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7790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上海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D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0.75%提高至1.34%。

创新产出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11年至2015年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13.55%提高至14.53%。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芯片制造12英寸28纳米工艺进入量产,14纳米工艺研发已经展开;

采用上海自主研发CPU的笔记本、台式机、服务器等已投放市场;

AM-OLED面板在国内率先实现对下游用户供货;

TD-LTE核心芯片继续领跑,测试仪器研发实现突破;

高精度便携式化学气体和PM2.5等新型传感器研制成功;

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压汽油直喷发动机控制实现集成芯片定制。

4.投资依赖日益减弱,投入产出效率持续优化“十二五”期间,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投资规模总体呈现下降态势,从2011年高峰时244.74亿元,下降至2015年的173.3亿元。

“十二五”期间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投资总额997.33亿元。

与此同时,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了发展方式转型和驱动力转换,产业发展对投资依赖不断降低,投入产出持续优化。

2015年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投入与营业收入之比为37.8,高于全市工业35.5,也高于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8.1平均水平。

(二)

(二)发展环境

1.产业发展格局出现重大调整当前,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低端环节向成本更低新兴国家转移和高端环节回流发达国家的趋势日趋明显。

一方面,基于市场、成本等因素考虑,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向泰国、越南等新兴国家转移加速,产业竞争特别是低端制造环节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另一方面,出于提振经济和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考虑,发达国家政府开始重新审视本土制造业的作用和地位,出台“工业4.0”、“再工业化”等一系列推动制造业发展战略,其对电子信息制造高端环节的参与度也日渐深入。

“十三五”期间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面临“高端难承接、低端被转移”压力将进一步增加。

但与此同时,产业格局深度调整也为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全球布局、提升技术和能级提供了新机遇。

2.信息技术创新进入重要窗口期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酝酿重大突破。

信息产业已进入“后PC”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新型终端正成为主流,跨终端开放平台正在形成;

集成电路技术日益逼近现有技术、材料的极限,技术重大变革的需求愈来愈强烈;

网络技术将努力突破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TCP/IP)的局限,传统的广播电视、移动通信及互联网正在加剧融合形成新一代异构网络,以满足多网协同传输、万物互联、时时互联的要求;

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带来信息处理、应用方式的变革;

人工智能和类脑技术的发展,将加速“智能时代”和“智慧社会”的到来在。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上海聚焦力量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就有可能将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在相关领域的潜在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3.融合创新成为信息产业发展新引擎带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制造业开始规模化发展,引发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格局、组织形式等的重大变革。

以工业互联网、分散制造、智能工厂、大数据、虚拟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产品销售与服务支持,开始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中加快应用。

基于产业链、开放平台、产业生态等的创新成为发展方向,不仅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整合、共享、优化,推动了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也促进了不同产业间的跨界融合以及业态和服务的创新。

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成熟,为制造服务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十三五”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通过提升软实力实现产业链掌控能力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方向。

4.转型升级拓展新空间

“十三五”是国内实施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关键阶段,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动力转换,亟需逐步摆脱对要素投入依赖,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互联网+”战略持续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制造与服务融合成为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和提质增效的新手段。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实施,为国内资本、产能、产品输出拓展了空间,推动了区域合作发展进一步深化。

这为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强化基础能力、提高创新能级、提升品牌质量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产业升级,明确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广阔空间。

5.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新机遇上海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不仅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同时也要努力走到世界前列。

积极推动制度创新、服务创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氛围,为“十三五”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和产业创新、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三)问题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主动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发展,但是面对国内外产业发展态势不断变化,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也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控制能力较弱。

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提升主要依靠购买国外授权许可,关键零部件大量依赖进口,企业普遍存在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储备薄弱等问题。

二是产业环节相互分割,产业链联动发展尚未形成。

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缺少纵向合作和横向整合,也未能形成整机系统带动整个产业链合作创新、协同发展的局面。

同时产业链中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产品销售、品牌运营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发展不足,对整体产业链缺乏掌控力。

三是国内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

近年来国内其他省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迅猛,国内竞争日趋白热化,上海在产业结构、发展重点、发展模式等方面与国内其他省市同构现象日益突出,一些重点领域在国内的地位有所下降。

四是外需市场萎缩,要素环境制约加大。

全球经济仍未从金融危机造成的波动中完全恢复,电子信息产品对外出口短期难有大的提升,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面临市场转换的风险。

同时,国内土地、能源、环境等政策约束越来越强化,对电子信息制造业资源节约化、发展绿色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十三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趋势,主动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接和服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国家战略,抓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和自贸区契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增长质量效益、推动跨界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强化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巩固上海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产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国内龙头地位,实现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为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主要原则

1.创新引领、高端发展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下,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汇聚整合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完善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加快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活跃度和创新能力。

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各重点领域抢占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加快突破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及产业化,推动并支撑“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高端化发展。

2.应用拉动、融合发展面向城市发展重大需求及重点行业应用,整合产业资源,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和集成能力,实现应用方案的多元化和可延展,打造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领域产业链竞争力。

顺应信息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围绕培育发展四新经济,促进建设智慧城市,大力推动两化融合,推动硬硬融合、软硬结合、硬件服务融合,实现产业跨界发展。

3.聚焦前瞻、集约发展跟踪、梳理、把握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和新兴领域重要发展方向,依照远近结合原则部署发展重点和推进措施,强化产学研协作,理顺和创新电子信息制造业前瞻技术产业化的工作机制。

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能级,逐步淘汰低效、低附加值产业环节,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

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服务支撑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

4.优化布局、开放发展市区联动,优化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领域产业布局,推动创新要素向重点园区集中,提升园区企业联动发展能级。

鼓励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通过跨国投资、并购等,整合全球资源,建立全球产业链体系,提升产业国际竞争能力。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注重创新引领、结构提升、科学投入、绿色环保、集约发展。

到2020年,在产业增长质量、核心技术突破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创新能力建设、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初步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与产业化基地,在重点领域技术创新、业态创新、产业模式创新、产业链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国内龙头地位。

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规模达4000亿元,增加值率较“十二五”末提升2个百分点。

集成电路、下一代网络、新型显示、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继续巩固国内领先地位,物联网、车联网、智能产品、智能传感器等新兴领域初具规模。

积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到2020年,打造5家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年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培育10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年收入超50亿元的创新型企业,形成5个能够整合全球资

源及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

上海“十三五”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单位

属性

“十三五”

质量

效益

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规模

亿元

预期性

4000

组装加工业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中比重

百分点

较“十二五”末下降8个百分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率

较“十二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23

创新

能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3

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

8

集成电路设计布图登记量年均增长率

10

绿色

发展

电子信息制造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约束性

完成本市

下达目标

三、发展重点及布局

“十三五”期间,以技术创新、应用带动两轮驱动,实现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态势。

集成电路、下一代网络、新型显示、汽车电子等优势领域,聚焦中国制造2025,

以市场战略为主,做大做强;

物联网、车联网、智能产品、智能传感器等新兴领域,鼓励创新发展,培育产业链基础,重点推进示范性应用,形成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量子技术、脑机融合、无人驾驶等前沿领域,重点支持前瞻布局、技术攻关。

(四)

(一)优势领域做大做强

1.集成电路建成国内最为完备、技术最为先进、最具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形成设计、制造、装备材料、封装测试联动发展,巩固在国内集成电路领先地位。

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

到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力争达到2000亿元。

技术和工艺。

先进设计能力进入16/14纳米及以下,量产工艺达到16/14纳米;

特色工艺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产业配套。

国产主要专用装备和材料在大生产线上占有率超过30%和40%,关键装备和材料进入国际采购体系。

产业结构。

结构更加优化,设计制造的比重显著提升,设计业、制造业、封装测试业、装备材料业占比分别为4:

3:

2:

1。

龙头企业。

培育出一批设计、制造、装备的龙头企业,设计和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发展重点:

聚焦自主突破、协同发展,坚持设计和制造并重,推动高端装备、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协同应用,强化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联动,积极推进新型微纳电子材料和器件共性技术、硅集成电路技术与非硅材料融合的研究。

优先发展芯片设计业,支持芯片设计企业开展并购和产业整合,推动芯片设计、整机、服务联动发展,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力推进自主可控CPU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实现,支持智能终端SoC发展,面向物联网、云计算、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智能交通等应用,实现嵌入式控制、传感器、安全控制、新型存储器、电力电子、显示驱动芯片等突破发展,鼓励发展设计服务等新业态,推动芯片设计水平由28纳米向16/14纳米提升。

集中发展芯片制造业,依托国家和本市产业基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本市12英寸生产线及8英寸特色工艺生产线建设,提升28纳米工艺技术与生产能力,支持16/14纳米工艺量产以及10/7纳米先导工艺技术预研,加速配套IP库建设,发展嵌入式闪存、先进数模混合电路、MEMS、IGBT等特色工艺。

突破发展装备材料业,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12英寸生产线及引导线建设,重点支持高端光刻机、刻蚀机、硅通孔、镀铜、光学检测、离子注入、清洗机等关键装备,以及12英寸硅片、SOI硅片、化合物半导体、电子化学品、抛光液、光掩膜等基础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联动发展封装测试业,加快提升先进封装产能比重,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封装产业链协作。

2.新型显示

做大做强AM-OLED,建成国内中小尺寸AM-OLED技术高地,提升国产化配套能力,拓展融合应用,继续保持国内引领地位。

积极培育激光显示、智慧照明和智能显示等新兴领域。

到2020年,新型显示领域规模实现600亿。

AM-OLED,提升面板产业能级,掌握高分辨率面板、柔性显示等量产能力,技术上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行列。

以智慧照明应用引领,推动大功率LED先进芯片和智能系统发展,实现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AM-OLED关键发光成品材料、关键工艺装备、高分辨率驱动IC实现部分国产化替代,并进入国际采购体系。

打造智慧照明和智能显示高端元器件制造、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AM-OLED面板。

聚焦高分辨率中小尺寸屏幕和柔性AM-OLED显示,加快推动高世代线重大项目实施,形成围绕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巩固上海AM-OLED领域领先优势。

智慧照明产业。

推动LED智慧照明应用技术和系统向高端提升,促进倒装、垂直等先进LED芯片发展,探索发展可见光通信(LiFi)、LED植物照明等新应用,加快形成产业集聚。

产业配套方面。

坚持产业链联动发展,加快形成关键原材料、关键工艺设备和高端驱动芯片的上游产业集群,促进新型显示企业与配套企业纵向融合,加强与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等下游产业横向合作。

新兴领域。

推进激光显示、微显示、印刷法工艺、基于显示技术的传感探测等新技术新应用,积极布局下一代真柔性显示技术。

3.下一代网络

聚焦5G前沿技术,开展适应未来移动互联网发展需求的移动通信核心技术标准研究,抢占前沿制高点,加大技术与应用融合,巩固并提升上海在国内下一代网络领域第一梯队的地位。

到2020年,下一代网络规模实现600亿元。

技术创新。

5G通信、硬件通用化与软件虚拟化、窄带物联网(NB-IOT)、可见光通信(LiFi)、毫米波通信等方面走在国内前列。

做精做强上海本地龙头企业,巩固上海在国内手机和智能终端设计领域国内第一的地位,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的本土领先企业,积极对接国内龙头企业新业务。

无线网络方面重点推进超密集组网等LTE-A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TD-LTE小型化基站以及铁路、航空、物流、智能电网等重点领域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积极布局大规模天线、毫米波通信等5G关键技术和可见光通信等前沿技术,推动SDN/NFV/云技术与无线网络的结合,加快VoLTE、天地一体通信网络、集群通信等研发和应用。

有线网络方面加快光网络接入传输、高性能路由芯片、高速路由交换和接入设备、高性能IPv4和IPv6网络互通设备等产业化,推进千兆光网的应用。

多网融合方面重点推进新一代无线数字电视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络的全IP融合网络设计,积极支持并争取全球技术标准认证及检测中心落户上海,大力推动物理层、网络层、应用层全系列评测技术能力建设。

芯片与软件方面重点推进基带芯片、应用处理器、射频及功率放大器、电源管理、传感、RFID、NFC、存储等关键芯片研发,大力发展操作系统、中间件和浏览器、应用软件,积极支持智能终端硬软件及业务应用的评测技术。

安全和业务支撑方面重点推进认证鉴权、域名解析、地址分配查询、网络管理、客户服务、融合计费等支撑系统研发,大力发展流量控制、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安全防护设备和大规模网络性能测试设备系统。

4.汽车电子基本形成覆盖车载、车身、动力、底盘、网络、车用传感器和芯片等汽车电子各环节的全产业链体系,拉动本土核心零部件企业在智能化、绿色化、网络化等重点领域的自主开发和上下游协同配套,继续巩固国内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到2020年,汽车电子规模实现800亿元。

车身电控被纳入国内汽车电子芯片设计和制造体系,发动机电控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继续巩固汽车电子车载娱乐系统、车身控制系统相关技术全国领先,推动产业向动力、网络等产业链高端领域发展。

培育一批产值规模达到百亿级别、产品配套主流整车厂商的核心企业。

动力总成方面。

重点推进符合国-W标准的发动机控制系统及相关测试工具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支持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机电耦合变速系统等汽车变速传动电子控制系统开发和应用。

车身电控方面。

重点推进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实现雷达、红外等多种技术在汽车智能化、网络化的综合应用,大力发展集成化、网络化综合功能的中高端车身控制器模块及零部件规模化应用。

总线网络方面。

重点推进CAN-FD、以太网总线产品,积极支持整车网络体系构架、网络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平台以及应用软件设计、仿真和测试开发工具的自主研发。

新能源汽车电子方面。

重点推进满足整车需要的驱动电机控制产品自主研发及产业化,积极支持基于碳化硅的车用逆变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整车控制器、变速器控制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五)

(二)新兴领域培育基础

1.物联网以规模化应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创新商业模式,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化,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平台型和核心技术企业。

加快物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提升,推进在工业、健康、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示范。

积极支持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在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形成一批服务平台。

加大扶持力度,在智能传感器和微型控制器、面向5G演进的物联网通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产业化突破。

2.车联网

到2020年,车联网领域形成以“整车带动配套、应用促进服务”的产业发展格局,重点产品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加快网关集成、短距离通信、车载操作系统、车载智能显示多模导航等关键技术在车联网终端的产业化应用。

培育完善车联网应用、服务的上下游产业链,推进技术标准与应用规范的制定。

推动实施车联网与智能交通融合应用、道路智能停车、自动驾驶示范平台、车车(路)通信等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车联网平台及示范工程,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巩固国内领先地位。

3.智能产品发挥本地智能终端设计优势,积极推动可穿戴设备、视听设备、行业终端等产品创新,促进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融合应用,培育终端品牌和产业生态。

着力突破和整合传感器、控制芯片、显示器件、人机交互、图像算法、智能处理、云服务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

支持智能产品产业生态系统建设,鼓励软件、硬件、平台、内容结合,促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智能产品企业与电子、汽车、化工、电力等传统制造企业以及物流、交通、健康、养老等服务业企业的协同发展。

着力营造智能产品创业氛围,支持智能产品研发、试制、检测、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面向全球化的数字电视标准制定和共性技术研发。

把握超高清和AR/VR等发展趋势,建设全链路制播体系,形成节目内容创意制作平台和面向多网的社会化内容分发渠道,拉动信息文化产业市场。

4.智能传感器以应用创新为牵引,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面向工业、汽车、消费电子等重点领域的应用需求,打通产业链和价值链,构建“技术创新、产品制造、应用开发”的传感器生态体系,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智能传感器企业,引进传感器龙头企业。

重点突破传感器敏感材料、核心元器件、传感器融合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