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6689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游褒禅山记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游褒禅山记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同学们,大家是否还记得毛泽东面对滚滚北去的湘江,红林尽染的群山,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

(学生齐答: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徐志摩面对沉浸在夕阳余晖中的康桥,又吟唱出了一种怎样的缠绵与不舍呢?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朱自清面对清华园中那方笼罩着朦胧月色的荷塘,又是怎么说的呢?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流露出的是一种淡淡的感伤。

敏感的中国文人总是喜欢徜徉在山水间,在自然里汲取精神成长的智慧与力量。

那么宋代的王安石面对褒禅山的探险之旅,又会体悟出怎样深刻的人生哲理呢?

那就让我们走进文本,思接千载,与先哲对话。

(板书:

游褒禅山记)

(设计意图:

一堂语文课如果能有出彩的导入,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进入文本的愿望。

所以我在设计导入的时候,既注重对学生旧有知识与经验的唤起,来求得一种阅读共鸣,又力求有特色,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把大家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

二、明确目标,感知文本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记忆一定的文言文字词知识;

2.学习本文缘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二)、解题

同学们,请把书翻到35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褒禅山记》(板书)也是一篇游记。

我们看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又是怎样写的。

故意漏说“游”字,一为激趣,一为激发学生思考,初步感知本文与前两篇游记的不同。

释题:

游褒禅山记:

游:

游览 

褒禅山:

地名 

“记”是一种文体。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

刘勰《文心雕龙》: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初中学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

《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

《核舟记》 

文体知识:

[记]:

本文属于游记。

(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让自己来写游记,要写什么内容?

游记:

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

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

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了解作者王安石

古人解读文章讲究知人论世,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王安石,来看大屏幕。

(多媒体展示王安石图片及介绍文字)

1、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

1042年登进士第。

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

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

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

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关于王安石的故事

《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荆公微笑道:

“这也算考过老夫了。

老夫还席,也要考子瞻一考。

子瞻休得吝教!

”东坡道:

”求老太师命题平易。

”荆公道:

“考别件事,又道老夫作难。

久闻子瞻善于作对,今年闰了个八月,正月立春,十二月又是立春,是个两头春。

老夫就将此为题,出句求对,以观子赡妙才。

”命童儿取纸笔过来。

荆公写出一对道: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东坡虽是妙才,这对出得跷蹊,一时寻对不出,羞颜可掬,面皮通红了。

荆公问道:

“子瞻从湖州至黄州,可从苏州润州经过么?

“此是便道。

“苏州金阊门外,至于虎丘,这一带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其半路名为半塘。

润州古名铁瓮城,临于大江,有金山,银山,玉山,这叫做三山。

俱有佛殿僧房,想子瞻都曾游览?

”东坡答应道:

“是。

“老夫再将苏润二州,各出一对,求于瞻对之。

苏州对云: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润州对云,‘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东坡思想多时,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出。

荆公晓得东坡受了些腌赞,终惜其才。

明日奏过神宗天子,复了他翰林学士之职。

  后人评这篇话道:

以东坡天才,尚然三被荆公所屈。

何况才不如东坡者!

因作诗戒世云:

          项托曾为孔子师,荆公反把子瞻嗤。

          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

写此文十六年后(1070年),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三)朗读正音

要求学生结合大屏幕上列出的语音提示,放声自由朗读。

褒bāo 

禅chá

n山 

始舍shâ

卒zú

葬之 

庐冢zhǒng 

音谬miù

有穴xuã

窈yǎo然 

怠dà

i而欲出 

咎jiù

其欲 

瑰guī怪 

相xià

ng之 

深父fǔ 

胜shēng道 

今言“华huā”如“华huá

实”之“华huá

、学生齐读全文。

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无物以相之(xià

ng)长乐王回深父(fǔ)何可胜道也哉(shēng)

(设计意图:

古代诗文学习,诵读十分关键,“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读到这种程度,才能够为学生理解文本奠定基础。

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虚词、实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标注出疑难字句。

(2)听录音,有感情地小声读,读完之后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和原初体验。

(3)师生交流,质疑释疑,完成对课文的翻译,熟悉课文内容。

(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思想内容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

三、点拨关键文言知识点(可由生利用工具书和课后注释等自行疏通文意,后质疑大意中概括文言知识。

疏通文意与文言知识积累 

(1)第1、2段 

一词多义:

“卒”:

①死,“卒葬之”。

②终于。

③士兵,“疲敝之卒”。

“文”:

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

”。

②文字,“独其为文”。

“道”:

①道路,“有碑仆道”。

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

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

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词性活用:

“舍”:

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始舍于其址”。

“名”:

① 

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

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莫能名者”。

(2)第3段 

“观”:

①观察、看。

“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

“非常之观”。

③建筑物的一种,读 

guà

n,“大王见臣列观”。

(《廉颇简相如列传》) 

“得”:

①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夷”:

①平坦。

“夷以近”。

②铲平、削平。

“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

“南抚夷越”。

(《隆中对》)

“相”:

①帮助、辅佐,读 

xià

ng。

“无物以相之”。

②宰相、丞相,读 

“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 

古今异义:

“非常”:

“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

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虚词:

“以”:

作介词用:

①因、由于。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用来、拿。

作连词用,相当于“而”:

表并列。

“险以远”。

② 

表承接。

“由山以上”。

句子: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然力足以至(而不至)焉,于人为可讥„„”。

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3)第4、5段 

“悲”:

①感叹、叹惜。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悲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胜”:

①尽,shēng。

“何可胜道也哉”。

②能承担,禁得起,shēng。

“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优美的,shè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胜利,shè

“终不能加胜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活用:

“谬”:

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 

“传”:

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

3总结虚词其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代仆碑)。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前“其”:

代词,它(代“穴”)。

后“其”:

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它(代后洞)。

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

——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8)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助词,无义。

(10)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11)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2)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其”在文言文中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也是《考试说明》规定的高考考查的重点虚词之一。

在王安石的佳作名篇《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其”字出现了20多次,较全面地体现了虚词“其”的用法。

下面,我们对虚词“其”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掌握“其”的用法规律。

“其”字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①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如“以故其后名之曰”:

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咎其欲出者”:

代词,那个。

② 

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如“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代仆碑)。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指古人)。

③ 

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

如“始舍其址”。

④ 

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词,自己。

⑤ 

助词,放在句首或句中,无义。

如“既其出” 

⑥副词,可译为“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

附:

一、文言虚词用法

(一)“其”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它,指仆碑

4、问其深,代词,它,指洞穴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5、盖其又深,代词,它,指后洞

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他们,指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8、而余亦悔其之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助词,无义

10、视其左右代词,它,指洞壁

11、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2、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3、吾其还也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二)“以”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

2.由山以上五六里而,往

3.余之力尚足以入用来

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

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果,因为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修饰,而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果,因为

8.夫夷以近而,并列

9.不随以止也承接

(三)“而”字的用法:

1.而卒葬之承接或递进

2.而记游者甚众因果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并列、因果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递进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转折

6.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递进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转折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因果

四、熟读成诵,背诵第3、4段。

第二课时

整体感知

一读,关注文中字词,了解文本大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好,我们一起关注了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点,为我们接下来的分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那么,大家现在来想这样一个问题:

纵观全文,文章中哪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解析文本时寻找切入点特别关键,如果切入点找得好、找得准,就可以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上溯下探,游刃有余;

而且这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而不是一读文言文就纠结在一字一词上。

于是余有叹焉。

1、研读文本,探究赏析。

速读全文,概括每段大意。

(整体把握内容)

明确:

第1段——山名考证;

第2段——游华山洞;

第3段——游洞心得:

第4段——观碑心得;

第5段——同游者谁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1、2):

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

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

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2、游览路线图

三、重视诵读,理清思路

一读,关注文中字词,了解文本大意。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

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文点明主旨的是哪句?

为什么?

明确:

①登山游洞的感受——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对于仆碑的感受——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生:

非常准确!

那谁能说一说这句话里“于是”和“叹”怎么讲呢?

“于”是“对于”。

“是”在古代为指示代词,这里应翻译为“这种情况”;

注释告诉我们“叹”是“感慨”的意思。

二读,抓住重点段落,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

好,那既然如此,“是”到底具体指代的是上文的哪种情况呢?

我们请中间的同学齐读文章的一、二自然段,两边的同学听、思考、勾画关键字来填大屏幕上列出的空。

开始!

顺势而为,用一个“是”字领起上面的内容;

部分学生齐读,继续强化“读”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

前洞情况平旷,前洞洞壁上题记之人众,其后洞情况窈、寒,后洞洞壁上题记的人少,因为胆怯退出来,心情是悔。

往洞里走愈深愈难,其见愈奇。

而随洞深入,题记者少。

语文姓“语”,新课程愈发要有文本意识,要“带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而不是脱离文本,作漫无边际的拓展,应重视学生品读字词、玩味字词的能力。

那下面我们请一列同学来接力填空。

(学生完成得很好,找得很准;

即使有个别同学略有差距,经过引导,也很快完成)

这些文字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大家能否宏观把握一下,这样的情况揭示了常人往往有一种怎样的心理呢?

由关键信息的筛选到信息的整合与总结。

总喜欢做简单的事情,对于一些难的但却很吸引人的事情,总认为自己做不到,就不会全力以赴。

说得非常到位,其他同学呢?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就易避难”。

三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文章哲理。

大家其实说得很全面了,人们做事情的时候总喜欢避难就易,可是与成功失之交臂的时候却往往又悔之晚矣。

这就是“是”指代的第一点内容——“入洞之旅”,就此作者生发出了怎样的议论和感慨呢?

作者不是说“于是余有叹焉”吗?

那么“叹”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

我们一起认真读“叹”的部分,并且认真思考本文揭示的道理。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如果想要到达就需要意志、力量以及外物的帮助。

如果自己有能力到达可是却没有到达就会遭到别人的嘲笑。

这位同学的答案包括两个要点,首先是他看到了“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其次是人们无论做事还是治学,要想有所成就的话,有三点因素制约,那就是“志、力、物”。

而且特别好的一点是,这位同学对三点要素都作了自己的诠释。

有一个问题,这位同学提到了,但没有说清楚。

大家能否就此想一想志、力、物三者的关系难道是并列的吗?

有无主次之分?

作者是怎么看的呢?

有没有格外强调的一点?

有。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就是说如果你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可是还不能到达,就可以问心无愧了。

这就证明志比力与外物更重要。

解得准确!

也就是说在客观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人的投入、人的付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客观的条件我们不能把握,我们能把握的只有自己。

好,“叹”的第一点我们得出了,一叹志、力、物,那“叹”还有其他的内容吗?

“古书之不存”。

是啊,作者通过写古代文献资料的失传,得出了什么道理呢?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确!

这就又强调了学者应该有的一种治学的态度,此为二叹。

那么,如果说一叹志、力、物,照应的是上文的“入洞之旅”,那二叹又是针对哪件事情有感而发的呢?

它照应的是什么呢?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好,也就是第一自然段的辨析山名。

四、因文悟道,启迪思维

那么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是”的部分应该是——记叙(学生齐答),而“叹”的部分则是——(有的答议论,有的答抒情)

那位答议论的同学能不能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因为它侧重于说理,在阐发一个道理。

基础很扎实。

(就此收束,课堂又回到主线上来)

那么从这一叙一议之间,大家把握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与思路了吗?

从一件事情讲出自己的道理来。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缘事说理”,从记游到修身治学道理的阐发,从重温已往的经验到生发出自己的感慨。

大家听说过“以小见大”的立意方法吗?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一件小事可以生发出一个深刻的大道理来,这篇文章就是“以小见大”立意方法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行胜于言,说得再好,不如练一练。

你能不能从你的生活里撷取一朵浪花呢?

比如说一位同学早晨值日迟到了,看似一件小事,我们可以写责任,甚至可以写担当精神的缺失。

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整天生活在两点一线之间,没有什么好写的,请大家听一听老师遇到的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想一想自己能生发出怎样的道理来。

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避免学生实在找不到可写的事情而影响到目标的实现。

在今年春夏之交的时候,我在路上看到一棵树,可能是绿化工人怕风把它吹倒,所以就用很多树枝树杈架着来保护它,没想到的是这棵被保护的树奄奄一息了,可保护它的那些树枝树杈却生根发芽了。

大家对此怎么看,能生发出怎样的观点呢?

想一想,动笔写一写。

(留出5分钟让学生练笔)

好,很多同学写得差不多了,我们来分享一下。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人不能过分地依赖别人,树木如此,人也是这样。

应该平时就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要有独立的人格,凡事不要靠别人,而要靠自己,这样才不会在灾难与挫折失败的面前脆弱。

话说得很实在,立意非常准确。

有一句话叫“天助自助者”,在困境中我们虽然要有团队精神,但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

绿化工人不应该过度保护小树,而应该让它经风历雨;

如果没有他们的所谓“保护”,这棵小树就极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而不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说得很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人生的成长需要风雨的洗礼,所以有时候挫折与失败反倒是我们年轻人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