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综合应急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企业综合应急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综合应急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2.1危险源:
主要危险源为机械伤害、火灾、触电、噪声振动等。
经辨识本企业无重大危险源。
2.2.2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2.2.2.1机械伤害事故危害分析
机械、输送带等设备的外露传动部分防护装置不健全或有缺陷,不按操作规程操作,
不按规定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品发生绞伤事故。
2.2.2.2触电事故危害分析
电气设备因维护、保护不当,安全管理不严,非电工作业人员装修电器设备和线路,违反操作规程,检修前不验电及不悬挂标志牌等极易发生触电事故。
2.2.2.3火灾事故危害分析
电器短路、天然气泄漏等均可引发火灾爆炸。
原材料包装袋是易燃品与火能燃烧并能发出有害气体,因此存放时必须远离火源。
电气线路、加热设备及装置安装不规范的、无人监视的作业现场。
作业现场用电装置(包括:
线路、控制装置、用电设备和手持电动工具等)。
2.2.2.4天然气泄漏危害分析
公司的生产特点使用的天然气,存在火灾爆炸、中蠹、窒息、等危险,可能导致重大
安全事故.天然气泄漏时,当空气中的浓度达到25%寸,可导致人体缺氧而造成神精系统
损害,严重时可表现呼吸麻痹、昏迷、甚至死亡。
2.2.2.5噪声危害分析
机械运转过程所产生的噪声而引起的危害。
机械引起的噪声包括:
(1)机械性噪声。
由丁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而产生的噪声,如机床、油压机在运转过程中发出的噪声。
(2)电磁性噪声。
由丁电机中交变力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噪声,如电动机、变压器等在运转过程中发出的噪声。
2.2.2.6自然灾害危害分析
自然环境条件中对生产装置及其相关设施可以造成危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地震、雷击、
气温、风、暴雨等。
(1)地震
强烈地震能对建(构)筑物、设备和管道造成破坏。
(2)雷击
建筑及设备缺少防雷电设施就有可能遭受雷电侵袭破坏,电器设备火灾爆炸、人身伤
古寸。
缺少避富设施或避$设施接地不良,放静电接地电阻过大,都可能遭到雷击或雷电感应放电。
(3)气温
在局温环境下,生产人员在局温环境中易出现操作失误。
严寒有可能导致设备、管道、阀门冻坏破裂,并造成物质泄漏和人员冻伤。
(4)风
室外高大设备若基础固定不牢靠等因素,遇强风可能造成高大设备倒塌,人员作业时受到危害。
(5)暴雨
夏季时节,往往伴有暴雨,若厂区防洪及排水设施不良,会对仓库、生产区等造成影响。
3组织机构与职责
3.1应急组织体系
3.2指挥机构及职责
公司设置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设在总经理行政部,应急救援工作实行主管领导负责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由总经理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安全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担任,成员由各部门/车间负责人、车间安全员、班组长组成。
3.2.1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
组长:
XXX
副组长:
组员:
XXXXXXXXXXXXXXX
职责:
1启动和终止应急救援工作。
2指挥各组现场排险工作。
3向本地区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4组建应急队伍,组织应急预案实施和演练。
5负责向到达事故现场的公安消防队、本地区街道(地区)办事处汇报灾情,并移交现场
指挥权。
3.2.2应急抢救组(义务消防队,由综合办牵头,事故所发部门人员组成)
各车间主任
每车间2名
1现场灭火、抢救受伤人员。
2活理爆炸危险源,控制事故蔓延。
3随时向总指挥报告事故控制、抢救进展情况。
3.2.3应急疏散救护组(由事故所发部门负责人通知,行政管理中心牵头,保卫部、车队
人员组成)
XXXXXX保卫部全体
1疏散通道及安全出口畅通。
2疏导现场员工按序从安全出口有序疏散至安全区域。
3核实疏散人员是否疏散至安全区,并向总指挥报告。
4对受伤人员进行简单的包扎和处理,联系救护车并护送到医院进行抢救。
5随时向总指挥报告疏散、救护进展情况。
3.2.4应急后勤保障组(由生产部牵头,各有关部门及科室配合组成)
XXXXXXXX
1拉好警戒带,做好警戒和保卫工作。
2控制现场秩序,控制无关人员进入事故现场。
3抢险救灾人员,食品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
4落实抢险救灾及装置、设备抢修、恢复生产所需的物资。
5随时向总指挥报告后勤保障情况。
3.2.5通讯联络组
XXXXXXXXX
1应急预案启动后,按照总指挥的命令,负责通知各应急组、各应急组前往现场救援。
2记录事故信息相关内容,并上报地区及有关部门主管领导。
3在抢救过程中的联络、搜集各组进展情况,随时向总指挥如实报告情况。
4在抢救过程中,负责传达总指挥的最新命令。
5保证信息畅通。
4预防与预警
公司、各所届车间及项目部应从制度建立、技术实现、业务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预防和预警机制。
加强对安全防护工作和应急处置准备工作的监督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4.1危险源监控
4.1.1危险源的监控方式、方法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技术控制
建立事故隐患及危险源管理系统,为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管理与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形象的信息、依据的手段。
(2)人员管理
人员的控制首先是加强教育培训,做到人员安全,其次是操作安全。
对危险源的监控主要由公司所届车间负责,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对所届车间的危险源监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管理控制
可采取以下的管理措施,对危险源实行控制:
1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建立危险源台帐;
2明确责任、定期检查;
3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
4抓好信息反馈,及时整改隐患。
4.1.2各种事故的预防措施
⑴机械伤害事故预防监控措施:
1按技术性能要求正确使用机械设备,随时检查安全装置是否失效。
2按操作规程进行机械操作。
3处在运行和运转中的机械严禁进行维修、保养或调整等作业。
4按时进行保养,发现有漏保、失修或超载带病运转等情况时停止其使用。
⑵天然气泄漏预防措施
1定期检查管道的气密性;
2定期校验报警器的灵敏度;
3规定区域禁止动火;
4按操作规程使用天然气。
⑶触电预防措施
1用电设备及用电装置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进行设计、安装及使用。
2非电工人员严禁安装、接拆电气用电设备及用电装置。
3严格对不同的环境下的安全电压进行检查。
4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其它设施之间、工作人员与带电体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进行隔离防护。
5在有触电危险的处所设置醒目的文字或图形标志。
6设备的金届外壳采用保护接地措施。
7供电系统正确采用接地系统,工作零线和保护零线区分开。
⑨漏电保护装置必须定期进行检查。
⑷火灾爆炸事故预防措施
1在平面布置中,各生产区域、装置及建筑物间有足够的防火安全距离,并设相应的消防通道。
2在生产场所配置了必要的消防器材。
3建立了严格的消防制度。
⑸噪声危害预防措施:
1对工作场所的机械采取消声措施。
2对工作场所的消声装置进行维修和更换。
3在工作场所的噪声区佩戴听觉保护装置。
⑹自然灾害防范措施
1防雷,采用避富针、避雷带措施,引下线不少与两根,并沿建筑物四周均匀对称布置,接地电阻不大丁10Q。
2抗震。
根据地震烈度和设备的摆动,有关设备底座加固处理;
压缩空气管道采用必要的耐振连接方式。
3防暑防寒。
为防止夏季暑热,在生产厂房内采取自然通风换气措施。
冬季低温,主
要建筑物、厂房内设供暖设施。
此外,对贮存、输送水或压缩空气介质的设备及管道采取保温和抗振动措施。
为施工现场人员配备防暑降温设施及用品,并根据季节变换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4其它。
为防止不良地质对建筑物破坏,对重要生产建筑物基础采取加固措施。
为防止内涝,厂内设置相应的排水系统。
4.2预警行动
对管理人员、辅助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预警培训。
发现险情后,立即通知现场负责人。
现场负责人应迅速采取措施,撤离人员、确定可能波及范围并设置警戒。
同时报告车间负责人。
车间负责人进行现场指挥和协调以及根据现场情况向公司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上
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汇报和求得援助。
如在非工作状态发现险情,发现者
应迅速直接向车间负责人报告。
从外部获取的有关自然灾害、周边险情后,获取人应立即向公司负责人报告。
公司负责人确认信息届实,及时通过广播等快速手段告知全体作业人员,并组织相应的预警行动。
4.3信息报告与处置
4.3.1信息报告与通知
公司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XXXX-XXXXXXX&
班人员按照规定的内容记录事故信息,并及时报告公司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根据领导安排通告相关部门和人员。
4.3.2信息上报
公司按照分级管理的程序逐级上报
(1)发生特别重大安全事故、重大安全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所届单位依法按照国务院第493号【2007】《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保证在1小时内报告上级和届地安监局。
(2)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3)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及时补报。
(4)通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地点、险情大小、人员伤亡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所届单位在信息上报的同时,应急响应救援抢险,控制事态。
在进一步了
解事故情况后,所届单位必须在12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按上报程序和时限逐级上报。
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发生事故的单位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2)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估计。
(3)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
(4)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5)需要有关部门、单位协助事故救援和处理的有关事宜。
(6)处置方案及方案实施情况。
(7)上报人姓名、联系电话。
4.3.3信息传递、
在事故发生后,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根据事故类型、级别和严重危害程度,按事故
报告的内容,采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传真和书面送达的方法,向有关部门和单位通报事故信息。
5应急响应
5.1生产安全事故分类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本公司安全生产事故分为以下级
别:
(一)发生事故可能造成人员10人以上30人以下重大伤亡事故,虽没有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5000万以上、社会影响较大的事故。
(二)发生事故可能造成一次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的较大事故,虽没有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5000万元事故。
(三)发生事故可能造成一次2人重伤或1-2人死亡的一般事故,虽没有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下的事故。
(四)发生事故可能造成轻伤、一次3人以下轻伤或一次一人重伤的事故,虽没有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下的事故。
5.2响应分级
按照事故灾难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结合本公司的实际,将事故非为四级响应:
I级应急响应:
发生一般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II级应急响应: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一次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的较大事故,虽没有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一一5000万元事故。
III级应急响应: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一次2人重伤或1-2人死亡的一般事故,虽没有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下的事故。
IV级应急响应: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轻伤、一次3人轻伤以下或一次一人重伤的事故,虽没有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下的事故。
5.3响应程序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响应程序
>
现场指挥到位
申请增援
n
现场清理
善后处理
事故调查
人员救治
工程抢险
警戒与交通管制
医疗救护
救援行动
人群疏散
应急恢复
应急结束(关闭)
环境保护
总结评审
事故报告救援流程图
(1)警情与响应级别确定。
接到事故报警后,按照工作程序,对警情作出判断,确定响应的响应级别。
(2)启动应急预案。
应急响应级别确定后,按所确定的响应级别启动应急程序,组长和副组长迅速通知应急救援小组人员到位、开通联系电话、调配救援所需应急资源、成立现场指挥部。
(3)救援行动。
到达现场后,迅速开展事故侦测、警戒、应急避险、疏散、隔离、人
员救助、等有关应急救援工作。
当事态出现急剧恶化的特殊险情并超出响应级别,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及时报请上级和届地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实施救援。
现场活理、人员活点、撤离、警戒解除、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等。
(4)在救援抢险过程中,出现继续进行抢险救灾将对救援人员的生命有直接威胁,在
现代技术下没有办法实施救援,或者没有继续实施救援的价值等情况时,经过上级应急救援工作组充分论证,提出中止救援的申请,上报地方政府应急救援指挥部决定。
(5)应急恢复。
救援行动结束后,进入临时应急恢复阶段。
包括现场活理、人员活点、撤离、警戒解除、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等。
(6)部分专业应急救援机构电话号码:
报警:
110火警:
119医疗急救:
120
5.4应急结束
当遇险人员全部得救,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
故隐患消除后,经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确认和上级现场指挥部批准,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应急救援队伍撤离现场。
由启动应急预案的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宣布应急结束,并安排相关人员做好以下工作:
(1)事故单位负责人做好事故情况上报事项(事故经过、人员伤亡、直接损失、原因);
(2)行政部做好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移交的相关事项(物证搜集、材料搜集、现场保护),并协助开展工作;
(3)应急领导小组安排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事故报警至应急结束);
(4)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内部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6信息发布
6.1新闻发言人
6.1.1由上级或届地启动实施的应急救援的事故信息,由上级或届地归口业务部门及时准
确的向新闻媒体发布;
6.1.2由公司组织实施的应急救援事故信息,企业对外信息发布由公司综合办负责。
6.1.3现场对外信息发布人由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指定。
6.2信息发布原则:
依法、客观、及时、准确、全面。
6.3信息发布形式
主要包括接受记者采访、举行信息发布会、向媒体提供信息稿件等。
7后期处置
后期处置工作,在公司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依据国家、届地、行业和上级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妥善做好后期处置工作。
7.1污染物处理。
由抢险与生产恢复小组负责指导现场对污染的人员、设备、器材和现场等进行处理,活除污染物和建筑垃圾,采取封闭、洗消、监测等措施,必要时请求外部专业队伍支援处理,服从届地环保部门的管理,确保
污染物处理符合环保要求。
7.2事故后果影响消除。
由信息发布小组负责,掌握政策,实事求是,充分做好思想宣传
和舆论导向工作,消除作业人员、周边群众的畏惧心里,消除错误舆论,引导媒体正确报
道。
7.3生产秩序恢复。
现场活理完毕后,由生产部负责指导现场制定恢复生产秩序的施组方案,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并指导实施恢复生产。
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生产秩序恢复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影响的员工和当地群众,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尽快
消除事故影响,确保企业和社会安全稳定。
7.4善后赔偿。
由工会会同人力资源部依据国家、届地、行业和上级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负责指导现场做好伤亡人员的善后赔偿工作和保险理赔工作。
对突发安全生产事故
中的伤亡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抚恤、补助、赔偿。
紧急调集有关单位及个人的应
急物资、设备,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合理赔偿。
7.5情况报告。
事发部门在现场应急终结后24小时内向公司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提交事故和现场应急工作书面报告。
7.6应急预案修订。
由机动安环部负责抢救过程记录、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及应急预案的修订评审工作。
总结评估内容:
事故救援抢险过程中,从小组领导到部门人员、兼职救援抢险队伍,应急指挥能力、应急响应反应能力,所届单位、部门人员配合能力、听从指令职责履行情况,救援队伍现场抢险、应急处置能力、现场应变能力,事故原因、性质、危害程度、经验教训等。
预案评审内容:
预案部分条款的改进、补充、完善。
8保障措施
8.1通信与信息保障
公司接警后,由机动安环部、企管部、综合办负责迅速建立公司、车间事故现场三级通讯网络系统,与通信公司签定合作协议,保障固定电话、传真机、手机等多种方式在应急期间24小时通信畅通。
建立安全突发事故应急值班制度,规范信息接收、记录、报送程序,保障应急期间24小时信息畅通,为主管领导应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8.2应急队伍保障
以车间兼职应急队伍为主,全公司范围内调动应急队伍相结合,充分利用场外专业应急队伍。
8.2.1发生I级应急响应时,根据届地为主的原则,应急队伍主要依靠地方专业队伍,兼职应急队伍配合抢险。
各应急队伍在上级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有序地应急响应。
应急救援队伍的保障方案由现场上级应急指挥部协调和组织。
8.2.2发生II级应急响应时,应急队伍主要依靠公司的兼职应急队伍,公司应急力量协
助抢险救援。
在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响应。
同时,公司机动安环部、保卫
部门联系当地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作为协调应急救援队伍的保障方案。
8.2.3发生III级应急响应时,公司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公司应急领导小组调度所届单位兼职应急救援队伍,集中力量进行抢险救援。
同时,当地救援专业
队伍,作为协调应急救援队伍的保障方案。
8.2.4发生IV级应急响应时,所届单位迅速启动应急专项预案和处置方案,所届单位主管指挥兼职应急队伍进行抢险救援。
同时,上报公司主管,协调其它兼职应急抢险队伍,作为应急救援队伍协调的保障方案。
8.2.5各车间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在预防和应急准备阶段,做好安全教育培训,熟悉应急救援的抢险措施方案,掌握应急抢险物资、装备的有效使用,健全应急救援队伍的保障方案。
8.3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公司各所届车间应配备应急报警系统、急救设备、应急照明及动力、逃生工具、消防器材、通讯及运输设备,建立应急救援设施活单,明确贮存地点,并保持状态完好。
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
序号
物资名称
数量
用途
储存地点
管理员
备
注
1
绝缘靴
3双
处理漏电事故时防护
配电室
2
救护服
2套
各种事故的抢救
各车间仓库
车间仓库管理员
3
防护服
7套
锻压车间
仓库管理员
4
急救药箱
1个
5
消防物资
车间消防箱
和关键位置
车间主任
8.4经费保障
应急经费由事故单位负责落实,保障应急状态时应急费用及时到位。
8.4.1应急专项经费来源。
按照公司的有关规定,应急专项经费应从安全生产投入经费中提取,提取比率要根据安全生产事故的具体情况决定。
8.4.2应急专项经费使用权由单位主管决定。
使用范围:
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救援中的物资、装备、检测仪器、活消材料、医疗设备、药品、生活物资、交通工具、应急预案修订、宣贯、演练等。
8.4.3监管措施:
所届单位,按1漩度提取,作为年度安全生产投入经费计划。
监管原则:
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保障应急状态时及时到位。
监管部门:
财务部和综合办。
8.5其它保障
8.5.1交通运输保障
为确保救援道路的安全畅通,在事故预防、应急准备中,公司综合办与地方交管、交警部门,加强沟通和联系,签定应急救援合作协议。
联合建立突发安全事故情况下的交通管制制度,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
保障应急救援抢险救灾物资、装备、器材和救援队伍运送及时到位,满足应急处置工作需要。
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公司综合办加强监督检查,实时信息监控,应急时协助应急救援。
8.5.2治安保障
事故发生后,公司保卫人员,根据应急领导小组的指令,在事故现场周围一定区域范围内设置警戒线,无关人员禁止入内,防止次生事故的再次发生。
采取有效管制措施,保
护现场,控制事态;
同时,要搜集事故发生的证据,以便事后参与事故调查处理;
维护好治安和紧急疏散秩序,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应急扩大时,请求当地公安部门协助维护治安秩序。
综合行政部要加强与当地公安部门联系和沟通。
事故发生后,赶赴事故现场,配合指导所届单位维护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