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世界的物质性》公开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知识学习《世界的物质性》公开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学习《世界的物质性》公开课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从知识学习的意义看,本框题是哲学知识重要的基础理论部分,对学生唯物主义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4.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和重点知识教师精讲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已有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
.原有知识发展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3.非知识因素分析:
通过对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较为抽象的哲学知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
物质与事物的区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综合运用探究法、情景分析法、讨论法和讲解法,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如何证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难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具体科学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情景分析法、讨论法和讲解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思路】本框题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入手,抽象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在物质和意识的比较中哲学上物质的含义。
之后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三个角度分析论证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复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回答二者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学生活动1:
讨论、回答。
对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教师活动2:
引出“物质”话题。
提问学生究竟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前面所学知识,顺利引导学生对物质概念的关注。
【展开新课】
一、物质的含义
请学生们列举身边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哪些。
回答身边具体的物质形态。
可能会谈到黑板、人、山川河流、以及看不见的、磁场、电磁波等。
对学生谈到的物质形态以适当分类,并提问:
生活中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
这一学生难以回答,但可启发学生对物质含义的思考。
教师活动3: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共性是什么?
学生活动3:
学生讨论,分析,能够形成一些朴素正确的观点,有些观点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这就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概括,得出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是客观的,是存在于人意识之外的结论。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分析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性之处:
都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活动4:
精讲物质的本质——客观实在性,并让学生思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共性就是,他们都是客观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都在人的意识之外,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之后,请学生思考:
人的意识能不能反映物质呢?
学生活动4:
思考、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并得出简单结论:
人的意识可以认识和反映物质,应该树立可知论的观点。
通过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讨论,有助于得出哲学上物质的科学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教师活动5:
请同学们找找这一句子的主干,并进一步思考物质和意识是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5:
从语文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一是明确物质的本质是“客观实在”,二是进一步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二、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介绍教材“上帝创世说”。
并请同学们讨论:
“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
”联系所学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违背客观实际的。
资料卡:
“上帝创世说”:
《圣经·
旧约·
创世说》记载,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水,第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第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第七天被确定为休息日。
探究讨论对“上帝创世说”的认识。
大多数同学认为这种有神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并且学生已系统学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所以对这一问题可以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总结学生的讨论内容,得出结论:
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神的存在。
并让学生思考:
人类产生后,人们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界还会是客观的吗?
学生活动2:
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
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原理: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活动都是以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为基础和前提的。
总结学生的讨论,并得出结论:
自然万物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进化而来是,自然界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由低级往高级发展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让学生明确自然界无论在人类产生以前,还是人类产生以后,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总结自然界是物质的,并让学生讨论:
人类社会是不是由神灵创造的还是进化而来的。
分组讨论,并发言回答。
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上先有物质然后才有人类,人类是物资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
我们人类是如何进化而来的来的?
看书并结合已有知识劳动思考、回答。
得出结论:
劳动在从猿猴到人类的进化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正是因为有了劳动,才有了手脚分工,才产生了语言和意识,才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并形成了人类社会。
所以我们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让学生看书回答:
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活动3;
看书回答,得出结论:
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因素有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个方面。
请同学们谈谈为什么说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从既有知识中分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个方面都是物质的。
利用数学思维的方法去证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体现了哲学本身的严密性。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中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方面;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制度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三个方面。
总结。
地理环境是客观的,人口因素是客观的,生产方式也是客观的。
整个人类社会是客观的,是一个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体系。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请学生思考探究一下问题:
人为什么会有意识,会有思维?
同桌和临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并推选代表回答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从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的角度思考,得出人的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因此,意识具有物质性。
这一问题较为复杂,学生较难理解,可以让学生先记住,等后面讲到意识的本质时再加强理解。
最后得出结论: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物质性。
总结学生的讨论发言,得出结论:
人的意识在本质上也具有物质性。
人的意识只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讲解以下内容:
从宏观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整个世界分为三大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
并提问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如何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利用本节知识回答上面问题。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由此,也就充分的证明了整个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引导学生自己突破难点知识,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教学总结】这一节我们学习了哲学中一个非常抽象但极为重要的内容: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我们要在掌握哲学上物质的基本含义,理解世界的三大组成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由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必须遵循物质决定意识的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学反思】本节知识理论性强,逻辑严密,教学中可以采用语法分析和数学论证的方法,加强科学性;
教师要适当引导、精讲,从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中抽象、提炼出哲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