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6册复习精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7952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6册复习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6册复习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6册复习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6册复习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6册复习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6册复习精品.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6册复习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6册复习精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6册复习精品.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6册复习精品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6册复习

童趣

1.《童趣》选自,作者,字,苏州人,代作家。

2.区别下列各句中“故”的不同用法: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桓候故使人问之③温故而知新

3.翻译: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第一段文字的关系是:

()

A.并列 B.递进 C.总分 D.分总

5.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 )和( )句相同。

A.拔山倒树而来   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人不知而不愠

6.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句相同。

A.观之正浓     B.驱之别院C.故时有物外之趣  D.项为之强

7.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和()句相同。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以丛草为林C.项为之强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8.先对加点字解释,再翻译句子:

①盖一癫蛤蟆也。

②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写出文中运用了比喻的句子。

(两处即可)

①②

10.作者在文中将蚊想象成鹤,蚊和鹤有哪些相似之处?

11.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文段中描绘的两幅图画。

12.翻译:

“果如鹤唳云端”

论语十则

1.下列各句是谈学习态度的,还是谈学习方法的?

(1)不耻下问

(2)默而识之(3)学而不厌(4)温故而知新(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谈学习态度的谈学习方法的

2.“而”字有时表顺接,有时表转接,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人不知而不愠

④敏而好学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⑥学而时习之

表顺接:

表转接

3.本文中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相似观点的句子是

4.文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成语,它是

伤仲永

1.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3.翻译: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5.《伤仲永》选自    ,是    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

“伤”,这里有和   的意思。

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才能不断进步; 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6.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

7.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8.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9.最后一段的议论,通过仲永5-20岁才能的变化,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10.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

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孙权劝学

1、解释下列语句。

①“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④“博士”

⑤“孰若孤”

2、把第二段文字分两层,并概括每层的内容。

口技

1.联系全文说说“善”字的作用。

2.四个“一”字暗示。

从面衬托表演者的

3.文章其中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的过程,写声响由 及 ,由及 ,由及 的顺序写。

 一词概括了表演者摹拟声音的生动逼真。

4.选择恰当的时间性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A、少顷 B、既而 C、是时D、一时E、未几F、忽 G、俄而 H、忽然

①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②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③表示两事相继发生:

④表示同时发生:

5.第4段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仍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正面写,侧面写

6.给第四段文字分层。

7.翻译:

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8.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之”字意义不同的是:

( )

A.学而时习之B.故时有物外之趣C.于厅事之东北角

9.“犬吠”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10.哪句话写出大儿被吵醒后心里不快的情绪。

11.“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运用怎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12.哪些词语说明听众听得入了神?

13.( )一词写出听众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而()一词则表示听众对表演感到心领神会,感到满意。

14.与“虽人有百手”中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千里之能,B.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15.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一家人睡去后夜深寂静的氛围?

找出具体语句。

16.一家人睡去后,宾客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用自己的话说)

17.选段从哪些方面写宾客犹如身临火灾现场?

桃花源记

1.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

2.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3.阅读第②段,用原文回答。

(1)挑花源不易被人发现的词语:

(2)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

(3)桃花源宁静和平,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

4.②段可分两层,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5.“皆叹惋”的原因是

6.“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7.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却“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作者这样描述的原因是:

8.翻译:

“复前行,欲穷其林”、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9.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0.文章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爱莲说》

1.周敦颐是代著名的家,《爱莲说》是一篇(写法)的古代散文名篇,作者以自况,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起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说”是。

2.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

其《陋室铭》一文中,多用字数相同、意思相连的对句,这种句子被称为。

这种句子以外的,统称。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

《陋室铭》

1.给文章分层次。

2.作者采用手法引出题旨,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的人。

全文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4.文章结尾提出了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各有什么作用?

5.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

”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

《爱莲说》

1.作者写出了莲哪些优点?

2.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

3.用原文回答“予独爱莲”的原因。

4.和“水陆草木之花”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牡丹,花之富贵者也B.孔子云:

何陋之有  

C.始龀,跳往助之D.无丝竹之乱耳

5.将菊、牡丹、莲—一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婉曲批判

三峡

1.《三峡》出自《》,作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散文家_。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的作品。

2.“或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读这段文字,我们自然会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句子:

3.翻译:

(l)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揣摩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特殊性,并解释该词

A.或王命急宣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哀转久绝D.沿溯阻绝

5.第一段文字描述了三峡夏季怎样的特点?

6.翻译: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五柳先生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B.因以为号焉 以乐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D.或置酒而招之 既醉而退

2.翻译: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本文写了五柳先生哪几方面的爱好?

请摘录原文回答。

4.本文作者,时期人。

本文选自。

我们所学过的另一篇散文也选自本集。

从全文内容看,五柳先生就是指,这篇文章属于散文。

5.翻译: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③无怀氏之民救?

葛天氏之民铁?

6.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①性格②生活③志趣的语句。

①②③

7.全文第段是叙述;第段是议论。

8.“赞”语中“”和前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9.说说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10.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并分别解释它们的意思。

11.最能体现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突出五柳先生安于贫困、乐观豁达性格)的语句是:

12.本文表达了五柳先生什么样的情操?

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

B.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足肤皲裂而不知气可以养而致

D.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翻译: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小石潭记

1.上面几段文字选自作的《小石潭记》,作者被贬永州其间,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2.选文第一段写和潭的概貌。

可分两层,开头到“”为第一层,余下的为第二层。

通过描写游鱼,从侧面写出水的特点。

余下三段文字依次写了、、潭中气氛。

3.选文哪些词语为后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预设了伏笔?

4.翻译:

“其岸劳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对《小石潭》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他和另一位著名散文家欧阳修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C.文中采用特写镜头描绘了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D.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6.翻译:

①全石以为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