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幽默十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7943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幽默十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堂教学幽默十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堂教学幽默十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堂教学幽默十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堂教学幽默十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幽默十法Word下载.docx

《课堂教学幽默十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幽默十法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教学幽默十法Word下载.docx

有说服力!

我都被你们说服了。

我们解决问题,都应该到书中去找证据。

那么是谁埋的呢?

要以文为证。

这可是法制社会,美誉证据却乱说话,是要受法律制裁的!

(大笑)不知道是谁埋的。

对,就是不知道。

这个是“历史的悬案”。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杨二嫂以这个作为理由拿走了狗气杀。

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杨二嫂贪小便宜。

这个问题大家解决得真好,使我特别高兴。

我曾经看到杂志上也议论过这个问题,结论大概是闰土是绝不会偷埋的,理由呢?

跟我们这位同学说的完全一样,这位同学如果写了文章,也可以在杂志上发表了嘛。

(大笑)

暂且把这个“历史悬案”放下,又有一个学生说鲁迅所以写杨二嫂这个人物是要反映旧社会的妇女问题时,钱老师又幽默地来了一句:

“好啊,他考虑问题可真广,还考虑到了妇女问题!

这问题提的很高级!

于是,一堂课始终在学生愉快的笑声中展开,而学生们也从争论中悟

出了不少道理。

第二招:

给学生插上想像力的翅膀

想像力能让学生不拘一格,大胆思索,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如果说观察力是知识积累的前提,记忆力是保持巩固知识的基础,思维力是获得新知识的途径,那么想像力则是人们进一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展知识的重要手段。

经典案例

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杨明明老师1962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校,现任职于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她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倡导“导学法”,提倡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师生互动,并以生动朴实、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获得专家及同行的一致好评。

杨明明曾经发表过一篇日记,现将其内容摘录如下:

春天的那堂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了首写春天的诗。

诗很精彩,孩子们更精彩。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五月的雨滴

像熟透了的葡萄

一颗,一颗

落进大地的怀里

到处是蜜的气息

到处是酒的气息

我没有把诗句一下子都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而是让孩子们逐句品味诗句,或者故意留有空白,让他们猜猜诗人会怎么写。

诗中说:

“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

”孩子们说:

是啊!

熟透了的葡萄才会掉下来。

熟透了的葡萄水分才多呢!

诗中写“一颗,一颗”,我问:

“一颗,一颗,落下来的是什么呀?

甲孩子说:

“落下来的是雨滴。

”乙孩子说:

“不,落下来的是葡萄。

丙孩子说:

“你们都说的不对,落下来的是像葡萄一样的水滴。

丁孩子说:

“应该说,像雨滴一样的葡萄。

多么执著的讨论啊!

何必去追究他们谁说的对呢?

只需读读他们一脸的认真,我便满足了。

接下去的争论更精彩了,诗中写到“落进……”还没有等我念完后半句,就又有孩子接腔了,且直言不讳:

“落进了我的嘴巴里!

立即有孩子反唇相讥:

“你的嘴巴盛得下吗?

其他人争先恐后:

“应该落进池塘里!

“不,落进干旱的土地里!

“落进沙漠里!

“落进果园里!

“落进庄稼地里!

最后一个伟大的总结:

“落进大自然的怀里!

我亮出了诗人的原话:

“落进大地的怀里!

“哦!

”孩子们欢呼了!

他们欢呼什么?

是欢呼猜对了吗?

不是吧,他们欢呼自己也有诗人的水平。

最后两句,我是让孩子们填空的。

“到处是()的气息,到处是()的气息。

他们对这个括号有兴趣极了,答案五彩纷呈:

写葡萄的,写香的,写糖的,写丰收的,写喜悦的,居然也有孩子写出了与原诗一模一样的文句:

“到处是蜜的气息。

真惊讶孩子的能力!

他们不仅会读诗,会体味诗,同样也会创作诗。

听说有一位美术同行写了一篇题为《我不在乎他们画的像不像》的文章,我为他的境界所折服。

我是教语文的,我敢说“我不在乎孩子们写得好不好”吗?

我敢说“我不在乎孩子们说得对不对”吗?

扪心自问,结论是:

我不敢。

因为,在我的头脑里有许多许多的“标准”,唯独还没有树立起最重要的一点――在乎孩子的学习兴趣,在乎用我们的科学方法去培养孩子对这门学科的爱,对求知的爱!

如果我们当老师的没有明白应该在乎什么,应该不在乎什么,这实在是一种遗憾啊!

当然责任不能全由我们老师负。

第三招:

逆向思维,出彩的奇招

逆向思维能令学生打破常规的束缚,立新创意,起到柳暗花明的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大师对如何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方面就颇有研究。

我们来看看叶先生在作文教学中的精彩片断。

叶先生问学生:

“你们谁能说说‘飞蛾扑火’这个成语的意思?

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学生们纷纷举手。

“太简单了,自取灭亡。

“自不量力。

“不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意思吗?

……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回答。

叶先生微微一笑:

“大家都说对了。

但是,我们能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释这个成语呢?

学生们面面相觑、抓耳搔腮。

“另外一个角度?

“怎么解释啊?

大师不急不忙:

“我给大家一个提示,就是从另一个相反的角度去考虑,或者说,换位思考,站在第三立场上思考这个成语。

还是没有学生举手发言。

叶先生耐心地说道:

“我刚才听见有同学在解释‘飞蛾扑火’时,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这个解释很好。

你们再想想,这只飞蛾明知前方有危险,但还是勇敢地冲上去,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学生们恍然大悟:

“啊。

‘飞蛾扑火’可以理解成‘不怕牺牲、舍生取义’。

叶先生吁了一口气:

“对,你们真是太聪明了。

学生们终于找到了感觉“就是从反义的角度考虑考虑啊。

“还可以理解成‘追求光明’,是吗?

学生们的思维拓展的越来越宽。

叶先生十分高兴:

“飞蛾扑火本来是个贬义词,但我们却通过某种客观分析,把它变成了褒义词。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在作文写作中如何应用逆向思维’的内容。

逆向思维就是突破常规、常识,从一个相反的角度去写,往往使作文写起来比较有新意。

有些同学所写的作文当中,几乎是千篇一律,根源就在于我们学生不能突破常识,不能从新的角度去挖掘……”

学生们豁然开朗,很快就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叶先生见学生们都理解得差不多了,便道:

“如果我让大家写一篇以‘我看狐假虎威’命题的作文,你们准备怎么去写?

很快就有学生举起了手:

“老师,这篇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从狐狸的聪明才智上着手,它为了能在动物中混得一席之地,借力打力应该是个很不错的方法。

二是从老虎的虚荣心上着手,它只是为了排场,以显示百兽之王的威风……”

第四招:

游戏与教学的“接轨”

把游戏带进了游戏活动中,或者说,把游戏带进了学习当中,那么,昏昏欲睡的传统教学法将就此得到颠覆。

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认为:

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

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

江苏省吴江市中学的何新明是位非常幽默的老师,他在创新教学方面也颇有名气。

曾经有一次,何新明讲解例题,待学生掌握得差不多时,他突然从教室门外推进来一个柜子(类似酒吧中那种国格子的放酒瓶的酒柜),上面蒙了一层不太厚的纸。

学生们立即瞪大了眼睛。

何新明说:

“这里每一个格子里面都藏着一道题待你们来解,如果谁能解出来,智慧女神就会给他颁发证书,并领取一份精美的小礼品。

学生们兴趣大增,跃跃欲试。

何新明让其中一名男生上来,男生对准一个格子一拳打去,纸破了,里面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一道题。

何新明便当场展示了这张纸条,然后让该男生解题。

男生抓耳挠腮,下面的同学便纷纷给他出主意。

此时,所有的学生都在设法解决这道题,何新明实际上已经调动了所有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最后,男生终于有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当他报出答案时,何新明便给了这名学生一份小礼品―――当然,也就是一张价值不到一毛钱的明星卡片。

随后,第二个、第三个……学生们纷纷要求上来。

一个个格子分别被打破,一道道题目也随之得到了解决,而学生们也十分愉快地获得了一些漂亮的小礼品。

第五招:

手段,多变才绚丽

多变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新鲜感觉。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

的感觉,尤其是导语、结构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应该具有多样化。

典型案例

山东省平邑兴蒙学校的谢萍老师的教学风格轻松有趣,其方式方法十分灵活多变。

如教学《景山公园》一课时,谢萍开门见山:

“让我们跟着文中的小朋友去神游景山公园,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吧。

教学《大海的歌》时,谢萍老师则采用提问的形式: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

有谁乘过大海轮?

谁能讲讲大海的美丽景色?

”让学生和以往的生活经历挂起钩,产生美好的遐想。

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谢萍则采用渲染情境的方法,用低沉的语调再现1976年1月11日首都人民扶老携幼送别总理灵车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悲”的美。

谢萍喜欢适时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体验美。

如一次习作训练,他发现学校走廊上一棵盆景树,最近突然病了,叶子枯黄,细枝条无精打采地垂着,而同样办公室里的那盆却葱绿得很,于是组织学生观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七嘴八舌,谢萍老师则引导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不易死的植物,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非要调查个水落石出,经过一周的调查,大家认为这棵树是他们自己害死的,是在无意中害死了小树。

这时,谢萍老师便请同学创作《一棵小树的死》一文,在深刻的体验中,同学们受到了美的教育,也明白了应该关爱身边的生命,不要漠视它们的存在。

在教学《春》后,谢萍结合学生们爱看古诗,读古诗的特点,请同学写赞美春天的诗并登上讲台诵读。

于是,“细雨蒙蒙雾重重,鸟语声声隐此中。

东风拂面不觉寒,春光一现有几何?

”“一恍神州春来到,去年燕子今出巢。

天南地北种青草,闲时喜听春雨闹”“冬雪残去春风来,万顷天空一片蓝。

虽说柳枝未出芽,其实春气早已到”等纷纷出炉。

虽然这些同学的诗作在遣词造句上,意境上都显得相当稚嫩,但学生看到自己写的诗还是很满意,因为他们在创作中体验到了快乐,体验到了美。

谢萍还认为:

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节奏感。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谢萍老师用极低沉的语调叙述了其开头一部分;

在人们哭泣着追赶灵车时,老师的语调则变成了急促。

谢萍老师的教学语言节奏常常随着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不同变化,其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地结合,节奏板眼分明,时快而清晰,时慢而紧凑,时高而不躁,时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驰适宜。

第六招:

让课堂语言激情四溢

只有包含着浓郁情感的语言才能感染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中引起共鸣,拉进师生间的距离,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全国特级教师、杭州市拱辰桥小学校长王崧周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先后师从朱作仁、周一贯等我国当代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研修语文教育心理和语文教学艺术,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一种灵巧而扎实、雅致而简洁的教学风格。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为了拉进时空距离,王崧周使用了多媒体课件:

在低沉哀壮的乐曲声中,屏幕上出现了高高耸立、庄严肃穆的抗美援朝纪念碑。

待乐曲结束后,王老师动情地说:

“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修建的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是为千千万万个为祖国和朝鲜人民,为世界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修建的。

在这些烈士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略一停顿后,王老师以更为深情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情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情感已被激发起来了的学生们和王老师一起深情地呼唤道:

“邱―――少―――云!

紧接着,王老师以更为饱满的感情,再次激发着学生的情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

学生们以更为洪亮和更为深情的声音呼唤道:

学生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王老师开始讲课。

当学到第8自然段时,王老师先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读了一遍课文,然后对学生说:

“请大家也像老师这样,怀着无比崇敬、无比悲壮的心情,深情地读读这篇课文。

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

把这些地方画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被感动?

学生读完,王老师换了一种悲愤的语调说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我为什么只能盼望不可能出现的奇迹,难道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的战友吗?

我为什么痛苦?

烈火不难扑灭却不能扑,自己明明能救却不能相救,看看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被烈火烧灼着、煎熬着、炙烤着,我怎能不悲痛欲绝啊!

台下的学生无不为之动容,仿佛那战火烧身的惨烈一幕就在自己眼前一样。

这时王老师又用沉重的语调对学生们说:

“此时此刻,战友的紧张也就是我们的紧张,战友的担心也就是我们的担心,战友的矛盾也就是我们的矛盾,战的痛苦也就是我们的痛苦。

邱少云的生死抉择,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情呀!

讲到课文结尾,王老师用富有感召力的语调说:

“战斗结束了,邱少云的战友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用邱少云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呵呵钢钎,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写了一句纪念他的碑文。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也亲自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于是,学生们在一种激情氛围中写出了形式各异的碑文,王老师点名几个学生朗读了自己写的碑文之后,先用课件呈现那句碑文“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接着,他再用催人奋进的语调说:

“同学们,这就是邱少云的战友在‘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

这句碑文,是邱少云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情地朗读这句碑文!

学生们齐读完毕,王老师用振奋人心的语调说:

“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

老师相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

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彩!

这时,下课铃响了,王老师喊了声“下课”,竟没有一个人往外走―――学生们好像还都沉浸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

第七招:

巧设悬念,令学生跟着走

如果你想给学生一个惊喜,如果你想制造一个高潮,那么,你在公布结果之前,最好把门虚虚地掩上,让答案“藏而不露”,就象演员说相声要抖包袱一样,让学生揣测连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每个年轻人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这个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悬念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悬念设得好,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换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提高老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溧阳市戴埠中学教师汪德富先生为人开朗大度,有着一股特有的幽默和优雅。

学生们十分喜欢并尊敬汪德富,他在工作上的美丽确实无人能及,听他讲课,每每让人欲罢不能。

请看他的几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

在学习《碳的几种单质》一节时,汪德富对台下的学生说道:

“同学们,今天我带了一把玻璃刀,有哪位愿意借给我一支铅笔用用呢?

前排的一个学生立即将一支铅笔递给汪德富。

“大家都知道玻璃刀非常锋利,只需轻轻一划,就能将一块玻璃一分为二。

你们知道玻璃刀的刀口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吗?

台下的学生有的说是铜铁,有的说是一种特殊的材料。

汪德富没说出答案,接着问:

“大家再看这支铅笔,你们知道铅笔芯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吗?

“石墨!

”一个学生抢着回答。

“对,铅笔芯是用石墨做的,而玻璃刀的刀口则是用金刚石做的。

“金刚石?

”学生们好奇的重复道。

“对,是金刚石。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天然物质,而组成铅笔芯的石墨是最软的物质之一,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不会吧,如果真的是同一种元素组成的话,性质也应该相差无几啊。

可是为什么一个这么硬,而另一个那么软呢?

台下的学生一个个露出疑惑不解的表情,看着汪德富,急着等他说出答案。

“好,同学们想知道答案的话,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碳的几种单质……”

片断二:

在学习盐类的性质时,汪德富事先在讲台上准备了一杯不知名的溶液,一个小铜片,一支细铁丝。

然后,他指着手中的铜片说:

“同学们,你们中有哪位能在上边画出一只小企鹅呢?

台下的学生面面相觑,怎么可能?

又不是一张白纸,除非用刀子在上边雕刻。

见学生不语,汪德富笑笑,说:

“大家看我的!

说着,用一根细铁丝在杯子中的溶液里搅拌了一下,让铁丝上沾满溶液,然后在铜片上勾勾划划,几分钟后,一只憨态可掬的小企鹅就出现在学生面前了。

“哇,真像我QQ聊天时的那只企鹅!

“老师,这时什么魔水?

汪德富看着台下七嘴八舌的学生,说道:

“大家安静了,想知道我用了什么魔水吗?

现在我们开始去寻找魔水,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盐类的性质,刚才用的魔水就是一种盐……”

第八招:

春风拂面般的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育给人的感觉是舒缓的,循循善诱的,没有紧张,没有急迫,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切入正题,犹如晨风拂面,令人心醉。

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需要、兴趣、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EQ过程。

这种以培养、提高学生的EQ,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为起点,以科学引导学生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情感并训练和培养积极思维、优良情感等手段,以达到高效的教学目的。

江阴市知名教师——要塞实验小学杨建国先生在上“圆的认识”-课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思考力,便大量地运用了启发式教学。

杨建国的开场白是:

“同学们,你们见到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们齐答:

“圆形的。

“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呢?

”杨建国微笑着问。

这个问题真够新鲜的,学生们的好奇心一下子就激发了出来。

学生们互相议论着,争辩着:

“老师,如果车轮不是圆形的,那就有可能走不快。

“车轮不是圆形的,是正方形或是三角形的就会走起来上下颠簸不停的,车子就会走不稳的。

杨建国继续问:

“圆形车轮为什么会转的很稳呢?

学生们面面相觑。

对他们来讲,这个问题确实有些难。

杨建国抓住这个机会,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你们能不能根据实际的车轮想一想它的奥秘呢?

听到老师的话,学生们马上动起手来。

有的拿起小车轮(提前准备好的)左右观察,用尺子和手比划着、思考着,有的拿着绳或尺子量起来,有的则在翻课本,企图从教材中找到答案。

杨建国没有打扰孩子们的思维,而是给时间让他们自由思考。

当杨建国看到陈明也正在用一根小棍当尺子去测量车轮的辐条时,杨建国甭提有多高兴。

要知道,这个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此时竟能想出这么聪明的办法来认识车轮,而这种方法正是寻找正确答案的捷径。

“陈明,你真聪明!

”杨建国趁此机会鼓励道。

一句真诚的夸奖,给了这个调皮鬼无穷的力量!

陈明立即站起来大声地道:

“老师,我发现辐条的距离都是一样长的。

“为什么是一样长的呢?

”杨建国继续问道。

陈明愣住了。

此时,其他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

“车轴与轮子的距离相等,就保证了车与地面距离始终不变,所以车子行走时就稳了。

”这是优等生刘子秀的声音。

于是,杨建国就顺利地引出主题:

“正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每根辐条的长度是一样的,也即轴与轮子上的距离相等,才能使轮子转动起来始终和地面保持相等的距离。

那么,轴到轮子上的距离又是圆的什么呢?

圆还有哪些特性呢?

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圆的认识。

第九招:

形象直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

直观教学能够让学生们在学知识时犹如看动画片一样简单、形象。

所谓形象直观教学法,就是采用直观恰当的图形、图示、语言,借助媒体等相关工具,将学生们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通过动脑,动手,动眼,动嘴,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想像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使用直观手段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竺可桢是一位蜚声中外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爱国爱校的著名教育家。

他主张复兴中华,教育救国;

他倡导民主,重视教育;

他广罗名师,尊师爱生,并把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为我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名师竺可桢在《水的合成》一课中,就大量采用了科学、形象、直观的教学法。

竺可桢先是展示了几张山水画,画面呈现出黄河、长江、渤海、小溪、瀑布还有生活用水等。

之后,竺可桢便开始调动学生的情绪:

“我们国家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大家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吗?

这些水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吗?

学生们七嘴八舌说开了:

“它们都是来自不同地方的水。

”“它们很美丽……”

竺可桢循循善诱道:

“是呀,我们生活中也在处处用水,处处离不开水,那么,你们知道水是怎么形成的吗?

水的构成元素是什么?

学生们的积极性再次被点燃:

“下雨就有水。

”“空气中的小水珠凝结形成的。

竺可桢自然引出了下文:

“雨是水,小水珠也是水呀,但水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

水的合成。

竺可桢将水的合成实验装置图挂在教室的墙壁上。

“讲台上是水的合成实验要用到的器材,哪位同学能参照这个挂图,把装置安装好呀?

“我”,“我”……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把手举的高高的。

这正是竺可桢要达到的目的:

“好,刘明、王芳,你们俩一起来做吧。

其他同学在下面仔细看看,如果发现它们的错误,可以及时提出纠正。

”很快,两个学生将一切安装妥贴了。

竺可桢很是满意:

“两位同学非常细心,做得很好。

大家注意做实验一定要细心、认真,这是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不然,一旦发生事故,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前面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水,大家说水的分子式是什么?

“H2O,”学生们高叫。

“H是氢,O是氧,也就是说水是由H和O经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形成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解水,验证这个公式的正确性。

竺可桢开始操作实验,一边讲解,学生则一边观察、一边记录。

当反应结束后,火自然熄灭。

竺可桢提问:

“反应完成了,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

“玻璃管中的气体少了”“玻璃管中还有些气体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