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十二中届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4340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十二中届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十二中届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十二中届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十二中届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十二中届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十二中届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十二中届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十二中届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十二中届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这是关于中国古代筒车的描述。

它所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A.极大提高了农业灌溉技术

B.彻底解放了农业生产中的人力

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D.有利于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发展

5.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指出:

“从临时政府注定垮台的败迹开始出现,一直到今天,人们对于十月革命的看法始终争执不下,其实其中多数的意见都具有误导的意味。

反共派的历史学家往往认为,此事根本就是列宁一手策划的暴动或政变,以实行其反民主的基本立场。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B.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不存在争论

C.反共派认为十月革命具有必然性

D.十月革命是列宁策划的暴动

6.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农书》中有“用粪犹用药也”、“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精耕细作的特点

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注重因地制宜

7.恩格斯说:

“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

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

”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B.推动水利的兴修

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D.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的出现

8.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9.汉初“驰山泽之禁”,吴王刘濞得以“专山泽之饶”,势力日增。

后汉武帝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

材料认为实行专卖制度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C.是一种与民争利的行为D.是政治专制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10.宋代在选拔官吏时有规定:

“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注;

选送)。

”该规定反映出宋代

A.政府鼓励工商业的发展B.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C.商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D.科考功名失去吸引力

11.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会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D.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2.“英国有钱人以坐汽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上述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后期B.19世纪末C.20世纪初D.20世纪30年代

13.史载:

17世纪上半叶,茶叶、咖啡等饮料进入欧美,饮茶和喝咖啡成了上层社会的时尚。

18世纪时已有大量的热带水果和蔬菜进入欧洲市场,到了19世纪,比较富裕的家庭的饮食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备阶层的娱乐活动也由赌博等陋习恶习转向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以上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根源是()

A.世界市场的发展B.生产力的进步

C.社会主流意识的变化D.各民族交往的加深

14.“资本主义国家侵入落后民族,掠夺天然财富、农业原料,倾销商品,落后民族的那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终于被资本主义势力所破坏,旧的生产方式解体,而代之以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发展新式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把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西方列强入侵带给落后民族最深远的社会影响是

A.转变了文明形态B.造成了民族灾难C.发展了社会经济D.实现了工业化

15.“官办”自古就有,主要指政府对盐、铁、生产工具、货币等实行专营专卖。

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已与传统官办有本质上的不同。

第一,它采用了机器大生产的方式;

第二,采用了雇佣劳动方式,也就是按工人技术程度高低和劳动量大小付给报酬;

第三,部分地实行成本核算。

由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洋务运动是我国工业化的开端②其中的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③实行成本核算在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更为突出④“官办”的本质变化表明当时的政府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

16.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期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38%~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6%。

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五四运动时期B.大革命时期C.一五计划时期D.文革时期

17.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

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中说:

“华人社团是宗族和同乡组成的公司和企业网(俗称为“抱团精神”),各企业之间层层连接,规模不断扩大,直至覆盖全球,用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当今的互联式电脑网络。

”下列各项与这种社团网络发展相关的是

①西周的宗法制②明清时期的晋商与徽商③1980年设立首批经济特区④改革开放后异军突起的民营经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8.1926年《北洋画报》曾刊登出《中国人之福耶祸耶?

》的漫画。

漫画中最大的特征为“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英国烟酒”。

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B.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

C.当时中国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D.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19.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新教育兴,旧教育灭;

……阳历兴,阴历灭;

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898~1900B.1901~1911C.1912~1927D.1928—1937

20.“当颇富文采的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种朝廷严格禁止的,只能在通商口岸的保护下才有可能从事的活动时,中国报刊业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

”材料是要说明

A.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B中国报刊业局限于报道新闻

C.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D.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商口岸的设立

21.16.读右图,E至F所属阶段民族工业发展带来的社会政治影响是()

 

A.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争的失败

C.戊戌变法的兴起

D.革命思想的传播

22.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

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

23.据《近代文明史》记载,英国棉布的价格指数变动如下:

1780年为100;

1812年—1815年为32;

1860年为13。

导致英国这一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掠夺造成英国国内棉布市场饱和B.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C.圈地运动对纺织业发展产生的冲击D.工业革命提升了社会购买力

24.美国学者杰里·

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

……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

”这表明

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B.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D.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25.“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人刑,相为表里也。

”这句话说明了中国古代礼与刑的关系。

符合此种观点的表述是()

A.以刑代礼B.以礼代刑C.出礼则入刑D.齐之以刑

26.岐山县宗周故地董家村出土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述了裘卫以玉璋等财物来换取了贵族矩伯80朋(货币单位)的田地。

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

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的财富。

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

按照西周礼制: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根据材料,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西周中期的土地可以合法交换

B.西周中后期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C.西周时期的青铜冶炼技艺高超,文字比较成熟

D.西周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

27.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写了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结合联首联尾和对联中作者的看法判断,此时 

( 

A.《临时约法》还没有颁布 

B.袁世凯已经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

C.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已经被推翻 

D.中华民国政权已经覆灭

28.《庸庵笔记》记载,胡林翼围攻安庆时,曾视察军情,策马登山,瞻盼形势,既复驰至江滨,忽见二洋船鼓轮西上,迅如奔马,疾如飘风。

胡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坠马。

胡前已得疾,自是益笃,不数月,薨于军中。

盖贼之必灭,胡已有成算。

只是见洋人之势方炽,则膏盲之症,着手为难,虽欲不忧而不可得矣。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A.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严重威胁清王朝统治

B.以传统办法来对抗太平天国是断然行不通的

C.晚清士人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无力

D.胡林翼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忧国情怀

29.“晚清和民初,地方政权势力膨胀后给社会政治发展带来的问题。

封建军阀浓厚的地方主义色彩,使得中央政府只不过是控制了中央的一派势力,并不能代表全国。

在乡村,乡绅居于政府与人民之间,使政令不易达于每个国民,中央政府的近代化措施无法推行”-------《国父全集》。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B孙中山主张三权分立

C孙中山主张中央集权D孙中山反对中央集权

30.“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

这是什么?

——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

”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爆发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D.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3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

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

”文中省略掉的“……”应是: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戊戌变法D.八国联军侵华

32.有学者认为:

“‘向西方学习’,必须适应和结合实际才有作用,洪秀全在中国近代史上开创了这样的范例。

”洪秀全所开创的‘范例’应该是指

A.发展资本主义和反封建相结合B.社会改革与平均主义相结合

C.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D.军事斗争与政权建设相结合

33.义和团运动烧铁路火车时,“顺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遂蜂起应之,约四万余人。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义和团的排外行为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广泛支持

B.铁路兴建冲击了传统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

C.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

D.西方工业经济的压迫是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

34.孙中山说:

“共和国家成立以后,是用谁来做皇帝呢?

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

”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平易地解释了要实行民权主义的思想B.通俗地表明了要建立君主立宪的思想

C.形象地描述了要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D.无奈地迎合了老百姓心中的帝王思想

35.1912年4月22日《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

“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

”这主要表明北洋政府

A.坚持维护共和制度B.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C.实行民族平等政策D.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施政纲领

36.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并发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号召。

这属于

A.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B.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

C.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D.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

37.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38.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

……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

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

”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A.奉行“一边倒”,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重申“和平共处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39.张謇曾说: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日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40.“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

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

”陈独秀这段论述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帝制复辟现象主要是由于

A.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共和制B.康有为等守旧保皇党人的支持推动

C.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制D.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复辟帝制的基础

41.(20分)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材料二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4分)

42.(20分)从中国外贸发展史可以看出,外贸活动频繁发达而主动,是一个国家兴盛的标志。

材料一:

到宋代出现了“诸蕃惟市舶仅通”的局面,海上对外贸易极其繁盛。

东起日本、朝鲜,西到地中海和非洲东部沿线,欧洲、非洲、亚洲50多个国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

宋代中国是亚洲一支最活跃的力量,以中国为中心,与欧洲和非洲连接在一起的亚洲多边贸易网络初具规模。

此时,中国社会的运行轨迹出现了由“头枕三河、面向草原”到“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历史性转折。

——引自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

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

按照清代官方档案有关资料记载,清代的朝贡国只有朝鲜、越南、缅甸、暹罗、南掌、苏禄六国,数目相当于明朝的15个三分之一,特别是没有了中国在东南亚的友好国家真腊(柬埔寨)和满剌加(马六甲)。

┅┅进入近代,朝贡贸易体系逐渐逊位,终以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为标志走向解体,伴随着的是条约通商体制的形成。

——引自张明之《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变迁》

材料四:

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

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

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

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

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

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从我国汉至宋以来对外贸易路径的角度解释材料中“‘头枕三河、面向草原’到‘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历史性转折”的内涵。

(2分)

(2)试从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形成材料二中明清时期的“国际贸易”的原因。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当时亚洲政治、经济格局和国际关系的的角度分析朝贡制度在晚清走向终结的原因。

(10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分析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并分析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主要受到了哪个因素的影响?

(8分)

答案:

选择题每题1.5分

42.20分

(1)路径:

以陆路为主变为以海路为主(“头枕三河、面向草原“指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头枕东南、面向海洋”指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2分)

(2)原因:

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大国的观念,秉承传统的对外友好政策。

原因:

从政治上看,中国的海外朝贡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性;

从经济上看,中国已不但缺乏吸引也缺乏吸纳能力,并被卷入西方殖民地资本主义国际大市场之中;

从国际关系格局上看,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不复有昔日东方大国的尊严和实力。

(3)状况:

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

棉纺织品进口增加;

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

工业革命或第二次工业革命(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