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80612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榆中县作为甘肃省的贫困县,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会出现各种困难与阻碍。

本文通过对榆中县的概况分析,发现榆中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很大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了促进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对榆中县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榆中县应从农业结构、农村根底建设以及农民自身出发做好长远的规划,并且各部门要做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规划,注重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才能确保榆中县的新农村建设能够准确落实党中央的指示,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关键词:

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研究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根底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开展;

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那么根底牢;

农村稳,那么社会安;

农民富,那么国家昌。

只有全国农民全员参加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开展;

只有广阔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把“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温家宝总理还在他的?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中指出:

“这20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表达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开展的要求。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开展为根底,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展经济、增加收入。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

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平安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

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根本教育;

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根本的公共卫生效劳;

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

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

要开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气。

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要完善根底设施建设,道路、水电、播送、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

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

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表达出新的时代特征;

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的状况

榆中县作为甘肃的重点县区,作为全国贫困县市,也倍受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

在全国上下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下,榆中县迎来了新开展的大好机遇。

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甘肃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地处兰州东郊,县城距兰州市38km。

全县辖8镇15乡268个行政村和4个居委会,共12个民族,总人口42.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59万人。

全县总面积3301.64km2,耕地面积70706.66hm2。

年均降雨量350mm,蒸发量1450mm,年均气温6.7℃。

全县分为中部川塬河谷区、北部干旱山区和南部高寒二阴山区三类不同地区。

北部干旱山区有6个乡4.77万人,是百合、洋芋、豆类、小杂粮生产及养羊基地。

南部有4个乡,是欣赏百合、冷凉型蔬菜、中药材及奶牛养殖基地。

中部有13个乡〔镇〕,是全县的蔬菜、林果、花卉和粮食作物生产基地。

境内有兴隆山、和平牡丹园、等旅游胜地。

全县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储量丰富,已探明的矿产品种有48种,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石、大理石等。

榆中县内陇海铁路、312国道、309国道线纵横贯穿,巉柳高速公路、宝兰铁路二线穿越全境,有省道2条88km,县乡公路四通八达。

在农业方面,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体系已初步形成,建成了以蔬菜、药材、商品洋芋、特色农业、规模畜禽养殖为主的农业生产基地和以蔬菜、百合、药材、洋芋、食用菌、花卉、庄园乳业为龙头、舍饲养羊、规模养鸡为主的产业,着力开展绿色蔬菜产品,现在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开展中的强势产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中开展形势最好、增长幅度最快、农民收入最高的产业。

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农业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运用,特别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为全县农业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近年来,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快速开展,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通过对榆中县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位置、开展状况的了解,可以明显发现榆中县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绝对的开展优势。

榆中县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开展观为指导,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及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作为战略任务,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以开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一体化为目标,以农村制度创新为突破,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加强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公共事业,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开展的新格局,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

虽然榆中县存在以上的优势,但是又由于它处于较为偏僻的西北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新农村建设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也一直制约着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因此是不容无视的。

三、榆中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龙头企业、旅游开展缓慢

榆中县在近几年的开展中龙头企业开展缓慢,没有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导致榆中县蔬菜、食用菌、马铃薯加工产业链不长,没有很好的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农产品加工大局部停留于初级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在劳务输出中增效不是很明显,并且在输出中受阻,不能很好的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

有于榆中县独特的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县镇府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不能将当地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没有更好的提升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展潜力,不能促进当地经济又好又快的开展。

榆中县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农村经济的开展、活泼农村经济的力度不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少,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开展潜力没有充分挖掘。

〔二〕政策宣传乏力、不全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基层党组织建设5个方面,一般均以中央的生产开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效劳,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阔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要求的认识、理解为出发点。

而榆中县在实际的村镇宣传中,基层政府、农村干部往往结合自身的具体工作对相关内容做了选择、取舍或过分注重某一点从而使局部内容弱化,甚至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外表话。

大多数村子对于“村容整洁〞或者是“新居建设〞大肆宣传,而对“生产开展〞“管理民主〞“生活富裕〞这几项根本不向村民作详细宣传或说明,就其现状来看,各村村务公开政策进行的并不理想,有失“民主〞。

而另一方面,以电视为主要群众传播媒介的农村,电视化的政策宣传极易遭遇农民群众对节目喜好的“冷落〞,使得宣传失效。

毛泽东说过:

“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阔群众知道。

……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1]。

因此榆中县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应首先要获得干部的正确理解,群众的认同,才能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才能让群众参与到具体建设中去,而现实却不尽人意。

〔三〕根底建设落后

榆中县根底设施落后,乡村公路状况较差。

这种状况导致农民不能及时的将农产品及时运出,使蔬菜、矿产资源外销受阻,使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不能及时进行。

榆中县地区的水资源的匮乏使得当地农民饮水问题很严重,局部农民因饮水和农业用水紧张而使生产生活不能健康持续开展。

由于农村管理差,农村脏乱差的景象也很严重,不能使人们生活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农民的健康令人担忧。

〔四〕局部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与方法本身出现问题

1、基层干部的瞒报、误报

作为政府针对规划的具体情况调查一般仅依赖于村干部的上报,但是一些关键性参考数据本身就是瞒报、误报的结果,这样就很难使得规划到达最大限度的科学化、合理化。

在榆中县小康营乡刘家营村发生的菜贱伤农的事件,就是榆中县政府没有很好把握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先前的调查数据中不完善、不确切,这样对农民的种植起到不良引导作用,容易使得农民盲目种植,最终导致将长势良好的蔬菜连根拔掉,拉回家喂猪或倒进沟里的严重事件。

2、贫富关系处理不当

城乡差距不断拉大是新农村建设这项宏观政策出台的背景之一,而一些不当的建设行为不仅未能有效改变此种状况反而使得一村内部或多村之间出现贫富分化加剧现象。

例如定远镇处于地质下陷地带,受地质灾害影响,村内房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开裂情况,绝大多数村民家中的水窖都已破裂,该村所靠的之山经常滚下乱石,人居生活条件十分恶劣,村民收入来源也极其单一,而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没有考虑到广阔农民的承受能力,还要政策性的盲目进行新居建设,盖新居等同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的理念泛滥。

虽然在近些年如果缺乏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难以谈及。

但科学的,理性的从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缩小城乡贫富差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是开展的正确方向。

〔五〕文化、科技推广力度不够

由于县政府在推行文化体育事业方面的力度不够,农村收看的电视节目很有现,不能使农民收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

农村图书馆开展缓慢,使一些需要农业科技的农民不能及时得到所需的科技知识,大大制约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展。

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在培养新型农业实用人才上力度不够,不能解决农民农业生产中的现实问题,造成农业生产蒙受损失。

四、榆中县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榆中县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按照“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为重点,全力抓好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开展,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大力开展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

1、加快开展农村支柱产业

大力开展特色农业,重点建设绿色蔬菜生产、食用菌生产、蔬菜制种、马铃薯母籽繁育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肉用种羊、优良奶牛繁育等种畜繁育基地,做大做强蔬菜、百合、马铃薯、中药饮片、农产品综合加工等龙头企业,形成支撑作用显著的战略支柱产业、带动能力明显的区域优势产业和质优量多的地方特色产品。

川东片以双垄沟全膜玉米、高产作物种植和舍饲养羊、奶牛养殖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川西片以设施农业、无公害蔬菜、花卉种植及奶牛、黄牛养殖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南部地区以冷凉型蔬菜、百合、药材种植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北部干旱山区以双垄沟全膜玉米、洋芋种植和舍饲养羊等主导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大力开展劳务经济,加大农村劳务输转力度

在当地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全面推进劳务对接,积极引导农村充裕劳动力走出走出农村,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并且进一步依托驻地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大力推广生物工程、信息技术以及设施农业等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竞争力,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在2021年榆中县输转农村劳动力53万人〔次〕,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达57.4%,农业科技进步奉献率达44.1%。

3、加快开展农村第三产业

以加快农产品流通为重点,努力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市场框架体系,逐步建成定远、和平物流中心,县城、金崖综合批发市场,金崖、火家店农贸市场,北关、定远蔬菜批发市场,甘草、北山洋芋批发市场,定远、和平花卉批发市场,县城中药材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

加快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强对全县旅游资源的规划和潜在资源的整合,完成和平牡丹园、徐家峡、唐家峡,以及定远矿湾、水岔沟和狐家沟等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工程。

依托兴隆山和国家级亚高原综合训练基地,建成集旅游、文化、商贸为一体的产业区,来大力开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并且全面提升旅游效劳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形成产业完善、设施先进、接待功能完备的旅游综合效劳体系。

4、大力开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

榆中县要立足于资源的优势,引导、鼓励和扶持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企业转移和吸纳农村充裕劳动力的能力。

主要经营好以蒋家营蔬菜保鲜库为龙头的蔬菜仓储、保鲜、运输业,以洋芋协会为龙头的洋芋销售加工企业。

使榆中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乡镇企业和非公企业的局部能到达50%以上。

〔二〕加强农村根底设施建设

1、加快农村道路建设

榆中县近年新修乡级公路22条253km,建成村级硬化道路500km,根本实现乡乡通油路、50%的川区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完成200多条村镇三、四级道路的建设[10]。

实施农村通达工程,建成金崖、高崖、夏官营、甘草店等17个乡镇汽车站和通村候车点,开通“村村通〞客运线路,行政村通车率达95%。

开展农用车辆742辆,年均增长0.5%。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稳固、改善和提高农村公路的建设成果,农村道路改造率到达100%。

2、加强农村人饮平安工程建设

榆中县地区的水资源的匮乏使得当地农民饮水问题很严重,因此当地政府新建各类供水工程11座,修建集雨窖7200眼,解决17.5万人的平安饮水问题,使农村平安饮用水比重达90.9%。

3、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水资源的充足对农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榆中县政府重点对三电、和电、青电等老灌区进行挖潜改造,在近几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333.3hm2、集雨节灌面积3333.3hm2。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9.7%。

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建成骨干淤地坝7座、中型淤地坝3座、小型淤地坝18座、小型水保工程6000座。

全县各灌区规划配套改造干渠21条76.9km、支渠20条113.4km,新建上水工程6处[10]。

4、加快农村能源建设

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改变农村原来的脏乱差的景象,那么使用新能源就是关键的一步,要改变旧貌就要重视农村能源与其配套的“一池四改〞工作。

要以沼气建设作为能源建设的突破口,配套改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工作[7]。

同时大力开展太阳能,使太阳灶、太阳能淋浴和卫生厕所进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

〔三〕加快新型农村住宅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就要从他们的实际利益出发,就要让他们住上新居,看到身边村庄的实质的变化,作为政府应该:

1、着力做好新村庄建设规划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那么,尊重农民意愿,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

榆中县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将居住分散、道路不通、信息不畅的偏远自然村转移设立新农村点。

在农村住宅规划上,要按照街、路、水、电、绿化、通讯等根底设施一次到位.并且要明确住宅、村办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事业的用地布局、用地规划、近期建设以及重点地段建设的具体安排,要科学合理确定居住区用地空间和范围,做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保护耕地,对废弃的宅基地要及时整理复垦。

在2021年榆中县政府全面启动新型农村住宅工程,建造结构合理、经济适用的农村小康住宅,要完成2000户住宅建设,使得农村砖混砖木结构住房比重到达77%。

2、加大村庄周围环境整治力度

通过沼气池能源建设,做到垃圾、粪便集中存放,污水通过明渠、暗沟排放,柴草垛不入村,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消除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及污水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让农民切实的感受到生存环境的改善。

〔四〕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1、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

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继续实施播送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榆中全县已有10个乡、36个村、近两万户群众由最多收看12套电视节目实现了收看50套图像清晰的有线电视节目。

8万多户、36万群众收听到了中央、甘肃、兰州和本地播送电台的节目,覆盖率提高了40%,到达90%。

并且要以科技效劳“三农〞为契机,建设一批村级图书室。

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筹备举办好全市第二届农民艺术节。

2、加强人才培训

榆中县政府还应该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目的,以培养种养能手、乡村农民科技人员为重点,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8]。

聘请省、市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定期举办培训班,尤其侧重于现场技术指导,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切实掌握生产技能,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

当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单靠政府行为、农民努力,它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方面,政府通过广泛宣传,让社会各界投资新农村,另一方面,农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农村条件,吸引社会各界投资新农村。

同时利用全社会的资源调动农民出去就业,社会各企业广泛接纳,为农民开展提供空间。

全社会支持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从财力、物力上支持,而且还要从精神、智力上支持,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寻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方法。

还应该结合高校园区坐落其中这一优势寻求高校智力支持,在规划制定、具体实施中进行科学论证,参考相关意见,使当地新农村建设在遵循科学开展观的前提下进行,从而保证新农村建设高效、节约地进行。

同时应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三支一扶〞,使青年力量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中,从而形成一股积极的推动力量。

应该结合农村缺乏文艺骨干力量的实际情况,借助社会力量指导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培养农村文艺骨干,活泼农村文化生活。

通过国家、社会、个人等各方面主体的努力,使新农村建设形成一种冲力,带动榆中县的经济社会开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假设干意见[J].农村建设.2021

[3]左鸣放,陈耀乾,田万生,等.甘肃省榆中县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997

[4]林毅夫.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点建议[J].金融经济,2006,(04).

[5]青连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难点重点[J].科学社会主义,2006

(1).

[6]孙柏英.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假设干重大问题解读[J].农村建设.红旗出版社,2006

[8]马晓河.城乡统筹开展与建设新农村及其政策建议.[J]改革.2006

(1).5~11

[9]郑有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政策突破.[J]教学与研究.2006

(1).18~25

[10]全国人大代表就加强农村根底设施建设进行的专题调研——针对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简报

[11]榆中县制定出台新农村建设标准.[J]2021

[12]榆中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J]〔2021-2021年)

后记

本研究课题是在我的老师XXX的亲切关心和细心指导下完成的。

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鼓励着我。

从课题的选择到工程的最终完成,X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

三年多来,经管院的各位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XXX老师及XXX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三年时间的自考同学,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