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5289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增高速公路301公里,通车总里程突破2000公里。

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49万千瓦,在建电源项目装机容量2082万千瓦。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6.5亿元,增长13.7%,高于计划预期目标。

住房、汽车、电信等新一轮消费热点促进了居民消费较快增长,商品房销售额增长33.6%,汽车零售额增长1.4倍,电子通讯器材零售额增长62.2%。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1,实现计划预期目标。

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136.7亿美元,增长61.7%;

其中出口591.4亿美元,增长53.7%,高于计划预期目标。

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提高到63.1%和38.6%。

合同外商直接投资308.1亿美元,增长56.6%;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增长52.4%,总量位居全国第一。

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2%,苏中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增幅超过1倍。

新批合同外资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37个。

全年完成外经营业额19.8亿美元,增长26.7%。

  (三)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全年财政总收入1968.9亿元,增长23.1%;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98亿元,增长27.8%,高于计划预期目标。

财政支出1377.5亿元,增长14.4%。

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8.4%、39.8%和21.3%。

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476.9亿元、利润789.1亿元,分别增长31.5%和44.1%;

工业产销率97.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3.9,提高12.4个百分点。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378.5亿元,人民币存款累计增加3501.3亿元,同比多增1302.8亿元。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1299.6亿元,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3057.1亿元,同比多增1527.3亿元。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各项改革取得新成果。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

市县属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

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工业企业改制面达94%,大型商贸企业改制面达92%。

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实施重大资产重组项目70多个。

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22家,比上年增加9家。

投资市场进一步放开,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60%。

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完善,取消农业特产税,农民人均税费下降13.4%。

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取消省级设定审批事项227项,减幅达67.6%。

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产权改革取得较大进展。

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展开,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其他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积极推进科教兴省战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年申报专利18393件,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和55%。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基础教育得到巩固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全省普通高等学校105所,招生规模25.6万人,在校生91.3万人,均居全国第一,毛入学率达到27%。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产业化步伐加快。

人才队伍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取得新进展。

积极有效地开展非典防治工作,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和防治机制初步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第六届残运会取得圆满成功,第十届全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有序进行。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达46.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南京图书馆、南京奥体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人口自然增长率2.01‰,控制在计划预期目标以内。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生态省建设逐见成效,成片造林180.8万亩,新增国家环保模范城市4个、国家卫生城市6个和国家园林城市5个。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200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要多,但发展情况比预期的要好,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完成良好,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三个新“亮点”:

(1)新型工业化布局全面展开。

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构建了新型工业化布局的新平台。

新一轮沿江开发取得显著成效,沿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62亿元,增长20%,占全省总量的49.5%。

全年沿江总投资超过2800亿元,利用外资实现翻番,沿江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

两岸联动开发取得新进展,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加快启动。

(2)民营经济迅猛发展。

全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总数超过170万户,居全国第一。

其中,私营企业总数达到34.4万户,新增9.3万户;

新增注册资本1461.8亿元,增长70%,总注册资本达到3632.6亿元。

私营个体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0.5%,上缴的税收占全省税收总量的20%以上,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省城镇就业人数的1/3以上,并首次超过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

(3)富民工程取得新进展。

坚持把富民放在优先位置,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2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4239元,增长6.1%,均高于计划预期目标。

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是199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农民收入增幅也高于前7年的水平。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10314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33万困难群众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省财政用于困难群众生活补助支出50.2亿元,增长25.8%。

全省城镇提供就业岗位144万个,新增就业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控制在计划预期目标以内。

农村新增劳务输出72万人,劳务输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50%。

农村五件实事成效显著,新增改水受益人口344万人,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6320公里,完成救灾建房和草危房改造8.2万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10个县(市、区)试点,人口覆盖面达到85%,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加剧。

电力供需矛盾突出,预计今年电力缺口将达750万千瓦左右。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达6.5%,对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技术工人等急需人才短缺,资金供给开始趋紧,部分公路主干线交通运输“瓶颈”制约严重,土地资源集约程度低和用地紧张并存。

(2)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供需缺口达40万个左右,农村还有700多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同时,就业困难群体的基数扩大,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

(3)部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尽管近两年农民收入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由于粮棉减收,部分纯农户增收较少,特别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正常机制尚未建立。

(4)有些行业存在过度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

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不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滞后,在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上有待进一步统一思想。

在今年的工作中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当前,新一轮经济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总体趋好,必须抓住时机,乘势而上。

2004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12%,第三产业增长11%;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左右;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2%;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左右;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2004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全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把“三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年安排粮食产量2750万吨,棉花40万吨,油料260万吨。

(1)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严格农用地转建设用地计划管理,确保基本农田6606万亩,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以上。

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和调控,地方粮食储备达到25万吨。

(2)继续推进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创汇和生态农业。

集中力量培育优质稻米、高品质棉花、特色蔬菜等16个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140家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5%以上,30家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分别增长20%以上。

(3)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科技兴农是根本出路,要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全省水利工程投资增加到45亿元,农业综合开发投资11亿元。

安排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农业。

继续实施南水北调一期、治淮治太、江海堤防达标建设等重点水利项目,组织实施好灌区改造、节水灌溉、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种苗和防护林工程等项目建设。

  

(二)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

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3%左右。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组织实施好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发展10个信息产业产品群、20个国际性信息产业研发中心、30个重大国际信息产业转移项目,实施一批基因工程疫苗、新医药产业化等生物产业专项。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25%。

继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重点提高企业的信息化能力。

(2)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集中建设20个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工业战略项目。

做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提高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成套设备制造水平。

(3)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

推进企业实施联合重组,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力争达到28个。

(4)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

加快电源和电网建设,加强电力调度和需求侧管理,增加电力有效供应。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

积极协调重要原材料的供给,抓好重点行业的节能、节水、降耗,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科学调配运输能力,多渠道解决企业资金供需矛盾。

  (三)努力加快服务业发展。

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1)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服务业,重点促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着力建设10个专业物流中心,培育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全省现代物流网络。

积极推广连锁经营和配送中心,加快发展需求旺盛的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

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传统服务业。

(2)组织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

重点打造苏宁、苏果、五星等30个省级服务业大品牌,促进服务业品牌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知名服务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3)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

积极推进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物流等领域的利用外资工作,吸引外资投向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

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利用香港服务业发达的优势,加强苏港服务业领域的合作。

  (四)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突出消费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着力发展消费热点。

优化商品住宅供给结构,加强中低档住宅建设,全年新开工经济适用房面积700万平方米。

健全廉租房供应保障体系,拓展住房二级市场,规范物业管理服务。

发展居民个人汽车消费,加快城市道路、停车设施等建设。

鼓励居民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身消费。

积极发展个人信用消费,健全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体系。

(2)努力扩大农村消费。

加强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促销活动,拓宽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的渠道,努力提高农村消费在全部消费中的比重。

(3)大力改善消费环境。

取消各种不利于扩大消费的政策和限制,继续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督,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严格价格执法监督。

  (五)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优化投资结构,保证重点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到5980亿元。

(1)加强重点建设。

集中安排100个重点项目,着重加快综合交通、能源和重点产业发展,力争完成投资1000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里程400公里、电力装机容量418万千瓦。

确保宁杭、沿江、通启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完成新长铁路新淮段改造,确保新长铁路、宁启铁路全线通车,建成500千伏江阴长江大跨越等输电线路690公里。

加快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南京三桥、徐宿淮盐高速公路、太仓港二期工程、连云港10万吨级深水航道、田湾核电站、华东江苏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南京地铁一期、扬巴一体化、南钢宽中厚板等项目建设步伐。

全面开工建设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扩建工程、沪苏浙高速公路江苏段、江苏移动扩容、沂沭泗东调南下二期工程等项目。

(2)优化重点项目储备。

围绕沿江基础设施、苏北发展、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五个千亿工程”,选择储备200个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重要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

(3)防止过度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加强引导和调控,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健康发展,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努力提高投资效益。

  (六)积极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

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全面推进新一轮江苏经济的国际化。

(1)在全球经济的大平台上调整经济结构。

将利用外资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鼓励跨国公司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并购重组,注重引进基地型、龙头型、科技型大项目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着力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努力促进人才的国际化。

加强重点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完善软硬环境,强化专业特色,提高产业集中度,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外资集聚功能。

(2)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以国际化的眼光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重点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国际并购,建立海外战略性资源基地和研发中心。

有选择地在南美、东亚、非洲等地建立相对集中的加工及销售中心。

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经营层次和水平。

完善鼓励“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体系。

(3)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提升出口商品结构,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扩大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65%和40%。

积极推动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的转变,重点培育一般贸易出口大户。

积极鼓励引进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组织好重要原材料的进口,控制国内可替代产品的进口。

(4)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促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办好民营外贸企业园,培育大型外贸企业集团。

积极引导外贸出口从收购制向代理制转变。

全面落实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免、抵、退”政策,按照新的出口退税机制,确保地方财政对企业出口退税的支持。

研究非关税贸易措施,加快建立贸易摩擦应对机制。

  (七)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加大社会事业改革和投入力度,加快发展科教文卫等事业。

(1)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省级财政安排3亿元,设立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支持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力度,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2)加大教育结构调整力度。

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全省高考升学率稳定在72%左右,全省地方高校研究生增招32%,普通本科增招18%,招生总数26万人,省级财政预算增加教育经费4.5亿元。

(3)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

完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4)推进文化大省建设。

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化规划,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集团。

进一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5)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建立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抓紧第十届全运会的筹备工作。

(6)抓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性别比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7)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加强重点污染防治,加快完善并积极实施生态省规划,推进生态省建设进程。

抓紧建设一批重点社会事业工程,主要有南京奥体中心及十运会场馆、南京图书馆新馆、江苏美术馆新馆、江苏剧院、南京博物院二期改造、江苏科技历史文化中心、省人民医院扩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省防灾减灾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和省老年公寓等。

进一步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民政等事业,做好拥军、外事、侨务、对台事务、人防、民族、宗教等工作。

  三、以新的发展观促进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实现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切实做到“三个转变”:

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转变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转变宏观调控,着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为此,2004年要重点抓好强化富民、优化结构、深化改革三项全局性措施,确保实现全年发展目标。

  

(一)强化富民。

强化富民是核心。

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1)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500万农民大转移是现阶段最有效的农民致富工程。

农村劳务输出重点做好两个结合,即就地就近转移与南北对口转移结合、拓展省外劳务市场与扩大境外劳务输出结合。

着力搞好劳务输出培训,省级培训资金从18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

确保全年新增劳务输出超过50万人,力争达到70万人。

切实抓好农村五件实事,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力争人口覆盖面达到60%;

新增农村改水受益人口320万人;

改造草危房4.1万户;

改造和建设农村公路1.3万公里;

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措施,全省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免征农业税。

安排粮食风险基金的40%用于扩大对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对水稻生产实行良种补贴。

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全面推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2)积极鼓励民众自主创业。

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在全社会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浓厚氛围。

支持大学生、科技人才和海外留学人员自主创业。

提倡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引导农民返乡创业。

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营造有利于自主创业的宽松环境。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充分发挥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加强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

(3)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

继续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二)优化结构。

优化结构是主线。

将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国际性制造业基地。

(1)建设沿沪宁线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以沿线7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5个软件园为载体,加快承接国际信息产业转移,在更大范围融入国际商圈中求得突破。

重点发展移动和卫星通信、光纤和光电子、微电子、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和软件等五大产业,着力抓好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提高自主研发、设计和配套能力,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建成全国领先、全球先进的重要信息产业基地。

(2)建设沿江基础产业带。

抓紧启动和实施一批对沿江开发具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项目,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物流四大产业,向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

着力建设好沿江开发区,争取更多的龙头型、基地型特别是国际一流的跨国公司项目落户沿江地区。

进一步整合沿江港口,发展港口大物流,组建沿江港口联盟。

加强对长江岸线资源的管理,确保沿江岸线资源的集约利用。

全面落实沿江开发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跨江开发,为沿江开发创造良好环境。

(3)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

充分发挥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加工、机械、化工、医药等产业,加大投入力度,做大产业规模,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集中力量振兴连云港港口,加快港口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苏北地区的国际商务中心。

同时要发展江海联动,推动沿海经济产业带的开发。

进一步落实支持苏北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南北挂钩帮扶力度,继续推进财政、产业、科技和劳动力“四项转移”,为加快苏北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4)大力培育产业集群。

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纽带,要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抓好。

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集中力量促进特色产业的集聚,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拉长加粗产业链,带动千家万户,做响区域品牌,提升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力争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全省形成10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是动力。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逐步形成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1)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进一步大胆解放思想,真正将“六放”方针落到实处。

凡是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和领域,国有、集体资本退出的行业和领域,全部向民营资本开放。

当前,特别是要选择一批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向民营企业开放。

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在投融资、土地使用、税费征收、对外贸易等方面使民营企业享受平等待遇。

加快建立面向民营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