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语文教师高端论坛02期教学简报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8283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语文教师高端论坛02期教学简报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大语文教师高端论坛02期教学简报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大语文教师高端论坛02期教学简报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大语文教师高端论坛02期教学简报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大语文教师高端论坛02期教学简报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大语文教师高端论坛02期教学简报Word下载.docx

《北大语文教师高端论坛02期教学简报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语文教师高端论坛02期教学简报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大语文教师高端论坛02期教学简报Word下载.docx

课改和高考必须也能够谋求共存,彼此“相生”又“相克”。

有水平的老师对此不那么焦虑,因为他们懂得平衡,懂得相生相克的道理。

他们既能让学生考得好,又不让学生学得那么死板,不陷入题海战术。

这就是水平。

即使从“功利”角度考虑,让我们的语文课有些活力,学生考得好,又不至于失去学习兴趣,那我们也必须想办法“平衡”一下,让学生多一点自主选择读书的机会。

3.互联网时代的普遍焦虑

互联网的海纳百川的信息存储功能,独特的链接方式,以及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便利化,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思考方式,也在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印刷文化的阅读思维方式。

思维跳跃、碎片化,缺少深度,浅薄,专注力的丧失,都是新的现象。

尽量选择相对良性的信息渠道,适当减少信息量;

对铺天盖地的信息,自己要有一些过滤,分析。

既要看到问题,又要有所“过滤”分析,这才不至于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要有平常心,有定力,日子才过得下去。

自己有“定力”,才能让你的学生处于相对不那么烦躁的“小气候”中,也才有比较好的学习环境。

4.要有“自己的园地”

在普遍焦虑的年代,我们也许不可能去改变大环境,但总可以尽量给自己营造好点的小环境,尽可能减少职业性倦怠。

教语文是要有心境的,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就格外重要。

讲学养,既是教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精神成长的需要。

什么是“自己的园地”,那是属于你自己的地方,可在此伸展你的才情,舔自己的伤口,做精神体操,给自己漫长而辛劳的人生来点节奏。

如果结合教学,在某些方面的确有自己的研究,可以在相关的学科领域拥有一定的话语权,甚至有比较出色的成果,那么这一块就成为你自己的园地,你就会有满足感、成就感,就有自己的精神寄托,不再去当年年如此天天如此的教书匠,而是一个学者型的教师。

培养专业兴趣与专业敏感很重要,是长期的事情。

还有,就是拓宽视野,不断更新知识,不满足于现炒现卖,立竿见影,或者只关注与目前教学可以挂钩的,要在整体素质以及修养方面下功夫。

所谓专业发展也是人生事业的发展,要有一点理想主义。

5.把读书作为良性生活方式

教师是化育人的职业,先要化育自己,让自己具备博雅的气质。

这个“博”可以理解为眼光与气度的开通博大,“雅”就是品位的高雅。

教师不一定要求知识非常广博高深,但气质风范必定是面向博雅的,这会让自己感到人生的充实,在孩子们眼中又是值得崇尚的人。

在当今趋向物质化、功利化、粗鄙化的氛围中,提倡“博雅”是有现实意义的。

不只是为了备课或某些职业的功利的目的而读书,不是停留于“职业性阅读”,而是有比较自由超脱的阅读,在读书并接触人类精神智慧精华的过程中,去发现生活,体验世界,让自己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就能相对能超越庸常的生活,并多少摆脱“职业性倦怠”。

6.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1)规划是为自己制定的,务实,没有套话、虚话,也不用展示“道理”,要实打实,适合自己,有可行性。

(2)要考虑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自己能改进什么,有哪些发展空间,主要做哪些事情,包括研究的问题,要达到的目标,过程与步骤,等等。

但不列流水账,要有聚焦,有重点。

(3)要有时间表。

程翔:

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深入理解教学文本。

1.积累几十篇课堂作品,你就有底气了。

很多教师不重视积累课堂作品,随教随扔,退休时盘点教学人生,没有留下什么东西。

这是职业意识不觉醒的表现。

教师职业的觉醒是自信的表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什么是课堂作品?

它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优秀教案。

一个好的教案,必然是反复实践的产物,必然是反复打磨的结晶,必然是包含了教师的心血之作。

第二,优秀论文。

一篇好的论文,必然是教师提炼升华的产物,必然是体现理论探索的产物,必然对其他教师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第三,优秀报告。

一个好的报告,必然是教育叙事的典范,,必然具有感染力和教育价值。

课堂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体现了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

第二,体现了教师精心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思。

第三,包含了师生双方情感的参与。

第四,体现了学生课堂生成的效果。

真正达到这四条标准,是很不容易的。

课堂作品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步:

第一步,选择。

课堂作品是建立在过往教学的基础上的。

教师在反复教学的基础上,选定有特殊感觉的课文或课题。

所谓特殊感觉,指的是熟悉、有突破,教学效果好。

第二步,撰写。

如果是教案类的,最好写成“教学实录”,也可以写成“教学设计”或“教学思路”:

如果是课题类的,最好写成论文,也可以写成报告。

第三步,操作。

所谓操作,指的是在实践中验证的过程。

如果是教案类的,最好在多个班反复试教,发现问题,以利提高。

试教的过程中邀请专家听课,课后提修改意见。

还要征求学生的意见。

如果有教学论方面的专家更好。

第四步,完善。

要从三个方面来完善:

语文专业方面、教学论方面、学生活动方面,涉及心理学、教育学、语文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课堂作品形成的过程,是推敲琢磨的过程,是不断自我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经过多次试教,经历各种意外情况的考验之后,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方案才算是基本确定下来。

2.深入理解教学文本,处理好课例文本和类文本的关系

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应汲取体验美学理念中的积极因素,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亲历亲为的生命体验活动;

另一方面又要在阅读教学中恪守语文学科特有的规律和原则,持守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展开对话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语文学科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本色。

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自主体验下的生命活动来实现认知和精神的双重建构。

即一定要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文本生成原初生命体验下的“原始理解”,继而再通过教师适当的指导和讲解来获得再度体验下的“后续理解”,这是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生命成长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历程。

在学生与文本展开倾情对话的过程中,应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心理特征穿透文本的言语符号外壳,沉入作品,与文本在意蕴中咀嚼,在文化中品味,在想象中驰骋,在情感中互融,在精神处共生。

要使学生以瞬间的生命体验来领略汉语博大精深的文化韵致,获得母语文化的精神滋养,受到民族情感和智慧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文化育人”的目的。

蒋绍愚:

教师应立足于教材,不限于教材。

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形成,主要还是在中学阶段。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蒋教授特意提醒在座的语文教师:

文言文教学是为了升学,还是为了培养人?

这个问题要好好想一想。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怎样阅读文言文?

教师应立足于教材,但又不限于教材。

要广泛阅读文史书籍,开阔视野,深化认识,提高教学水平。

1.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如何深入理解文言文作品内容?

离不开“知人论世”的传统。

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经典篇目为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赤壁赋》、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以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核心语句有“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等。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中关于范仲淹早年指向的记载,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对“天下”的论述,理解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

从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如欧阳修《范公神道碑》及相关资料如《列女传》等文献的有关记载,理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内在含义。

《国语•晋语八》、《礼记•檀弓下》中“吾谁与归”的记载,可以帮我们开阔思路,加深了理解。

《赤壁赋》一文,暗含了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哲学思想。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等核心语句的含义。

苏轼的《答吕端叔书》、《与章子厚书》、《东坡志林》卷十、《临江仙》词等作品的相关文字,以及《庄子•齐物论》、《庄子•秋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8册)、《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二(之一)》(大正藏39册)、《避暑录话》卷二等文献资料中的哲学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对于柳宗元的几部代表作品,蒋教授着重分析了他的“凄清”文风的原因及其济世情怀。

对于诸葛亮的《出师表》,则着重阐释了诸葛亮的法治思想与实践成就,及其清廉之风对当今执政者的示范作用,体现出关注当下的人文传统。

2.正确理解作品文句

针对文言文阅读与教学中经常可能会出现一些疑点、难点问题,蒋绍愚教授同样结合中学语文中的经典作品,以考证、类比等方法探究真义,而且以这种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生动实例,不仅做到了授之以鱼,同时也做到了授之以渔,给老师们以具体的示范。

《左传•庄公十年》中有“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句,有人对其断句理解提出了异议。

蒋教授结合历史文献资料,考证了“轼”的厚度、高度、长度及其作用,无可辩驳地证明,“登轼”是可行的。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也曾出现过有关争议。

蒋教授以王念孙的读书笔记结合出土文献资料,辨清了“触龙言”在传抄中讹误为“触詟”的范例,同时也辨明了“盛气而揖之”一句中“揖”字之误。

结合古代婚嫁习俗,解释了“持其踵为之泣”的准确含义。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中“床”字的理解,也曾出现过一些“奇说异论”。

蒋教授考察了历代诗人中关于“床”、“月光”、“忧愁”的诗句,以详实的范例和逻辑辨析,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对马未都为代表的的所谓“新解”予以辩驳和澄清。

张蕾:

语文教科研和论文写作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教师成长的方式很多,科研是很重要的一种。

研究能力应成为教师的一种追求,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是由教学中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

1.如何选题?

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选题是战略性、关键性的一步。

(1)在自己的教学中发现问题。

如:

《语文知识的随文教学》、《根据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

(2)在观摩学习中、在别人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

(3)在阅读相关学术论文中发现问题。

《叶圣陶语文教学理念之重温与借鉴》、《阅读教学:

为何不可以“深文浅教”》。

(4)在专家的评课讲座中发现问题。

2.选题中的问题及解决

(1)选题不实,故弄玄虚。

《建构主义教育观反思与语文教学》。

实,就是要有实践性,要实在,要有针对性和应用性,还要有科学研究的态度和精神。

问题解决:

要对教学实践有帮助,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

要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要有助于教改的深化与发展。

《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

(2)选题过大,不着边际,无从下手。

《论新时期和谐课堂的建构》、《语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与评价新思路》。

从小处切入,抓教学细节问题;

围绕教学方法、策略的研讨;

研究自身教学中的真问题、小问题,能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的问题。

《语文背景知识介绍策略浅谈》。

(3)缺乏新意,没有突破。

《文本阐释课中教师角色的理性思考》。

从新的角度,补充新的理由,形成自己的看法;

与他人观点有不同,阐发自己的理由;

实践探索,有突破性的成果。

《阅读教学应聚焦文本的核心价值》。

3.写作中的问题及解决

(1)标题表意比较含混。

《语文教学的残缺症》(写作知识无系统、修辞知识无踪影、语法知识无人讲)、《写景散文怎样写出宽度和深度》。

抢人眼球,做到新颖;

具体、准确;

简短、精炼。

(2)观点模糊,似是而非。

选择自己有研究、能够把握的问题;

要有读者意识;

观点应旗帜鲜明;

语言表达要平实、清晰。

(3)间架结构不够匀称。

风头、猪肚、豹尾。

(4)思路不合理,缺乏逻辑。

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训练,揣摩优秀论文的行文思路和内在逻辑。

(5)材料支持不了论点。

吃透论点相关概念;

精选材料。

(6)流于感性、浅薄。

注重理性分析,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论说要深入、透彻。

(7)论证游离中心、节外生枝。

牢牢抓住论点展开论述。

汪锋:

中小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是抓住主要观点、抓住有效信息。

1.一语教学与二语教学

学习普通话书面语和口语的难点和难度对不同语言背景人而言有很大的区别。

对北京及临近周边的河北来说,基本上是在第一语言教学的范畴内;

对其他方言区的人来说,基本属于第二语言教学范畴(对民族地区更是如此)。

这二者的区分非常重要,所谓一语教学,因为其口语系统基本成型,没有大问题,其语文重点就集中在文上(口语方面则着重高级阶段);

我们目前的练习、学习词典、文本配套上还没有精细到这一层次上来。

二语人却面临不一样的问题:

如母语干扰。

2.汉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

什么是语文?

确切的说,什么是汉语文?

其实涵盖了对多个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以前概括为“听、说、读、写”似乎很明确,其实不然,在操作上也有问题。

语文能力的意思可以说包含了两个方面:

1语的能力;

2文的能力。

也就是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再进一步说,也就是使用普通话口语系统和书面系统的能力。

3.语文测评实例与语言文字能力储备

(1)阅读

提取信息:

最短时间能抓住最重要的信息(故有概要)。

阅读方式:

其功能是抓住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甚至干扰信息,故有阅读方法的分别,略读与精读、跳读等。

(2)阅读能力评测要点

信息的重要性随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最基本的要求是抓住信息的源头,信息的源头与信息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比如,不同的人因为立场、是否受益等因素在表达同一信息时有多种考虑。

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

信息之间的比较。

生活中的信息来源往往是芜杂的,被扭曲的。

因此有比较阅读一说,所谓兼听则明。

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3)中小学的不同要求

中小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是抓住主要观点;

初中生相比而言要关注到信息源的不同,并考虑对信息传递造成可能的影响;

高中生应有比较的观念,通过信息的对比筛选有价值的,可信的部分,剔除干扰的因素,从而得出自己对该信息的判断。

(4)原题分析

第九届创新作文大赛暨语文水平测试试题(小学组)

一、语文水平测试题(30分)

(注意:

建议考生答此题时间不超过45分钟)

阅读以下关于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两组报道,据此给你所在学校校长写一份300—400字左右的“小学生减负事件争议概要”。

第九届创新作文大赛暨语文水平测试试题(初中组)

阅读以下关于“燕京学堂”三组材料,据此给你所在学校校长写一份300—500字左右的“燕京学堂”事件概要。

第九届创新作文大赛暨语文水平测试试题(高中组)

阅读以下关于“燕京学堂”三组材料,据此给询问此事的教育部领导写一份400—500字消息参考。

蔡可:

新的知识观与新的学生观例说

1.新的知识观

(1)从一道高考题说起

2012年4月9日,湖北省“书香荆楚·

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

为配合这次读书月活动,请从《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

(2)注重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注意选取论述色彩较浓、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短文,并在命题时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

2013年全国课标乙卷的《老子》试题涉及孔子是否曾经向老子求教等逻辑推理过程,湖南卷《烈酒里的殖民主义》涉及如何看待技术引进中的负面影响问题,福建卷《时尚浅说》涉及对社会风尚的理性思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论语·

乡党》: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不。

’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3)语文素养

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于各种知识与能力的调用。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提出问题的活动准备阶段(选择与确定活动主题或课题,制定活动方案);

分析问题进入问题(课题)情境阶段(小组讨论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决问题的实践体验阶段(收集、筛选资料,着手解决问题);

交流评价的成果表达交流阶段(总结提升,展示成果,评价反思)。

2.体现新的学生观

(1)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建构教学。

传统课堂教师在不停地传授知识,学生在被动地书写记忆,不能当堂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只有课下慢慢地理解、体会。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能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学习为根本,以学生的认知起点为起点,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问题。

教师首先关切的是“他为什么这样想”,而不是基于教师自己的立场或教科书的标准而漠视、排斥或谴责学生。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并不是完全围绕学生的所有问题来组织教学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引导”,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机智而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意向,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点方法等,让学生自己学会、会学;

想懂、懂想,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和健康的发展。

学生之间也是潜移默化地起着相互启发、引导作用的,教师应该适时肯定和促进学生相互间的积极启发、引导作用。

具体说,应该“导读”“导学”“导思”和“导路”。

(2)促进学生言语实践活动发生

案例一:

知识教学——关联词

案例:

在教学《母鸡》一文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学生通过读后理解,能感受到母鸡的勇敢,它对儿女们的保护是时时刻刻的。

在这个基础上我就问学生:

“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让我们感受到母鸡的这种勇敢精神呢?

”学生通过自己读去感受,大部份学生都能找出来,是“不论”和“总是”,然后我再让学生看句子,感受一下这两个词,如果在句子中把其中的一个去掉,句子会怎么样?

很多学生都感觉到,去掉了一个之后,句子会不通顺,句意也不清楚。

于是我便告诉学生,它们是一组关联词语,要同时使用的。

之后让学生感受这组关联词应该怎样读,是要读轻些,还是读重些,才能表达出情感呢,学生都感觉是要读较重一些。

然后让学生连续把这句话读了两遍,在读中感受母鸡勇敢的精神,在读中感受这组关联词的意思以及在句中所起的作用,学会运用。

最后让学生用关联词说句子,进行实践运用。

(3)三维目标:

面向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设置教学目标时,不必分成三方面来列。

但在具体的某一堂课中会有侧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

首先,知识呈现和能力训练要活动化。

讲解型的知识传授和题海式的能力训练把学生当做知识传递过程中被动的、单向的接受者,往往无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导致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只有把知识呈现和能力训练设计成为一个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积极运用技能的动态活动过程,学生才会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学习才会成为一个不断积累感受和体验、逐步提高语文素养的实践过程,这样的课堂才能体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其次,学的过程与教的过程要一体化。

教必须立足于学,教的行为就是激发、引导、帮助、促进学的行为,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过程。

在课文教学中尤其要处理好过程与结论的关系,不能把掌握课文的结论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要充分展开学生自主研读课文的过程,重视学生逐步形成对于课文的观点和看法的过程,重视学生走向结论的过程中的知识建构和情感体验,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再次,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靠潜移默化。

语文教学内容往往充满着人文性、情感性,学习这些人文性、情感性的内容是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能停留于“知之”,更需要“乐之”、“好之”,需要感染与熏陶,需要发自内心的认同,需要在长期的语文实践和教学交往中潜移默化。

3.体现教学同生活的联系。

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是教学的基本追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

基于真实生活情境。

二、互动交流

学员:

程老师您好!

听了您对《雷雨》的解读,我非常激动,也非常有感触。

以前很多名家对他(周朴园)的解读就是资本家,持批判态度,那么我们在高中教学中如果将这种新的解读融贯进去,是否会影响到学生的高考?

程翔老师:

我觉得这种理解和高考没有什么相悖之处,相反可能会促进学生的高考,因为现在的高考不是让学生去记那些套话、假话,而是从文本解读中发表自己的真实感受,无论中考,还是高考,现在都是这样。

当然,现在高考也不会去考《雷雨》,所以我们不要担心这样的解读会与高考相悖。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漆永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