

激励机制:

1、科学发现的优先权。

2、成果—(同行)承认链条。

表现形式:

学派、无形学院、学会

沟通机制:

书信、书籍、非正式交流、学术会议、学术刊物

社会规范(精神气质):

默顿认为,科学像所有社会建制一样,其活动不但是物质的,也是精神层面的。

科学不能仅被看作是某种技术性的操作,而同时还必须被看作是一种献身于既定精神价值和受伦理标准约束的活动。

1、普遍主义。

2、公有主义。

3、无私利性。

4、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科学系统的社会结构:

社会分层(科学家分层、资源分层、成果分层、承认分层、性别分层、期刊分层、基金会分层、大学分层、奖励者分层)

问题PPT4:

1、宗教在近代科学革命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2、很多人认为,学院科学应该更加具有市场导向,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这个判断有道理吗?

3、如果说,大学具有三种职能——教育、研究、公共服务,那么,如何平衡这三种职能?

讨论课1

主要内容:

自然哲学、系统自然观、科学共同体

有关问题:

1、如何理解自然、必然与自由之间的关系?

2、从系统的观点理解认识过程及其客观对象?

3、如何理解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4、很多人认为,学院科学应该更加具有市场导向,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这个判断有道理吗?

逻辑经验主义---代表人物:

石里克、卡尔纳普

早期又称作逻辑实证主义,一方面象实证主义那样强调经验证实,另一方面又象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那样强调逻辑和语义分析。

他们认为复杂命题可以还原为简单命题的逻辑函数,而简单命题的真假需要经验证实。

简单命题由词组成,词的意义则通过实指定义(用指明某些词的实际用法的行动解释这些词)由经验确定的。

科学观:

坚持两个“区分”,观察与理论的区分、“分析”与“综合”的区分

重要!

*实验和观察是否可以独立于理论而存在?

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着理论”?

1、观察和实验是按照一定的假说和理论设计出来的,观察什么、如何观察、观察结果都不是随意的。

2、观察和实验既是接收信息的过程,更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其中包含着选择与建构。

3、科学事实是用科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科学语言又总是联系着特定的理论。

为什么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1、从具体的研究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搜集事实材料;与问题无关的材料通常引不起人们的注意(动机/理由;“找茬”)。

2、从科学理论发展的机制看,只有发现了现有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人们才会想办法修正它、补充它,或者建立新理论替代它(挑战/应战)。

何谓科学问题?

1、从问题到科学问题。

2、科学问题:

科学认识主体立足于特定的知识背景提出的需要解决而且可能加以解决的具有理论意义的矛盾现象。

3、科学问题的基本结构:

已知成分+未知成分、问题指向+研究目标+应答域

分类:

1、陈述性/过程性/因果性问题(求解类型)。

2、真问题/假问题(应答域是否存在)。

3、常规问题/非常规问题(问题的性质)。

4、好问题/坏问题(问题界定的质量)

劳丹的分类:

经验问题、概念问题

来源:

1、科学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矛盾。

2、科学理论内部矛盾。

3、理论之间的矛盾。

4、社会需要、技术发展所提出的科学问题(现有理论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重要!

*概率归纳---科学理论真的概率为零?

推理可靠性问题:

归纳问题

归纳原理:

如果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观察到大量的A,且所有这些A毫无例外地具有性质B,那么,所有A具有性质B。

面临的问题:

1、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机械地按照归纳推理的程序直接导出一般性结论。

2、无论诉诸逻辑,还是诉诸经验,归纳原理本身都得不到恰当辩护(休谟,归纳问题)。

归纳推理的核心是从个别的事例推出普遍概括的可靠性,从过去的事例推出对未来预见的可靠性。

弱化形式(概率归纳):

如果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观察到大量A,且如果所有这些观察到的A都具有性质B,那么所有A可能都具有性质B(概率形式)

但是,这一表述并没有克服归纳问题。

事实上,根据这种推理,不管观察证据有多少,任何一般定律为真的概率为零。

结论:

无论从事实基础上看,还是从归纳推理看,常识科学观都难以立足。

推理可靠性问题:

假说-演绎

既然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问题,为了解决科学问题,人们就需要首先提出假说,而后通过演绎推理,进行经验检验。

这就是所谓的假说-演绎方法。

什么是科学假说?

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推测和说明。

假说在科学活动中的地位: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恩格斯)

1、假说是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先导。

2、科学假说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

3、科学假说是通往科学理论的桥梁

科学假说的构成:

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包括推理规则)、对现象本质的猜测、推演出的预言和预见

科学假说的特征:

科学性、猜测性、易变性

建立假说的方法与原则:

1、思维方法,归纳方法、类比方法、直觉/灵感、演绎方法。

2、方法论原则,解释性原则、对应性原则、可检验性原则

科学假说的检验及其复杂性

一个假说在经受过严格检验后被科学家作为可靠的定律和理论所接受,并据此进行解释和预见。

逻辑检验(逻辑一致性、逻辑简单性)、证据检验(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检验假说的过程,就是对假说进行证实的过程。

然而,证实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科学假说的检验具有不确定性。

告别常识科学观

常识科学观:

科学始于观察,理论来自归纳,科学与非科学化界的标准是可证实性。

1、古典归纳主义学派:

亚里士多德/培根。

2、逻辑实证主义:

维也纳学派

一种告别方式:

证伪主义的科学观——科学始于问题,理论来自猜测,科学与非科学化界的标准是可证伪性。

1、批判理性主义:

波普尔。

2、爱因斯坦(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中推出基本现象)

思考问题:

1、常识科学观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2、假说检验为什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证伪主义要旨:

1、观察受到理论指导,并以理论为前提;理论不能根据证据被确定为真或可能为真。

2、理论来自人类智力的自由创造(猜想),试图克服先前理论遇到的问题,以便给世界某些方面提供适宜的描述;3、猜测性理论一旦提出,就要接受观察与实验的严格和无情的检验;经受不住检验的理论就必然意味着被证伪,就应被淘汰出局,代之以其他猜想,而后再接受进一步检验。

4、科学就是这样在不断革命中前进的。

虽然不能说后来的理论/假说是真的,但的确是当前可以得到的最好理论。

5、存在着客观的方法论规则,即证伪原则,能够将科学和非科学区分开来。

能够在彼此竞争的理论中进行合理选择(更高的解释力,更准确的预见能力,更高的可证伪性。

因此,“科学是一项理性的事业”,是一项逐步“逼近真理”的过程,尽管我们永远也达不到真理。

朴素证伪主义

波普尔强调了证实与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从而特别强调“证伪”在理论发展中的关键力量。

波普尔构造的科学发展基本模式:

P1(问题1)---TT(尝试性理论)---EE(消除错误)---P2(新的问题)----

此模式的特点是:

把科学看作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把问题看成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主张在科学探索中应该大胆猜测、强调科学的自我批判精神

可证伪程度高的理论应该比可证伪程度低的理论更可取,即使他们实际上并没有被证伪。

科学事业就在于提出高度可证伪的假说。

从错误中学习

大胆猜测(鲁莽),无情证伪(冷酷),试错学习(莽撞),不断进步(逼近)。

为了具有高度的可证伪性,就要求理论:

清晰、精确

朴素证伪主义的问题:

逻辑上,与证实类似,证伪同样不是直截了当的。

实践上,科学史并不支持朴素证伪主义。

精致证伪主义

首先,在彼此竞争的假说/理论之间,比较相对的可证伪性---一个假说应该比他所要取代的假说更可证伪。

这样,把焦点从单个理论的价值,转向若干相互竞争的理论的相对价值,从而强调了科学的成长。

其次,不再盲目相信单个证伪性事例就能够证伪理论,而是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教条”一点、“顽固”一点。

第三,强调了“确认”在科学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重要!

*确认与证伪主义---科学进步在于“大胆猜测之证实,谨慎猜测之证伪”?

朴素证伪主义的问题:

(1)将大胆的高度可证伪的猜想之被证伪看成是科学进展的重大时刻,是成问题的。

(2)没有重视确认在科学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查尔默斯)其实标志着重大科学进展的,往往是“大胆猜想之确认,或谨慎猜想之证伪”。

前者标志着前所未闻的或者曾被认为不可能的事物的发现;后者标志着寻常见解中却存在着意想不到的问题。

两者都将提供重要的新信息。

相反,“大胆猜想之证伪或谨慎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