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刘佳芬龚金川俞毅同志和事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5344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刘佳芬龚金川俞毅同志和事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习刘佳芬龚金川俞毅同志和事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习刘佳芬龚金川俞毅同志和事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习刘佳芬龚金川俞毅同志和事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习刘佳芬龚金川俞毅同志和事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刘佳芬龚金川俞毅同志和事迹文档格式.docx

《学习刘佳芬龚金川俞毅同志和事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刘佳芬龚金川俞毅同志和事迹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刘佳芬龚金川俞毅同志和事迹文档格式.docx

在她的督促下,水泥地的活动场地改成了塑胶地,楼梯上安装上了安全扶手,校园里的墙壁上都绘上了各种彩色图案……

在达敏学校,老师是和学生围坐在一个圆桌上课。

刘佳芬说,老师走到学生中间上课,可以让学生没有距离感,同时也可以随时提醒上课精力不集中的学生。

作为市人大代表,刘佳芬多次向政府部门提议:

残疾儿童享受全免费教育。

2002年,宁波市海曙区残疾儿童享受到了全免费教育。

接着,刘佳芬不断呼吁宁波全大市残疾学生都能减免教育费用。

如今,这些建议全部得到了采纳。

“给我时间,我一定让你的孩子有变化”

刘佳芬到达敏学校的第3天,她看到很多孩子吃饭把饭喷得满桌都是,还有一些孩子连洗脸擦嘴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能独立完成。

衡量、评估弱智儿童的教育质量引起了刘佳芬的思考。

为此,刘佳芬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分层教学改革方案:

重度学生要学会生活自理,中度学生要适应社会,轻度学生要自食其力。

改革方案一提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一些重度、中度学生的家长担心孩子学不到知识,纷纷表示反对。

刘佳芬耐心地跟家长们说:

“给我时间,我一定让你的孩子有变化。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佳芬和教师们一次次商讨教学方法和策略,研究个案,随堂听课,对教学进行测试和评估。

分层教学后,由于中、重度学生只有大纲没有教材,刘佳芬感觉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

1999年3月,她决定组织老师自己编写教材,从最初的手写、油印,到现在的彩色印刷,从最初以实用生活为内容的18册校本教材,到包括美工、劳技等九年义务教育段的24本教材。

现在,这些教材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成为地方教材,全国许多兄弟学校也据此范本开展教学活动。

智障学生毕业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许多学生只能呆在家里,给家庭带来了负担。

刘佳芬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

创办初级职业班,并根据宁波小区的特点,开设了家政、园林两个专业。

面对一无师资二无实习基地等诸多困难,她依靠全体教师,将首届职高班办得有声有色。

刘佳芬还自己掏钱购买纸花材料,动员在乡下的70多岁的父母上山砍柴做免费的花枝,一趟趟从老家象山运往宁波市区。

毕业汇报中,当这些有智障的学生在展示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盆盆五颜六色的鲜花、一束束精致的手工纸花时,家长们惊呆了。

“要让更多的学生尽快融入社会”

从事特殊教育多年来,刘佳芬一直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要让更多的学生尽快融入社会,自食其力,提高生活质量。

1994年,象山县聋哑学校的首批学生就要毕业了,刘佳芬提出要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于是,刘佳芬一有空就跑企业,一家又一家,不知疲倦。

可企业一听说是聋哑人,都摇摇头不愿接收。

刘佳芬执著地一次次上门做工作。

有一次,刘佳芬听县教育局一位领导说,镇海区有一个香港老板有意招几个残疾人,她就多次把这个香港老板请到学校,用真诚感动了他,后来,这个老板的裘皮厂一次招了10多个聋哑学生。

之后,刘佳芬每个月都要去厂里看望学生,学生们一见她来,亲热得不得了,常常拉着她的手不让她走。

来到宁波市达敏学校,为了让智障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刘佳芬还提出了突破围墙、开门办学的想法。

“我们的教学内容要结合社区的内容,以便学生将来能够生活于社区、服务于社会。

”刘佳芬很有信心。

于是,学生们向物业的花木老师傅学习种植技术,向面包房师傅学习做面包,到超市体验“消费”……社区和学校周边的资源都变成了教学课堂,形成了学校课堂与社区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生活自理、社区适应能力提高很快。

更令人欣慰的是,学校首届职高班毕业生全部被宁波市金田铜业公司聘用,此后的职高毕业生也是100%就业。

对于刘佳芬融合教育的成功,特殊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汪海萍说,在融合教育或全纳教育世界性的发展潮流中,让智障人士融入社会,实现社区融合,有此理念的地方与人士不在少数,但是真正去做的并不多,能够做到、做好的更少。

宁波市达敏学校提供了特殊教育的“中国样本”,对丰富世界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非常大的贡献。

“我要为他们赢得公平和尊严”

宁波的城隍庙地处闹市中心,商铺林立,人头攒动,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体验独立生活、开展社区化教育的好场所。

一天,宁波市达敏学校的14个学生在两名老师的带领下,在摊位前观看时,小吃城里的摊主挖苦道:

“走开,傻瓜,你们来干什么?

”学生都害怕了。

这样的遭遇令刘佳芬伤透了心:

“我不能让我的学生再次受到伤害,我要为他们赢得公平和尊严。

2005年6月,在区教育局的建议下,刘佳芬与所在的鼓楼街道孝闻社区发起成立了教育协作理事会。

截至目前,理事会已有近1000名成员,社区单位、机构、企事业成员单位100家左右。

理事单位纷纷为学校提供教学基地,学校至今已有200多个教学基地。

“我们的老师比学生还要多。

学校目前有96名学生、26名教师,师生比为1:

3.7,但社会上的‘兼职教师’人数远远超过了学生数。

”刘佳芬自豪地说。

2008年,在刘佳芬的倡导下,海曙区成立了支持性教育资源中心,由达敏学校指导推动区域内各中小学开设支持性教育资源教室,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开展诊断评估、心理测试、康复训练。

2010年10月29日,达敏特殊教育服务热线87286303开通。

服务热线不仅面向宁波全市,还辐射省内外,为智障儿童及有学习困难、自闭症、情绪障碍的儿童的学校和家长提供帮助。

包括刘佳芬在内的每位教师,除了轮流值班接受咨询外,还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和家长面谈,走访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和家庭。

近年来,刘佳芬先后获得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浙江省首届师德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就是从爱出发。

刘佳芬就是这样用特殊的爱铸就着特殊的教育事业。

(记者 苏泽庭 通讯员李国民)

逐梦职教大舞台——俞毅和他的“品质职教”

作者:

高延丰

本报记者陈敏唐慧卿通讯员曹欢

宁波外事学校荣誉榜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全国学校文化建设金奖

  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

  浙江省文明单位

  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温饱梦,升学梦,小康梦,住房梦……不同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梦想。

进入2000年后,宁波外事学校校长俞毅追求的梦颇有点职业化色彩———“品质职教”。

  为了圆“品质职教”之梦,他整整花了13年心血。

在他和他的团队执着探索下,宁波外事学校创下了多个“第一”和“率先”:

  国内第一个提出“品质职教”理念,并率先进行了育人品质、教学品质、师资品质、特色品质和文化品质五位一体的创新实践;

  在全国中职学校中率先开设英法等多语种专业,成为迄今为止,全国惟一拥有七种外语教学能力的中职学校;

  浙江省中职学校中率先启动中高职贯通“立交桥”,从此,中职生升学有了便捷的通道;

  浙江省第一个引进五年一贯制的中外合作教育机构———宁波TAFE学院,宁波学生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

  ……

  就在上周,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在参观了学校后说,这是一所有理想的学校!

这里有一位有信仰的校长!

  敢于做梦:

心向善志高远

  品质职教是回归育人功能,“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它源于对每个学生的热爱,是点滴改变、静待花开。

  ———摘自俞毅专著《品质职教》

  2000年,年逾不惑的俞毅就任中泰职高(宁波外事学校前身)的校长。

在教育系统干了20年的他,第一次涉足职教领域。

  当时,在不少人眼里,职高是末流教育、低端教育的代名词;

职高生的社会形象就是“不会读书”、“读书不用功”。

面对这样的偏见,俞毅没有怨天尤人。

他认为改变社会偏见,首先要改变职高自身。

不久,一个全新的奋斗目标在他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办一所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期待的国内一流高品质职高!

  可是,具有诗人气质的俞毅,第一次在教师大会上动情地描述学校未来的目标时,老师们却感觉新校长所说的有点像天方夜谭:

7.8亩旧校园,几百名缺少自信的学生,十几个文、理、工科混杂的专业,要建一流职高?

  然而,学校此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让越来越多的老师对这位瘦弱的新校长刮目相看,并义无反顾地跟着他踏入了“品质职教”探索之旅。

  首先发生变化的是办学理念。

俞毅极力主张中职教育不能片面强调其培训技能的功能,必须回归教育的本质功能———育人,要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

为此,他提炼了“心向善,志高远”的校训,提出了“健康和快乐、良知和道德、自信和期待、审美和教养”的“成人”目标。

  随着学校教育“指挥棒”由只盯住就业率转向让学生先成人,德育教育的创新自然被摆上重要位置。

  学校全面推行“千分制”学生整体素质评估,总分1000分,品德操行占300分,得分与就业推荐直接挂钩;

  俞毅对奖学金制度也作了改革,加大了对德育表现突出学生的奖励,德育分在班级名列前三的可获千元奖学金;

  推行全员德育导师制,每一位教师都要在任课班级中与一至三名学生“结对子”,担当“一对一”式的德育导师;

  学校用崭新的理念设计融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一体的德育教育大课程,其中德育实践活动十多项。

如每逢寒暑假学生必须完成德育实践作业,内容包括孝敬父母、参加公益活动等,完成后还要家长作评价。

不少学生家长由此享受到了孩子为他们洗脚的孝心。

  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们快乐、阳光、优雅地在校园生活:

取消了课间操,取而代之的是校园华尔兹舞,让学生增强对美的感悟;

学校每年组织嘉年华、艺术节、技能节,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让学生们自由组建能张扬个性、增强自信的街舞社、合唱团、ICE戏剧社等20多个社团。

  “教育是点滴改变,教育是静待花开。

”随着德育教育的不断创新,俞毅最喜欢的这句话不断地得到验证。

  在初中阶段,读书缺少目标,成绩中偏下,时不时还犯些错误的牛小龙同学,到了外事学校,不断得到老师的鼓励,创办了武术社团,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找到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学业迅速进步,还获得了千元奖学金。

小龙妈妈接过奖学金,感觉就像在做梦……目前正在一家外贸公司实习的牛小龙,给自己定好了人生规划:

3年后成为公司骨干,10年后自己开一家外贸公司!

  一个又一个“牛小龙”在这里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做人的尊严,找到了人生的目标。

近10年,学校在国家、省级、市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奖学生有1200余人次。

  13年来,俞毅对提升育人品质的探索,并没有局限在改进德育教育这一项,从怎样设计既满足宁波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服务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到如何接轨国际一流职教,培养国际化人才……他那些大胆突破中等职教传统框架的设想、目标、举措,一次次让老师和业内人士感到震惊,又一次次成为令人叹服的现实!

  优良的校风、优异的成绩,给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声望。

2011年,宁波外事学校面向象山定向招收30名学生,报名参加面试的学生有900多人,最后招录的学生平均中考成绩在540分(当年宁波中考总分为610分),被称为“外事学校现象”。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报考学生中考成绩达到城区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个别学生甚至达到省一级重点普高的录取线。

 

  勇于追梦:

从“断头路”到“立交桥”

  品质职教是努力满足多元需求的教育,它勇于突破,不断创新,为孩子们创造更多选择机会,实现人生多彩梦想。

  中考成绩只有300多分的小徐感觉自己的大学梦就此破灭了。

到了外事学校后,学校良好的育人氛围和多样化的成才渠道,改变了他的命运。

一次上台为全校师生表演爵士鼓的机会,让他找到了“明星”的感觉,从此他像换了个人似的,自信而愉快地学习,最终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

圆了“大学梦”的他说:

“到了外事学校,我的梦想之火重新点燃了。

  小徐的梦想也是许多中职生的梦想。

但当时按有关规定,中职毕业生中只有5%允许参加高考。

对大多数中职生来说,只有一条出路:

毕业即就业。

正是这条“断头路”,使得他们很难走出“中考一考定终身”的阴影。

  俞毅认为满足多样化的成才需求,这是越来越多孩子和家长的期盼,中职教育必须冲破成才渠道单一的“顶层设计”。

他说:

“要搭建学生成长的立交桥,让喜欢就业的能找到好的工作,喜欢升学的能升学,喜欢出国深造的能出国深造。

  俞毅首先从创新专业设置入手。

当时学校所设置的专业五花八门,同质化竞争严重。

俞毅决定“壮士断腕”。

当他宣布计算机专业让位于有发展前景的新专业时,老师们有点坐不住了。

这个专业当时报考与录取的比例高达5:

1,就业形势很好。

俞毅摇摇头:

现在就业好,不等于将来好。

计算机的运用会像学开车那样迅速普及,用人单位不需要那么多计算机操作员。

事实证明,他当初的这些决定具有超前的眼光。

  与此同时,俞毅敏锐地意识到,国际化必将是教育的发展趋势,这对中职学校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创办外事学校,为宁波培养多语种涉外专业人才。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海中渐渐成型。

  2002年,日语出国预备教学班开始招生。

这是浙江省中职学校中第一个出国班。

就在这一年,学校正式由原先的“中泰职高”更名为“宁波外事学校”。

  然而学校转型并非易事,横在俞毅面前的第一道坎就是招不到小语种老师。

事实上,就连很多高校也因为招不到老师而不敢开设小语种专业。

一所小小的职高能行吗?

俞毅亲自带队赴西安外国语学院招聘外语教师,听说是中职学校时,没有一名大学生前来应聘。

开学在即,老师却还没到位。

心急如焚的俞毅又去了第二次、第三次……西安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感动于俞毅的执着,更被他的国际化办学理念打动,亲自帮他动员招聘教师。

  一趟一趟地跑院校,一个一个地请教师。

就这样,外事学校打造了以英语、日语、法语、德语、韩语、俄语、西班牙语七个语种教学能力为依托的多语种涉外专业。

学校在浙江省中职学校中第一个引入外籍教师;

引入国外原版教材;

采用国外的评价体系;

构建全时空的外语教学。

许多高校羡慕他们的师资,佩服他们能开设这么多语种课程。

  以同样的眼光和勇气,2001年,外事学校开设艺术专业;

2007年,开设学前专业。

如今,这两个专业和外经贸专业一起,成为外事学校极具特色的三大专业群。

  在这个过程中,俞毅和他的同事们探索了多种中高职贯通模式。

  ———中外合作贯通模式。

与澳大利亚西悉尼TAFE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合办宁波TAFE学院;

  ———五年一贯制模式。

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之后进入大专继续学习,可获得全日制专科文凭;

  ———“3+2”模式。

与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两段式五年制教育;

  ———高职自主招生模式。

学校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毕业后获得高职文凭;

  ———中职与自考结合模式。

在校期间同时完成中职课程和自考大专课程,并参加自考,毕业时获得中职文凭和自考大专文凭。

  这几年,外事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的比例始终保持在80%以上。

学生的升学通道打通了,但俞毅的压力一扛就是10年。

  “升学比例过高是否符合中职教育的定位?

”对俞毅的争议从未间断过。

之前参评省级各类项目时,宁波外事学校总是被置于风口浪尖。

有一年,外省一位教育局领导参观了学校后,当面质问俞毅:

你办的还是职高吗?

  俞毅始终没有退缩,支撑他的是:

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直到2012年,俞毅才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那一年,浙江省教育厅下发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中高职衔接,构建中高职教育“立交桥”。

  此时,俞毅已在构建中高职“立交桥”这条路上探索了整整10年。

  实干圆梦:

全力以赴,追求完美

  品质职教是开放的教育,它胸怀天下,接轨国际,塑造未来。

  来宁波外事学校的人都会赞叹校园的美丽。

校园布局以一个非常壮阔的太阳形状的广场为中心展开。

广场自内而外由喷泉带、绿化带成次第展开的同心圆组成,从圆心向四周辐射出若干条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那些具有统一欧陆新古典主义风格而又各具特色的教学建筑错落有致地环绕在“太阳”的四周。

这是俞毅的设计。

这里每一根石柱的形状,每一张椅子的款式,每一棵树木的品种,都是他与他的团队商量确定的。

其实又何尝是校园,对学校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个仪式,俞毅都一丝不苟;

对学校的每一项制度,每一步发展,他都亲力亲为;

每年寒暑假休息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20天,工作到晚上七八点,对他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

接受记者采访的老师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评价:

“我们的校长就是一个全力以赴、追求完美的人。

 文艺学校常务副校长龙云老师记得,2001年,校长决定开设文艺专业的时候,学校就只有一间琴房、一架半钢琴(有一架琴键破损,只能算半架),两个半老师(一个老师是兼职的,只能算半个)。

当年新生报到,有家长一看这个环境,拎起铺盖对孩子说:

“阿囡,我们回家!

  龙云老师流泪了。

俞毅安慰她:

不怕,我们一步步来。

他不惜损失30几万元的收入,收回学校出租的店面房,改成了7间琴房;

他跑教育局,争取资金添置了7架新钢琴;

他“三顾茅庐”,到舟山请回了心仪的老师……

  受校长的感染,龙云和她的同事也起早贪黑地泡在学校,磨练那些进校门前甚至从未摸过琴键的学生。

3年后,这批学生全部考上了各类艺术学院。

当毕业班的同学在台上汇报演出时,龙云和同事们泪流满面……

  如今,外事学校艺术部储备了44位艺术老师,其中很多是各个专业中出类拔萃的艺术人才。

他们培养的学生几年来本科率最高达93%,众多学生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高等学府,其中不乏各类“明星”。

学校艺术团甚至还登上了悉尼歌剧院的舞台,精彩的演出引起轰动。

  在俞毅的心中,品质师资是“品质职教”的重要支撑。

为培养高素养的老师,几年来,学校筹集了几百万元资金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和“海归”引进工程,先后选送了30多名青年教师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研修,招聘15名海外留学生到校任教。

现在,学校外语教师中大多数人有海外的教育经历和经验。

  俞毅追梦品质职教的步伐越迈越大。

2011年6月,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宁波TAFE学院五年制项目落户外事学校,TAFE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国际公认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引进TAFE,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有机会升学和出国,更重要的是让中国的职业教育与国际最先进的职业教育接轨!

  占地面积从7.8亩到268亩,从单一的英语到七个语种、三大专业群,在校生从几百人到几千人,从一个封闭办学的小学校到一个开放的初具现代化形态的学校。

宁波外事学校十几年间完成了华丽的蝶变。

  学校为宁波输送的涉外专业学生就有4000多人,外事学校毕业生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毕业生遍布货代公司、外贸公司等各行各业,其中不少更是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今年2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俞毅撰写的专著《品质职教———职业教育的新类型》。

这本有20万字的专著对外事学校13年来的实践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石伟平在为此书作序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原来职业教育也可以办得这样有品位!

《逐梦职教大舞台》引起强烈反响

本报讯(记者陈敏)昨日,本报头版刊登了有关宁波外事学校校长俞毅的长篇通讯《逐梦职教大舞台》,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市“三思三创”活动办公室同志认为,俞毅和他的“品质职教”,是对三思三创精神在教育领域的一种诠释。

宁波外事学校作为国内中职教育的新样本,是对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

俞毅和他的团队勇于追梦,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实现人生多彩梦想,体现了“思”的状态、“进”的精神;

不断克难攻坚,体现了“创”的勇气,并最终实现了“品质职教”这一“变”的结果。

希望全市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能涌现出更多的立足现实、敢于创新、执着进取的“追梦人”。

  俞毅的改革创新精神,以及他对职业教育的执着追求,在全市教育系统更是掀起了一股学习热。

奉化市职教中心校长莫国定说,俞校长的经历引起了广大职教人的共鸣,他对学校、对教育的付出,展现了他身为职教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着职校教师们。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一个职教人都应该拥有梦想,应该把这种梦想的力量传递给学生,让学校成为他们实现梦想的起点。

  海曙区教育局党委书记童岳孟说:

“我参观过外事学校,读过俞毅的专著《品质职教》,也跟他深入交流过。

俞毅的教育梦美好而坚定,他改变了社会对职高的偏见,办出了国内一流的高品质的职高,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向俞毅学习,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好学校,当人民满意的教师,实现自己心中的教育梦。

  俞毅的事迹更让走出校门的学子引以为豪。

洪虞芬是宁波外事学校2011届的毕业生,她说,在同学们的心中,俞校长是一位让他们重新燃起希望的点灯人。

记得第一次见到校长是在军训时,校长对着大家说:

“记住,没人能放弃你!

”就是这句话,让她消沉的心重新振作了起来,一直鼓励她读完大学、走上工作岗位。

让职业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对话俞毅

本报记者陈敏

  7月2日,本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介绍宁波外事学校校长俞毅探索品质职教的通讯《逐梦职教大舞台》,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昨日,本报记者带着不少读者关心的问题,与俞毅进行了一次对话。

  记者:

“品质职教”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俞毅:

在我看来,“品质职教”的核心内涵是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

教育,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