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单元教案与反思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4297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单元教案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单元教案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单元教案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单元教案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单元教案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单元教案与反思Word格式.docx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单元教案与反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单元教案与反思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单元教案与反思Word格式.docx

议一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汇报。

2、讨论。

0不能做除数“0不能做除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先算下列各题:

(1)0÷

4=0÷

5=0÷

134=

(2)0÷

0=6÷

0=

学生猜一猜这两组算式的商是几?

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说明)

三、课堂活动

教科书第10页课堂活动。

师生对口令,然后同桌互对口令。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作业本上。

2、练习三第2题和3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说出依据。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都学到了什么?

你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乘除法的关系

(二)

【学内容】

课本第10页“议一议”,练习三第6~9题。

1、初步知道整除,能判断简单的整除问题。

2、在区别“除尽”与“整除”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从除法中整理出“整除”的过程,能判断简单的整除问题。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教师板书结果)

2=39÷

2=15÷

12=250÷

50=

26÷

1325÷

7=160÷

1=0÷

9=76÷

21=

(2)观察口算题及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在组里议一议。

二、教授新知

教学“议一议”。

(1)全班按小组汇报交流发现的情况。

(算式都是整数除以整数计算结果有“除尽”和“除不尽”两类,或有“有余数”和“没有余数”两类……教师将学生发现的情况一一板书出来让学生讨论,同时注意引导得出“整除”来)

(2)教师小结出整除意义。

像6÷

2=3,0÷

9=0……这些除法算式都没有余数。

2=3我们就说6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

再让学生尝试说说:

250÷

50=,26÷

13=,谁能被谁整除。

(3)再次引导学生讨论:

在表示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的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有什么特点?

每个学生举出几个表示整除的除法算式。

(4)让学生思考“议一议的题目。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最后全班反馈。

重点讨论25÷

4=6......1。

让学生写出对应的乘法算式。

(5)教师小结:

被除数等于除数乘商再加上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

商。

1、同桌对口令,一人说一个除法算式,另一人说出对应的乘法和除法算式,完成后,角色互换。

2、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回答,再集体订正理由。

3、练习三第8题:

学生先独立试做,订正时抽学生说说依据。

4、练习三第6题。

学生根据题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

四、拓展练习

练习三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试做,对有困难的同学可在小组中商量,全班汇报。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三课时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

(一)

课本第12--13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一、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

4=36(个),4×

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4=4×

9。

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

15×

2=2×

15

5=5×

8……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

(a×

b=b×

a)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6×

24)×

86×

(24×

8)

=144×

8=6×

192

=1152(户)=1152(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8=6×

8)。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

2= 

35×

25×

4=12×

125×

8= 

(5×

2)= 

35×

(25×

4)= 

(125×

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

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2=16×

2)35×

4=35×

4)43×

8=43×

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

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b)×

c=a×

(b×

c)。

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

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同桌互动:

一人写算式,一人说出对应的运算律。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第四课时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

(二)

课本第13页例3,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四第2~6题和思考题。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上节课中所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

2、填空。

b=b×

____(a×

____)×

(____×

____)

我们学习了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3。

出示例3,算一算,议一议。

61×

48×

125

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之间有什么特点?

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

(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计算)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1)

①61×

4=61×

100=6100

②61×

4=1525×

4=6100

③……

(2)

①8×

125=72×

125=9000

②8×

125=9×

1000=9000

小组讨论:

每题都有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

为什么?

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就是“凑整”。

往往可以把两个或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乘起来得到整十、整百……有时还可能需要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再与另外的数结合相乘得到整十数、整百数……总之使计算变得简单。

这里的设计是让学生讨论一题的多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为什么简便,来获得简便计算的感受,是可取的。

]

1、课堂活动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并说出依据,再完成在课本上。

2、练习四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后反馈。

3、练习四第5题。

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11题。

学生观察图中信息,然后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演在黑板上。

其余学生判断。

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课堂作业本上,不得少于3个问题。

注意:

随时提醒学生观察算式中数据的特点,并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思考题:

引导学生抓住突破点:

一是1~9各数字在算式中只出现一次;

二是算式中积的个位数字是2。

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想到两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只能分别是3和4,继续分析便可解决此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6、7、8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五课时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三)

课本第16页例4,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五第1、2题。

1、经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发现运算律培养探索、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理解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正向和逆向的理解。

出示例4。

(1)出示问题情景,解决问题。

你从情景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要解决“一共需要多少元?

”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口答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全班汇报解题思路和方法。

(40+20)×

1440×

14+20×

14

=60×

14=560+280

=840(元)=840(元)

(2)比较两种解法,发现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举出生活中的类似例子。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0+20)×

14=40×

14

(3)在计算中比较并发现乘法分配律。

算一算,比一比。

(3+2)×

35=3×

35+2×

35

(4+6)=3×

4+3×

6

(13+12)×

4=13×

4+12×

4

比较每排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每排的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

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

(3+2)×

35

(13+12)×

谁还能举出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

(学生举例)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几组算式所反映的规律?

(学生回答)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

(4)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学生独立写出,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整理并板书:

(a+b)×

c+b×

c或a×

c=(a+b)×

c

1、课堂活动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对有困难的也可先在小组中议一议。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能说明乘法分配律吗?

2、练习五中第1题:

学生独立做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运用的是什么运算律?

先做,再议一议,最后与全班同学交流。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都有些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四)

课本第16页例5,练习五第2~8题和思考题。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谁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5×

6+75×

6=(□+□)×

12×

(5+20)=12×

□+□×

3、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用简便方法计算102×

45,32×

27+32×

73。

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可以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

(学生观察思考,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1)①102×

4=(100+2)×

45=100×

45+2×

45=4500+90=4590

②102×

45=102×

(40+5)=102×

40+102×

5=4080+510=4590

③……

(2)①32×

73=32×

(27+73)=32×

100=3200

②32×

73=864+2336=3200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1)你认为每个题的哪种算法最简便?

这种简便算法的依据是什么?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题。

(2)填空。

39×

25=4×

____×

39 

(8×

57)=(____×

57

102×

28=(____+____)×

28=____×

___+____×

____

76×

37+24×

37=(____+____)×

34×

99=34×

(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

2、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练习五第4题:

学生根据题中所呈现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思考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练习五第9题:

学生根据情景图中所呈现的信息先独立思考解决,对有困难的可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

3、发展练习。

练习五思考题,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先在小组中商量解决,最后全班反馈,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4、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2,3,6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

第七课时解决问题

(一)

课本第19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题。

1、尝试探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会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形成解决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同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认识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的基本特征,形成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

教师:

请同学们自己解决这道题,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要求“余刚家与少年宫相距多少米?

”就是求余刚行走的路程,路程=速度×

时间,时间是5分钟,要先算。

所以5×

75=375(m)。

这是一道行程问题,所涉及到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路程=速度×

时间。

我们研究的是一个人行走在家和少年宫之间的问题,如果是两个人从各自的家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会出现哪些情况?

大家分析一下。

(组织学生讨论)

好,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两人相向而行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课件出示例1)

请同学们先看看屏幕,仔细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理解信息。

两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两人行走的时间各是多少?

(行走时间相同)为什么?

(两人约定同时从家出发,经过5分钟正好相遇)。

两人行走的方向是怎样的?

什么是相向而行?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一下。

2、分析问题。

由于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那么当两人相遇时,他们所走的路程与两人的家相距多少米有什么联系?

说说你的想法。

3、独立思考、合作解决。

解题思路1:

先算余刚行驶的路程,再算苗苗行驶的路程,最后把两人行驶的路程加起来:

75×

5+60×

5

解题思路2:

先算余刚和苗苗每分行多少米,再算两人5分行多少米:

(75+60)×

16

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为什么喜欢?

两人都说到了第二种解法更简便,那么你理解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如果两种方法都理解,那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4、变换条件,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

修改例1:

余刚出发两分钟后,苗苗才出发。

他们在第6分钟的时候相遇。

求余刚和苗苗两家相距多远?

(1)教师:

现在两人是同时出发的吗?

谁先出发?

那么余刚走的路程与原来有变化吗?

请再次独立思考,与同桌伙伴交流后,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又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2)学生汇报:

可能会出现的解题思路。

第一次算余刚提前2分行驶的路程,第二次算余刚4分行驶的路程,第三次算苗苗4分行驶的路程,最后把这三次行驶的路程加起来。

2+75×

4+60×

先求出余刚2分走了多少米,再求出余刚和苗苗4分走了多少米,最后把两段路程加起来:

2+(75+60)×

解题思路3:

先算余刚6分走了多少米,再算苗苗4分走了多少米,最后把两人走的路程加起来:

6+60×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

(2)分析问题。

告诉的所有信息都与车的行驶有关,要求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实际试求什么?

3、独立思考、合作学习。

你知道怎样求出两车一共行驶的路程吗?

请认真思考。

(1)独立思考解答。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案。

(3)全班交流。

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怎么解决的?

可能出现的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一:

先算甲车行驶的路程,再算乙车行的路程,最后把两车行驶的路程加起来:

45×

3+52×

3。

解题思路二:

算3时两车共行驶的路程。

列式:

(45+52)×

思路一样,解题的算式不同,你喜欢哪种?

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教师随学生的讨论、交流把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哪一种是你最能理解的?

你最喜欢哪一种?

请把它的解题思路和同桌相互说说吧!

4、加深认识

解决这样的问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明白两人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

在思考解题方法时,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去列式解答。

三、课堂活动

独立完成第21页第1题,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课堂练习

第22页1~4题。

通过本节课解决问题的讨论,你有什么体会?

学习数学知识,就应该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在思考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如果都像这节课一样,开动脑筋,多角度的去思考,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

第八课时解决问题

(二)

课本第20页例2及补充练习。

1、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问题。

1、(课件出示):

甲、乙两货车上午8时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时行45km,乙车每时行40km,下午13时两车途中相遇。

你知道A、B两地相距多远?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2、教师:

如果我们把本题中两车看成两个工程队,把它的行驶速度看成工程队的工作效率,那么两车行驶的时间相当于工程队的什么?

(工作时间)两车行驶的路程相当于工程队修复的公路。

即可以把本题改为下面的问题。

看看你会解吗?

课件出示改后的问题:

甲、乙两队7月25日起从这段路的A、B两端同时开工,到7月30日(含7月30日)修通这段路,这段路有多少米?

请认真看大屏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说一说(45+40)的和表示什么,乘6的积又表示什么。

如果将这条路的长度当成已知条件,两队每天修路的米数和同时开工的时间不变,问8月1日前能否修完,又该怎样解答?

二、分析解决问题课件

出示P31页例2。

1、理解信息。

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弄清了要求哪些问题;

2、分析解决问题。

要求8月1日前能否修完,说明与修复的什么有关?

(时间)

你有什么办法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同桌伙伴商量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2)汇报。

(3)教师:

除通过比较时间来回答问题外,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你理解哪种算法?

但两种算法都要先算什么?

(4)改问题,再分析解决。

(第32页算一算)

如果按计划修完这段路,甲队比乙队多修了多少米?

你能回答吗?

先独立思考,再列出算式。

对可能出现的解题思路作分析。

7-40×

7(45-40)×

7

你能说一说每个算式的解题思路吗?

你理解了这两种解题思路了吗?

喜欢哪一种?

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5)加深对问题的分析。

解决例2的问题,你是怎样想例2的第2问呢?

所以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不止用一种方法,在多种解法中,你应该尽量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用自己理解的、更简便的方法解决)

1、先独立思考解答,再同桌交流。

第21页课堂活动第2题。

2、独立完成作业第23页5,6,7,8题。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那些体会?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人的速度和×

时间=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并且本节课是利用类似于由这类数量关系推出“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