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四章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7401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第四章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第四章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第四章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第四章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第四章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第四章2.docx

《八年级第四章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第四章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第四章2.docx

八年级第四章2

课题

第四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什么是声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的差异,培养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声音的和谐美;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

教学重点

物体发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概括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录音机 音叉 烧杯 水

教学过程: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而发生的,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______。

2.如图,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

二、导入新课

先用录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样发生的。

三、新课教学

(一)声音产生的条件

1.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用手拨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同时尺也在上下振动;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分析归纳:

(1)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声。

2.讨论交流:

远处山上瀑布声是怎样产生的?

分析:

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生活中一些发声现象表面看不出振动,但其实质都是振动。

本题中水和水里的空气和山壁地面摩擦撞击引起振动发声。

结果:

由于瀑布(水)和瀑布(水)中的空气与山岩和地面相互摩擦振动而产生的。

3.进一步探究

①用手摸着喉头发出声音,这时手有怎样的感觉?

②弹拨吉他的一根琴弦后,立即把你的手轻放在琴体上,手有怎样的感觉?

③利用薄面包纸或树叶等吹奏乐曲时,嘴唇有怎样的感觉?

④击打音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你有什么感觉?

归纳总结:

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

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

实验证明: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源

让学生总结出什么是声源。

讨论交流

(1)人是怎样发声的?

当人说话或唱歌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被挤压的空气引起声带振动发声;

讨论交流

(2)蝉是怎样发声的?

只有雄蝉才会鸣叫,因雄蝉腹部有发声器,而雌蝉没有发音器。

雄蝉腹部下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放大而发出响亮的声音来;

讨论交流(3)乐器是怎样发声的?

乐器分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

①鼓、锣等打击乐器受到打击时发生振动而产生声音。

鼓就是靠打击时鼓皮振动发声;

②二胡、小提琴及箜篌等弦乐器,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它们常有一个木制共鸣箱使声音洪亮;

③长笛、箫及铜号等管乐器,靠吹口处到第一个被手指打开孔之间空气柱振动而发声。

如果用手指将侧孔全堵上则振动空气柱最长,音调最低,如果全打开,空气柱最短。

铜号为了增加空气柱长度,将管道盘卷成一圈一圈的,有的还能伸长或缩短

四、课堂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五、当堂检测

1、在敲响大古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2、吹笛子发声的主要是()

A.笛子本身(竹管)振动发声B.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C.演员的嘴唇振动发出的声音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板书设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课题

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知道回声现象和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通过“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声音传播的条件,应该作为本节教学的中心环节。

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关键所在。

教学用具: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贴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教学过程

 

一、自学提示

1、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2、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

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

3、【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2)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齐一致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吗?

说明什么问题?

4、雷雨天,我们总是看见闪电一闪即逝,而后却听到隆隆不绝的雷声,你知道为什么吗?

5、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二、新课导入

今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员_______驾驶的“________”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20个小时,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了交谈。

10月16日,飞船顺利安全返回地球。

因此________成为我国历史上遨游太空的第一人,我国也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能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听到这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问大家:

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

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

 

 

三、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传播

【实验探究】

用声传播演示器分别演示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

【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2.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齐一致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吗?

说明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

【实验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

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板书设计

1、介质

一、声音的传播

2、声速

1、现象

二、声音的反射——2、回声

3、听到回声的条件

三、人怎样听到声——声波

课题

第三节  乐音和噪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乐音的特性;知道影响乐音的三要素;了解噪音的来源、危害及防治;知道分贝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之间的关系;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生活中声音的奇妙;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教学难点

乐音的三要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 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录音机 鼓 音叉 齿轮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示

1.乐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响度和发声体的有关。

_____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______有关。

3.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强弱是指发声体做______________时发出的声音,计量噪声强弱常用___________做单位。

要保证睡眠和休息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___dB,要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______dB。

4.摩托车加上消音器是在_____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把门窗关上,是在__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掩耳盗铃”是在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5.“无声手枪”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的;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________中减弱噪声的。

二、引入新课

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

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为烦燥不安刺耳的噪声。

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高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

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板书课题:

第二节音调、响度和音色)

 

三、新课教学

1、音调

(1)讲述:

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

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

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

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

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

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

"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由演示得出: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3)学生随堂实验:

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

哪个振动的频率大?

哪个振动的频率小?

进一步认识音高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

学生利用橡皮盘做课本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认识。

2、响度

(1)演示

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

引导学生分析说出:

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动的振幅小,声音小。

教师讲述:

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

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

(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

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

表明:

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

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

(板书:

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

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

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

平常人们常说: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