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专题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8058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专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专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专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专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专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专题研究.docx

《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专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专题研究.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专题研究.docx

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第一章《诗经》研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殷商末年至春秋中叶六百余年的社会生活,先秦时称为诗、诗三百、诗三百篇,诗经是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之后的称呼。

梁启超说现存先秦古籍…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在《周礼-春官》中有记载,诗序认为是从思想意义的角度划分的,朱熹认为是依据作者不同而划分的,较为接近事实的是音乐说:

风诗是乡土之音,雅诗为朝廷之音,颂诗为宗庙之音(章太炎认为雅是一种类似鼓的乐器,郭沫若提出诗之周南、召南、大小雅当以乐器为名)。

3、毛诗认为二南为西周初年的作品,应有西周末至东周时的作品。

王风是东周后的作品,郑风全部是春秋时的作品,魏风中讽刺统治者的诗作别具一格,秦风崇尚气力、武功,其创作时间应在东周至春秋时;周颂都是西周时代的祭祀之作,鲁颂均为春秋时的作品,古文经学派认为商颂应作于商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商颂是春秋时宋国的作品。

4、献诗说记载于国语-周语、晋语、左传,采诗说见于礼记、汉书-食货志、艺文志;孔子第一个将诗经选作教学内容的教师,又是第一位研究诗经的大师,他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宋人大胆质疑诗序的是欧阳修,集大成者是朱熹。

5、三家诗:

汉初讲诗者主要有鲁、齐、韩三家,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韩婴),鲁诗、齐诗以国得名,韩诗以人得名,合称三家诗;用汉隶书写,与较晚的毛诗学派区别,称为今文诗经学派;三家诗以鲁诗出现最早,以齐诗在当时影响最大但消亡最早,以韩诗传世文献为最多(齐诗亡于三国纷争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

6、毛诗学派:

毛诗因其传授人的姓氏得名,秦汉鲁人毛享传诗于赵人毛苌,毛苌广为传授;至西汉末经今古文之争,有别于三家诗,归于古文经学派;东汉时古文经学派抬头,毛诗立于官学,与齐、鲁、韩并称为四家诗。

(毛诗胜在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诗序较为合理,又得到大学者郑玄为之作笺)

7、《毛诗正义》,毛享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这是一部全面总结两汉至初唐诗经研究成果,带有里程碑性质的专著;朱熹《诗集传》,这是一部代表宋学诗经研究成果,同样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专著。

明《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这是一部突破经学之桎梏,开始从文学角度看待诗经的专著。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此作摆脱汉学、宋学之争,独立阐发自己的思想,与崔述《读风偶识》、方玉润《诗经原始》被誉为独立思考派的三部鼎立之书。

清段玉裁《诗经小学》,这是一部自觉地运用文字音韵学理论对诗经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这是清代古文经学派集大成之作,为研究毛诗的必读之作。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被誉为清代三大治诗之作)

8、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

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全面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

(1)全面反映了周人的劳动生活,如农耕、蚕桑、采摘、建筑、畜牧等,有助于了解周代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

(2)反映周人的爱情、婚姻及家庭生活,为了解当时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社会风俗、婚礼仪式等提供史料;(3)反映周人兵役、徭役及战争生活;(4)反映周人的政治生活、宗教生活、贵族的燕飨生活。

9、诗经反映的社会思想:

作为一部抒情诗集,诗经不仅记录了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而且反映了那一时代各个阶层的思想意识,

(1)反映了早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为后世知识分子人品、人格、理想、情操的建立和健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反映那个时代的宗教意识;(3)反映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4)反映周人的道德意识;(5)反映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及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10、诗经的文学成就:

(1)质朴淳厚的艺术风格;

(2)浓郁的抒情风味;(3)情景交融的意境;(4)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用赋笔直描、曲折情节、细节描写、对比烘托);(5)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王昌龄《诗格》将兴分为14格,曰感时、引古、叙事入兴等);(6)回环复沓的篇章结构;(7)灵活多变的句式(以四言为主);(8)丰富多采的修辞手法;(9)鲜明、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10)和谐自然的韵律。

11、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一)思想:

首先是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很朦胧的、很原始的,他们所爱的仅仅是自己的宗国而已,爱国主义成为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成为乐章的主旋律,诗经是其源头。

其次,忧国忧国、重视社会责任、重视人生价值的积极入世思想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诗经塑造了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具有满腔的政治热情,敏锐的洞察力,关心国事,注意时局的发展动向,我国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诗经忧患意识的感染和熏陶。

再次,诗经体现出的审美意识及文艺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奠定了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及文学理论的基础。

诗经的宗教意识与伦理意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二)艺术:

首先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推动古代进步文学创作的巨大动力,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都深刻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获得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的美称,使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主要的创作方法。

其次,诗经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自诗经问世以来,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直是古代诗人进行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

再次,诗经其他艺术成就对后世亦有极大影响,诗经生动、形象、准确的用语,奠定了我国诗歌创作的语言基础,诗经坦直、爽快的语言深受后世作家的喜爱多被借用到自己诗句中,诗经中的用韵形式和节奏要求、修辞手法、意境的创作被后世广泛接受。

(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均归于诗经)

(三)雅俗文学:

诗经是雅俗文学结合的产物,三颂、二雅、十五国风大部分是贵族创作的雅文学,具有明显的典雅风格和沉稳、庄重的贵族气质;二雅中的《谷风、苕之华、何草不黄》为西周民歌,常用回环沓手法及清新活泼的用语,透露出雅文学向俗文学靠拢的迹象,影响着后世民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12、春秋时期为赋诗言志时期,此时重在诗的应用,战国时间为著书引诗时期,儒家学者已将诗作为说理依据。

西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为诗经研究开拓了经学研究的广阔天地;经学的今古文之争,推动了诗经研究的第一个高潮;郑玄成为两汉诗经研究集大成者。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鲁疏》成为诗经博物学研究的开端。

孔颖达《毛诗正义》,成为汉学诗经里程碑式的作品,代表了诗经研究的最高水平;陆德明《毛诗音义》标志着人们开始关注诗经音韵问题。

宋学《诗经》研究,引发存序派与废序派之争,促进诗经研究的第二个高潮;朱熹《诗集传》代表了宋学诗经研究的最高水平,成为诗经研究第二个里程碑式的作品,蔡卞《毛诗名物解》、王应麟《诗地理考、诗考》标志着诗经研究的多样性。

明代是诗经研究从经学走向文学的关键时期,以《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为代表;陈第《毛诗古音考》开启了诗经音韵学与先秦古音研究;戴君恩《读风臆评》是一部从纯文学欣赏角度评论诗经,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

清代形成诗经研究第三个高潮,陈奂、马瑞辰、王先谦三人成为清代治诗三大家,代表清代诗经研究的最高水平,姚际恒、崔述、方玉润三人独立思考治诗,显示了清代诗经研究的多样性。

皮锡瑞《经学历史》,开诗经研究史之先河;胡适、鲁迅、闻一多开始以新的文学观念研究诗经;郭沫若开始以马列主义观点研究诗经,并首作诗经今译;1993年诗经学会成立,使诗经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

最早将诗经拓展到韩国的是新罗国王,公元541年派人从梁朝请毛诗博士,成为韩国培养官吏的必读教材;平安时代传到日本;最早将诗经推介到西方的是法国金尼阁,现存最早译本是法国孙璋1733年出版的《孔夫子的诗经或民歌》。

英国汉学家威阿瑟-韦理的诗经译著本,打破风、雅、颂的顺序,以内容重新分类编排;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从中国的方言和古音韵学的角度研究诗经,被誉为西方学界诗经研究的权威。

第二章《庄子》研究

1、关于庄周的生活时代,司马迁说他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庄子》注释家李颐、陆德明说他与楚威王、齐愍王同时,近来学者从庄氏起源上考察其身世,认为庄周可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

(秋水篇中叙述庄子却聘故事,对名利地位不屑)

2、庄子的思想:

与道家创始人老子一样,庄子也把道作为自己哲学的最高范畴,但庄子的道有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不可知的意味,将道当作理念的最高存在形态,建立齐同万物、物我合一的相对主义的哲学方法论,他认为认识的对象—万事万物没有本质的区别,没有独立的性质;认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同样是相对的,认识的结果不可能有客观的评判标准,是针对当时诸子学派纷纭繁乱的好辩风气而发;庄子的人生观理论为追求绝对自由,探讨各种各样冲破人生困境的精神自由、思想自由和心灵自由,所提出的至人、神人、圣人的名号,与世俗所指的意义不同,所标榜的人生境界的根本就在于无己、无功、无名三条纲目。

3、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是关于庄子著作的最早记录;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应当是出于刘向的校定整理;魏晋以后区分为内、外篇两部分,晋人司马彪所注本又分有杂篇;宋人苏试首次怀疑郭象注本保留有他人掺入之作,并指明属于杂篇的《盗跖、渔父、让王、说剑》四篇不是庄子著作;现代人们多相信内篇为庄子自著,将庄子一书视为庄学学派的著述总集。

4、唐宋以下流传最广的是郭象注本和包括了成玄英疏、陆德明释文在内的本子(清末郭庆藩裒集,称为庄子集释),今天较为通行的是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

5、《庄子》的文学类型庄子一书对于思想学说的表达主要是通过数量众多的寓言实现的。

庄子的寓言故事内容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对抽象的哲学观念的形象阐说,占书中较大比重,如人们比较熟悉的鲲鹏互化意在演述宇宙人生的无限,疱丁解牛则是宣讲顺应天理、养生穷年思想。

第二类是对具体的生活、学习以及技艺类哲理的寄寓性表达,这类寓言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大多为人熟知,如逍遥游篇中不龟手之药是讲用小与用大的不同,大树之樗是讲无用之用,望洋兴叹、邯鄣学步、运斤成风等。

第三类则集中对人的现实处境与社会状况的逼真描写,数量不多,却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形成庄子文学批判精神。

6、试述《庄子》的艺术成就

庄子寓言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且更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庄子寓言作品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形象塑造、情节结构以及语言运用三个方面。

(1)人物形象的塑造:

庄子书中众多的人物,无论是历史上实有的(老子、孔子、颜回),还是庄子虚构出来的,都具有极强的象征性,都是某一哲学观念的体现者,重视对他们精神境界的渲染烘托,表现出浓厚的重神轻形的倾向。

(2)故事情节的结构:

庄子书中非常多见的一种结构形式是,故事围绕着人物的问答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对话双方由对立向一致的转化过程就成为这些故事的基本框架,如望洋兴叹;还有一些情节是由一个人物向多个人物反复追问同一问题串联而成,使事物向其对立面转化,是庄子构思寓言的基本原则。

(3)语言的运用:

庄子寓言的叙述语言不仅生动、活泼,就是人物形象的对话也都充满了机智和幽默,非常具有文学的趣味性。

庄子不但创造了大量的寓言,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而且还最早提出了系统的寓言文学理论,书中寓言篇深入论述了寓言、重言、卮言的艺术特征和表达效果,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值得珍视的宝贵遗产。

7、庄子传播研究概况:

贾谊、枚乘等人是最早对庄子的学说和文辞加以祖述的作家,东汉以后庄子思想影响显现。

刘安及其门客应当被视为庄子的最早研究者,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庄子一书,为后来庄子学说的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庄子思想被最大限度接受、发挥并加以积极实践的时代,庄子作为鼓动玄学思潮的主要著作,与周易、老子一起被称为三玄。

(老庄哲学与儒、释并存发展)

随唐五代,庄子研究主要表现为道家经典向道教教义转化、庄子学说与佛学思想融合为禅宗等方面。

宋明时期以儒说庄,王安石、苏轼是这一思路的开创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