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Word文档格式.docx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3:
我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6个正方形,摆了4行,还有剩余。
生4:
……
师将可以摆满和不能摆满的数据分类进行板书
(二)分析概括,提升数学问题
1.讨论:
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
最长是几厘米?
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
2.师:
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
3.师:
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将长方形摆满。
4.师:
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
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
24的因数有哪些?
18的因数呢?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1,2,3,6,
9,18
1,2,3,4,6,
8,12,24
引导学生填写下图并重点思考:
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
1,2,
3,6
2
4,8,12,24
24和18共有的因数
(三)总结概括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1,2,3,6是24和18共有的因数,6是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2.师总结:
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
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
(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
书31页自主练习1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
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举的方法
2.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列举法1:
12的因数:
1、2、3、4、6、12;
18的因数:
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有:
1、2、3、6;
最大公因数是6
列举法2:
先找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
12的因数:
其中1、2、3、6也是18的因数
12和18的公因数有:
3.师介绍:
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12
18
用公因数2去除
3
6
9
用公因数3去除
2
3
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
2×
3=6
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
先用12和18的公有的因数2去除,除得的商如果还有公因数就要继续除,注意每次除时都要用两个数的公有的因数去除,再用公因数3去除,一直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
最后写结论时要把所有的公因数(除数)连乘起来,就可以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我们通常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同学们学会了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一下它们各自有什么优势?
学生讨论得出:
列举法适合数比较小的题目,如果数比较大用短除法好。
5.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出现的错误着重讲解。
(2)自主练习3
使学生明确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也就是求72和48的最大公因数。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6.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29—31页,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
找出10和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结合此题,教师提出问题:
你用什么方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什么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2.
课件出示:
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解答的过程,
二、研究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1.
课件出示p32自主练习
4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6和12
18和54
24和72
(1)师:
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到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全班进行交流
(2)师:
仔细观察,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与这组数有什么关系?
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每组数中的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我发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
(3)师:
可以再举例验证一下吗?
(4)师生共同总结:
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
课件出示第二组数:
8和9、17和28、15和32
(1)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发现这些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2)师:
像上面这组数,它们只有公因数1,我们可以说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也叫做互质数。
8和9是互质数,17和28是互质数。
还能举出几组互质数吗?
(3)共同总结: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三、拓展练习
1.p32自主练习
7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地板砖”使学生明确,要求的地板砖的边长必须是微机室长和宽的公因数,也就是找90和60的公因数。
2.p32自主练习
8
学生审题,明确:
把3种彩条截成同样长的小段且没有剩余,每段彩条最长几厘米?
就是求16、32、56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列表法也可以用短除法。
指名学生板演,试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集体订正,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先用3个数公有的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三个数只有公因数1为止,再把所有的公因数连乘起来。
四、
课后作业:
p32自主练习
5、6
板书设计
24的因数18的因数
1、2、3、4、1、2、3、6、9
6、8、12、2418
教后札记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对因数、最大公因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运用设和自己的方法求出最大公因数。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明白了要想班中的尖子生能跳出来,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非常重要,不要用教学上的小步子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错误要勇敢对待。
给孩子充分的反思和辩论的空间,让孩子越变越明,让孩子评价在前,老师评价在后。
信息窗2: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3--37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学重难点是: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最简分数和约分意义及方法。
“合作探索”中的第一个红点部分是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认识最简分数。
第二个红点部分是学习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绿点部分是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
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2.结合情景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3.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
4.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激趣导入
今天我进了学校的网站了解了一下。
瞧,这是我无意间发现的几幅剪纸作品。
(播放学生作品),感觉怎么样?
是不是挺棒的,我相信你们在这节课的表现也同样会是很棒的,是吧?
2.出示在网站上得到的信息。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通过信息复习分数单位。
3.请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
(2)“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一)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怎样列式?
为什么用加法?
你是怎样想的?
揭示加法的意义
【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板书整理,指出本节课着重研究分数相加减的问题,其中,列式的根据可以是加法的意义,也可以是学过的关系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有涉及到加法的意义,教学时可以顺势揭示。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而且,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应该怎样计算?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想想看,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2)实在想不出办法的,可以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信封。
(信封中装有1/8和3/8的直观图)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需要解决时,一般不会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需要我们调动自身的经验或选择合适的途径(如:
找人请教,尝试摸索等)去探究,因此,从寻找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我设计了这一环节。
同时这也符合课标中提出的“人人在数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另外,考虑到学生原有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特别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准备了“信封”。
2.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出(不一定要小结出具体是什么法,可视情况而定):
方法一:
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得出1/8+3/8=4/8
小结:
图示法
方法二:
1个1/8加上3个1/8等于4个1/8,也就是4/8
小结:
分数组成法
方法三:
1/8=0.125,3/8=0.375,0.125+0.375=0.5,也就是4/8,小结:
转化法
方法四:
1/8+3/8=1+3/8=4/8
在前面某一方法的基础上,观察得出:
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3.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比如计算1/120+3/120,由此得出:
图示法直观明了,但分母较大时比较麻烦;
分数组成法要用文字叙述,也比较麻烦;
转化法不能适用于任意的分数。
唯有第四种方法既简便,又适用,易于操作。
由此揭示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则。
[设计意图]多样化的算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独特的思路可以张扬学生个性,但我们还应明确肯定思维优化的必要性,不能只停留在对不同方法数量的追求上,尽可能地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做到算法的优化。
4.规范计算过程。
1/8+3/8=1+3/8=4/8=1/2
比较刚才得出的计算结果,4/8、1/2,哪种计算结果更简洁?
借助直观图,学生感受到4/8就是1/2,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的合理性和简约性。
5.总结法则。
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么计算?
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吗?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6.闭上眼睛想一想,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计算结果要注意些什么?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7.同桌互相出题考对方。
谁能出几道类似的题来考考你的同学?
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和想法。
[设计意图]这里出什么题,想考谁,由出题的学生指定,并在评讲的过程中强调对照法则。
8.最简分数
(1)像1/2、1/8、1/3、3/8、3/4……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结合实例
巩固认识
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2.判断3/36、6/8是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1.第一关:
必答题(由每组派代表上台计算)
+
2/9+4/9
5/9+4/9
3/10+9/10
2.第二关:
抢答题
1)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分数有(
)。
2)5/12和6/15都是最简分数。
(
)
3.第三关:
智力陷阱
张玲和陈静都喜欢课外阅读。
张玲一天看了《皮皮鲁和鲁西西外传》的1/2,陈静一天看了《蓝猫淘气3000问》的1/2。
两人一天共看完了1/2+1/2=2/2=1(本)。
你认为对吗?
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道题既可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中单位“1”的理解,又可对以后学习分数乘除应用题作铺垫。
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一、复习导课
1、2/9+7/9
7/24+23/24
4/15+8/15
13/20+27/2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同学们你是怎样计算的?
(2)计算结果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6和8
27和9
8和9
42和54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练习题,使学生回顾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解法、最简分数,复习最大公因数,为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约分进行铺垫。
二、经历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一)、尝试“变”分数。
16/24
1.活动要求:
(1)尝试用以前面的知识解决。
(2)这个分数要和原来的分数大小相等。
(3)它的分子、分母要比原来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2.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1)用公有的因数2分几次去除。
分步约分
(2)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一次性约分
(二).归纳概念。
1.引导观察:
观察所变出的分数与原来分数的关系?
2.归纳意义:
启发学生由分数的大小和分子、分母的变化概括约分的概念。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
3.规范格式
4.巩固练习
(1)观察
这个分数能否再化简了?
(2)游戏:
找最简分数练习。
要求学生两人合作,一个同学出一个分数,另一个同学变出一个和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把变出的分数写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能变几个就变几个。
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再全班交流。
(观察后发现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5.归纳提升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怎样约分、什么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三、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
(出示情境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被美丽的剪纸情境吸引住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看,这里还有问题呢!
[设计意图]串联情境,引出问题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旧知和生活经验,又可以引入下一步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呈现问题: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1)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试着做一做。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算法,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有序的思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2.归纳方法提升认识
想一想:
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一般要约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解题思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归纳出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让多数学生尝试成功,从中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进一步提升认识。
四、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数填在方框内。
最简分数
非最简分数
2.把下列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3.先化简,再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3/5
8/10
7/28
1/4
3/4
9/15
4.连线
+
1+
1
+
5.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找出错误原因,并改过来.
(1)+=
(2)5/8-3/8=2/8
6.计算:
-
-
1-
-
观察第二行,你发现了什么?
若两个相同的分数相减结果又如何?
我吃了3块。
我吃了2块。
7.一块月饼平均分成10块,两人共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
(课件演示)
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兼顾了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利于激发其思维的积极性。
五、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同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使他们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本课以剪纸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借助画图或折纸,边涂、边想、边算,凭借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一种基本的运算图式也得以主动建构,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
在经历了一番操作和探索之后,学生已能用自己朴素的言语对运算方法加以表述。
学生正是借助直观图形来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
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信息窗3
教科书P38-40页,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计算法则,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活动一:
复习旧知(出示flash课件)
一、5/6的分数单位是()
3/8是()个1/8
6/7是6个()/()
6个1/11是()
二、口答
1/4+3/4=
5/18+7/18=
9/20+11/20=
4/5-4/5=
13/15-4/15=
28/45-13/45=
师:
说一说,刚才这些题你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任选两题说出计算方法)
(通过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产生知识迁移,为后续学习本课新知作铺垫)
5个十八分之一加7个十八分之一,是12个十八分之一,得数是12/18.
13个十五分之一减去4个十五分之一,是9个十五分之一,得数是9/15.
活动二:
情境导入新知
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欣赏了剪纸小组的同学精美的剪纸作品,现在他们的功夫可是更加了得,不信你们看。
(课件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图,学生欣赏。
让我们仔细观察两个小组的剪纸情况统计表,通过观察你想从中了解些什么吗?
(给学生充分的了解信息的时间)
活动三:
同分母分数连加的学习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甲、第一小组的四位同学的作品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乙、刘虎同学和杨华同学的作品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丙、王芳同学李军同学和刘虎同学的作品,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丁:
第二小组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的板书,在后续教学中解决。
我们先来解决丙同学的提出的问题,谁能根据这个问题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根据以往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1/15+2/1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