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74384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文档格式.docx

《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文档格式.docx

A.《泊秦淮》表达了对“商女”形象的批判

B.《湘君》《湘夫人》表现的是湘水之神的爱情

C.《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D.《蜀相》借凭吊诸葛亮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

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对该要求的理解,正确的是()。

A.讨论和辩论是多向互动交流,辩驳是单向信息传递

B.从讨论到辩论,体现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过程

C.讨论和辩论强调交际过程的合作,辩驳突出体现学生的自我表达

D.讨论属于非正式场合的表达,辩论、辩驳更强调正式场合的交流

8.教学《雷雨》,教师设计了一道习题:

反复朗读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细心体会,揣摩语言,了解人物的复杂性格。

对该题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A.让学生理解矛盾冲突设置的表达效果

B.让学生借助戏剧语言探究复杂的社会现实

C.让学生学会品味戏剧人物形象的特殊魅力

D.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9.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后,将“典故的运用及作用”作为教学难点之一,对该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对教学重难点要求理解不准确

B.教师对应承担的教学任务认识不清

C.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教学难点分析

D.教学难点的确定基于对学情的把握

10.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用披风、靴子、高帽、墨镜、口罩、耳套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手臂上挽着一把带套子的雨伞踏进教室,学生一片哗然。

教师用食指按着嘴唇说:

“嘘,千万别出乱子!

”然后,教师继续模仿别里科夫的口吻,以“自述”的方式梳理情节,导入新课。

对该教学行为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淡化了对文本的探究

B.违背语文课程的精神实质,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C.遵循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突出了课堂的情境营造

D.遵循语文课程的目标要求,强调了小说的文体特点

11.阅读《(呐喊)自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

同学们已经自读《(呐喊)自序》,并做了一些批注。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篇文章。

先看第一段,请找出能够作为整篇文章线索的几个关键词。

生:

梦、寂寞、呐喊。

鲁迅从寂寞中出来直接就呐喊了吗?

还有哪个关键词?

希望。

(教师板书:

梦、寂寞、希望、呐喊)

今天我们就以这四个关键词为线索分析、鉴赏课文,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我把大家分成四个组,每组选择一个关键词,解读这部分内容。

一旦选择,就要对这部分文字负责。

好,那四个组就叫梦之队、寂寞之源、希望之神、呐喊之组吧。

现在给大家10分钟时间:

5分钟自读,5分钟组内交流。

读的时候注意:

第一,文采,也就是哪个词句或语段特别精彩;

第二,主旨,体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和人格;

第三,解释关键词,谈谈你的理解。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A.学生自由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能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B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内分工明确。

有利于合作的顺利展开

C.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适宜,具有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D.教师明确提出班级展示要求.能够提高学习成果的质量

12.阅读《葡萄月令》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葡萄月令》是一篇现代散文,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现代散文应该教什么。

我们暂不谈必修课,作为选修课的选文,这个问题更要有清晰的定位,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作者的个性化表达。

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的主要不同不仅在于文章形式和表达方式,还在于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

在某种意义上说,古代散文只有一个主题,就是“道”。

唐宋散文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文以载道”。

尽管古代散文有着时代与个体的差异.但总体价值取向基本一致。

“五四”以后的现代散文则打破了这个传统。

科学思想和民主思想唤醒了散文家的个体意识,表达自我成为散文的总体诉求,随之形成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表达形式。

因此,现代散文的教学要把个性化表达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对该教学反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问题

B.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

C.作家的个性化表达是现代散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D.编人不同教材的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会有所不同

13.阅读《项脊轩志》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有人阅读《项脊轩志》,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项脊轩见往事,悲喜参半;

枇杷树思旧情,爱恨交加。

大家能不能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来撰写一副对联?

(学生撰写对联,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庭院凄凄诉兰竹寂寂:

桂影斑斑映血泪涟涟。

好,谁再来展示?

斯人已去,空余枇杷遮冷月;

此恨犹在,惟有桂影寂庭阶。

明月半墙,默闻呱呱儿泣;

书香满架,静听琅琅书声。

望月移步折桂枝,今生有恨;

睹物思人戚余心,来世续缘。

风移影动轩不动,物是人非情岂非。

这位同学能够联系以往的积累,很好。

A.学生用对联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

B.学生撰写的对联并不工整,教师应系统讲授对联知识

C.教师要求学生撰写对联,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D.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14.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文言作品的教学应从作品解读鉴赏的角度去设计,而不应局限在疏通字词、传授文言知识,把文言作品鉴赏课上成古汉语知识课。

文言作品的精髓蕴藏于貌似艰涩的字面背后,语言本身只是作品情感、思想、文化的栽体。

可惜的是,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多只停留在疏通字词、翻译句子的层面,这只相当于为领略险峰的无限风光铺平了道路。

遗憾的是,不少师生在历尽千辛万苦.铺砌完山路之后。

就转身下了山,与近在咫尺的旖旎风光失之交臂。

因为他们又要赶紧修下一条山路……就这样,修了一辈子路.他们几乎从来没有领略过险峰的无限风光。

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舍大取小、舍本逐末。

试想,文言精品浩如烟海,能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其价值怎几个词法、句式了得?

只经过“浅层处理”的名篇佳作,就像韩愈《马说》中的千里马,“才美不外见”,“骈死于槽枥之间”。

对该教学论文的分析,正确的是()。

A.文言文教学应借助文言词句感悟鉴赏

B.文言文学习无需关注文言词句的积累

C.文言文教学需系统讲授文言词法句法知识

D.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在于文言精品浩如烟海

15.阅读下面的教学后记(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学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兴”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

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

我引入了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比如“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

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使教学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上述教学后记的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欠缺资源开发的意识,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合要求

B.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C.教师“以俗解雅”的方法不符合古代诗歌学习的要求

D.教师重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灵活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小题20分,第17小题8分。

第18小题12分。

共40分)

案例:

阅读《胡同文化》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

请大家注意课文6~7段,想想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应该是哪句。

生1:

北京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对我们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最为重要?

(齐)封闭!

北京市民的哪些生活内容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的生活?

生2:

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

北京人的“窝”是“金窝”还是“银窝”,他们不忍割舍?

生3:

房屋很旧,也不太好,而且还经常坍塌。

那胡同里的居民为什么不愿意搬家?

生4:

因为他们祖祖辈辈住在那里,住惯了,恋旧,图安逸。

哦,也就是说他们愿意过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他们深居简出.彼此从不交往。

生5:

也不是!

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

这能说北京人封闭吗?

生6:

能!

北京人平常的日子交往不多,只是街坊里道,谁家婚丧嫁娶的时候,才随一点“份子”。

而且是为“合礼数”。

我明白了,北京人的交往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我们刚才先找中心句,再确定关键词,然后透过语言文字搜索文中相关的生活现象。

下面大家就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第8段。

(学生默读。

教师巡视)

这一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请同学说说。

生7:

中心句是“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关键词是“满足”。

有相关的生活现象可以验证吗?

(学生响应热烈)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摹,希望你们读出北京人那种满足的味儿。

生8:

(深情地)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不错,不过京味儿还不够浓,有没有去过北京或者研究过北京人说话风格的同学?

(学生摇头)

(范读)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

(学生鼓掌)

问题:

16.请评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阅读方法的。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17--18题。

△和○的联想

①在生活中,△和○几乎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都对它们的存在麻木不仁了,但真认真思考它们的意义,不仅包罗万像,而且也十分有趣。

②首先,它们是从数学上定义出来的。

三条线段围成的几何图形称作△。

而另一条线段绕定点旋转而扫过的轨迹称作○。

自然它们也有许多不同特点。

③由于○的中心到四周任何距离都相等,所以旋转起来高度并不会起变化,人们因此制成了车轮。

而由。

引申却可以想到四周上每一个点地位平等,由此人们制造了圆桌,它在联合国有的会议上可以大大发挥作用,避免因座位而引起不必要的国际纠纷。

④在理论证实下,△最稳定。

你可以用木棒组成任意多边形,使它们的衔接处可以活动,唯一能不随受力而改变形状的只有三角形。

因此,人们把篱笆编成三角形的孔状。

如果由三角形引申的话,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组成一个稳定的结构,这样的家庭最不容易分散。

在军事上,三足鼎立最难出现大规模战争。

因为谁都怕得渔翁之利。

⑤○,它的特点之一是当周长相等时,○的面积比等周长围成的其他图形的面积都要大。

这就是为什么碗、桶、盆、盘都要制成圆形。

○引申为包容,像在数学上用。

来圈住集合中的元素,表示集合间的关系,给人很形象的感觉。

⑥△,它是任何一个复杂的多边形的构成部分,任何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三角形,这体现了微积分的思想。

而这个性质使复杂陌生的问题变得简单,从而得到解决办法,这就是“化归”的核心思想。

⑦○,在物理学上也有不可思议的道理,像星球发展论。

由于核心对外界物质的相同引力,向心力与离心力作用,星球多呈类球形,而球形正是。

的立方形。

⑧△,坚硬的物质受到打击而粉碎,表面看形成杂乱无章的几何体,经统计,形成三棱椎的几率最高,这怎能不另人惊奇。

⑨在心理学角度,喜欢圆形的人往往比较随和,随遇而安,特点不明显。

而喜欢三角形的人思维独到,性格有个性。

⑩△和○在哲学观点上也有不同的体现,○体现出全面周密的思考方式,而△体现出多角度辩证看问题的方法。

可不要小瞧这△和○,它们在高科技的前沿战线、思想领域、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单有这样一个学科,研究△和○的关系呢!

17.请从第①⑧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18.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小题20分,第20小题20分,第21小题25分,共6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

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

(2)第四单元第三课,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演讲辞。

演讲,是传播知识、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心灵、争取同盟的有力桥梁,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而演讲辞作为演讲时的文稿,是演讲成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观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外,还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鼓舞听众情绪,唤起他们的共鸣。

学习这类文章,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其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

另外,还要注意体会演讲辞的情感力量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其中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在实践生活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

能根据口语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付,注意表达效果。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19.根据上述材料。

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依据(不能照抄材料)。

20.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21.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仔细阅读下列句子,注意其中的关键语句,揣摩它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2.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3.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4.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们当成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5.而我敢大胆地说:

 

【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评价建议的理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评价理念指出:

①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

故A项正确。

②可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举行朗诵表演等具体成果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故B项正确。

③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要注意考查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故C项正确。

④在诗歌散文评论和创作方面,既要考查学生的参与态度,也要评价其成果的水平。

其中并没有指明学生的参与态度和成果水平同等重要。

故D项绝对化,不正确。

2.【答案】C。

本题考查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祝福》为鲁迅的短篇小说,《老人与海》为海明威的中篇小说。

所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不适合分析短篇小说的结构特点,而应将教学重点放在人物形象分析和小说语言品味上,且让学生学会从环境、人物、情节等方面鉴赏小说的方法。

3.【答案】A。

本题考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设置“语言文字应用模块”是为了引导学生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

阅读应用文、写作应用文都属于语言文字应用系列。

4.【答案】C。

本题考查教材系统。

《(包身工)背后的故事》讲述了夏衍克服困难,竭尽全力搜集素材,完成《包身工》创作的经历。

属于教材系统中的助读系统,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创作过程,深入理解文章。

5.【答案】C。

本题考查口语交际教学。

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课堂再现生活情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答案】D。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方法。

“以意逆志”意思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是说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理解《蜀相》的内容和主旨,除了要对作品中所写的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了解,还要对杜甫一生的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作这首诗时的心境做全面、深入的探究。

7.【答案】B。

本题考查对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目标的理解。

A项,“辩驳”是根据对方的观点来提出否定性的意见。

不属于单向信息传递。

C项,讨论和辩论都能突出学生的自我表达。

D项,讨论、辩论、辩驳只是在形式和结果上有区别,没有场合的限制。

8.【答案】D。

教师让学生从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中,体会其通过语言所传达出来的人物性格特征,正是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从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中把握两人的人物形象。

9.【答案】D。

本题考查教学重难点的设计。

教师将“典故的运用及作用”作为教学难点之一,是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后进行的,是在对学生的学情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才设置的,因此D项表述正确。

10.【答案】c。

本题考查教学实施。

题于中未涉及文本探究、学生主体地位和小说的文体特点,主要突出的是教师对课堂情境的营造。

11.【答案】c。

A项“学生自由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未体现,B项“分工明确”未体现,D项“展示要求”未体现。

12.I答案】B。

本题考查教学内容的设计。

由材料“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作者的个性化表达。

在某种意义上说,古代散文只有一个主题,就是‘道’”可知,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的教学内容是不一样的。

13.【答案】A。

本题考查教学评价。

教师只是通过对联撰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不必系统地讲授对联知识。

学生通过撰写对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学生撰写后教师进行评价,没有体现学生修正、完善的过程。

14.【答案】A。

本题考查文言文教学。

材料观点显而易见,强调的是文言文教学不应只重视文言字词句的疏通,而应透过字的表面去探究更多的精髓。

15.【答案】B。

材料中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